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势中原-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正国个子矮腿短,这次急行军他一溜小跑,惟恐掉队。他问班长:“俺要是
也写写自己,中不中?”
    “中!咋不中?”
    有人笑了:“咋写?还画大烧饼?”
    胡正国涨红脸,啥也没说。从这天起,他除了缠着有文化的人读《战友报》,
还求着他们教识字。从“胡正国”三字认起,每天识五个字。他找了块树皮,把生
字写在上面。行军的时候,他把树皮往前面同志的背包上一挂,一边识字一边行军。
    野战军副政委张际春发现了,跳下马,问:“小鬼,你这是干什么?识字吗?”
    胡正国又脸红,点点头,念了两个字。
    张际春把胡正国的事迹登在了《战友报》上。
    《战友报》是张际春亲自抓的野战小报。报社、印刷厂就设在四轮胶皮轱辘车
上。撰稿人行军走路、骑马构思,到宿营地把背包往地上一放就成了“书写桌”。
这“背包文学”、“马上创作”通过《战友报》迅速传到连队,又通过新华分社转
播到延安、各解放区,甚至传播到国民党统治区。
    除了办《战友报》,张际春还领导办了一个不定期的八开四版的小型政治工作
报纸《军政往来》。这个报纸由野战军宣传部部长陈斐琴主办。
    张际春是这两个报纸社论、专论的主要撰稿人。他以透彻的思想和锐利的笔锋
写了许多重要的文章。刘邓重要的口头指示也往往由他写成稿子发表;甚至电报下
发的刘邓指示,可以并需要传达到营连去的,也多半由他改写成报道文字刊载出来,
“一竿子插到底”。他还指导宣传干部如何改写电报,如何掐头去尾,加字减字,
既达到了宣传教育目的,又不致泄密。他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号人物——副政委
兼政治部主任,但他不认为做这些工作微不足道。他说:“报纸办好了,不知要节
省多少干部的唇舌、时间和脚力。”
    刘邓称张际春是“难得的宣传家、教育家”,部队则称张际春为“老妈妈”。
    张际春随朱德、陈毅在湖南起义前是个教书匠。长征到达延安后,他任抗日军
政大学政治部主任,又和学校打上了交道。这使他的气质比一般工农干部多了一层
书卷气,加之他性情温和,极少动肝火,便更显得平易近人。
    在张际春身边工作过的人都说,他批评人最重的话就是:“你错了嘛,你不对
嘛。”就这么一句,语调轻轻的,但被批评的人常常觉得受到了震撼,个中原因很
重要的一点是人们折服他的为人体现了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张际春的平易近人源于
他内在的品质。他默默地做着他认为应当做的事,尽心竭力履行自己的职责,却从
不突出自己,从不显露他怎样尽了心、出了力。他尊重人,无微不致地尊重别人的
自尊;他领导了你,指导了你,扶持了你,却让你不知道、不察觉,达到了行不言
之教、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境界。
    40年后,笔者在采访中提及张际春,当年的老战士、老记者、老作家热泪潸然
而下,第一句话几乎都说:“这样的好首长……我们想他呀!”
    作家曾克在她回忆张际春的文章中写道:“我的记忆深处怀念着一个人,一位
领导和长者。时间越长,怀念越深。”
    文章的题目是《政委妈妈》
    就是这位妈妈似的政委,有一天把曾克从前线接回野战军政治部,说:“来了
很多教授、学者,咱们要热情接待他们。你是代表之一,好好完成任务。”
    警卫员把曾克送到一个群众家。走进那个小四合院的西屋里,警卫员对客人说:
“曾老先生,张副政委把你们的女儿接回来了。”
    这时,曾克才明白过来,认出了两个瘦弱、疲惫的老人是她离别八年的父母。
他们是开封解放后第二批被接到解放区来的,和他们一同来的还有许多著名教授、
学者。
    资深记者李普曾作为重庆《新华日报》特派员、延安《解放日报》特派记者,
在刘邓大军工作了将近两年。这两年里他写了许多极有分量、震动了南京和蒋介石
的文章。
    李普回忆说:
    “那些稿件之所以有些分量,不过是多少反映了刘邓的一些现实罢了。而这些,
是应当归功于张际春同志的。是他巧妙地给我创造了经常接近刘邓的机会。他老人
家是有意这样做的,可我当时却一点也没有察觉出来。”
    “每天吃过晚饭,张副政委便对我说:‘李普,我们到刘邓首长那里去。’到
了司令部,刘邓也刚刚吃罢晚饭,我们就一块随他们到村外去散步;有时候天不好,
就在刘邓住处谈天。天天听这三位大首长、老前辈谈天,实在是我的幸运。作为一
个后生小子,固然获益匪浅;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所得就更有用了。他们古今中外
无所不谈,他们并不因为有我这样的小青年在场而有多少忌讳。”
    “我长期在蒋管区当记者,初到解放区,不知天高地厚,又加上年轻,才20多
岁,想什么,就说什么,不仅随便插嘴提问,还时常冒冒失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那时刘帅50多岁,邓政委、张副政委40多岁,竟把我这小后生看作一起谈天的人,
平等对待。他们谈天的话题,当前形势总是主要内容。他们的观点,凡是我能领会
和消化的,便成了我采写那些稿件的根本。我之所以能够被称为军事记者,主要秘
密就在这里。”
    “回想起来,张副政委带我去散步,正是有意要我做这件事。当时,他的这种
意图完全没有表露出来过,甚至连暗示也没有。当他叫我‘到刘邓那里去’的时候,
没有任何潜台词,至多不过是表示‘去看望刘邓’罢了……”
    直接在张际春领导下工作的野战军宣传部部长陈斐琴总忘不了张际春的一句话:
“我们只会创造历史,不会记载历史,而人们是从记载的历史中了解历史的。”
    这句话被陈斐琴奉为格言而伴随后半生。几十年间。他撰写了大量的、极有史
学价值的军旅文章。离休后,他又不顾年事已高,背着干粮走访当年的鲁西南战场、
中原战场,拄着一柄竹棍重上大别山……
    当笔者采访陈斐琴的时候,他已患脑血栓行走不便,语言发生了障碍。他不再
会见一般客人,但一听说我们是写刘邓大军的,立即让人搀扶着坐起,艰难地说:
“跟随……刘邓多年了……每一仗……我都经历过……本来可以……详细……给你
们饼,现在……”
    他生气、着急地张大了嘴,脸上的表情很痛苦。
    我们热泪盈眶,握住他温热却失去控制的手说:“陈老,等您病好,我们再来。”
    他不让我们走,就这样艰难地选择可以发声的词句,谈了两个多小时。
    陈斐琴给我们的不仅是对当年的回顾。回顾仅是历史的本身,而他给予我们的
是超越历史的一种浩瀚,一种经天纬地的博大和忠贞。这更增添了我们对那段历史
的深层思考。
    当年,在刘邓大军里有一个阵容强大的“前线记者团”;晋冀鲁豫文联主席陈
荒煤又给前线送来一批优秀作家,如李南力、胡征、柯岗、曾克、葛洛等;还有一
些优秀的美术家,如艾炎、关夫生、邹雅、范云等。
    正是有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这些重视文化建设、重视知识分子的领导,有
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做火种,刘邓大军这块军旅之壤上才会繁花似锦,全军上下一
致,保持着精神上的沟通和共振、情绪上的活跃和高涨。
    李卓然老人说:“打六营集我和张副政委到前线去,看到战斗命令下达了,战
士们有的揣起报纸,有的把报纸放在地下一跃而起,似乎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报纸上
的英雄人物……”
               鲁西南    金乡——六营集    1947年7月14日
    战场上的形势时尔族旗蔽日,轮毂交错,时尔静若深潭,稳若泰山;有时山势
崩颓,如江河倒悬,有时风平浪静,如细流涓涓。
    定陶一丢,王敬久急命各师迅速构筑攻防工事,并连连电催各师派出一个团搜
索侦察。
    两天过去了,却没有发现敌情,鲁西南似乎一下子平静了。王敬久越发坐立不
安。
    他到第199旅训话:
    “此番会战非同小可,委员长亲自筹划指挥,各路雄师云集鲁西南,只等一声
炮响,就从四面八方兜抄过来,把过河的共军全部干掉!共产党是很好对付的,我
们可采用的办法很多,说简单些,也就十个字。第一个字是稳。稳;就是不要慌嘛。
第二个字是狠,更毋须解释了。第三个字是准……第四个字是硬……这第十个字嘛……”
    王敬久把第十个字忘了。直到晚饭后,他才想起这第十个字是“活”。王敬久
有几分迷信,恰在这个关头把个“活”字给忘了,这使他神色沮丧,行止更加失措。
    参谋人员私下议论:“王司令官吊儿郎当,讲话时竞把活命的‘活’字忘了,
预兆不妙。”
    就在第二天拂晓,刘邓大军第1纵队进抵狼山附近地区,切断了王敬久的第70师
与第32师的联系。第2纵队中午歼灭了谢集敌第66师的一个团,向东协同第3纵队包
围了羊山集之敌第66师。这样,第32师与第66师的联系也被切断。
    迅雷闪电般的行动无异晴天霹雳,王敬久的一字长蛇阵一断三截,顿时势乱神
散。
    王敬久慌乱之下先令第70师向南,第66师向北,向第32师靠拢,以求形成“核
核儿”,避免被分歼。接着又改令第32师到六营集接应第70师南下,解救羊山之危,
而后一同突围。
    王敬久的部署混乱。第32师师长唐永良不再相信他。唐要通了陈颐鼎的电话:
“你我所据六营集、独山集均为荒野小镇,又无工事屏障,即便突围靠向羊山集,
也是出了小圈进大圈,仍在被围之中。依我之见,趁共匪仓促之时,你我两厢靠拢,
冲出包围,撤至嘉祥。你意如何?”
    陈颐鼎说:“嘉祥城高池深,工事坚固,似是可攻可守之地,而且有我一个团
在那里接应。只是……”沉稳、老辣的陈颐鼎想到,突围并非易事,弄不好即全军
覆没,于是他有意停顿了一下,说:“……只是望兄能向六营集靠拢,你我从六营
集突围较便利。”
    形势险恶,不容分秒贻误。唐永良不再计较,速率兵向北突围,向第70师驻地
六营集靠拢过来。
    唐永良的第32师一出独山集,守在大路左右的第1纵队立即抓住战机,迅猛追击
和侧击,歼灭其一个整旅,剩下的一个旅和师部虽逃向六营集,也被打得残缺不全。
    14日,远道奔袭而至的第6纵队赶到了六营集,协同第1纵队将六营集团团围住。
    六营集是个只有200户人家的小镇,两个半旅、两个师部猥集在那里,人马相踏,
粮食、饮水供给相当紧张,第70师和第32师残部乱成一团。
    刘邓面对新的敌我态势分析:羊山集守敌第66师是蒋介石的嫡系,师长宋瑞珂
是陈诚的亲信,战斗力比较强;而且羊山集三面环水,背靠羊山,曾是当年日军多
年经营的一个老据点,敌可依托这些!日日的寨围及重新构筑的坚固工事防御。六
营集则地带狭窄,工事薄弱,又两个师挤在一起,不可旷日持久,必谋突围。于是
决定先打弱一些的六营集之敌。
    同时考虑:如果采取四面围攻,敌必作困兽之斗,徒增攻坚的难度。遂采取
“围三阙一,网开一面,虚留生路,暗设口袋”的战法,把阵地攻坚战转化为运动
战,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第6纵队受命在西面以坚决突破相威胁,促成其突围决心;第1纵队受命在东面
示意留有生路,以诱敌夺路逃脱。
    7月14日,王敬久又下令被围在六营集的唐永良、陈颐鼎向南出击,接应第66师,
一起向金乡靠拢。
    唐永良接令愤愤地说:“这是让我们去找死嘛!”
    陈颐鼎也不愿意退至金乡,于是唐、陈二人连电顾祝同,说南撤不可能,要求
向嘉祥、济宁方向撤出。并报告六营集北、西、南已被共军围得风雨不透,只有东
面存一空隙。顾祝同已是无计可施,只好应允。
    对此,陆军司令部总参谋长郭汝瑰在当日的日记中感叹:
        中共刘伯承之一部突入独山集与羊山集之间,另一
    部突入羊山集与金乡集之间。余甚忧其围攻羊山集。王
    敬久令70师、32师南下攻击共军,32师唐师长竟将
    独山集放弃,合守六营集。王敬久又令其向南突围,接
    应66师后,向金乡靠拢,32、70师又请准向东突
    围,即不攻击共军,也不顾羊山之66师。此种将领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