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书评 选集-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素”作用渐增,因此“人口分化”为主流的时代如果说曾经有过,那么
现在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而且多半是永远过去了。”'22'但这个危机


对恰亚诺夫理论来说还不是致命的,因为他在提出其理论模式时已经讲
到现实的复杂性和“经济因素”随市场化进程而增长的可能。但作为对
传统农民经济的一种理论模型,他是有理由把市场因素抽象掉的。问题
是第二,倘若在传统条件下市场关系不发达,这一理论可免除“经济因
素”的挑战,然而“超经济因素”呢?恰亚诺夫理论的致命缺陷,在我
看来,就在于他的模式中影响农户经济变迁的只有“人口因素”与“经
济因素”,然而传统农民社会中起重大作用的却是这二者之外的第三因
素:身份、权势、等级壁垒、人身依附等超经济力量。而且市场的作用
越小,“经济因素”越不活跃,共同体对个性的压抑越强烈,“习俗—
指令经济”的色彩越浓,这第三因素的作用也越大;而恰亚诺夫的模式
却完全无视它的存在。如果说恰亚诺夫在分析单个家庭农场经济行为内
在动因时不提这种因素尚有可说,那么他在论述“单个农场如何形成社
会的一部分”、“单个农场通过怎样的社会纽带而结成一定的社会整体”
时,在论证“农民农场作为社会构成部分的组织形态学特征”时,不提
这一因素就很成问题了。

如前所述,恰亚诺夫反对夸大俄国农民村社中的“两极分化”是有
道理的。然而他避而不提的是:这些“无分化”(只有“人口因素”导
致的“多样性”)的村社在传统上只是普遍贫穷的灰色背景,而权贵们
的穷奢极欲正是以这一背景为条件的。个人(或“家庭”)性质的“剥
削者”与“被剥削者”的缺乏,在这种条件下常常意味着“剥削者的公
社和被剥削者的个人相对立'23'。就在本书俄文版问世时,苏联政府首脑
李可夫曾感慨地说:我国的农民倒没怎么“分化”,可是他们穷到这种
地步,以致于比利时的贫农按我们的标准就得划为地主!'24'事实上,在
由“习俗—指令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影响农民经济活动的首要因
素与其说是从“人口因素”渐变为“经济因素”,不如说是从超经济因
素渐变为经济因素更确切。竞争性“阶级分化”不发达常常意味着等级、
身份壁垒的严峻,同等级人群中的平均主义往往与等级间的境遇悬殊并
存。“朱门”之外有平均,“冻死骨”中无分化,以“经济因素”为基
础的分配不仅同“劳动—消费均衡”相对立,而且也“同以个人之间的
统治和服从关系(自然发生的或政治性的)为基础的分配相对立”。'25' 
恰亚诺夫只谈前一方面显然有片面之虞。

在当时鼓吹竞争汰劣的古典经济学与倡导大生产优越性的苏联官方
经济学都一致对小农作出“末日审判”的情况下,恰亚诺夫及其学派独
持小农生命力与稳定性之说。70 多年过去,事实证明了恰亚诺夫的预见
力,这是“恰亚诺夫主义”为世所重的原因之一。然而恰亚诺夫对这一
事实的解释仍是可商榷的。第一,恰亚诺夫不是从农业的产业特性、而
是从“家庭劳动经济”的形态学特性来解释这一现象。然而在笔者看来,
产业特性的作用应当是主要的。'26'因为农业中(不同于工业)“兼并”
过程受到的自然限制不仅存在于“家庭农场”经济中,也同样存在于使
用雇工的“资本主义农场”经济中。第二,具体就传统农业而论,由于
恰亚诺夫关于劳动—消费均衡关系决定农户经济活动量的公式实际上有
赖于土地(及劳动以外的其他要素)供给弹性化这一前提(在俄国则具
体化为有赖于村社份地分配制这一前提),因而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直接用这一前提解释恰亚诺夫所说的那些现象,即:传统共同体对个人


权利及以这种权利为基础的产权刚性化的压抑是自由竞争与“经济分
化”难以出现的原因,不是更合乎逻辑吗?换句话说,真正的界限究竟
何在——是在恰亚诺夫所说的“家庭劳动”经济与“雇佣劳动”经济之
间,还是在农业与工商业的产业畛域之间,或是以传统共同体为基础的
制度和以个人权利为基础的制度之间,——这恐怕是恰氏理论所遇到的
最大挑战。

恰亚诺夫极为强调“家庭劳动”与“雇佣劳动”的区别,甚至不仅
在经济学、而且在人类学的意义上也把它们看成是异质的。在《非资本
主义经济制度理论》中,他明确地把自然经济中的与市场经济中的家庭
经营、自由竞争中的与依附状态下的个体经济都一锅煮地归纳为“家庭
经济”,并把它与“资本主义”截然分开,这就潜伏了许多逻辑混乱。
例如,恰亚诺夫认为“家庭劳动”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产生总报酬概念
与“均衡”的目标,而“雇佣劳动”则产生净利润概念及使之最大化的
追求。然而,如果在自由的市场竞争中经营者出于比较利益的考虑认为
大规模生产的盈利率不如小规模生产,并因而缩减雇佣劳动,乃至完全
使用家庭劳动(无疑,这种“如果”并不是纯粹的假设,而是实际生活
中不乏其例的),那么这里的“经济行为逻辑”究竟发生了什么本质改
变?假如一个农场主出于纯利润最大化的考虑而把5个雇工减至3个是
可能的,那么他基于同样考虑把雇工数减少到零又为什么不可能?而一
旦他这样做了,能说他就会变成只求“均衡”而不知净利润为何物的另
一“范畴”中人了吗?

总之,恰亚诺夫留下的思想遗产,无论在人文精神还是在实证的社
会科学方面都是丰富的,但他留下的疑团和有待商榷之处亦不少。恰亚
诺夫实际上是从农民问题研究入手来探索人类的前途问题,同时又把其
民粹主义理想落实到“家庭农场组织”这样一个极为经验性的领域,这
是他不同于一般产业经济学家、也不同于一般乌托邦思想家之处。我们
可以不是“恰亚诺夫主义者”,但我们不可不谈恰亚诺夫的书。

注释

'1'D。Thorner,B。Kerblay and R。E。F。Smith(ed。),A。V。Chayanov on theTheory of Peasant
Economy。Homewood,1966。pp。279—296。


'2'这一时期在德、日两国译介并引起讨论的恰亚诺夫著作除本文所评介的《农民经济组
织》外,尚有《俄国农业经济学的最近动向》(1922),《小农经济原理》(1923)、《社会农
学的基本思想与工作方法》(1924)、《非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理论》(1924),《家庭经济在国
民经济整体结构中的意义问题》(1925)等书。有趣的是英语世界这时对恰亚诺夫思想的反应是
冷谈的。这与60 年代后“恰亚诺夫热”首先在英语国家兴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小岛修一:《口■农业思想史■研究》,京都■书房1987 年,174、202 页。
'4'如所周知,源出俄语的“知识分子”(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一词本意是指那
种未必具有高深专业知识、但却坚执思想信念并怀有救世情结的人群。参见H。A。ъердяев,исКисмысёл。。 руссКого。。 КомммуниЭмa。мосКвa,1990。 
стр。17—30 
'5'Oeuvres Choisies ds A。V。Cajanov。The Hague,1967。Vol。4 pp。13-21。
'6'и。Кремнев(A。B。чaянов)путешествие。。 моего。。 Брa
тa AлеКсеяB CтрaнуKрестьянсКо■。。 утопии。M。1920。стр。4



'7'如《社会农学的基本思想与工作方法》一书,在日本就有:矶道秀俊、杉野忠夫共译:
《小农指导■原理》,刁江书院1930 年版(据德文版译),同译者:《农业指导■理论■方法》,
共同出版社1947 年版(据俄、德文版改译)。《非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理论》在日本也有:东浦
庄治译:《非资本家的经济组织■一理论汇■问题》,《帝国农会报》15 卷5、17、18 号连载,
1925 年;高本正道译:《非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问题汇■》,《法经研究》34 卷1 号,1985
年,本文所介绍的《农民经济组织》也有两个日译版与两个英译版,详后。
'8'参见:P。Durrenberg(ed。),Chayanov,Peasants and Economic Anthropology,Academic 
Press,1984。D。Thorner,A Post…Marxian Theory of PeasantEconomy:The School of 
A。V。Chayaov,in Economic Weekly,No。17,(1965)pp。227—236。D。Thorner,Une theorie 
neo…populiste de L’economiepaysanne:L’Ecote de A。V。Cajanov,in Annales:Economies,。。 
Societes,Civili…sations,21:6(1966)pp。1232—1244。T。Shanin,Defining Peasants。 
Ox…ford,1990。E。J。Hobsbawm and the others(ed。), Peasants in History。Oxford1980。 
等。
'9'T。Shanin,Chayanov ’s Message:Illuminations, Misprehensions and
theContemporary ‘。。 Development Theory ’,。。 in A。 V。Chayanov on the Theory of
PeasantEconomy。Wisconsin Vniversity 1986。


'10'见前引P。Durrenberg 书。参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二卷“经济人类学”
条。(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年中译本)
'11'《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年中译本,第二卷28 页。关
于发展经济学的危机乃至“濒于死亡”,国外学界有种种议论,国内学界的看法可参张培刚:《新
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2 页。
'12'J。H。Boeke,Economics and Economic Policy of Dual Societies as Exemplifiedby
Indonesia。New York,1953;G。Dalton(ed。),Tribal and Peasant Economics。Natural History
Press, 1967;M。 Sahlins,Stone Age Economics Chicago,1972;K。E。Boulding,The Economy
of Love and Fear。Belmont,Calif。1973;J。C。Scott,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ant:
Rebellion and Subsistence in SoutheastAsia。New Haven,1987;H。Fri edmann,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Food,Verso,


1987。
'13'K。E。Boulding,Reflections on Poverty。in The Social Welfare Forum 1961。New
York,1961。P。51。


'14'德文版Von A。Tschajanow,Die Lehre von der b■uerlichen Wirtschaft。Ver…sucheiner Theorie der Familienwirtschaft im Landbau。Berlin,1923。日文:(1)矶道秀俊、杉
野忠夫共译:《小农经济■的原理》,刁江书院1927年,(2)同译者:《农民经济■组织(口
■语改订版)》。大明堂, 1957 年,英译:A。V。Chayanov on Theory of PeasantEconomy。D。Thorner,B。Kerblay and R。E。F。Smith ed。Homewood,1966;T。Shain ed。Wisconsin 
Univ。1986。西班牙译:La organización de la unidad ecónomica campesina。Buenos Aires,。。 
1974。法、荷译本均收入恰氏8 卷本著作集中。
'15'转引自п。司徒卢威:《俄国经济发展问题的评述》,商务印书馆1992 年中译本,139
页。
'16'例如,早于恰亚诺夫的自由派经济学家杜冈—巴拉诺夫斯基就给予戈森比奥地利学派
更高的评价。(见所著《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9 年版)。
'17'如晏智杰:《经济学中的边际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年,104页)就提出了这
种批评。
'18'M。Sahlins,Stone Age Economics。Chicago,1972。 


'19' T。 Shanin,Defining Peasants。Oxford,1990。
'20'参见金雁:《关于新经济政策时期“富农经济”的若干问题》,《苏联历史问题》,
1983 年第三期,4—19 页。
'21'谢逸:《溪堂集》卷九,《黄君墓志铭》'22'S。Aass,The Relevance of Chayanov’s Macro Theory to the Case of Java。inE。J。Hobsbawm& the others (ed。),Peasants in 
History。Oxford,1980。 P。244。 
'23'普列汉诺夫:《我们的意见分歧》,人民出版社1955 年版,43页。
'24'《李可夫文选》,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113 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46 卷上册,105 页。
'26'应当说,恰亚诺夫在其关于农业“适宜规模”的研究中已经不自觉地证明了这一点,
但这与他一再声明他的整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