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式王朝兴替-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洪承畴亲自接见王之仁。王之仁突然间态度全然变了,慷慨陈词,说自己是“前朝大帅,国亡当死,恐葬于鲸鲵,身死不明,后世青史无所征信,故来投见,欲死于明处耳!”洪承畴这才恍然大悟,这个人根本就不是来投降的,而是来舍身取义的。    
    洪承畴开初还希望王之仁回心转意,以礼相待,婉言劝他剃发投降。王之仁断然拒绝,大骂洪承畴“反面事仇,先帝赠若官,立庙祠若、祭若,荫若子;若背义亡恩,操戈入室,平夷我陵寝,焚毁我宗庙,若通天之罪,过李陵、卫律远矣”。洪承畴无地自容,恼羞成怒,下令将他以乱刀砍死,葬在雨花台僧舍中。    
    清军进占浙东府县后,唯有督师大学士朱大典据守金华,誓死不降。清军统帅博洛亲自统率满、汉军从绍兴前往金华,把该城四面包围。由于明军在朱大典指挥下凭城顽抗,博洛不得不从杭州调来红衣大炮,浙闽总督也奉命带兵参加攻城。清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猛攻了二十天,金华才被攻破。朱大典带领家属和亲信将校来到火药局,用自己绳索捆在火药桶上,然后点燃了引线,轰地一声,壮烈成仁。有人评价说:“盖浙东死事之烈,未有如大典者。”但这位朱大典却是明末官场上著名的贪官。


第二编 1644之半壁江山唐王与鲁王之争(10)

    朱大典,字未孩,浙江金华人,万历丙辰进士。史书上说朱大典“饶有才,而性奇贪,多行暴虐”。他督师凤阳的时候,“括取财贿,四府僚属,囊橐皆尽,人拟其富且敌国”。朱大典的贪婪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当民族危难之时他却能破家纾难。    
    张岱在淮扬的时候,亲眼看见朱大典贪横,“真如乳虎苍鹰”;然而张岱又亲眼看见朱大典“婴城守婺,破家从忠,继之以死”,实在是叹息他的为人。    
    清军进入金华后,借口“民不顺命,因屠之”,又炮制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    
    顺便提一句,黄宗羲最早在鲁监国政权中担任过兵部主事,已经在鲁监国政权处境艰难时离开,转入清方统治区,并且遵制剃头,开始以明朝“遗民”的身份自居。而浙东兵败后,为黄宗羲甚至天下人所不耻的马士英这次没有像在杭州那样抢着投降,而是逃入了四明山,削发为僧;后来被清军搜捕,被俘后不屈殉难。马士英曾经两次参加渡钱塘江会攻杭州之役。历史人物的复杂性由此可见一斑。    
    延平的隆武朝廷听到清军渡过钱塘江的消息后不久,郑芝龙借口对付海盗袭击,离开了延平。此时郑芝龙已经决定投降满清,秘密下令仙霞关守将放弃天险,自动撤退,这就给清将李成栋和佟养甲的率兵进攻让开了道路。佟养甲是辽东“旧臣”,他的职责就是严密监视李成栋。    
    鲁监国政权濒于瓦解后,隆武朝廷面临真正的危险,他们尽一切努力挽救局势。    
    画桃花扇的杨文骢所守仙霞关告急后,隆武帝决定去江西赣州。赣州的守卫此刻具有关键意义,因为以赣州为中心的江西南部是连接福建、湖南的要区,又是广东的屏障。    
    如此危难紧急关头,酷嗜读书的隆武帝并没有意识到噩运已经临头,仍然“载书十车以行”,边走边读,边读边走,根本没有轻装前进。不久,一行人得知清军迫近,隆武君臣大惊狂奔。此时的“御驾亲征”变成了“御驾亲逃”的意思,一边是隆武帝臣下的众叛亲离,离心离德;一边是清军将领的驭兵有方,指挥若定,此间情形,让人慨叹。    
    隆武帝到达汀州的时候,随行的五百多名士卒。1646年八月二十八日凌晨,有大队身穿明军军服的人急叩汀州城门,声言护驾。守门士兵不知是计,城门一开,原来都是清将李成栋派出化装的清军。隆武帝闻乱惊起,持刀刚入府堂,为清军乱箭射杀,同时遇难的还有其皇后曾氏和不满月的皇子。    
    当清军不战而进入福州时,这座城市几乎空了,城中百姓纷纷逃窜,留下的人则立即开始剃发留辫。郑芝龙已经同清军谈判在先,但事到临头,心中开始没谱,于是他派人摧毁了福州的火药库,自己带人退往家乡安平镇。不过,一个月后,郑芝龙不顾他的儿子郑成功和部下许多将领的反对,在福州正式向清军统帅贝勒博洛投降,博洛答应他任福建和广东总督。    
    不久后,郑芝龙就在“朝见新皇帝”的借口下被清军派重兵送往北京。1648年(顺治五年),清廷食言自肥,仅授予他一等精奇尼哈番的空头官衔,拨入旗下,实际上遭到软禁。    
    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则与父亲分道扬镳,与叔叔郑鸿逵一起率部退往金门。而在郑芝龙自投罗网以后,清军立即背信弃义地攻入安平镇,大肆抢劫淫掠,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也被奸污,愤而自缢。郑成功闻讯后,痛不欲生,更坚定了武装抗清的信念。清兵饱掠而归后,郑成功回到安平,料理了母亲的丧事,用黄金铸造了一尊田川氏的坐像,饰以珠宝,朝夕上供,从此开始了他独挡一面的长期抗清斗争。    
    这个时候,二十二岁的郑成功的力量并不大,但在同清方反复较量的过程中,他成功地将东南沿海地区的抗清势力汇合成一支劲旅,郑成功也逐步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崭露头角。    
    9 鲁监国的海上政权    
    1646年,鲁监国和隆武政权相继崩溃。此时东南一带抗清势力按地理位置分为两大块:在浙江沿海,最强的是黄斌卿;在福建沿海,则是溃散的郑芝龙部下的将领。沿海地区还有众多的海盗组织。实际上,许多明水师将领都是海盗出身,南明在浙江和福建的政府垮台后,他们相互间常常为争夺好水手、基地和给养而争斗。    
    1646年(顺治三年,鲁监国元年)六月,鲁监国朱以海在张名振等保护下乘船渡海到达舟山。驻守在这里的肃虏侯黄斌卿借口自己是隆武朝廷所封,不承认鲁监国的合法性,拒绝鲁监国进城。鲁监国在舟山群岛上借住了两三个月,无依无靠。    
    九月间,据守金门、厦门一带的永胜伯郑彩(郑芝龙的族人)、定波将军周瑞带领舟师四百艘来到舟山,见鲁监国处境困难,决定把他迎往福建。鲁监国到达厦门的时候,郑芝龙已经由安平赴福州博洛军前投降,并派人通知郑彩献出鲁监国向清廷请赏。郑彩不愿降清,就把鲁监国藏了起来,另找一个相貌类似的人充当替身,叮嘱部将如果郑芝龙命人来抓鲁监国,就把这冒充的人缢死,蒙混过去。幸好郑芝龙到福州后很快就被清军胁迫北上,顾不上捉拿鲁监国,鲁监国才得以在郑彩军驻地安顿下来。    
    郑芝龙被诓骗挟往北京后,郑氏旧部对满清更加心怀疑惧。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郑系将领一时分崩离析,自寻出路。郑芝龙的老部将林察在福州即将失守时率兵保护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鐭乘船逃往广州,成为绍武政权的主要军事支柱。    
    原先唐、鲁对立的局势不存在了,但由此针对监国鲁王的新政权在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形成了新的党派之分。郑芝龙的弟弟郑鸿逵、郑成功和黄斌卿等人都以尊奉已经不存在的隆武朝廷为名,拒不接受鲁监国的领导。不过,大多数幸存的文官武将和浙江、福建绅民都以鲁监国作为抗清复明的旗帜。


第二编 1644之半壁江山唐王与鲁王之争(11)

    1647年(顺治四年,鲁监国二年),清军主帅博洛已率部返回北京,东南兵力薄弱。鲁监国在福建福建领导了一些列抗清运动。这其中有胜有负,曾经一度形势大好。但复明各派势力之间的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终致坐失良机,使清廷得以凭借有限的兵力各个击破。    
    举个例子来说,郑彩曾经因为支持鲁监国而同郑成功闹翻,被鲁监国封为建国公,但郑彩支持鲁监国的目的却跟郑芝龙支持隆武帝一样,都希望能把持朝政。1648年(顺治五年,鲁监国三年)正月,郑彩悍然击杀大学士熊汝霖。义兴侯郑遵谦愤慨不平,郑彩又命部将诱擒郑遵谦,迫使他投海而死。鲁监国对郑彩的跋扈自雄、擅杀大臣极为不满,但却无可奈何。    
    1647年(顺治四年)十一月,清廷派遣礼部侍郎陈泰为靖南将军,率兵南下福建,配合浙闽总督陈锦的军队大举反攻。鲁监国此时内外交困,内部因为郑彩排斥异己不能团结对敌,在泉州、漳州一带活动的郑鸿逵、郑成功以拥戴不复存在的隆武朝廷为名拒绝同鲁监国合作。从1648年三月下旬起,鲁监国政权在福建所收复的州县重新落入清军之手。    
    鲁监国在形势恶化的情况下,于1649年正月移驻闽、浙交界的沙埕。六月,定西侯张名振收复了海岸要塞健跳所,鲁监国得以在那里重建他的朝廷。    
    而一度作威作福的建国公郑彩因为郑成功袭杀其弟郑联,占领了厦门(当时的名称是中左所),向鲁监国上表求救。    
    郑成功为了扩大地盘,趁郑彩引兵外出,带领舟师向厦门进发。厦门此时只有郑彩之弟定远侯郑联据守。郑成功采纳施琅的建议,以亲亲通好为名,先给郑联送去稻米一千石,要求郑联让自己的军队登岸。郑联正因为缺粮发愁,又认为郑成功毕竟是自家人,爽快地答应了。郑成功军到达厦门后,突然将郑联部士卒缴械,随即捕杀郑联,郑联的部队都被郑成功收编。郑成功吞并了郑彩、郑联兄弟的兵将、船只后,实力大大增强,从而改变了郑芝龙降清后原郑氏集团各自为政的局面。    
    内讧的情况下,鲁监国没有出面调停,他也没有那个能力。而张名振深恶郑彩其人,更是乘机击破郑彩余军。张名振此举也是想与郑成功结欢。郑彩受此打击后,一蹶不振,后来请郑芝龙的母亲黄氏代为疏通,希望能与郑成功和解。郑成功这才让他返回厦门闲住,终老于该地。    
    健跳所实际上只是浙江临海县濒海的一个小地方,很难立足。鲁监国及其随从实际上经常住在船上,以防不测。到1649年秋,健跳所的粮食供应严重短缺,鲁监国不得不放弃他在在大陆上的立足点。    
    1649年(顺治六年,鲁监国四年)九月,张名振以舟师护送鲁监国移驻舟山。对于鲁监国的到来,黄斌卿自然是极不情愿。他借口自己是隆武帝封的官爵,不便接待鲁监国,又“以地窄粮寡”的理由,表示难于供养鲁监国属下官兵和他们的家属。张名振和黄斌卿本是儿女亲家,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就只能用武力来解决了。张名振开始和他的部下密谋除掉黄斌卿;兵变发生后,黄斌卿被砍伤后沉入水中淹死,他的两个女儿也投水而死。    
    鲁监国终于在舟山站住了脚,重新整顿朝政。但这个时候鲁王政权处于孤立状态,除了采取守势外,它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生存下去。从这时起到1651年(顺治八年、鲁监国六年),舟山群岛成为鲁监国领导下浙东抗清武装活动的中心,牵制了东南地区大量清军,这为郑成功部在福建沿海的扩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1649年(顺治六年)开始,清方大搞策反活动,派奸细潜入义军,借鲁监国政权内部的不稳定因素煽风点火,由此产生了巨大的矛盾。由于意见不和,舟山一些将领先后离开,南下福建投靠郑成功。    
    1651年(顺治八年)初,在舟山又爆发了张名振同王朝先的冲突。王朝先原来在舟山受到肃虏侯黄斌卿的压制,内心深为不满,于是同张名振策划了刺杀黄斌卿的行动。但之后鲁监国只对张名振信任有加,委以节制诸军大权,王朝先又感到不公平,声称要公开宣传袭杀黄斌卿的主谋是张名振。由于在舟山黄斌卿的旧部尚多,张名振惟恐导致内变,就先发制人,在1651年二月乙卯日早晨由阮进派健卒冲入王朝先帐中。“朝先未衣,奋夺刀,杀进数人,势不敌,走阁部张肯堂邸,肯堂请避入内室。朝先顾身裸不肯入,反与进对仗庭中”,结果被追卒杀害。事后,张名振即将谋害黄斌卿的责任推到王朝先身上,说他“擅杀斌卿,忘谊不赦”。但是,事情并未因此了结,王朝先的部将张济明、吕廷纪愤恨不平,逾墙坠城,夺得船只驶往宁波向清总兵张杰投降,告以舟山虚实,愿意充当响导。很快,清军兵分三路攻舟山。张煌言和张名振力图围魏救赵,奉鲁监国率军北上攻吴淞。然而舟山却遭到清兵的重兵围攻而失陷。鲁监国的大多数亲属和朝臣壮烈牺牲,其中许多人自尽。张煌言、张名振只得率部航海至厦门,依附郑成功。    
    由于郑成功不承认监国政权,而在西南建立的永历朝廷基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