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凰涅天下-第1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丁起此时提得这么一句,既是表明举荐李纲并未与卫国师私谋,又暗示进拟的章法必须遵循。赵构欣慰下只因前者而宽心,却未意识到丁起是在悍卫宰执大臣的权利。
  
  约摸一炷香后,卫希颜听召而至。
  
  ***
  
  次日,皇帝特旨除授李纲为吏部尚书,三月内赴任。
  
  诏命一出,百官议论纷纷,私底下揣测多多。
  
  那些平素与丁起有交情的官员,如六部的尚书、侍郎,这几日往丁相府上便走得勤了。
  
  奈何丁相公谈诗论词就是不入正题,众文官从丁相处探不得消息只得作罢,却不敢向另一位知情者打听一二。
  
  国师卫轲在朝中的形象素来是清姿高远又威势内蕴,两府六部的朝官敢与之直眼论事者不过寥寥数人,众文官又哪敢去找国师释疑?
  
  *********
  
  卫希颜没心思去理会那些朝官的心思,她此时心神全放在自家妹妹和名清方的婚事上。
  
  自燕青和李师师的婚礼后,唐十七和云青诀这两位叔辈对婚事筹备可谓驾轻就熟了,再加上师师、栖云二女从旁辅助,婚仪的一应大小、事无巨细,皆筹办得妥贴无失。
  
  因名重生隐居天目山不问尘俗,名可秀又难得脱身细顾兄长的婚仪琐事,遂在正月后就修书一封传往天山,请长姐名浅裳来杭主持。
  
  二月初,卫希颜尚在潭州时,叶向天和名浅棠夫妇就携子到了山庄。当她从江北巡军返回京城时,叶向天一家三口已在凤凰山庄住了将近一月。
  
  初见那晚,却闹了点不愉快的小插曲。
  
  卫希颜和名可秀回庄叶清鸿并未跟随,如往常般到后山练剑,恰遇正在松树岭静修的雪山神剑叶向天。
  
  眼神相接的刹那,手中剑已铮鸣。
  
  当山庄内众人正寒暄欢笑得热闹,后山却已是剑气纵横,枝倒叶倾……
  
  一干人闻声赶至,卫希颜只望得一眼,便觉心疼。这败家的两只,砍的尽是合抱粗的古松,这得长多少年啊……
  
  她想起去年兵改不久,钟离知县上奏当地武安军不遵法令,滥伐江岸林木扩建营地,担心影响淮水岸固防,请朝廷予以禁绝。
  
  丁起将奏疏转给枢府,卫希颜暗道百密一疏,竟会忘了这茬。
  
  宋代建房以木质结构为主,砖瓦房虽然有却极少,一是因没有水泥,砖与砖之间的粘结物一般使用生石灰拌糯米浆,相当于用粮食筑墙,造价太高,普通百姓根本用不起;其二,在富人士绅间,砖石主要用于死后的墓穴建构,用于建屋则认为不吉。因此除了城墙之类的军事防护建筑外,宋人极少用砖石来建屋。
  
  卫希颜在兴建武学前就从将作监了解到,宋代已有大量的石灰窖(宋人叫灰石),但石灰广泛应用在布匹的漂白上,很少作为建筑材料使用,并且只有极少的工匠知道熟石灰调沙可以做黏合物。
  
  卫希颜对此颇为惊讶。
  
  前世时她曾去过古罗马的图拉真广场,广场上靠山兴建的那座半圆形的拱顶砖石高楼就是闻名的图拉真市场,据说被称为古代的摩天楼。秦瑟琳说在公元一世纪时古罗马人就已掌握了用熟石灰调和沙子的混凝土技术。
  
  她又想起瑟琳曾道,中国秦代的工匠在修建长城时,其实就使用了混凝土技术。
  
  “工匠将石灰调水成黏糊状,再混合两份粗砂、一份小石子倒入两层木板中间,用槌将混合物夯实,再浇水,两、三天后凝结坚固,然后拆去木板就成了坚实的城墙。这说明,中国人在公元前二百多年就掌握了混凝土技术,至少比罗马人早了两百年……”
  
  这位为筹考古经费而投入佣兵行当的女考古学家耸了耸肩,不无遗憾道:“只可惜这种技术没有传承下去……中国人虽然将木质建筑艺术发挥到巅峰,但终究会被历史淘汰!”
  
  有了秦瑟琳这段话,卫希颜在兴建武学时特意要求将作监以砖石构建各学舍,并在实践中反复试验熟石灰和沙的调配比例,然后记入将作监的《营造法式》册中,召有司刻印。
  
  收到钟离知县的奏本后,卫希颜当即将淮南路武安军的都统制降了一阶作惩治,并着枢府下令,严禁各地国防军、武安军滥伐林木,尤其江河沿岸,片木不得伐。
  
  同时,卫希颜又令各地驻军大营以砖石结构为主,少用木材。由于有淮南路都统制的“倒霉下场”在前,诸军长官均不敢违令,但鲜少有人能解得卫希颜谕令后的深意。
  
  她暗叹口气,扫了眼颓倒一地的林木,忽然伸掌拍了两记,笑眯眯道:“高手呀高手,瞧瞧,多么壮观的场面!”
  
  两大剑客同时挑眉,卫希颜这句话怎么听都似一句嘲讽。
  
  名可秀眉头微一蹙后展开,对叶向天笑道:“参天巨木长成不易,希颜一时疼惜,姐夫莫怪。”
  
  同掠而至的唐十七和云青诀闻声不由一笑,心道:不过几株林木而已,有何可惜!
  
  “林木值几何,某当作价赔偿!”
  
  卫希颜与名可秀对视一眼,均有些难以言喻的无奈感,她们所在意的又岂是这片林木的银钱价值!
  
  叶向天望向叶清鸿,恒冷如冰山的面容隐现一抹欣赏,坦然道:“某败了!”白衣飘然而去。
  
  叶清鸿凝眸望空,清冷容颜寂然无波,眸中却有光彩闪耀。
  
  她的剑是杀手的剑,而叶向天的剑是剑客的剑!同样是剑,前者的剑是利器,而后者的剑是剑境。
  
  叶向天败,是败于她的杀气,而不是败于她的剑。
  
  她天资绝顶,竟能将剑道之利发挥到巅峰,然而剑道的极境绝不是利。
  
  “清鸿,剑道的极境是自然,是天地万物融于一体的玄妙!”
  
  她想起卫希颜说的这句话,眸中光彩更甚!
  
  叶清鸿忽然一剑刺向卫希颜,剑光仍然孤清,却又似乎多了一分圆润。
  
  卫希颜眼底掠过赞色,食中双指一并划过一道弧圈,一正一反两股力道将孤清剑光揉困在内。瞬息间叶清鸿变招数次,却始终脱不出那两道柔和却坚韧的正反力道。
  
  “去!”卫希颜一收手,叶清鸿被震退两步,剑上的束缚立失。
  
  卫希颜哼了声,睨她一眼,“毁坏林木,兼对师傅不尊,罚站两时辰!”
  
  叶清鸿恍若未闻,观神色仍沉迷在方才那一剑中。
  
  名可秀不由噗哧一笑,微微摇了摇头,希颜惩罚后的用意怕是要落空了。
  
  ***
  晚食后,两人独处时,名可秀对卫希颜道:“吏部对州县官员的考课,本有植株数的要求,但真宗朝后,此条则渐成一道空令。为官者尚不知林木之重,遑论小民?”
  
  她微微蹙眉,“正月前后,淮南、江南几州上奏,说北方流民南下,大肆毁林垦荒,或累石堑土变坡为田,林木渐稀、山石裸现,因从者数以万计,官府法难责众,禁之不绝。”
  
  “这是一个矛盾!”
  
  卫希颜道:“百姓要有田有粮吃饱肚子,又不能打土豪分田地,只得开垦新的土地,或开荒地、或毁林为田、或围湖造田,这样势必破坏水土,造成自然灾害的隐患,难得两全!”
  
  所以,现代化进程从某个方面来讲,就是自然的毁坏进程!后世人花百倍代价去恢复,却收效甚微。
  
  名可秀沉吟良久,道:“这个矛盾集中在土地上,不是粮食!”
  
  她这话似乎矛盾,卫希颜却听明白了,让她惊讶的是名可秀的思维竟能想深到这一层去!
  
  人口的增长必然会带来粮食需求的增长,解决粮食需求要么是扩大耕地;要么提高亩产量;其三是海外进口,撇开第一条,亩产量的提高要靠农田水利技术的进步,所以最便利的是海外进口粮食。
  
  但问题是大宋朝的几千万户百分之八十是农民,不种田就没有收成,没收成又哪有钱去换粮食?
  
  这不是商品经济社会,农民除了种田外还可到城里做工养家糊口!
  
  名可秀笑道:“矿冶、造船、纺织、建构、砖瓷陶窖等百业皆需杂役技工之人,田地不是唯一的出路。”
  
  “但百姓需要土地!”卫希颜虽然为妻子不柘于小农经济的见识而生敬意,但这是一个以土地为根的时代,无田则不稳,历代农民起义归根结底可不都是为了“田”和“赋”?
  
  名可秀点头,“儒家以耕读为上品,百工历来被视为下作,要由耕入匠,确实难之又难,一个不慎,还会引出大乱子!”
  
  她说到难处一双明睿的眸子却跃动着光芒,似乎并未因艰险而却步,反而更激起万丈雄心。
  
  她提笔拟了几个词头,说:“田地是大事,但民间开田的行为必须以法令约束,须由地方官府堪察地利避开重点防护区,统一划出造田地域,再由流民开垦,按户分配;但田不能分多,堪堪养人即可。至于豪户开田必须严止,违者按开垦数双倍收田。”
  
  “同时,匠户和商户的身份要提高,使其成为民之所趋。”
  
  “我们上次在蠡山岛议的百科院已初有眉目。”卫希颜慢声细气道,“我想在春闱科考后就颁行诏令,由地方按条例选拔技艺拔尖之人到京考核,授为技士。另外,栖霞山的技学预计下月就可建成,夫子可以广向民间招募,以扩大影响。”
  
  名可秀附掌道:“这一院一学若成,当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时日久了,自可潜移默化地改易时俗。”
  
  她提笔又写下“海税”,道:“海商凡向海外贩卖粮食和木材木器的,要收高税予以控扼,但从海外贩入粮食、木材的,抽解可降低。”
  
  这就是以税收杠杆来调节商品的进出口了!卫希颜赞叹补充,“还有铁矿石、硫磺,这是造兵器、火炮的战略物资,可以降低关税甚至免税。”
  
  名可秀听到这忽然噗哧一笑,原是保护林木护持水土谈起,从而关联到人口增多的开地抑制策略和提升匠户地位减少农户的谋策,再拓宽到用税控商,希颜冒出的这一句却是扯得更远了!
  
  “呃,偏题了!”卫希颜笑道,“话说回来,房屋的建筑用材是木材消耗的大头,可以考虑先从官府粮仓、酒库等易燃品的仓储下手,只许建砖石房。一旦官府起了头,并且砖房构建的成本降低,民间、尤其商户肯定会跟风!”
  
  “善!”名可秀笑赞,“待得时机成熟,此类建筑当可以防火护民为由,立出法令强制建砖房!”
  
  两人越往后计议,思路越清晰。
  
  卫希颜忽然“啊哟”一声拍额,“我忘了,清鸿还在松林站着!”
  
  名可秀赶紧推她,嗔道:“你还不去把人家叫回来!”
  
  卫希颜起身走出两步,却又折回身道:“两个时辰未到,我这会叫她回来岂不是出尔反尔?有损我为师尊严呐!”
  
  名可秀唇角微挑,一副要笑不笑的神情,“为师尊严,希颜你有么?”
  
  卫希颜顿然无语,忽然扑上去咬了她两口,又一扭身跳出门去。
  
  名可秀摸了摸脸颊,又好气又好笑,终是禁不住“噗”声笑出,眸光温柔如水。
  
  *********
  
  后山的月夜幽静无声,风中松香隐隐,似乎还有桃花的芬芳。
  
  卫希颜悠悠前行的身子突然顿住。
  
  月下,那抹淡青如烟的纤影孤清而幽寂,淡漠得似乎连溶溶夜色都无法融进,疏离阻隔于尘世之外。
  
  她胸口忽然微微地牵痛。
  
  卫希颜吸了口气,笑眯眯走上前去。
  
  “徒儿呀,想为师了没?”
  
  叶清鸿淡烟色眸子斜了她一眼,容色漠然不作声。
  
  卫希颜笑嘻嘻又靠近两步,“徒儿呀!”
  
  叶清鸿剑鞘向前一斜,止住卫希颜继续靠近,话意冷冷道:“我只是你徒弟,不是你徒儿!”
  
  卫希颜不由咳笑两声。
  
  她来到这时空已久,但毕竟不是土生土长的宋人,很多风俗习惯只能从生活中一点点感知,譬如在这师徒关系上,她就出了错。
  
  宋代的师傅和学生的关系,既是师徒,也是兄弟的关系,所以叫“徒弟”——即亦徒亦弟。反而到了后世,因儒家强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才有了“师父”和“徒儿”的叫法。
  
  因此,在宋人眼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