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书评 选集-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而无对待心,为之环中枢极。前所指之先进民族,尝一一焉为其喉舌,为其代表者也。

[36]
在这一段文字中,严复清楚地表达了这样的观念:国势的兴衰以及
一国在竞争中的胜败是天择的结果,胜者为天之所助,而败者则为天之
所废。而天助或天废的依据乃是一国所持之主义、文明是否包含更多的
“客观心”因素,是否更接近“皇极”。那些在某一时代最接近“皇极”
的国族自然成为天之所助的对象,也自然成为胜者,成为其他国族所“宗
仰”的对象。

在这个意义上,严复对西方的赞誉不仅是对其富强的赞誉,而且还
是对西方文明的整体赞誉。在严复看来,西方国家具有更高程度的文明,
代表了时代的发展方向,是其他国家的“楷模”。严复对西方文物制度


的描述,特别是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赞誉,主要即是基于这样一种出发点
的。

严复对西方文物制度的赞誉性描述,带有强烈的儒家道德观色彩。
譬如,严复把西方民主制度描述为实现君民沟通、上下一致与和谐的有
效途径,这实际上是以儒家的政治理想解释近代西方政治。在某种意义
上,严复从西方发现了儒家理想的实现。在传统儒家思想中,理想社会
仅仅存在于不可追溯的三代,而严复则通过进化论将理想社会作了位
移。Metzger 称中国近代思想家从西方发现了实现儒家理想的手段,其含
义正是如此。[37] 

这种儒家理想的位移扫清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主要障
碍,即夷夏之辨的问题。事实上,在严复之前的那一代人早已注意到西
方的富强,认识到不变法图强,中国难以生存。当时的守旧派也并不否
认西方的富强,但他们盲目自大,坚决反对以夷变夏。严复的进化论展
示了西方在富强、德行方面皆超过中国,西方不是夷,而是时代的代表,
中国进化的方向。严复通过进化论理论,将几十年来的中西之争转变为
古今之争、落后与进步之争。这样理解严复的理论就可以解开中国近代
思想的一个迷局,这就是,中国近代知识界政治上的民族主义伴随着文
化上的虚无主义,在西方列强威胁最大的时候正是中国知识界亲西方的
情感最浓的时候。史华兹将这种现象解释为中国知识界接受了“强权即
公理”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伦理观,故不能谴责强者的侵略,这种解释实
在有失公允。

3。晚期著述
正是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的理想主义式向往埋下了二十世纪初期对西
方幻灭的种子。严复晚期的思想路径便清楚地展示了这一点。
严复对西方的失望是从一次大战开始的。一次大战根本动摇了严复
把西方视为人类进化目标的观点。严复在一战爆发后多次感慨:“西国
文明,自今番欧战,扫地遂尽。”[38] “不佞垂老,亲见脂那七年之民
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
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圜区。”[39] 

严复这种对西方文明的幻灭在梁启超那里表现得更为明确。梁启超
在《欧游影心录》中描述了一次大战给西欧带来的浩劫,表达了对西方
近代文明的根本怀疑。

严复与梁启超都不约而同地将视角再次转向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
文化,试图从儒家文化中发掘出济世的良方。严复写道:“往闻吾国腐
儒议论谓:‘孔子之道必有大行人类之时。’心窃以为妄语,乃今听欧
美通人议论,渐复同此,彼中研究中土文化这学者,亦日益加众,学会
书楼不一而足,其宝贵中国美术者,蚁聚蜂屯,价值千百往时,即此可
知天下潮流之所趋矣。”[40] 

显然,严复现在放弃了他以前认为西方近代文明代表了人类进化方
向的观点,而认为中国儒家文明代表了“天下潮流之所趋”。

严复大概没有意识到,经过他和同代人对传统的抨击,特别是经过
进化论对传统的致命打击,传统思想已经在知识界丧失了号召力,已经
无法激起人们的热情。严复及其同代人完成了中国近代思想发展中的两
个重要转折:第一,他们成功地冲破了传统文化的范式,使传统儒学丧


失了行动指南的意义;第二,他们在热情拥抱近代西方文明模式后又目
睹这一文明模式所暴露的问题,表达了对这一模式的幻灭。他们留给下
一代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即寻究一个既高于传统文化,又高于西方近
代文明的更高级的文化模式,这一模式必须代表人类社会进化的方向,
具有更高的道德意义。对这一模式的探求乃是严复之后几代知识分子努
力的核心。



上面从正面讨论了严复思想中包含的普遍主义因素,目的在于展示
史华兹对严复思想中一个最基本方面的误读。笔者并不想给读者造成这
样的印象,即史华兹所描述的“寻求富强”不是严复乃至中国近代思想
界关注的中心问题。笔者只是希望指出,在中国近代,对国家富强、民
族存亡的关注与对社会政治理想的追求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或者,如
果用现在学术界时髦的术语来表达的话,救亡与启蒙是紧密结合的。在
严复以及许多近现代思想家看来,救亡与启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启蒙就是救亡,救亡离不开启蒙。

由于史华兹在把握严复思想乃至中国近代思想主线方面失之偏颇,
造成他对严复许多重要译著与观点的误读甚至曲解。或许,这些误读或
曲解正是导致史华兹误读严复思想主线的原因。现在,我们将按照史华
兹著作的顺序,指出一些重要的误读或曲解。

1。关于严复与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史华兹在书中反复强调,严复的全部思想几乎都可以从斯宾塞的社
会达尔文主义中找到渊源。严复将其他西方思想家纳入斯宾塞的理论框
架中解释。[41] 也就是说,严复把穆勒、斯密、孟德斯纠等人的自由主
义思想纳入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框架中,成为追求国家富强、从而
使国家在生存竞争中成为胜者的手段。

关于严复从斯宾塞思想中接受的理论框架,史华兹主要强调两点,
一是生存竞争、适者生存的观点,一是从社会有机体说导出的国家至上
的观念。对于前者,上文已有讨论,故不赘述。对于后者,由于它在史
华兹关于严复思想的解释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必要简单讨论。

根据史华兹,严复从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说中接受的主要观点乃是民
族主义的民族国家观念。“作为中国这个有机体的一个细胞,每个中国
人的责任不在于恪守任何一套固定的、普遍的价值观念或任何一套固定
的信念,而应把对自己所在的社会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放在首位。”'42' 
根据史华兹的分析,斯宾塞社会有机体学说本身即包含着导向国家主
义、集体主义的可能,但斯宾塞在最后一刻从这样的结论退却,坚持一
种与社会有机体论逻辑上相悖的个人主义结论。严复则不同,“严复思
想本身的逻辑和他对当时欧洲情况无偏见的观察这两者,使他自然而然
得出这样的观点,即国家是整个社会进化进程的最主要的受益者。”'43' 

史华兹这一解释既是对斯宾塞社会有机体学说的误解,也是对严复
学说的曲解。
诚然,社会有机体论一般会导致集体主义的、整体论(holist)的
结论,正如它的对立面机械主义一般会导致个人主义的结论一样。社会


有机体论的集体主义倾向是由它的理论内涵所决定的。诚如
D。D。Phillips 所分析的那样,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有机体论通常包含几方
面的含义:1)社会是一个整体;2)整体大于部分之和;3)整体决定部
分的性质; 4)离开整体不可能理解部分;5)各部分之间互相联系、互
相依存。黑格尔以及英国十九世纪末唯心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F。H。
Bradley, A。E。Talor 以及J。McTaggart 的社会有机体论学说大致都包含
这样一些观点,故在政治上展示出强烈的集体主义或整体主义倾向。'44' 

然则,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有机体论有明显
不同。一方面,斯宾塞坚持认为,“社会是为了其成员的利益而存在,
而不是成员为了社会的利益存在。”'45'另一方面,斯宾塞强调,不是整
体决定部分的性质,而是部分决定整体的性质。“个体(unit)的性质
决定群体(total)的性质。”'46'对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论的这一特点,
Walter Simon 曾作过这样的评论:“显然,斯宾塞对一个有机体的构成
成分给予异乎寻常的强调,甚至不惜牺牲对有机体本身的强调。”'47' 
惟其如此,斯宾塞研究专家J。D。Y。Peel 断言,“在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
论与他的政治个人主义的结合中,并不存在任何明显的困难。”'48' 

值得提及的是,斯宾塞这种独特的社会有机体论在《社会学研究》
(严译《群学肄言》)有充分表述。实际上,严复对《群学肄言》之所
以推崇备至,主要原因即是对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感兴趣。严复曾回
忆起他初次阅读《群学肄言》时的感受:

不佞读此在光绪七八之交,辄叹得未曾有,生平好为独往偏至之论,及此始悟其非。
窃以为其书实兼《大学》、《中庸》精义,而出之以翔实,以格致诚正为治平根本也。'49'

严复在这里所谓的“《大学》、《中庸》精义”,主要即是指“以
格致诚正为治平根本也”。对此,严复在《原强》中作了更具体的解释:

而又有锡彭塞'斯宾塞'者,亦英产也,宗其理而大阐人伦之事,帜其学曰“群学”。。
约其所论,其节目支条,与吾《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第《大学》
引而未发,语而不详。至锡彭塞之书,则精深微妙,繁富奥衍。其持一理论一事也,必根
柢物理,徵引人事,推其端于至真之原,究其极于不遁之效而后已。于一国盛衰强弱之故,
民德醇漓翕散之由,尤为三致意焉。'50' 

严复在这里表达的意思十分明显:《大学》中以个人诚正修齐作为
治国、平天下之根本的观念与与斯宾塞的独特的社会有机体论不谋而
合。在“《群学肄言》译余赘语”中,严复用斯宾塞的语言表达了这一
观念:“大抵万物莫不有总有分,总曰‘拓都’'即英语中的‘total’',。。 
译言‘全体’;分曰‘幺匿’'即英语中的‘unit’',译言‘单位’。
笔,拓都也,毫,幺匿也。国拓都也;民幺匿也。社会之变相无穷,而
一一基于小己之品质。”'51' 

在“原强”一文中,严复未加注明,节引了斯宾塞《群学肄言》中
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观于圬者之为墙乎?与之一成之砖,坚而廉,平而正,火候得而大小若一,则无


待泥水灰粘之用,不旋踵而数仞之墙成矣。由是以捍风雨,卫家室,虽资之数百年可也。
使其为砖也,■■缺,小大不均,则虽遇至巧之工,亦仅能版以筑之,成一粪土之墙而已
矣。廉隅坚洁,持久不败,必不能也。此凡积垛之事,莫不如此。'52' 

很显然,严复引证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论的宗旨是要阐明,国家强弱、
社会治乱的根本原因在于组成这些群体的个人的品质。这些品质被严复
概括为德、智、力三要素。除了“力”的概念反映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主
义的影响外,“德”、“智”的概念只不过是大学中“诚正修齐”的概
括而已。史华兹称严复“德。智、力”的概念来自斯宾塞“著名的体力、
智力、道德的三结合体”'53'笔者曾查阅过斯宾塞的若干著作,并未发现
斯宾塞这一著名论述出自何处,而史华兹也并未注明出处。如果从严复
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述来考察的话,应该说,严复这一说法更多地来自对
传统儒家思想的领悟,而与斯宾塞关系似乎不大。

更重要的问题是,严复是否从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导出国家主
义、集体主义的结论?史华兹的答案是肯定的,然而从严复自己的文字
中分析,答案是否定的。且不说严复关于个体性质决定群体性质的观点
本身即属于Steven Lukes 所称谓的“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54',与集体主义没有必然联系。
即以社会有机体论在严复政治观中的作用而言,其总体倾向也不是国家
主义或集体主义的。严复自己多次明确指出,社会有机体的比喻不应被
理解为个人应该为有机体作出牺牲。严复在“《群学肄言》译后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