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529-影像-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题——过去对现在的影响。2。采用著名作家(杜拉斯、罗勃…格里叶、桑普隆)创作的具有高度文学价值而又复杂的电影剧本。3。简单的情节线索与复杂的主题探索相结合。4。高度依赖视觉形象,较少依赖明确的对白。5。紧紧地把握着节奏和速度。6。对下意识闪切的极其成功的运用,特别是为了造成视觉对比。    
    选自《中国银幕》2003年第5期


天下电影射杀钢琴师

    焦雄屏    
    《射杀钢琴师》在精神上受到《约翰尼吉他》的(JohnnyGuitar)影响。这恐怕很难作联想,因为一个是西部片,一个是盗匪片,但我想找的调子就是《约翰尼吉他》。我得说尼古拉斯·雷的这部电影在法国和美国的意思不太一样。法国配音不但没有折损此片,反而强化了它的风格。法文版典雅如古诗,韵味十足,也渲染了其悲剧性……它令人想起科克托。    
    ——特吕福    
    《射杀钢琴师》是一部拒绝成为盗匪片的盗匪片,拒绝成为爱情片的爱情片,它拒绝顺从我们以为一部电影应该怎么或能怎么做。不过,其不安及陌生的品质,与其说来自特别或实验性的摄影机技巧,倒不如说它来自怪异或意外地将气氛、环境、动作并陈,或在悲剧闹剧间、自然及角色行为间突然或经常性的变动。    
    ——GrahamPetrie    
    特吕福刚从《四百击》的辉煌成绩中走出,就出乎大家意料地推出这部以类型电影为主的《射杀钢琴师》。因为他拒绝重复,拒绝落入大家对他的预测,一直到很多年后,他才再谈安托万的系列电影。    
    《射杀钢琴师》是一部完完全全的影迷电影,也是特吕福向美国B级类型片致敬的电影。这部改编自美国B级小说DownThere(大卫·顾迪士原著)的作品,被特吕福用“类型爆炸”理论改头换面,混杂了各种电影圈文化的笑话、传统、美学,使此片充分印证了一个出身影迷、影痴的创作者风格,以及法国新浪潮(尤其是手册派)的特色。    
    特吕福自己形容此片时说:“带着敬意对我曾从中学了不少东西的好莱坞B级片所做的模仿。”他说他在追求“一个类型(侦探电影)的爆炸,由混合类型(喜剧、戏剧、通俗剧、心理剧、惊悚剧、爱情剧等)而来”。    
    换句话说,这部电影虽然由侦探类型出发,却不拘泥于类型成规,一成不变地拍一部类型片。我们看开头一场戏就明白特吕福企图之所在。电影一开始,一个男子在惊恐地逃避后面大灯照耀的追车。他的特写,夜间灯光的快速光影,紧张的节奏……突然砰的一声,男子撞到路灯倒在地上。一会儿来了一个路人扶起他,此时气氛一变,节奏慢了下来,两人开始交谈,并肩走了一段路。陌生男子急急地要赶回家,他不论亲疏地谈起他和妻子的情感和性关系、巴黎的处女比例等等。到了路口,两人互相祝福,分道扬镳,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见面了。突然电影节奏又从这种带有生活气息、文艺腔调的对话场景,变成紧张的追逐。男子匆匆逃入一个酒馆,在那里,他找到几年不见的兄弟。他叫他兄弟为爱德华,但是爱德华纠正他应叫他查理,原来,查理·科勒匿名在小酒馆为跳舞的人做钢琴伴奏,他本名爱德华·萨洛扬,是著名的钢琴演奏家。    
    原来前面一场追逐及路上的闲谈全只是楔子,重点是查理这个人物,当他妻子跳楼自杀后,他隐姓埋名躲在小酒馆中弹钢琴。他退缩的生活、受伤的心灵、新的爱情和社会关系成为特吕福描绘的重点。但这个社会边缘人的生活,却被他哥哥奇科及其黑社会的纠缠打乱了。奇科和查理的另一个哥哥与两个歹徒合伙抢劫,事后两兄弟却把钱吞了,使两个歹徒不停地追捕奇科,一会儿又绑架了查理和他的新女友莲娜(酒馆女侍),一会儿又绑架了他们最小的兄弟费多。查理后来为救莲娜,误杀了酒馆主人。最后他们兄弟与歹徒在阿尔卑斯山的白雪木屋外对决,莲娜不幸中弹身亡。查理又黯然回到酒馆演他的悲剧。    
    整部电影在令人意外的节奏、气氛变动间跌宕起伏,使观众感到脱离成规,自由、解放、清新和开阔,从而必须从传统电影的习惯观影方式中不断适应新的情感与情境。    
    说它是影迷电影,因为里面有太多自省式的电影美学及掌故。比方酒馆主人出卖查理及莲娜,将他俩的地址分别卖给歹徒,特吕福便将他的嘴脸分别用椭圆形的框圈出三个画面。这种做法指引至阿贝尔·冈斯在《拿破仑》中的分割镜头,使影迷们津津乐道。另外,费多被歹徒绑架后,他们在车里交谈,一个歹徒发起重誓,他说若自己撒谎,他的母亲马上跌死在地上。特吕福开玩笑地立即切入一个镜头,一个不知名的女子揪着胸口,往后倒去,摔了个四脚朝天!此外,查理的名字来自特吕福最尊敬的导演之一卓别林,他的本名萨洛扬却是写过《空中飞人》(ManontheFlyingTrapeze)的美国作家威廉·萨洛扬(WilliamSarayan),也是特吕福心仪的作家,而且主角查尔斯·阿兹纳武尔(CharlesAznavour)和萨洛扬都是阿曼尼亚裔。此外他的哥哥叫奇科(Chico),他家有四兄弟更指陈了著名喜剧演员马克斯兄弟档(MarxBrothers)。    
    比通俗B级片更富文学气息的是,特吕福极富原创性的内心独白方式,查理与酒馆女侍一起步行回家的时候,这个羞怯自闭的男子的心里独白与外在行为格格不入。他内心极想拉她的手、揽她的腰,行为却是紧紧地将两手交握在背后。等他挣扎许久终于鼓起勇气想邀她去喝一杯时,她却早已人迹杳然。莲娜带查理回家时,也用她的内心独白揭示了查理过去是萨洛扬的身份,并引发了大段回忆,追溯萨洛扬婚姻的失败。当萨洛扬的妻子忧伤万分地告诉他为了萨洛扬的艺术生涯,曾牺牲贞操与其经理人发生关系时,萨洛扬的内心虽一再喊着“去安慰她!”但行为上却是走了出去,等他回过神来冲回房间,妻子已跳楼身亡。    
    对照妻子、情人以及偶尔的性伴侣(隔壁的妓女克莱尔瑞斯),查理与她们的关系才是全片的重点(也因此在开场这么惊悚的追逐场面中,突然插入那么一大段对婚姻及女人的聊天段落却并未离题),酒馆主人虽粗鲁奸诈,但他却在攻击查理时发表“女人是纯洁的、细致的、脆弱的、优越的、魔幻的”的言论,两个歹徒在绑架过程中也在车里与查理、莲娜及费多大谈女人,包括父亲在街上贪看女人被车子撞死,或曾经穿妹妹的丝质内裤,以及女人的内衣、化妆如何折磨男人等等。电影盯着这个主题,酒馆中那几个滑稽的舞客也都说明了男女关系的荒唐可笑,如一个男子一直偷看舞伴的胸部,被发现后他自称:“没关系,我是医生!”还有妓女克莱尔瑞斯不断跳舞挑逗一个小个子的男子,勾引到面前后又把他推开,搞了几回后,男子终于赏了她一耳光。当然,当歹徒穿梭追逐于酒馆时,一个歌手(BobLapointe)赶紧上来唱滑稽的俚歌,内容不外乎男女的性关系,他哇啦哇啦地唱,特吕福猎奇似的将整首歌记录到底。    
    整体而言,这部电影活泼而悲喜交替的天马行空方式,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电影经验,而不见得反映任何真实世界。特吕福自己坦承他爱美国侦探小说里的那种神话色彩,他说《射杀钢琴师》和《黑衣新娘》都是这样,混点美国色彩,加点法国因素,像科克托的电影一样,没有时间,没有国家,而戈达尔初看这部电影就指出它设在想象的国度里。    
    特吕福认为他每次拍侦探电影都感觉非常安全,“因为影像可以制造情节,而对白便可专注在爱情上”。既然它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一种影像经验,特吕福所言《约翰尼吉他》(他称之为西部片中的《美女与野兽》)是全片的底调便意义清晰了。在《骗婚记》中,两个主角去看了《约翰尼吉他》,他们出来时说表演的真实性使这部西部片转变成“真正的人”。《射杀钢琴师》也许是一个虚无想象的世界,但是它是真正的电影经验,拥有真正的人,尤其是寂寞孤独、被社会遗弃的边缘人。    
    选自《法国电影新浪潮》焦雄屏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


天下电影论伊丹十三〔日〕佐藤忠男(1)

    胡克译    
    伊丹十三是著名电影导演伊丹万作的儿子;生于1933年。伊丹万作以创作富于智慧又适合知识分子口味的讽刺喜剧杰作而名扬电影史。他的儿子非常明显地继承了这种倾向。伊丹十三最初是商业设计师;1960年演出了首部影片;但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一直默默无闻;演技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可以说;他首先是以文风洒脱的随笔作家开始为人所知的。收录在《欧洲寂寞日记》《女人们!》《比小说更离奇》《日本民间故事大系》等著作中的随笔用讽刺性的观点和阐述来谈论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令人兴味盎然。知识分子阶层对待事物刻板、沉稳的态度是一种普遍倾向;对此他予以否定;认为还是更轻松、更富有趣味性和幽默感为好。这种气度;在日本经济取得成功、因而必须具备一种较为宽松的心态的今天;更适宜表现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不过;伊丹十三的随笔在显示出这种气度的同时;还能使人领略到他的与众不同之处。    
    从1967年伊丹十三参加大岛渚导演的《日本春歌考》的时候开始;他那种嘲笑知识分子的独特演技开始受到承认。在《不再犹豫》(1979)这部影片里;他扮演一位总是做出一副智者的表情、态度极其认真地说着毫无意义的话的男人;使人感受到淡淡的悲哀;简直像伍迪·艾伦一样。这种才能在他作为一名电视的表演节目和采访报道节目的主持人时;得到了良好的发挥。即使是严肃认真的历史栏目;一旦由他负责;通过巧妙灵活的安排设计;就会成为充满机智幽默、令人惬意开怀的精彩节目。不仅仅在担任电视节目主持人时如此;在表达自我观念的导演工作中他也同样灵活机敏、足智多谋。《葬礼》与其说是个不同寻常的故事;不如说是把谁都会经历的事情;从讽刺的观点出发而做出的重新认识;并用随笔的风格加以展开。这就是伊丹十三的特色。    
    1984年;在他自己的电影制片厂导演的第一部作品《葬礼》完成的时候;没有任何一家大型电影发行公司承揽发行。这是因为根据发行商的常识;不管内容多么有意思;观众也不会来看片名这样不吉利的电影。因此;《葬礼》只能在专门放映低预算的艺术影片的少数小型艺术剧院公映。结果影片大获成功;上映的电影院迅速增加。观众们非常欣赏用轻松而智慧的方式对待任何人都要经历的沉重事件。    
    《葬礼》顾名思义;是以一个自始至终的葬礼构成的一出戏。影片中的丈夫和妻子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员;所以既非一贫如洗又非无名之辈;尽管如此;他们的家庭仍称不上是富贵之家;也算不得名门望族。一天;妻子的父亲突然病逝;理所当然;夫妇二人必须举办葬礼。这可是件未曾遇到的事;由于平常也没有做过什么准备;他们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但是;他们打了一个电话给殡葬公司之后;迫不及待的殡葬公司马上派人来为他们筹备一切、指挥调遣。夫妇二人只要听从他们的安排就可以万事大吉。由于这对夫妻的经纪人、老朋友以及关系不错的邻居都来帮忙;所以除了丈夫的情人在最忙的时候求爱使丈夫感到为难以外;没有发生任何困难的事件和意外的问题。一切大体上循规蹈矩地进行。    
    按说葬礼仪式必须严肃地毫无差错地进行;可是这事谁都不熟悉;因而各种琐事也会使人手足无措;由于要同从家乡农村来的乡亲们、住在附近的老人们、夫妻二人职业关系上的熟人等形形色色、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物打交道;结果夫妇二人在对待他们的态度上十分微妙地出现了偏差。为了调整这些人际关系;丈夫和妻子不得不费尽心机。除了丈夫和情人的性爱场面之外;总体上说;影片是用高品位的幽默出色地将葬礼的过程描绘了一番。一言以蔽之;这就是喜剧。但是;这部影片绝不是用挖苦和嘲笑的方法来对待理应庄严肃穆的葬礼以赚取笑声的闹剧。主人公一直打算把葬礼办得更严肃些;只因他总是被那些不熟悉的琐事干扰而难以适应。但是在最后;多亏一位故友的未亡人一番出乎意料之外的高尚言行;得以把庄严的仪式圆满地引入高潮。    
    这部影片没有什么走红的大牌电影明星;但是有不少演技精良的著名配角演员参加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