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气真好-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的部分。其实预报中所谓“局部地区”就是“个别地区”。所以行规要尊重现代汉语的通用语义。    
    还有很多情况,用“四川盆地东部”来代替重庆,用“云贵高原东部”来代替贵州,用“西北地区东南部”来代替甘肃东部和陕西南部。    
    我曾经请教过几位专家,西北地区东南部确切是指什么地方,没有人给予我答案。而且所谓“西北地区东南部、西北地区东部的偏北地区、内蒙古中东部的偏南地区”等等在地理上也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是一个行业自我制造的一个非通用性的地理概念。在我听来,它就是一种很别致的绕口令。我们大家有规范使用地理概念的义务,但没有随意杜撰地理概念的权利。而如果我们总说“西北地区东南部、西南地区东北部、华北西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雨”,那岂不是在玩弄地理版的文字游戏吗?    
    还有一个很常用的说法,叫“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我询问过一些专家,“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包括新疆吗?答曰“不包括”,“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吗?答曰“包括”,我问为什么?观众知道吗?没有答案,这只是内部的理解。“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吗?答曰“不包括”,所以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来把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涵盖其中。    
    在关于天气的表述中,“阴有小雨”比“小雨”发生降雨的可能性要小一些;“小雪或小雨”比“小雨或小雪”发生降雪的可能性要大一些,这种潜台词是非常费解的。它不如国外一些节目中“阴天,偶尔会下雨”或者“明天会下雨,但也有可能是在下雪”来得通俗而诚恳。    
    还有这样的说法,沿海是海,沿海地区是陆地。而实际上沿海是靠近海的陆地(词典中说,沿海:靠近海的一带),近海是靠近陆地的海。在有关台风的预报表述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语言“台风中心经过的附近海面和地区的风力有11到12级”,其中隐含的意义是台风会登陆,因为“地区”被认为是陆地。而实际上,地区是指“范围较大的地方”,而无论陆地还是海洋。还有“台风中心将在今天晚上到夜间在XX地区登陆”,其中“晚上”被认为是前半夜,“夜间”被认为是后半夜。而实际上无论“晚上”还是“夜间”都可以指夜里,即天黑到天亮之前的那段时间。时间和空间的概念都这样被想当然地错用了。    
    在节目中,还有很多把业内的行话直接套用的,例如把“副热带高压”简称为“副高”,把“贝加尔湖”简称为“贝湖”。象阵性降水、不明显的降温、西伸北抬等等,显然与我们大家很疏远。    
    无论前面罗列了十几个或几十个地名,最后归纳的时候常常会说:上述大部分地区(如何如何)。不管观众是否看过昨天的节目:昨天提到的冷空气前锋(今天到了什么地方)。也许只是天热了该吃根冰棍喝瓶汽水,也很严肃地说:请加强防暑降温工作。也许只是天冷了多穿件衣服,也很严肃地说:请做好御寒保暖工作。    
    在3秒的时间内,播报的语言却可能是:北京,多云到阴,部分地区有小阵雨转晴,16到23度。也许我说了,至于你听没听懂,记没记住,没有我的责任了。    
    晴转多云,部分地区阴有小到中雨,局部地区有大到暴雨。这是某省的同行向我推荐的真实预报文字,在当地被称为“八宝粥”,发生什么天气都是正确的。    
    明明干旱严重,但“晴好天气”的说法依然不绝于耳。    
    从以上这些零七八碎的例子当中,让我们得到一种模糊、不规范、很书面的语言感觉。我常常想,预报的确是不完美的,但我们需要强烈的自省精神、科学态度和服务意识,因为大家需要尽可能准确尽可能清晰,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错误而习惯性地在文字上遮遮掩掩,天气预报毕竟不是朦胧诗。贴近生活贴近大家的需求和生活情趣,不能只是一句躺在文件上的口号。    
    杨丹:气象预报常常会因为拿不准,而在文字上下的功夫。比如“局部”本该是一个代表着精确的词,但说出来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江南、华南有小到中雨,部分地区有大雨,局部地区有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这个局部在哪里,连当天的预报员也说得不清楚,只说肯定在某个地方会出现。可以具体到某几个城市的,也因为图省事被说成了局部。宋英杰提到的那些模糊的语言,也让我觉得有糊弄观众的嫌疑。你看,什么天气的可能性都说了,观众听到这样的信息能有多少实用价值呢?而“大到暴雨”和“大雨或暴雨”在级别上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是把“到”说成“或”,自己对这个区别都没弄明白,观众不就更糊涂了。“晴好”,这也是我们用词的习惯性错误。这个词我说了两三年,有观众写信给我说:“杨丹同志,我们这里晴了好久,庄稼都快渴死了,你怎么还说晴好呢?晴天真的就好吗?”看完信,我为自己不经仔细推敲、毫不负责就说出“晴好”感到羞愧。现在尽管在公文式预报文稿中还常有“没心没肺”的“晴好”,但我们嘴里已经杜绝了,除非晴天真的好。我常想,我们的一份预报内容里有多少不知究竟在哪里的“局部”、“某地区东部偏南”的模糊地理概念,有多少“阴天转多云转雨又转晴”的模糊天气概念,观众听了就象在做“猜谜”游戏。如果还需要观众去猜,那我们的预报有什么用呢?     
    


上篇:关于天气预报天气预报不准的七个理由(1)/宋英杰

    确切地说,天气预报“有的时候”不准;公平地说,天气预报“有的时候”很准。    
    天气预报不准,需要找理由吗?不需要;天气预报不准,能够找到理由吗?能!说明理由,并不是为了搪塞错误。    
    我也曾经被自己所发布的天气预报欺骗得淋漓尽致,暗自神伤,无处申诉。    
    在我们所征集的观众调查意见反馈中,观众对天气预报的不满意,绝大部分集中在“天气预报有时候不准确”上。可以理解,无论语言多优美,画面多精致,话题多有吸引力,主持人多有亲和力,错误的预报总是让人有一种吃了苍蝇的感觉。    
    我经常在马路上商场里听别人兴致勃勃地争论天气,看到不少老年人把记录天气预报当作一个业余爱好,在那一刻我的感动和惭愧在心里水乳交融着。    
    在生活中,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很多人说假话,天气预报倒是特别想说真话,可就是说不准。的确,因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能够第二天毫无遮掩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天气,于是拿天气预报开玩笑,大家特别容易找到共同语言。    
    有人已经把刘禹锡的“道是无晴却有晴”,用来讽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这是我所听到的最具书卷气的嘲笑了。    
    在网上,我查找“抱怨天气预报”的文字,连标题就数以万计;但查找“赞美天气预报”的文字,结果却是“没有查询到相关的内容”。    
    天气预报是科学,但它是存在局限、存在瑕疵的科学,有很多抱怨的理由,没有赞美的必要。然而,天气预报比股评、比算命要准确得多,在人类所做的任何一种对于未来的预测当中,天气预报是最准确的。    
    但是大家的记忆和回味总是这样的:生活也象天气一样,似乎可以预测,却永远也不会测准。    
    天气预报说:有大到暴雨,人们充满信任地带好了雨具,在一整天风和日丽的大街上,看着别人抱着雨衣觉得滑稽,而看着自己提着雨伞觉得尴尬。    
    星期五上午,仍然乌云万丈,仿佛在印证着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本来经常误报,怎么这几天竟然这么准,我差点骂出人们耳熟能详的三个字。    
    昨天晚上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中就已经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做出了“北京,小雪……”的预言,但并没引起人们的注意,觉得不像要下雪和降温的样子。北京人向来对天气预报不大相信,“有一搭,无一搭”,报准了就说是“蒙着了”,报不准就加以嘲笑和谩骂,好像气象台和电视台串通一气要捉弄他们似的。中国人十分看重诚实的美德,最怕被人欺骗,最恨骗人的人,而最起码、最简便易行的报复手段就是骂,然后,视情节的轻重和对方的强弱再考虑是否升级。但这回气象台和电视台都侥幸不会挨骂了,因为从后半夜起,那项预言就开始兑现,天上往下掉粉末儿,虽然不大,总也算是小雪无疑。    
    早晨7点多,她习惯性地从中文传呼机上收看天气预报,上面说“今、明及后天连续多云”。她便将新棉被放心地晒在阳台,就赶紧上班去了。下午3点多,大风突起,一场大雨持续了数个小时。她在单位里急得跺脚。下班回家一看,棉被淋得烂湿,还被刮出阳台,挂在了窗外的高压线上。    
    他刚听完天气预报,气冲冲地说:明天晴转多云,部分地区阴有小到中雨,局部地区有大到暴雨。你听听,各种天气都让你说了。明天到底是什么天气,还得自己估计。    
    是因为多伦多的天气多变吧,早晨晴空万里,中午一阵风雨吹来,正在抱怨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天空又突然放晴出了太阳,下午更是阳光灿烂。听说当地有一句俗语叫:If you don’t like the weather at front window; see the weather at back window。 (如果你不喜欢前窗的天气,就看看后窗的天气)。    
    伦敦湿漉漉的冬季,无论天气预报怎么说,人们的手里都会拿着一把伞,只是拿伞的姿势不相同罢了。每天都认真地听天气预报,只是不知道他们说的哪句是真的哪句是假的。    
    责怪天气预报的不准确,是个世界性的现象。我曾经在国外同行那里看到过面对公众嘲讽气象人员如何保持心理平衡的小册子。    
    应该说,天气预报还是越来越准确的,我们国家的天气预报准确性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属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现在对于常规天气要素的24小时定性预报准确率已经达到了80%,上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的预报准确率又提高了4。3%;未来一周的预报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现代天气预报已经不再是仰望天空、应用谚语,或者靠24节气来推算、靠观察蚯蚓、青蛙的活动来判断的古老行当了。(每年世界气象电视节的吉祥物就是青蛙,以纪念青蛙为天气预报曾经做出过历史性贡献)    
    气象卫星出现以后,台风就再也没有逃脱人类的眼睛;天气雷达问世以后,几百公里范围内的突发性强降雨也已经不再预报上的顽症了。对于那些长途跋涉的冷空气的行踪,人们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但是,天气预报擅长画写意画,还不擅长画工笔画,对于那些生命史很短,范围很小,发生几率不大的天气事件以及一些次生气象灾害还缺乏特别精确的预报能力。客观地说,不同种类的天气,预报难度是不同的。很多人感觉到地形复杂的地方,天气更难预报;季节更替的时候,天气更难预报。而为特定的天气事件定时、定点、定量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天气预报不是能掐会算的神仙,它应该走下神坛。是人类憧憬未来的好奇心,人类不甘于“天有不测风云”的精神气质造就了天气预报,预报准确了,不必大惊小怪;预报错误了,也不必耿耿于怀。关键是我们如何理性地看待天气预报,如何理性地分析天气预报为什么不准。    
    那还是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寻找七个理由吧。    
    理由一:她还很年轻。    
    虽然古人观察现象、寻找规律,早已经有了很多预测天气的经验,但是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她是通过简单的定时观测得出气压场、高低压、冷暖锋,并进行简单的线性推算这样一个简陋的手工作坊里发展起来的,而以数值预报为代表的对天气变化的简化物理过程的求解和运算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人们还并没有完全掌握。气象科学还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是一个极其年轻的学科。年轻人总是要犯错误的。    
    对于天气的预报,需要大量的计算方法,而目前服役的计算机每秒的峰值运算速度是近4000亿次,是国内“大哥大”级的计算机了。通过它也只能求得一个准确性不甚高的近似结果,而且有的时候数值计算结果还存在连续性和稳定性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