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凰涅天下-第1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铜矿铸币已是如此紧张,又哪有大量的铜支持火炮生产?
  
  卫希颜对此早有心理准备,但听到“民间囤钱”时,颇觉不可思议,“铜钱又不是大米,囤积后难道能高价卖出?”
  
  名可秀对此似有无奈,叹道:“铜器价贵,销熔十钱可得精铜一两,造成器用可获利五倍,遂民间多有匿之,官府也无法查禁。”
  
  卫希颜这才明白,不由心想难怪宋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或许就是因“钱荒”逼出来的。
  
  如此,制造火炮的铜材料便成为瓶颈!若想绕过铜材料这道坎,要么后退一大步,用铸铁造前膛炮;要么再向前跨一大步,炼出炮钢,跑步进入钢炮时代!
  
  卫希颜不由唇角微抽,她是否在异想天开——十二世纪就进入钢炮时代!且不提这个时代的采矿水平能否支持巨量出产铁矿石,单是炼钢技术便是一道难题……
  
  卫希颜虽然觉得这念头很疯狂,但她想起名可秀送给自己的那柄纯钧剑时,又忍不住生出希望。
  
  从纯钧剑的锋利程度来看,铸剑师的水平已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境界,其锋锐甚至比她前世当佣兵时使用的MT军刀更胜两分,并且韧性极强,应是用质量精良的钢加入其他金属元素炼制的合金钢锻造而成,可惜与萧翊一战时毁掉了。
  
  她想到这便问道:“可秀,纯钧剑的铸剑师是谁?”
  
  突如其来的一问,名可秀却毫无讶异,似是早习惯了她的跳跃思维,浅笑回道:“我十五岁时曾随父亲去往天机阁,与公输先生奕棋一局,此剑便是他输棋后的允诺——说是要铸一柄世间至尊贵的剑送予我。”
  
  她忽然想起什么,嫣然笑道:“那柄剑历时三年方成,公输先生曾笑言作为我将来的婚嫁之礼。”
  
  卫希颜不由微笑握住她手,“他说得没错,可不正是婚嫁之礼么!”
  
  名可秀笑嗔她一眼,又道:“天机阁是江湖中最富盛名的兵器铸造世家,当世论铸剑,莫过于公输家,但天机阁的兵器出产量极少,一年不过十七八件,如纯钧这般的珍品更是可遇而不可求!”
  
  卫希颜微微皱眉,那便是说如此高超的合金钢炼制工艺仅仅掌握在天机阁的手中——是少数人的技术!这种技术对天机阁来讲,无疑比生命更珍贵,非是轻易可获得,若强夺很可能造成玉石皆焚的局面。
  
  卫希颜想到这时,先前萌生的两分希望顿时如被雨打风吹去。
  
  她心中有感,不由叹道:“高端工艺只掌握在一人或一家手中弊端极大。这种技艺往往有着传男不传女或是不传外人的规矩,宁可湮灭,也不可流传出去。若后世子孙成才倒罢了,若有子孙不肖,这些技艺就会消亡——从小来看,只是一个家族的衰落;但放大了,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损失!”
  
  “这种损失在未来或许要以更惨痛的代价寻回……”近代中国的耻辱史就是极好的印证。
  
  名可秀闻言挑了挑眉,沉眸深思。
  
  卫希颜紧了紧她的手,道:“可秀,我们华夏建朝几千年,文明鼎盛遥领四方,技术先进是很重要的因素!如农业水利、冶铁、建筑技术、造纸、指南针、造船、天文历法等等,正是有了这些技术,我们的先辈才敢傲称为‘中国’。若说精神思想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那么技术就是支撑一个民族挺直的脊梁。”
  
  名可秀不由赞道:“这个比喻用得好!”她心思明睿,立刻洞察到卫希颜话中要义,“儒家素重经文六艺,却轻忽格物实技,长此下去,确实弊害极大!”
  
  “正是如此。”卫希颜道,“重视技术的风潮未必能在短时期内形成,但朝廷的决策者必须懂得技术的决定性作用,并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开创技术,提高匠人积极性。否则,技术受到制约发展就会越来越慢,许多独家技术甚至会逐渐消绝……”
  
  “可秀,依托造船技术和航海业的发达,我们已知在海洋之外还存在着诸多国家,如果在他们之中产生强盛文明,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便会超过我们……或许在几百年内赶不上,但几百年后呢?”
  
  她由冶炼技术的瓶颈引发感触,话题又延展开去,见名可秀陷入沉思中,回神后不由失笑道:“我好像扯远了!”
  
  “希颜,你这些话,说得极妙!”名可秀越往深处思索,越觉得其中蕴含着至深的治国妙理。
  
  她自少深受父亲影响,虽居庙堂之远,却抱负家国之志。名花流的声威和她的身份使她的交往遍及各个阶层,有达官贵人和文人士子,又有江湖侠客和绿林群豪;有富商巨贾和中产阶级,又有工艺出众的技匠,以及深研数理天文的学科人才,其眼界开阔比起久居内宫的皇帝和只知经义的文官,相距何止千里。
  
  “希颜,先秦时诸子学说百家齐鸣,其中墨家重视技术和劳作实践,追求实用性,与儒家‘重德育、强化礼教’的做法正好相反……”
  
  名可秀的父亲名重生受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深厚,但她母亲花惜若却更推崇墨、法二家,谋略上又深谙兵家学说与纵横之道。名可秀自幼在父母的言论辩理中成长,可谓对诸子百家学说均有涉猎,其思维自然广博,不像时下文人般眼中唯见儒学。
  
  她言语精辟简洁,由技术之道引入到对诸子学说的比较,道出各家之说不但不冗长枯燥,反因寓意深刻的小故事极富生动形象,让卫希颜这种对中国古代诸子学说只闻皮毛的门外人也听得津津有味、感慨万分。如墨家,认为强国的根本在于科学军事技术的发展,这与后世的观点何其吻合!
  
  从名可秀的言谈中,卫希颜听出她对墨家的诸多观点似乎颇为赞赏。
  
  “墨子强调亲身实践,他本人便身兼之家之长,因此他的门徒均为技艺出众之辈,这就是上行下效!赵佶登位后,因酷爱书画之道,专设翰林院图画院,并将‘画学’纳入科考,于是画风大盛,进图画院成为文人学子进阶之途——这也是上风下效!我等若要推崇技术,或可仿效翰林图画院,设‘百技院’,对技艺出众者授以名位……希颜,你认为如何?”
  
  “这法子不错。”卫希颜点头道,“可设立‘技师’、‘技士’等称号,允许入院者仍在私坊或官坊做事,但每人必须有研究方向,规定若干时间内出成果,官方可给予一定的研究经费,成果出来后按贡献大小进行奖励……”
  
  她说出一些设想,又道:“叫‘百技院’不如叫‘百科技术院’,既含数理化学等学科人才,又包括技术人才!除了设立‘百科院’外,我们还可仿效太学设专门的‘国技学’,以儒学经义为辅,重点传授格物学科知识。”
  
  名可秀沉吟道:“此举无异变革,当得循序渐进方可有成!不如先设立‘百科院’,国技学与太学相若,定会引起文人士子的非议,争论中恐短时间难有结果,倒不如以你个人名义先建一座书院,绕过多方掣肘,待风气渐引后再设‘国技学’,自可水到渠成。”
  
  卫希颜连连点头,她有后世的经验提出念想,若论与当下实际结合的施行之法,却是名可秀更有筹谋。
  
  两人议了阵‘百科院’和书院之事,卫希颜忽然想起她提出兵改方案时,曾要求取消《大宋刑律》中的“犯罪充军、配军”条款——军人应成为国民心目中的光荣职业,而非与罪犯、贼寇等同。她想到此便提道:“相关律法里若有歧视匠人的条款,最好渐次取缔。”
  
  名可秀颔首赞同。
  
  两人于这日从火炮制造延展开去的商讨促成了日后几项关系重大的变革,影响深远。
  
  其后,在两人着意推动下,渐生渐起的技术之风对儒家重经义轻技术的思想慢慢产生了冲击,对未来“科技强国”观念的树立起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同时,两人关于儒、墨、法等诸子学说的谈论,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名可秀产生了重树百家争鸣的想法,为若干年后席卷帝国的思潮大变革播下了萌芽的种子。
  
  




武举之议

  次日,卫希颜先送名可秀回临安,再返回蠡山岛。
  
  她叫来沈元、高宣,分析『元宣炮』量产存在的难题。
  
  高宣沉思了一会,提议道:“可以考虑用百炼钢代替铜!按炮身硬度要求,可能只需五十炼、六十炼便可。”
  
  沈元想了想,摇头道:“此法或能见效,但懂得百炼钢技艺的工匠不多,何况百炼钢极耗时日,即使集齐工匠,一个月最多只能造出一门炮。”
  
  卫希颜眸子一亮,这已是超出她意料之外的好结果,顿时信心飞扬,心想回临安后定要立即选择一座铁矿冶炼厂,推行她的炼钢试验。
  
  在炮钢未炼出来前,可先从两方面入手造炮。
  
  卫希颜思虑既定,便道:“当下之务,一是聚合坊中懂得百炼钢技艺的工匠,另外在外面再重酬招募,争取一个月造一门百炼钢炮。其他工匠,重点是造前膛炮。用铸铁代替铜,炮身壁厚要加大,重量可能会成倍增加,射速也会降下,但比起投石炮仍是先进许多。”
  
  她拿出工坊中特制的石墨炭笔,一边在纸上画模型,一边解说前膛炮的原理,不时回答两人的疑问,足足用了一个半时辰方讲清楚。
  
  “两位勿需懊恼,前膛炮的性能虽不及后膛炮,但用于守城也是利器!如果重量能想办法减轻,并提高射速,用于野战将可对付骑兵和步兵。”
  
  沈元和高宣原本多少有些沮丧,闻听卫希颜此语立时又振奋起来。
  
  在召集工匠行动之前,卫希颜在火器坊中做了一项重要革新——统一度量衡。
  
  军品生产的关键是规格一致,方能确保不同工匠、不同工坊造出的火炮尺寸一致,也才能确保不同工坊生产出的炮弹,均能与对应类型的火炮完全匹配。
  
  卫希颜在讲度量衡之前,曾见过沈元等人的演算图纸,纸上满篇的‘千百十加减乘除’等方块字,她当时就暗自皱眉,遂于此时将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先行引入,召集所有工匠进行讲解。
  
  众人初见这种记数法时均是稀奇,待用得上手后,纷纷赞叹简便好用。不出两日,所有工匠便掌握了国师所说从海外传入的阿拉伯数字法,以及“+-×÷∑”等运算符号。
  
  卫希颜并不知道,她从后世拈来使用的“0…9”阿拉伯数字比此时在欧洲流传使用的更简单——原来的历史上是经欧洲多位数学家改进后,方形成了后世所知的阿拉伯数字,至于“+-×÷”等运算符号更是在十五世纪后才被欧洲数学家们发现并进行宣传。
  
  新的计数方式和运算符号后来被高宣引入造船坊使用,之后又慢慢流传出去,在手工作坊和商业中广泛运用,又过了几年随着海商的出行被带出去,反过来影响了欧洲在这方面的发展。
  
  这种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卫希颜自是懒得理会,她在火器坊中首先重定的是长度计量标准。
  
  她并不清楚后世国际是以米作为长度的基本单位,但这并不影响她对长度的度知。她以厘米为单位,制了十把铜尺,从10厘米到100厘米不等,每把厘米尺的最小刻度均精确到毫米。
  
  卫希颜在制作铜尺时手中并无现代的计量工具,但她目测精准,加上武技修为高超,心中有着精准刻度后,一剑挥出去,光滑的铜片上便出现整齐如一的刻痕,并刻上了刚刚引入的阿拉伯数字。
  
  厘米尺确定后,卫希颜再导入米、分米、毫米等长度单位,选出十名工匠,各拿铜尺对原使用的丈、尺、寸等进行测量,确定换算公式。
  
  长度标准确定后,卫希颜又进一步确定质量标准。
  
  她不清楚现代物理的一千克如何定义出来,但她有精准的手感。让工匠拿来一个大铜锭,放在手中掂量,进行切削,直到符合一千克的手感为止。这样自然会有偏差,但应该只是细微之差,不影响大局。
  
  卫希颜将这块铜锭规定为一千克的标准计量锭,又吩咐沈元等人按此标准锭制出10克、100克、500克等标准锭,然后由工匠测量一斤等于多少克。经测,1宋斤约合640克。于是,新旧单位的换算公式便出来了。
  
  卫希颜又考虑到时间标准的统一。
  
  她约摸记得时间是以光速来定标准,她自然无法做到。但中国古代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