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212-彼得·杰克逊:从嗜血王子到指环王-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怪客》和《再见猪肉派》这类影片就是这样在各方面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搬上银幕的。但同样的“少说话,多做事”的态度也体现了新西兰文化中的一个不利之处,创造力有时是来自非理性的想法,不是都可以解释的。非理性可以带给我们美妙的事物,也可能是荒唐可笑的,或是令人生厌的。对于一部特别的电影或是书籍,要开诚布公地谈出你的评价就需要对它有深入的了解,不能简单地说好或者不好。    
    新西兰人怕别人说他们自命不凡,也怕在世人面前过分显示他们对某部电影或书籍的赞赏,所以他们常常回归到最安全最传统的思想:新西兰的电影都是些次品,新西兰的喜剧也是弱智的,惟有体育是我们的强项。随着文化财富日渐丰厚,传统的文化自卑心理正在萎缩。《指环王》的上映也会让新西兰人看到他们本土影人一点也不比别的地方的差。    
    彼得·杰克逊生长在一个极度骄傲的国家,这里的文化不崇尚炫耀,开豪华汽车上街的人只会被人蔑视。几维人[1]新西兰本地人爱以当地的一种鸟来称呼自己,这种鸟叫几维鸟,翅膀很小,不会飞。[1]所倡导的英雄都是那种踏实肯干的人,就好像沉默寡言的橄榄球运动员,只会低下头一往无前地冲向对手的阵线。杰克逊儿童时期崇拜的偶像是另一种低头猛冲的角色幕后特效师,以及这些特效师创造的奇迹。杰克逊不光是崇拜这些人,而且会在自己的卧室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制造自己的怪兽电影。    
    新西兰人对炫耀的反感能够从杰克逊的电影画面得到体现。新西兰人造出的那些令人目瞪口呆的特效画面,是拿来当作笑料,他们乐于看到观众为此发笑。透过《宇宙怪客》血腥的开头,可以看出杰克逊热衷于将残酷和幽默糅合在一起。他早期的电影都给人一种既无聊又有趣的感觉。《脑死亡》里能看到卓别林电影的一些特点:天真中不乏浪漫的气息,但可怜的英雄还是免不了要经历电影史上最血腥的一段戏这段戏还被认为是整部电影的高潮部分!《肥宝秀》中可爱的刺猬主角看起来就像迪斯尼的角色,行事的方式也像迪斯尼的,但看看片中其他的布偶,要么有见不得人的一面,要么吸毒,或是注定了要在最后的大屠杀中丧命。    
    喜剧,惊悚和血腥没有本质的区别。在银幕上的表现手法也如出一辙:都是先来一段铺垫,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把包袱抖出来无论是喜剧的结尾,画面中跳出的怪兽,还是喷发的暴力都没什么分别。但是把恐怖或是血腥跟喜剧结合在一起需要一种微妙的艺术平衡力,要求对时机和气氛的渲染把握得十分精确。虽然杰克逊的第一部电影《宇宙怪客》有时没有把握好这两个要素,但片中最精彩的时刻还是滑稽的搞笑。当杰克逊完成他的第三部转折性的作品《脑死亡》时,他的风格被定位于黑色幽默,他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把握这种高难度类型的电影人之一了。    
    《脑死亡》(故事开始的地方跟《金刚》一样骷髅岛)里过量的特效制作没有令影片失色,这是个十分罕见的例子。由于血腥的画面很容易成为注意力的焦点,因此特效制作经常喧宾夺主,故事情节怎样,观众已经无暇注意了。《肥宝秀》里的一些场面给人感觉纯是在展示特效,而不是故事情节。布偶大屠杀让导演的趣味更清晰地暴露出来:恶俗的幽默他才不关心我们对角色的同情。    
    《脑死亡》似乎已经意识到过度使用特效是不对的。这部电影的特效都集中到最后的那25分钟。这25分钟可谓是一次视觉大锻炼,从着了魔的肠子到头上顶着陶土玩具的僵尸,血腥的场面从头到尾就没停过,中间只有几次穿插了小笑料的机会。    
    杰克逊的作品一直在努力寻找平衡,他要一边炫特技,一边防止自己落入电影俗套。尽管他的电影里特效制作含量很高,但很少出现剧情全部暂停,然后用音乐带出一段特技展示的情况。他是最出色的造型师他懂得根据影片的需要和剧情的节奏适时地把特效技术添加进去,让原本稀奇古怪的幻想又显得有根有据。他的巫师也会灰头土脸,他的怪兽不会刻意停下来摆个造型。《指环王》中,甘道夫大战炎魔的那个场面的技术水平相当高,但杰克逊懂得恰到好处地把幻想画面呈现给观众,过犹不及。最难的不在于幻想,而是真实还原托尔金原著上对炎魔的描述。炎魔和甘道夫的这场空中大战,拉开了《双塔奇兵》的序幕,被誉为用动作和火焰呈现的超现实主义。    
    这种场面很自然地会引起观众的“哇”,就像杰克逊小时候看《金刚》和雷伊·哈瑞豪森用逐格动画法创造的怪兽一样。《护戒使者》中英雄们在巴林的墓室大战洞穴食人妖的那个场面紧张得透不过气来,仿佛是现场实录的辛巴达历险记。    
    从杰克逊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多年来在家中自制无声电影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技艺。摄像机的移动,剪辑的窍门,是他的电影语言的关键词汇。他从不把摄像机固定在一个角度,他善于在两个时空中间反复切换来增强戏剧性(例如《恐怖幽灵》中医院那段戏,还有《双塔奇兵》中阿拉冈追踪梅里和皮聘进入法贡森林)。也许《指环王》最大的技术成就是它最不奢华的部分:轻松地利用编辑和特效技术让人类和哈比人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并且一点都不别扭。


《彼得·杰克逊:从嗜血王子到指环王》 过去与将来世界外的世界

    杰克逊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用特效把观众带到一个神奇的世界去,这个想法来自少年时代的那个《金刚》。1991年时他就说过:“我喜欢那种电影,能把你带到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去到的地方。它们就像仙境漫游,你跳上甲板,随着电影开始一段神奇的旅行,从甲板上跳下来,你就又回到了现实的世界。”    
    有时杰克逊的世界是和传统的奇幻与恐怖紧密联系在一起勇士,矮人,还有吸血僵尸。即使他的电影有明确的历史背景设定,他也没忘了用幻想的王国[1]指《梦幻天堂》里的主人公幻想中的王国波罗尼亚。[1]作为故事的关键成分。    
    杰克逊的电影总是平衡得很好:一面是毫无心机的天真,另一面是苦心经营的诡异世界,带给观众不寻常的兴奋。《脑死亡》中的可怜主人公莱昂纳尔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在他的电影里,新西兰这块平淡的土地上总有些新鲜事发生,无论是外星人降落在凯胡罗小镇(《宇宙怪客》)还是1950年代克赖斯特彻奇少年幻想中的天堂(《罪孽天使》)。杰克逊不像是个喜欢平静和谐的人,在他的电影里,新西兰永远是片危险的土地,随时可能发生大屠杀。我们不应为此大惊小怪,他的电影预算都很低,当然只能拿家门口的这点地方做文章了,就地取材是情理之中的事。    
    拍了五部电影之后,杰克逊在《恐怖幽灵》里尝试了一种新的骗术:他要让这部在新西兰拍的电影看起来像是在美国。除了最后医院的那一段高潮部分,其余的段落一直在喜剧和惊悚之间来回跳转。幽灵,死神,杀人狂和平淡的感情戏填充着整部影片。影片的前提设计颇有新意:让鬼魂朋友们出去吓唬人,然后扮驱鬼人去骗钱。但是这么一部惊险刺激的过山车之旅,其规则设定实在不能恭维,只要导演喜欢,幽灵们随时都可以打破灵界的物理定律。开场的那一分钟刺激场面本来应该是展开剧情的好机会,结果却令人莫名其妙,其他一些细节比如说坏蛋为什么要打扮得像死神一样根本就是忘了交代,大概是为了赶档期吧。    
    虽然这是他们第一次和美国演员合作,杰克逊和沃尔什对角色的把握几乎可以用完美来形容,主演过《活跳尸》的影星杰弗里·寇姆就是个再好不过的例子。在这部黑色幽默的轻喜剧中,他扮演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一名探员,对他来说,女人的尖叫比变态杀人狂更可怕。不过,那几个幽灵朋友只能说差强人意,除了手持双枪的法官,其他的桥段都太老套了。    
    在杰克逊的影片中主角的概念十分模糊,他很少特意塑造一个人物形象,而弗兰克·班尼斯特是一个例外。按照故事的需要,这个主角不能让观众觉得他很令人信赖电影的前一小时,编剧似乎一直在努力让观众对班尼斯特产生好感,他周围的人大都令人讨厌,要不就是很烦人。在后半部分,迈克尔·福克斯扮演的角色才适当地表现出一些人性的弱点:他和另一位影星特里尼·阿尔瓦拉多把《恐怖幽灵》中的冲突很好地连接在一起。    
    奇幻使得彼得·杰克逊从一个“邪典名人”转变成好莱坞的风云人物。他把托尔金著作中的弗罗多带到了电影的世界,使弗罗多成为电影史上继詹姆斯·邦德和天行者卢克之后又一著名的传奇角色。《护戒使者》对奇幻影迷来说是一桶期待已久的黄金,大家都可以从里面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幻境、魔法和骑士精神。    
    杰克逊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深知不论是在托尔金还是约翰·格里沙姆[1]美国著名当代小说家。[1]的作品里,真实感是最重要的东西。显然,真实感是一种拔高的说法,但托尔金创造的世界是如此的纷繁复杂,要想把故事情节表现的合情合理,十分可信,需要超凡的技艺。难能可贵的是哈比人的塑造,杰克逊不仅在技术上再现了一个身材矮小的种族,而且对哈比人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态度掌握得很有分寸,没有流于俗套。当弗罗多带着魔戒离开哈比人的村庄时,气氛明显变的危险,杰克逊用很多的笔墨渲染那些紧随其后的邪恶力量。    
    三部曲中不乏现代高科技带来的震撼,也有一些朴实真挚的回归。杰克逊向来喜欢给观众们带来刺激的感受;《护戒使者》没有延续他一贯的风格,而是把讲述故事放在了首位,在镜头前展现了善良和友谊的光辉。伊里亚·伍德自然的表演和那张娃娃脸,使得弗罗多这个角色在邪恶势力的威胁下显得更加纯洁和感性。也许屏幕上的这个角色少了点哈比人的味道,但还是让人十分信服。    
    如何才能把书上刻画的人物变成银幕上鲜活的形象,如何让那些可爱的巫师和刚强的英雄“复活”,除了弗罗多,伊恩·麦克莱恩扮演的甘道夫和维果·墨天森扮演的阿拉冈都是很好的例子。至于护戒团中的其他成员,杰克逊按照电影以弗罗多为中心的主旨,对他们在原著中的使命进行了删减,对于这样一部人物角色众多的影片来说,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在加长版的《护戒使者》中也不难发现,杰克逊就没打算对这些角色深度挖掘只有肖恩·宾扮演的波罗莫,一个本来就很悲壮的英雄,在加长版里有了不少表演机会。    
    和托尔金的原著相比,杰克逊的精灵角色是失败的。雨果·维文演的爱隆一点也不像那个威严而雄辩的精灵王,简直是另一出戏里的人物。另一处失败在树顶之国罗斯洛立安,长发披肩的凯兰崔尔(凯特·布兰切特饰)和那个水罐都有故弄玄虚之感。我只能认为,在那个瞬间,导演似乎是迷失在中土世界了,只可惜了一个好演员。虽然那段剧情还有一段凯兰崔尔变身的小特效,凯兰崔尔露出强大的黑暗魔力,但她的对白模糊难懂。    
    精灵的外形很难把握,在影片里我们看到的是被大大简化的形象,因为我们选了一个更注重自己的灵感的导演,他认为精灵们应该像人一样骑马放箭,也许这就是我们要付出的代价。杰克逊的强项不是那些飘逸的瞬间,而是黑暗的、莫可名状的恐怖半兽人潮水般地涌出山洞,以及黑骑士逼近时那毛骨悚然的嘶声。    
    杰克逊对刺激的画面有很强的把握,不过最终还是我们和那些角色产生的共鸣是影片真正的成功。尽管《护戒使者》中甘道夫大战炎魔的场面十分壮观,让人心潮澎湃,但最震撼人心的还要数接下来的场面:时间仿佛凝结了,阿拉冈无助地望着甘道夫坠下的地方,箭矢从他身旁飞过。数年之后,经历了无数好莱坞制造的奇景,当我们播放DVD时,会发现《护戒使者》不是简单的商业大片,它更是幻异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彼得·杰克逊:从嗜血王子到指环王》 过去与将来双塔奇兵

    《双塔奇兵》这本书出版时,并不像第一部《护戒使者》那样有明确的主线索,即弗罗多一行人的行动。杰克逊在影片中运用蒙太奇手法弥补了这个缺陷,他还把大蜘蛛的出场往后推了一些,而且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剧情变得更流畅,虽然还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