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张爱玲画传-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中国,文人向来与惊天动地的奇迹少有渊源。    
    张爱玲,这个有着“恶俗不堪”的中国女人名字的中国女人,却曾创造了战乱纷纭的中国,20世纪40年代文坛的奇迹。可也有人说:“奇迹在中国不算稀奇,可是都没有好收场。”张爱玲的结尾算不算是好收场,真的谁都不能轻易作答。她创造了一个奇异的末世世界,里面有关于家族与民族太多的回忆,像重重叠叠复印的照片,是错综复杂不讲理的过去。家传的首饰,出嫁时的花袄,言说着沧海桑田、浮生若梦的历史谶语;在阴阳交界的边缘上,感受着历史隧道里古墓式的清凉,嘘眯着眼睛看着阳光,却走不进这光芒里去。华丽而苍凉的感觉,华丽而衰败的布景,这是挽歌里的末世。    
    她描绘了一派奇异的日常风情,虽出身官至九鼎的显赫世家,最钟情却是最平民、最世俗的苦乐人生。从官宦转到市民,就像洋人用看京戏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一切,也不失为一桩有意味的事。她感兴趣的是这些庸常的普通人生;头上搭着的竹竿上晾着小孩的开裆裤;柜台上的玻璃缸中盛着“参须露酒”;这一家的扩音机里唱着梅兰芳而那一家的无线电里卖着癞疥疮药;走到“太白遗风”的招牌底下打点料酒——这就是爱玲明〖FJF〗?〖FJJ〗而热爱的中国的日月,纷纭、刺眼、神秘而滑稽的中国的人生,幽古中国与现代中国和谐的掺杂。她把女性化的眼光堂皇地介绍进文学世界。她在新旧中国的阴阳边界上,在新旧中国混影的屏幕背景上为我们活现了一群女奴的群像。有人言:“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一个伟大的‘寻求者’。”她寻求的是女奴时代谢幕以后女性角色的归宿所在,她以对过往深深否定的方式表达着她对明天深深的渴望。在她笔下的女人,整日担忧着最后一些资本——20岁到30岁的青春——怎样一次次转账以增值,这样充满了死气的骨子里的贫血,爱玲为之疲乏、厌倦。她充满渴望地揭开未来历史幽暗的一角,揭幕所见有难抑的失望,又有不调和中的调和。谢幕后的女奴们,新旧交替中失措的女人们,何处是归程,爱玲温情而苛刻地期待着。    
    ……言不尽言。    
    总而言之,张爱玲是文艺园地里一棵枝繁叶茂、摇曳多姿的树,她把枝叶大大地撑开,尽力伸向不可知的远方。    
    可是,谁曾明知:张爱玲的根永远扎在生长她的园地土壤中?正如她自己所言:文人是园里的一棵树,不管她如何茁壮地节节生长,也不管周遭的气候土壤,随日月风化而变幻迁移,她依旧、她愿意,永远是那园子里的一棵树,根深蒂固地牢牢稳稳地在那里。这个园子,就是上海。    
    她,即便后来化作了一颗种子,播送到远方,经过了宽广的大陆与深邃的海洋,在黑土绿水之上,在这颗种子的内核里孕育的,依旧是来自上海的不变的滋养、风情与灵息之气。    
    张爱玲离我们是近的,在喜欢她的人心中,她永远是新鲜活跃的。她说:中国人说话,但凡有一句适当的成语可用,中国人是不肯直接说话的。〖ZW(〗《洋人看京戏及其他》,《张爱玲文集》4卷,P。22。〖ZW)〗可是,现在有时候也真没有办法,有那么多的人说话找不到贴切的词时,宁愿借用张爱玲的言语,引一句,用上去,稳稳的,妥贴的,再合适不过。因为所引的话正是切中了人生底蕴中最关切的地方。    
    这个天才奇女的诞生已是70多年前的事了,整整一轮生命的时差就让人有不堪重负的沉重,可张爱玲之于世纪末的读者们,是切身无距离的。越是变,越是一样。她的传奇,她的人物的传奇,在骨子里与我们今天依旧神似,仿佛一切时代中人们以同样方式活着,活着为了同样的内容。古今人们都相似,但我们又都是孤独的。终究,在弹指之间屈指算来,已是70载的光景,生命周期的生息繁衍可以几个始终。1920年的上海,是繁华的十里洋场,灯红酒绿、觥筹交错。在这里,有最传统的中国土著的生活方式,有从大洋彼岸吹来的欧风美雨的新气象,也有在古今中外文化气息冲撞中破壳而出的一些新苗。这一切是和谐的,和谐地融合在这里,呈现着一派热闹的丰富景象,这种丰富性不仅指数量之多,更可奇怪的是可贵的共存,不同质地的各派相安无事地平行在一起,不仅无歧视,反倒因彼此的陌生好奇而滋生出十分的尊敬与恭敬。危机蕴育在宁静中,这一隅的宁静也渐渐变成是表面的装饰了,奇异的复杂性中将裂变着接踵而来的时代之大变动。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大时代的破坏与更动中,巨大的列车轰鸣而来,把每一种别样的声音都融成它自己的声音,这任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张爱玲就出生在这中国大时代的激流洪滔中。她的家族都处在大时代的激流洪滔中。她的祖父、外曾祖父都曾是大中国激流中在浪尖上掌舵的勇敢男子。可是,流水无情,纵然落花多情,历史的洪流顺风送走一代代豪杰,又迎来一批批枭雄。于此,人无法选择。


灰绿:成长的底色(1920…1930)灰绿:成长的底色(1)

    1920年的上海,阴历九月三十日。张爱玲,这个一生与月亮共进退的人,选择在一个下弦月的日子,来到这嘈杂而又可爱的人世。九月底,微雨初凉,一个大时代中的小日子。张爱玲出生的日子,就像她一生的文章,轰动背景衬托下的平常平淡人生。父母为她取乳名:小?。    
    张爱玲40年代初在上海崛起的时候,她的文章撼动了在战火的威胁中迷惘无策的人们,人们惊异,在这样的艰难岁月中居然还有人花心思这样追忆这些奢华的过去:家传的首饰,出嫁时的花袄,雕花的家具,漂亮的衣料,整桌的宴席,礼节繁缛的迎来送往,男人与女人之间进进退退的感情演绎……答案并不突兀奇怪,人们很快就明白这样的奇迹自有其出现的足够理由:张爱玲是清末著名的“清流派”代表张佩纶的孙女,前清中堂大人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官宦世家,高门望族,她就是见证繁华辉煌、体验家道中落的亲历者,她所经历的家庭生活的一幕一角都映现着时代、国家、社会、革命等一切重大题目的辉煌衰败、沧桑变幻。人们不再诧异她缘何这样年轻就可以写出这样气势、这样透彻的文章。试想,当曾朴力图用《孽海花》挽留住中国晚清一朝从庙堂到江湖流散的底影时,她的外曾祖父李鸿章、她的祖父张佩纶无可推托地都成为书中的主要人物;他们更曾是历史浪尖上的大人物,在那个世纪两种制度的交接口上,历史风云的沧海桑田中都曾留下他们禄禄亲躬的真实身影。爱玲经历的世界于她自己的文章是贴身的,她家族的经历于中国人世纪之交这几十年的经历是贴身的,读她的文章,会在人生地位的伟大与普通、上层与下层、庙堂与民间种种现象的比较中,发现一种普通人生的快乐——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繁华喧闹,不过仅是只争朝夕的事;在这发现中,不由得感叹人生如此普遍相似而对当下生活陡生几分贴心与亲近,花落水流,临风流泪,对月长叹,毕竟“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公寓生活记趣》,《张爱玲文集》第4卷,P。40。    
    古今成大业的人往往是克己的,无论今人对作古之人作怎样的千秋评断,毫无疑问,在他周遭的一群人中,李鸿章确实是拔萃的,且勿论他事业上的励精图志,亲历亲为,道德上的律己也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他所有的思考仿佛无不与国家的命运变迁结为一体,努力的效果好也罢,坏也罢,意图总是如此大处着眼的。他本人没什么私生活,不漂亮的太太也还不是自己作主的,妻取德,妾取色,他有一个惟一的姨太太,可是也是丑的,二子二女也都是太太生的。这在当时是颇令人诧异的事情,或许娶姨太太也只是免人诧异的一记虚招而已。爱玲的祖母是他的大女儿,她还有一个妹妹,在大族中排行第六,爱玲叫她六姨奶奶。李鸿章对女儿们很宠爱,为了留在身边代看公文等等,所以大女儿——爱玲的祖母23岁出阁,小女儿22岁出阁,照当时的标准,离一般的出嫁年龄也已长出一截了。而且两人嫁得也都离奇,大小姐嫁给一个长她20来岁、死过两个太太、曾革职充军的年长老头。尽管如此,还是比妹妹要好一些,虽然留给他们共度的时间不长,但总算生活安稳,在南京盖了大花园偕隐,过起诗酒风流、悠然林下的生活。那六姨奶奶比姐姐更不如意,父亲把她嫁给一个他十分器重的伍姓小知县,不但门弟地位屈就,就连年龄也差异得离谱,她22岁出阁的时候,那位伍姓公子才16岁,他一辈子都嫌她老,他一辈子都靠着她那份丰厚的嫁奁过活,也正因为吃的是她的嫁奁,所以老要憋着情绪跟她对着干,以显示他在精神上是独立的。这个六姨奶奶生得是美丽的,而且知书识礼,她的美丽与修养仅仅成了照耀这个没落小官家庭的一盏白炽灯,明亮却刺眼。她自己,在这白炽灯的芯子里是忧郁愁结,不快乐的。她常常拿自己和姐姐相比,觉得也不见得不如她,她嫁了做填房,虽然夫妻间很好,可男人年纪大她许多,而且又是宦途潦倒的。爱玲的祖母想起妹妹的婚姻,相比之下自己倒也有些安慰,夫婿虽非志满意得的青年才俊,但总算曾有过踌躇满志青年才俊的昨天,而且他是这样的爱自己,虽然是不甚如意,可生活中也不时有小小的快乐,意外和知足可以安慰、冲淡诸多不如意,况且,还有这么多可以回忆的过往把他们连在一起。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朝末年的大名士,生于1848年,卒于1903年,字幼樵,22岁上即举同治辛未科进士,授编修,光绪元年朝廷大考,考得一等第一名,授翰林院侍讲,又晋升为日讲起居注官,兼有言官的职权,伴随光绪皇帝左右。这位大才子本是穷乡僻壤的贫苦出身,他来自河北的一个荒村七家坨,比三家村只多四家的小乡村,张家世代耕读,成为大族是从张佩纶光耀门楣之后开始的。这位来自民间的才子抱有满腹诗书经纶,立下坚定报国效忠之志。他虽作着翰林院侍讲,却仍是一穷京官,十分清廉,稀粥白饭度日,因而,对那些轻裘肥马、锦衣玉食、华屋高堂、挟姬拥妾的达官贵人,不管职位大小、声誉高低,只要一有劣迹落在他手,一本参奏直递皇爷。本是参奏大臣,又是新试才子,奏折下笔快,语言犀利,条分缕析,言语中肯,参一个倒一个,抚督藩司,六部九卿,半年时间,一支利笔弹掉朝廷多少红翎顶戴!弄得满朝侧目。张佩纶虽然得罪了一大批人,可年少金榜题名青云直上的自信,加上负一世之誉、抱治国雄心的坦白胸怀,再有持相同政见者李鸿藻、张之洞、陈宝箴等京官名流的鼎力支持,真正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他们对当时主持国事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治国定邦之道颇为不满,常常非议朝政,称为“清流派”。张佩纶是其中的主力,据说他对后来成为他岳父的李鸿章也参过一本,《孽海花》里描述李鸿章曾被“褫去黄马褂,拔去三眼花翎”。小说有一定描述性的夸张,是参成了因念其有功被皇帝赦免了呢?还是情况不属实没有参成?现今已无从核实,但当时张李二人反正是持不同政见者,张弹颏参奏的意图是确凿属实的。    
    


灰绿:成长的底色(1920…1930)灰绿:成长的底色(2)

    书生大言,张佩纶成就在他激扬文字的大言里,可受挫也正在他的书生大言里。1884年法国把入侵越南作为它攻打中国的前奏,企图把越南作为入侵我南疆的基地,张佩纶对李鸿章一派在前几次中外之战中均以割地赔款而告终早就愤慨异常,因此力主抵抗,连向光绪皇帝上十数次奏疏,献抗法策略,不仅赢得朝中义愤之士的清誉,也正合当时颇有励精图治之志的光绪皇帝的心意。同年,在总理衙门任职的张佩纶被钦差福建办海防事宜。青春的大梦终难成,书生的一派大言、一片雄心在台湾福建的海防线上被击得支离破碎,漂零南海。一夜之间,中国军队被法军统领孤拔打个大败,身为主帅的张佩纶眼看在军用地图上的谋划已全无用处,在大雨之中头上顶着一只破铜盆仓皇逃走。主帅临阵脱逃,这个罪名不小,当时中外战争中中国军队吃败仗已屡见不鲜,找一些客观原因搪塞搪塞,主帅逃过罪责大家已习以为常,可张佩纶当年曾拔了那么多人的红翎顶戴,终于轮到他了。于是革职充军,流放东北,一去几年。    
    张佩纶确实是有才的,这是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