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式王朝兴替-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鹁啥俦耙晃啪ǎ薏恍木ㄉァ保白八拦痘睿豢铣稣健薄3ゼ钡饔浪场⒈>浮⑹d、酉阳等土司兵赴辽救援。秦良玉此已经四十六岁了,仍然亲自率领三千白杆兵,连同自己的哥哥、弟弟、儿子,兼程北上卫边。    
    天启元年(1621年)白杆兵和酉阳土司配合明军,渡浑河与清兵血战。是役虽因寡不敌众,秦良玉的大哥邦屏阵亡,未能取胜,但却在极艰苦的条件下杀敌数千,重创清兵,被除数誉为“辽左用兵来第一血战”。当时的兵部尚书张鹤鸣曾经评说此战:“浑河血战,首功数千,实石砫、酉阳二土司功。”    
    浑河血战之后秦良玉立即遣使入都,赶制一千五百件冬衣抚恤士卒,整顿余部,自己则新率三千精兵直赴山海关。山海关是清兵占据辽阳进窥中原必经的咽喉要道。秦良玉坐镇山海关,一方面救济关内外饥民,安定民心;同时加强武备,戮力守卫,有效地遏制了清兵南侵的气焰。在秦良玉的主持下,山海关防务固若金汤,成为清兵无法逾越的屏障。清军屡次派重兵前来叩关挑战,秦良玉不为所激,只命部下加固防守,终使清兵无法得逞。


第二编 1644之半壁江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弘光政权(2)

    一次,秦良玉的儿了马祥麟带兵巡关时,被敌军的流矢射中一目,他忍痛拔出箭簇,援弓搭箭向远处的敌人射去,连发三箭,射死三个敌人,清将大为震惧,从此不敢轻易再来山海关挑衅了。    
    兄亡子伤,秦良玉悲怒交集,于是上书皇帝,陈述了自家军队作战及伤亡情况,嘉宗深为感动,下诏赐予秦良玉二品官服,并封为诰命夫人,任命其子马祥麟为指挥吏,追封秦邦屏为都督佥事,授民屏都司金事之职,还重赏了白杆兵众将士。    
    不久秦良玉奉令回川扩兵援辽,抵石砫仅一日,适逢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反叛。奢崇明以奉诏率兵二万援辽为名,进入重庆,久驻不发,自称大梁王,转而乘虚进逼围困成都,严重破坏了抗清的形势。秦良玉乃挥师西上救援。奢崇明慑于白杆兵的威名,听说秦良玉带兵回到了石砫,马上派人携金银厚礼去与她联络,想请她共同举兵。    
    秦良玉大怒道:“我受朝延厚恩,正思报效国家,岂能与叛贼为伍!”当即斩了贼使,火速发兵,溯江西上赶到重庆,出其不意地攻下重庆。紧接着,她又率兵直赴成都,赶走了围攻成都的奢崇明部众,先后拿下红崖墩、观音寺、青山墩等几个大寨,彻底击毁了叛军势力。    
    朝延闻报后,授秦良玉为都督佥事,拜为石砫总兵官,以嘉奖她的血战功绩。    
    几年之后,贵州水西一带,有一个叫安邦彦的匪首,自立为罗甸王,招兵买马,占据了贵阳以西的千里之地。朝廷又诏命秦良玉率白杆军人黔平乱,秦良玉义无反顾,很快就平定了叛乱,杀死了安邦彦,但也赔上了弟弟秦民屏的性命。    
    崇桢二年(1629年)十二月,清兵绕道喜峰口,攻陷遵化,直抵北京城下。次年又向东攻占永平、滦州、迁安三城,形势极为险峻。崇桢皇帝匆忙下诏征调天下兵马勤王,并谕大臣们拿出自己的钱来充作军饷,还将北京文武百官的马匹充作军需。秦良玉闻讯,火速“出家财济饷”,两次率白杆兵兼程北上。    
    当时各地先后赶来的十余万官军,均屯驻在蓟门近畿一带,互相观望,畏缩不前。独秦良玉所部率先奋勇出击,在友军配合下,奋力收复永平、遵化等四城,解除了清兵对北京的威胁。    
    在清军兵临城下,众多须眉大将贪生怕死,推诿观望之际,能够力挽狂澜的偏偏是一名万里请缨勤王的女将。崇桢皇帝感概万端,京城之围解救后,特意在平台召见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将军秦良玉。见过女将军后,崇祯皇帝感慨万千,写下了四首诗,夸赞她的功迹,并御笔亲誊,赐给了秦良玉:    
    学就四川作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蜀锦征袍自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上万里行。    
    露宿风餐誓不辞,忍将鲜血代胭脂;    
    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凭将箕帚扫匈奴,一片欢声动地呼;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史载秦良玉率部进京后,“驭军严,秋毫无犯”。人人都想看看这位传奇女将军,“都人闻白杆兵至,聚观者如堵,马不能前”。今天北京宣武门菜市口东即为当年秦良玉驻兵之处,仍保留有“四川营胡同”、“棉花胡同”(秦良玉征战之暇还组织女兵纺纱织布)一类的地名,表达了人们对这位民族女英雄的深切怀念。    
    又过了几年,张献忠进入四川一带。年过花甲的秦良玉再次披挂上阵,风采不减当年。她率领白杆兵,连战连捷,解除太平之围,扼罗汝才于巫山,斩东山虎于谭家坪,使张献忠的军队在川地吃了不少苦头。然而,由于川地屡经兵灾,府库空乏,粮饷短缺,损失的兵力无法补充;而农民军部队势力强大,如潮水般涌进川蜀。整个战局上,官兵难以取胜。    
    崇桢十三年(1640年),四川巡抚邵捷春“不知兵”,又不听秦良玉之计,被张献忠大破官军,秦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略尽”。崇桢十七年(1644年)春,秦率部驰援夔,又“众寡不敌,溃”,以至“全蜀尽陷”。    
    张献忠攻取楚地后,秦良玉曾经对当时的四川巡抚陈士奇分析了全蜀形势,请求增兵守十三隘,但陈士奇没有采纳。秦良玉又上巡按刘之勃,刘之勃虽然同意秦良玉的建议,手中却无兵可发。秦玉良万般无奈,只有退保石砫一地,并号令部众说:“有从贼者,族无赦!”(《明史·卷270·秦良玉传》)分兵守四境。张献忠再次进入四川后,“遍招土司,独无敢至石砫者”。    
    这时京城已被李自成所率领的义军攻破,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大明皇朝在风雨飘摇中终于彻底倒塌,李自成入主京城,张献忠则想牢牢控制住川蜀,以作为自己的据点。张献忠东征西战,几乎囊括了全蜀,却唯对石砫弹丸之地无可奈何。己六十八岁高龄的秦良玉,带着她手下历经百战的白杆兵,不畏强暴,誓死抗拒。一直到张献忠败亡,农民军终没能踏入石砫半步。    
    当时四川地区战祸连连,赤地千里,凄凉残败,附近州县到石砫避难归附的百姓有十数万家。至1648年秦良玉去世时,在石砫城东南五十里万寿山仍屯有大批粮草。    
    清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南明隆武政权赐秦良玉太子太保爵,封“忠贞候”,调石砫兵抗清,秦良玉以七十三岁高龄毅然接受“太子太保总镇关防”铜印,奉诏挂帅出征。但因郑芝龙(郑成功之父)突然叛变,隆武政权旋即败亡,而未能成行。    
    清顺治五年(1648年)端阳节过后,七十五岁的秦良玉,在一次检阅过白杆兵后,刚刚跨下桃花马,身子突然一歪,猝然然离开了人世,结束了她戎马倥惚、驰骋疆场的豪迈生涯。


第二编 1644之半壁江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弘光政权(3)

    据说,至今四川石砫县还保留着秦良玉的故居和她用过的武器。当地百姓提起秦良玉的故事仍然如数家珍,无不为家乡出了这样一位巾帼女英雄而自豪。    
    川人曾在秦良玉驻兵遗址筑四川会馆。祠堂内供奉春良玉戎装画像,龛前对联云:“出胜国垂三百年,在劫火销沉,犹剩数亩荒营,大庇北来梓客;起英魂天九幽地,看辽云惨淡,应添两行热泪,同声重哭天涯。”“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的鉴湖女侠秋瑾生平最佩服的就是秦良玉。    
    2 弘光政权的建立    
    大顺军的攻克北京和崇祯帝的自尽,标志着明王朝的覆亡。但是,淮河以南绝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明政府管辖之下。当大顺军向北京进军时,南方部分官员知道京师难保,已经作了从海路迎接太子朱慈烺来南京监国的准备。复社巨子陈子龙(后面还会有专门的篇章讲他与名妓柳如是轰动一时的情缘)被调到南京吏部任职后,立即说服江南巡抚郑瑄秘密上书北京,提出将皇太子接到南京的计划,为建立南明政权作准备。其他人则在祁彪佳的统率下开始沿长江下游建立水军,准备保卫江南。    
    但随着大顺军兵临北京城下,朝廷的一切政令无法发出,南北的消息从此中断。    
    1644年四月一日,史可法领衔发布了“号召天下臣民起义勤王捐赀急事”的南都公檄,檄文中提到“南北之耗莫通,河山之险尽失”之类的话。四月七日,史可法率兵渡江准备北上“勤王”。几天之后,北方传来了朱由检在三月十九日自尽于煤山的消息,这消息在四月十七日才被从北京逃出来的原大学士魏炤乘证实。这个消息不仅震动了南京的大臣们(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作为陪都,有独立的六部和五军都督机构。南北两京的体制,目的是以南京控制南方财赋,以北京控制北方边防),而且很快传遍了南方,在动荡的不安中掀起更新更高的浪潮。     
    此时作为陪都的南京很自然地成了明朝半壁江山的政治中心。首先要考虑的是崇祯皇帝的继承者,当时谁也不知道皇太子朱慈烺或他的两个幸存的弟弟的下落。李自成曾经将三名皇子一起带往山海关,但自从大顺军在山海关战败起,兵荒马乱中,各方面的人士大抵都弄不清崇祯帝三个儿子的下落。    
    当时几个从河南和山东的封地逃出来的明朝藩王已经到了淮河地区。其中最重要的是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潞王是隆庆皇帝之孙,也是著名画家和书法家。当农民军进攻其封地所在的河南西北部时,他曾亲自督师御敌)。    
    在皇位继承的竞争者中,潞王朱常淓被认为是最贤明和最谨慎的,他得到东林党人兵部侍郎吕大器、礼部侍郎钱谦益和翰林院詹事姜曰广的支持。但潞王只是皇帝旁系的侄子,而福王则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福王朱长洵长子。在皇位的继承资格上,潞王较福王逊色。因此,尽管福王有“无知、贪婪、酗酒、凶残、专横、好色、不孝”的名声,但在现存的诸王中却与皇室的血缘最近。于是,在决定由谁继承皇位的问题上,以“贤”取人的一派同以“亲”取人的一派发生了冲突。    
    拥立福王朱由崧的是凤阳总督马士英(1619年进士)。1632年,马士英在北方任宣府巡抚时,因贿赂罪被流放戍边,后来经其同年阮大铖说情,得以免除流放。    
    继位之争实际上是明末党争的延续。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福王最符合轮序。当时的有识之士都主张由福王朱由崧继统,如淮抚路振飞“遗书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谓伦序当在福王,宜早定社稷主”。但一部分东林党人却从狭隘私利出发,强烈反对由福藩继统,原因是朱由崧的祖母是备受神宗宠爱的郑贵妃,从万历到天启朝廷上围绕着储君问题展开的“妖书”、“梃击”、“移宫”等轰动一时的案件都同郑贵妃有关,何况正是由于东林党人的力争,神宗和郑贵妃希望立福王朱常洵(即朱由崧的父亲)为太子的图谋才化为泡影。因此,他们担心一旦朱由崧登上帝位,重翻旧案,自己在政治上将会失势。    
    礼部侍郎钱谦益当时被视为东林党魁,他两次从老家常熟赶往南京,以“立贤”为名,到处游说,提议迎立潞王朱常淓。支持钱谦益的有南京兵部侍郎吕大器和南京政府的大多数文职大臣。    
    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则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史可法是东林党人左光斗的得意门生,自然对拥立福王有所顾忌,他曾经写信给马士英,说朱由崧“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七不可立的理由(这封信后来成为马士英逼史可法出朝的有力法宝);但当时史可法作为南京的首席大臣,更关心政局的稳定,他担心舍亲立疏将引起更大的政治风波。    
    马士英想要兵不血刃地实现拥立福王的计划,就需要强大的军事实力。马士英本人并无足够的军队操纵此事,但他小心游说,争取到淮河流域的镇将们的支持,手握重兵的高杰、黄得功和刘良佐很快都相继作出支持福王的明确表示。山东总兵刘泽清一度支持东林骨干拥立潞王,当他得知高杰、黄得功、刘良佐三镇的动向后,自知兵力不敌,立即随风转舵加入了拥立福王的行列。四月末,福王继统已成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