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卸游讶怂托校硐殖鲂男乩蟆⒉痪行〗诘睦寺省!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二句,是饯行时的送别辞:请您再干下这杯酒吧,出了阳关要塞,可就见也不到老朋友了!这里所截取的虽然只是饯行宴席上友人酒酣意欲告辞启程、主人殷勤劝酒的短暂场面,但是却表明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已达到了高潮。从诗人这热情洋溢而又朴素自然的劝酒辞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见诗人珍视友谊、热爱生活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可以想象到诗人临风把盏的潇洒倜傥的形象。 
  这首诗它饱含着依依惜别的深情,真挚感人而不伤感,富于热情和浪漫情调,它不仅出色地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挚情,而且成功地表达了人们离别时的一种普遍的心情,因此历来被人称为赠别诗中的千古绝唱。在王维活着的时候,这首诗就被谱入乐府,成为有名的“阳关三叠”,广泛传唱,在后世更不知引起过多少离人的共鸣。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呜, 
  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 
  王维诗鉴赏 
  《观猎》是王维前期描写将军射猎情景的诗作。 
  全诗共分两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射猎的过程。 
  首联“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采取倒装句式,巧妙地点明了狩猎者的身份—— 将军、狩猎的地点—— 渭城郊野、天气状况—— 劲风鸣吹以及狩猎的方式—— 角弓利箭以射之。起句“风劲角弓鸣”颇具突兀之势,诗人“先声夺人”,让读者顺着角弓弓弦在劲风中所发出的尖利声响去翘首寻觅挽弓者的英武形象,给读者造成一种引而不发的悬念。这里,一个“劲”字,渲染出风势之大且猛;一个“鸣”字又反衬出“风劲”和弓力之强。起句极善“绘声”的五个字,为将军的出场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环境气氛,并为稍后刻划将军姿态的英武、动作的敏捷和心情的欢畅作了“定场诗”般的铺垫,表现出将军那“挽弓当挽强”、敢于傲风驰骋、勇于和困难作顽强斗争的坚韧不拔的强者的精神和气质。王维诗中的形象往往具有画的形态和动感,又吸收了音乐的精髓,因此就能兼收诗画音乐的综合魅力,特别深刻感人。 
  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主要描写射猎时的情景。这里,“草枯”、“雪尽”在绘景的同时,给我们传达出了冬末春初的季节信息;“鹰眼疾”、“马蹄轻”正面写战马、猎鹰狩猎时的动作体态,并未直接描绘将军的神情,但“疾”、“快”却是将军内心的感觉,从而准确地从侧面渲染出了将军驾鹰纵马追逐猎物时身势的灵巧敏捷和斗志的昂扬旺盛。 
  最后四句:“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是写将军傍晚收猎回营的情景。 
  “忽过”与“还归”的对称出现,既刻划出了将军骑术高超、猎技神奇和射猎一天犹精力充沛的形象,又表现出将军满载而归时喜悦轻快的心情。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相传是汉文帝时名将周亚夫驻兵之地。 
  射雕:《北史》载:“斛律光尝于洹桥校猎,云表见一大鸟,射之,正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雕也。邢子高叹曰:‘此射雕手也。’”这里,诗人活用“细柳营”和“射雕”两个典故,不仅包含赞美将军身具周亚夫和斛律光的雄才之意,同时也暗示了这次射猎活动的战果辉煌。在踏进军营之际,将军的一个“回看”,更是别有韵味。它一方面显示出将军的豪兴未尽、希冀择日再往的心绪和情致,另一方面也使诗的结尾具有了余音绕梁的含蓄之美。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很善于运用先声夺人、侧面烘托和活用典故等艺术手段来刻画人物,从而使诗的形象鲜明生动、意境恢宏而含蓄。 
  综观全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两联一气流走,承转自如,有格律束缚不住的气势,又能首尾回环映带,体合五律,这是章法之妙。诗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觉,用典浑化无迹,写景俱能传情,三四句既穷极物理又意见于言外,这是句法之妙。“枯”、“尽”、“疾”、“轻”、“忽过”、“还归”,遣词用字准确锤炼,咸能照应,这是字法之妙。 
  所有这些手法,又都妙能表达诗中人生气远出的意态与豪情。所以,此诗完全当得起盛唐佳作的称誉。 
  诗写的虽是日常的狩猎活动,但却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将军的骁勇英姿,给人以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感染力量。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王维诗鉴赏 
  《终南山》一诗约作于开元末至天宝初年,此时诗人王维曾在他的终南山别业过着纵情山水,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是诗人望山兴叹之篇。诗人以主峰太乙为轴心,以云霭阴晴之变幻为映衬,歌咏终南山的奇伟磅礴,画面清新,主次分明,与其后期寥落的心境迥异。前人“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的赞语,从《终南山》可见一斑。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二句,是说太乙山( 即终南山)距京都长安不远,山脉连绵延伸千余里,直达海边,从而指出了山的位置及其纵横绵亘的长度。 
  终南山距海很远,这里说其峰峦叠连到海,是夸张其跨度之长远,有意将诗的画面拓展向无垠。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二句,意思是回望终南山的层峦叠嶂,白云缭绕,远看烟雾迷茫,云气青青,然而接近之后,却又看不见了。这是渲染终南山的高峻。这一对句,天然浑成,不加藻饰,生动而含蓄地刻画了自然景色似有若无的姿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从这一描写中,不仅能看到景物自身的变幻,而且能想象出诗人观察动作和角度的变化。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 
  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是说中峰太乙一峰之隔,山的两侧属于不同的分野;在同一时间之内,各个山谷之间的阴晴也各不相同。这就托衬出了终南山地域之广大。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 
  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波,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 
  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众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浓、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这是两句虚拟、设想之语,并非诗人的实际行动。意思是说游山者如果面对终南山的雄奇,乐而忘返,想要找人打听宿处的话,深山之中能去问谁呢?只有隔水去询问打柴人了。这里明为写人,实则还是写山,重在渲染山里人烟之稀少,山路的崎曲。“隔水”二字是很值得品味的。因为山势高峻,山涧危深,人们往往只可隔涧问答,“隔水”二字既侧面衬托出攀登终南山这崇山峻岭的不易,又含蓄地告诉读者:正因为登山太多艰险,所以诗人只好望山兴叹,写下这首别具一格的“望山诗”了!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是颇具特色的。诗人以终南山主峰太乙为观察对象,采用多种观察角度,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勾勒终南山的巍峨气势,从而使诗歌的艺术画面迭宕有致、疏密相间、重点突出、富有立体感。全诗八句,一、二句是从终南山的方位和长远跨度进行描绘;三、四句是从山的高度落笔描写;五、六句是从山的宽大程度方面来进行艺术构图;而七、八句则是从人烟之稀少方面来表现山的高峻、广袤和危耸。但是,由于诗人构思雄阔、画面清丽,因此,这首诗也就象一幅山水国画一般,无怪乎诗人被誉为山水诗画的大师了。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王维诗鉴赏 
  王维青年时期,由于政治比较清明,曾创作过一些豪迈俊爽的诗篇。后来奸相李林甫当权,排斥异己,诗人几经贬谪,越发理佛参禅,产生了对仕途的厌恶,于是退居山林,亦官亦隐,“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这首《山居秋暝》,就是表现他山居的隐逸乐趣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的开头两句,描写雨后秋凉的感觉。这里“空山”的“空”字,不是指空寂荒凉,而是表现雨后山野的静谧,也用以抒发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诗的第一句扣紧了题目中的“山居”,第二句点题,总叙了雨后秋气清爽的自然状况。接着两联,都是从这一特定自然环境中具体表现的。雨后初晴,空气格外清新,也特别明静,秋月银辉,洒遍了苍翠的松林,腾起一片朦胧的濛濛雾气。山涧涨溢,径路石阶,淌过清澈的流泉,响起一串淙淙悦耳的声音。以动写静,动静结合,音响和画面交映,更加衬托出了山野的清逸和幽深。而接着的五六两句,诗人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使静谧的山野,顿时充满了盎然生机。竹林深处,传来了欢声笑语,那是浣衣女子结伴归来;远处的莲叶,在不停地颤抖着,那是渔人荡舟水上。这中间两联,先写大自然的幽趣,继而写农家的生活情景,诗情画意,把雨后秋山的风物,生动而完整地展现了出来。 
  诗人被深深陶醉了,所以诗的末联,情不自禁地叹道: 
  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王孙自可留”,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待在山中,赏心娱目悠游岁月了。这里,王维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示了归隐的决心。在这首诗中,诗人把秋光写得与春光一样蓬勃多姿,没有凄凉的音响和幽暗的色彩,这正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诗人通过对美好自然的描绘,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腐败政治的不满。这,也就是他为什么要把这山野风光,而且又是雨后秋凉的时候,写得这样明丽动人,并且认为“王孙自可留”的原因。 
  总的说来,这首诗充分发挥了诗人身兼画家、音乐家、富有全面艺术素养的优势,在取景设色和调度诗歌音响节奏上都能与创造意境密切配合。全诗在以动态为动力来推进艺术画面层次分明、舒展连贯地向前延伸的同时,又由中心思想做为一条主线,把各个动态鲜明的局部画面联结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给人以美妙的立体感。特别是中间两联,形象生动,意境优美。“明月松间照”是一幅画,“清泉石上流”又是一幅画;“竹喧归浣女”是一幅画,“ 莲动下渔舟”又是一幅画。这些“诗中画”,是诗画的结合,它要求用字讲究,特别是那些关键性的字,如这两联中的“照”、“流”、“喧”、“动”四个动词的运用,就十分精到,它生动而鲜明地烘托出了这清澈明丽的诗情画意。无怪乎苏试评王维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