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608-生活中的博弈论-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案是:首先合作,当发现对方一直在合作,它就突然来个不合作,如果对方立刻报复它,它就恢复合作,如果对方仍然合作,它就继续背叛。    
    这个程序一开始发展很快,但等到除了针锋相对之外的其它程序开始消失时,它就开始下降了。因此,以合作系数来测量,群体是越来越合作的。    
    进化试验揭示了一个哲理:一个策略的成功应该以对方的成功为基础。针锋相对在两个人对策时,得分不可能超过对方,最多打个平手,但它的总分最高。它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很牢固的。因为它让对方得到了高分。    
    哈灵顿程序就不是这样,它得到高分时,对方必然得到低分。它的成功是建立在别人失败的基础上的,而失败者总是要被淘汰的,当失败者被淘汰之后,这个好占别人便宜的成功者也要被淘汰。    
    那么,在一个极端自私者所组成的不合作者的群体中,针锋相对策略能否生存呢?爱克斯罗德发现,在得分矩阵和未来的折现系数一定的情况下,可以算出,只要群体的5%或更多成员是针锋相对策略的,这些合作者就能生存。    
    而且,只要他们的得分超过群体的总平均分,这个合作的群体就会越来越大,最后蔓延到整个群体。反之,无论不合作者在一个合作者占多数的群体中有多大比例,不合作者都是不可能自下而上的。这就说明,社会向合作进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群体的合作性越来越大。    
    在研究中发现,合作的必要条件是:第一、关系要持续,一次性的或有限次的博弈中,对策者是没有合作动机的;第二、对对方的行为要作出回报,否则不会有人跟他长期合作的。    
    那么,提高团队合作性必须要做到以下8点:    
    1.要建立持久的关系,即使是爱情也需要建立婚姻契约以维持双方的合作;    
    2.要增强识别对方行动的能力,如果不清楚对方是合作还是不合作,就没法回报他了;    
    3.要维持声誉,说要报复就一定要做到,人家才知道你是不好欺负的,才不敢不与你合作;    
    4.能够分步完成的对局不要一次完成,以维持长久关系,比如,贸易、谈判都要分步进行,以促使对方采取合作态度;    
    5.不要嫉妒人家的成功,针锋相对策略正是这样的典范;    
    6.不要首先背叛,以免担上罪魁祸首的道德压力;    
    7.不仅对背叛要回报,对合作也要作出回报;    
    8.不要耍小聪明,占人家便宜。    
    爱克斯罗德在《合作的进化》一书结尾提出这么几个结论:    
    1。友谊不是合作的必要条件,即使是敌人,只要满足了关系持续,互相回报的条件,也有可能合作。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英两军在战壕战中遇上了三个月的雨季,双方在这三个月中达成了默契,互相不攻击对方的粮车给养,到大反攻时再你死我活地打。这个例子说明,友谊不是合作的前提。    
    2。预见性也不是合作的前提,爱克斯罗德举出生物界低等动物、植物之间合作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但是,当有预见性的人类了解了合作的规律之后,合作进化的过程就会加快。这时,预见性是有用的,学习也是有用的。    
    当游戏中考虑到随机干扰,即对策者由于误会而开始互相背叛时,以修正的针锋相对策略,即以一定的概率不报复对方的背叛,和“悔过的针锋相对策略”,即以一定的概率主动停止背叛。群体所有成员处理随机环境的能力越强,悔过的针锋相对策略效果越好,宽大的针锋相对策略效果越差。    
    爱克斯罗德所发现的针锋相对策略,从社会学的角度可以看做是一种利他主义。这种行为的动机是个人私利,但它的结果是双方获利,并通过互惠式利他有可能覆盖了范围最广的社会生活,人们通过送礼及回报,形成了一种社会生活的秩序。    
    这种秩序即使在多年隔绝、语言不通的人群之间也是最易理解的东西。比如,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时,与印第安人最初的交往就开始于互赠礼物。有些看似纯粹的利他行为,比如无偿损赠,也通过某些间接方式,比如社会声誉的获得,得到了回报。    
    但是,爱克斯罗德博弈试验的假设使其研究不可避免地与现实情况相脱节。    
    首先,《合作的进化》一书暗含着一个重要的假定,即个体之间的博弈是完全无差异的。一方面,在现实的博弈中,对策者之间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达到的。另一方面,对策者在实际的实力上有差异,双方互相背叛时,可能不是各得1分,而是强者得5分,弱者得0分,这样,弱者的报复就毫无意义。    
    其次,即使对局双方确实旗鼓相当,但某一方可能怀有赌徒心理,认定自己更强大,采取背叛的策略能占便宜。爱克斯罗德的得分矩阵忽视了这种情形,而这种赌徒心理恰恰在社会上大量引发了零和博弈。


《生活中的博弈论》第二部分“智猪博弈”的故事

    博弈论里面有个十分卡通化的博弈模型,叫做“智猪博弈”(Pigs' payoffs)。    
    整个故事是这样的:笼子里面有两只猪,一只大,一只小。笼子很长,一头有一个踏板,另一头是饲料的出口和食槽。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如果定量地来看,踩一下踏板,将有相当于10个单位的猪食流进食槽,但是踩完踏板之后跑到食槽所需要付出的“劳动”,要消耗相当于2个单位的猪食。    
    如果两只猪同时踩踏板,再一起跑到食槽吃,大猪吃到7个单位,小猪吃到3个单位,减去劳动耗费各自2个单位,大猪净得益5个单位,小猪净得益1个单位。    
    如果大猪踩踏板,小猪等着先吃,大猪再赶过去吃,大猪吃到6个单位,去掉踩踏板的劳动耗费2个单位净得4个单位,小猪也吃到4个单位。    
    如果小猪踩踏板,大猪等着先吃,大猪吃到9个单位,小猪吃到1个单位,再减去踩踏板的劳动耗费,小猪是净亏损1个单位。    
    如果大家都等待,结果是谁都吃不到。可以得出结论,唯一解是大猪踩踏板,小猪等待。                         
    我们把这个博弈用矩阵的形式表达,见上图:    
    1.在矩阵的左上角,大猪踩踏板,小猪也踩踏板,大猪、小猪各得到5个单位食物和1个单位食物;    
    2.在矩阵的左下角,大猪等待,小猪踩踏板,大猪、小猪各得到9个单位食物和…1个单位食物;    
    3.在矩阵的右上角,大猪踩踏板,小猪等待,大猪、小猪都各得到4个单位食物;    
    4.在矩阵的右下角,大猪、小猪等待,大猪、小猪都得不到食物。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令人出乎意料的是,答案居然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呢?    
    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如果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根据矩阵,“等待”是小猪的优势策略,“踩踏板”是小猪的劣势策略。先把小猪的劣势策略消去,再来看大猪的策略。由于小猪有“等待”这个优势策略,大猪只剩下了两个选择:等待一份不得;踩踏板得到4份。所以“等待”就变成了大猪的劣势策略。把它也删去,就分析出相同的结局:大猪来回在猪槽的两端奔波,小猪则坐享其成。    
    “智猪博弈”的结论似乎是,在一个双方公平、公正、合理和共享竞争环境中,有时占优势的一方最终得到的结果却有悖于他的初始理性。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比比皆是。    
    比如,在某种新产品刚上市,其性能和功用还不为人所熟识的情况下,如果进行新产品生产的不仅是一家小企业,还有其他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更强的企业。那么,小企业完全没有必要作出头鸟,自己去投入大量广告做产品宣传,只要采用跟随战略即可。    
    “智猪博弈”告诉我们,谁先去踩这个踏板,就会造福全体,但多劳却并不一定多得。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只想付出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回报,争着做那只坐享其成的小猪。“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说的正是这样一个道理。这三个和尚都想做“小猪”,却不想付出劳动,不愿承担起“大猪”的义务,最后导致每个人都无法获得利益。    
    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中,有一些人会成为不劳而获的“小猪”,而又另一些人充当了费力不讨好的“大猪”。    
    有一个笔者亲见的真实故事。某大学公开招聘两名教授,一个是教经济学的,一个是教会计学的。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有两人获得机会,姑且称之为A教授和B教授。    
    接下来就是一个让所有人想不通的选择过程,但这个事情却是现实得不能再现实了。    
    会计学教授的工资是5000元/月,而经济学教授的工资是3500元/月。A、B两教授具有相同的学历背景———会计学硕士。同时又都有经济学的教学经验,A授的会计学教学经验优于B教授。    
    依一般人的想法,知识就是金钱,知识越多,工资越高,A教授理所当然地会获得会计学教授职位。这就是我们这些聪明人的天真之处,殊不知现实并非如此。    
    因为B教授知道市场行情,而且知道到了目前,不可能有新的竞争者加入。因此,在与教务主任谈判时,极力否认自己具有经济学的教学经验,甚至说如果让他去讲授经济学会误人子弟,与其这样,自己宁可不要这份工作。    
    而A教授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一开始就合盘托出,甚至大谈特谈自己的经济学教学经验。事情到此为止,我想每个人都看出了门道,学校不可能重新招聘,而两个教授也都不可能随便丢掉到手的美差。最终的结果就是B教授获得了会计学的教授职位,而A教授只好退而求其次,教授经济学。    
    在我们的企业中,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所以每次不论多大的事情,加班的人总是越多越好。本来一个人就可以做完的事,总是会安排若干个人去做。    
    这时,“三个和尚”的现象就出现了。    
    如果大家都耗在那里,谁也不动,结果是工作完不成,挨老板骂。这些常年在一起工作多年的战友们,对对方的行事规则都了如指掌。“大猪”知道“小猪”一直是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而“小猪”也知道“大猪”总是碍于面子或责任心使然,不会坐而待之。    
    因此,其结果就是总会有一些“大猪们”过意不去,主动去完成任务。而“小猪们”则在一边逍遥自在,反正任务完成后,奖金一样拿。    
    智猪博弈用句通俗的话来形容就是“枪打出头鸟”。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就是在企业中,不论国企还是民企或是外企,在企业内部总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小团体。套用组织行为学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存在各种非正式组织。而每一个团体都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    
    这时,每个团体都会推选出各自的代言人。这些代言人是为集体利益(如争取加薪或增加福利等)作出积极行动的领头人。但我们这时会发现,被推选为代言人的总是那些胸无城府、意气用事的人。    
    然而,群体活动的最大受益者“小猪”们则永远躲在幕后。活动成功了,他们可以毫发无伤地优先分到一杯羹;如果失败了,他们也可以发表一通与我无关,我是受害者之类的演讲,让“大猪”成为永远的牺牲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懂得智猪博弈对于个人并非是件坏事。    
    实际上,作为一个有理性的人,谁都不愿意甘冒风险而为他人带来好处。如果是这种情况,智猪博弈便无法形成。在智猪博弈的模型中,要摆脱大家都无法生存的困境,就要让双方的期望值不同,然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