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也是对“何意栖碧山”的回答。 
  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碧山”之中这种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实非“人间”所能比!那么“人间”究竟怎样呢?诗人没有说,然而只要稍稍了解一下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可见,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多少伤和恨!所以,要说这首诗所抒写的并非是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恐怕未必贴切。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的确有一种“寓庄于谐”的风格,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就是这么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诗虽只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对此,明代李东阳曾评论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东鲁门泛舟二首(其一) 
  李白 
  日落沙明天倒开, 
  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 
  疑是山阴雪后来。 
  李白诗鉴赏 
  李白寓居东鲁时常与鲁中名士孔巢父等饮酒酣歌,时人称他们为“竹溪六逸”。此诗就是描述诗人当年的这段生活。 
  东鲁是唐时的兖州(今山东曲阜),“东鲁门”在府城东。诗中描写的是月下泛舟的情景。 
  “日落沙明天倒开”。第一句写景就奇妙。“天开”往往与日出相关,把天开与日落联在一起,确乎见鲜见。但它又写出一种实感:“日落”时回光反照的现象,使水中沙洲与天空的倒影分外眼明,给人以“ 天开”之感。这光景通过水中倒影来写,更是新颖。 
  此句从写景中已间接展示“泛舟”之事,又是很好的发端。 
  “波摇石动水萦回”。“波摇石动”,同样来自弄水的实感。波浪的轻摇,水流的萦回,都可能造成“石动”的感觉。至于石的倒影更是摇荡不定的。这样通过主观感受来写,一下子就抓住最有特点的景象,与前句有异曲同工的妙处。 
  月光照在水面,铺上一层粼粼的银光,船儿好象泛着月光而行。这使舟中人陶然心醉,忘怀一切,几乎没有目的地沿溪寻路,信流而行。“轻舟泛月寻溪转”,这不仅是写景记事,也展现人物精神状态。一个“轻”字,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那种飘飘然的感觉。 
  到此三句均写景叙事,末句才归结到抒情。然而,诗人并未直抒胸怀,却信手拈来一个著名故事,予以形容。事出《世说新语·任诞》东晋王徽之(字子猷) 
  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时,在一个明朗的雪夜,忽然思念住在剡地的好友戴逵,就连夜乘舟造访,隔了一宿才到达。王到后,却不入见,反而掉过船头回去了。 
  别人问他何以如此,他答道:“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乘兴而行”,正是李白泛舟时的心情。他那忘乎其形的豪兴,与雪夜访戴的王子猷颇为神似,而那月夜与雪夜的境界也很神似。无怪乎诗人不禁糊涂起来,我是李太白呢,还是王子猷呢,一时自己也不甚了然了。一个“疑”字运用得极为传神。 
  这里的用典之妙,在于自如,在于信手拈来,借其一端,发挥出无尽的诗意。 
  下终南山过斛    
  斯山入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 
  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 
  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 
  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 
  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 
  陶然共忘机。 
  李白诗鉴赏 
  这是一首田园诗,作于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期间,记述了诗人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之事。首句“暮从碧山下”,“暮”字引出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苍苍”,“下”字又引出了第二句的“随人归”和第三句的“却顾”,“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个字,却无一字虚设。“山月随人归”,把月写得如此脉脉有情。 
  第三句“却顾所来径”,写出诗人对终南山的余情。 
  这里景因情丽,虽未正面写山林暮景,却是情中有景。 
  不正是旖旎山色,使诗人迷恋不已吗?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写。“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处。“苍苍”两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横”有笼罩意。此句描绘出暮色苍苍中的山林美景。这四句,用笔简炼而神色俱佳。 
  诗人漫步山径,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携及田家”,“相携”,显出情谊的密切。“童稚开荆扉”,孩子们打开柴门来迎客。进门后,“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表现出了田家庭园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得所憩”不仅是赞美山人的庭园居室,显然也为遇知己而高兴。 
  因而欢言笑谈,美酒共挥。一个“挥”字描摹出了李白畅怀豪饮的神情。酒醉情浓,放声长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籁寂更深。“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句中青松与青天,仍处处承应上文的一片苍翠。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这就更不必说了。最后,从美酒共挥,转到“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写出酒后的风味,陶陶然将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 
  这首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显然是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但陶潜的写景,虽未曾无情,却显得平淡恬静,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既不染色,而口气又那么温缓舒徐。而李白就着意渲染,“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不仅色彩鲜明,而且神采飞扬,口气中也带有清俊之味。在李白的一些饮酒诗中,豪情狂气喷薄涌泄,溢于纸上,而此诗已属恬淡。“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可是与陶潜诗相比,两者兴味迥异。 
  陶潜的“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一觞虽自进,杯尽壶自倾”之类,称心而出,信口而道,有一种淡淡然无可无不可的意味,就使人觉得李白挥酒长歌仍有一股英气,与陶潜异趣。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诗鉴赏 
  这首诗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故人自己不问而令我问月,颇有一种唯我能与月相通的自得在其中,“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实表现对青天明月这些无限时空的神驰与向往。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 
  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之感;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却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紧接二句对月色作细致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喻,以“丹阙”陪衬,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与“犹抱瑟琶半遮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难寻,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见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竟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颇有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极其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酣畅淋漓。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归结到及时行乐的主题上来。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 
  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 
  全诗由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刻划出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上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佳,故“于古今为创调”(王夫之《唐诗评选》)。 
  陪侍郎叔游洞    
  庭醉后三首(其三) 
  李白 
  刬却君山好, 
  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 
  醉杀洞庭秋。 
  李白诗鉴赏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是李白的一组纪游诗,由三首五言绝句组成。三首均可独立成章,其中第三首,更是具有独特构思的抒情绝唱。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这年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遇大赦放还。九死一生,喜出望外,赶忙返至江夏。希望朝廷还能用他。但是他在江夏滞留了一个时期,毫无结果,幻想又落空了,只好离开江夏,出游湘中。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两人同游洞庭,其心情是可以想见的。李白才华横溢,素有远大抱负,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蹭蹬不遇,到了晚年,九死一生之余,又遭幻想破灭,数十年愤懑,一齐涌上心头。因此当两人碧波泛舟,开怀畅饮之际,举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阻挡湘水不能泻千里直奔长江大海,就仿佛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于是,发出了“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的奇想。他要铲去君山,实际上是抒发他心中的愤懑不平之情。希望铲除世间的不平,让能有一条平坦的大道可走啊!然而,君山是铲不平的,世路仍然是崎岖难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还是尽情地喝酒吧!诗人醉了,从醉眼里看洞庭湖中的碧波,似乎洞庭湖水都变成了酒,而那君山上的红叶不就是洞庭之秋的绯红的醉颜吗?于是又生出了浪漫主义的奇想:“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这两句诗,既是实写自然景色,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表达他实写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洞庭湖水似的无穷尽的酒来尽情一醉,借以解忧的愿望。这首诗,前后两种奇想,表面上似乎各自独立,实际上却有着内在联系,联系它们的纽带就是诗人壮志未酬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