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2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蠕动,哪有能力交赋税;哀告中只能苦苦恳求县官延期。这几句话生动地把蚕妇的形象刻画了出来。“小姑具黄粱”一句是对蚕妇形象的补充,这一描写,把蚕妇可怜的处境表现得更值得同情了。赋税无力交付,为了求情还得招待县官一餐饭食。这几句在貌似客观的叙述之下,隐含着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最后两句,把描写往更深一层开拓,诗歌戛然而止,是不止之止,韵味悠长,耐人寻味。县官大吃大嚼一顿,刚刚离开,而管理税收的小吏又闯了进来。 
  诗人用“踏飧”一词形容县官的吃相,带着诗人强烈的憎恨之情。用“复”字写簿吏随之而至,百姓哪里有能力经得他们无穷的骚扰呢? 
  这首叙事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将客观叙述与主观情感的抒发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将议论与叙事相互穿插,相互深化,收到了精警动人的艺术效果。其次,诗人摄取了表现力很丰富的细节,使形象鲜明。如“狞色虬紫须”这一肖象描写,“踏飧”这一细节描写,把县官的形象简洁地勾画出来。第三,对话也很有性格,县官的话耍弄权术,蚕妇的话苦哀求情,都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    
  出 城 
  李贺 
  雪下桂花稀, 
  啼乌被弹归。 
  关水乘驴影, 
  秦风帽带垂。 
  入乡诚可重, 
  无印自堪悲。 
  卿卿忍相问, 
  镜中双泪姿。 
  李贺诗鉴赏 
  长安应进士举失败了,这对李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本来李贺在洛阳参加河南府试之后,是满心高兴到长安来应试的,但是他万万料想不到现实对他竟是这样残酷。这真是人才毁灭的悲剧。他怀着悲哀绝望的心情,黯然伤神地离开那曾经使他热切向往的京城。这首《出城》就是他离京的时候写出来的。 
  雪花在飘飘扬扬,大地白茫茫的,虽然时间是桂花盛遍的深秋,但在大雪覆压下,桂花显得稀稀落落;雪天里,一只被弹丸击伤的乌鸦,耷拉着翅膀在空中飞着,回到自己的巢去。。这一幅凄凉冷落的景色是诗人哀伤感情的形象化,它又暗喻着自己落选,受小人攻击失意而归的境况。在前两句凄冷背景的映衬下,三、四两句诗人刻画了自己在归途中的落寞孤寂的形象。他骑在瘦驴下孤单的身影,倒映在清清的灞水里;萧索的朔风劲吹着,帽带低垂,象是在朔风中萧瑟着。 
  以上四句白雪、桂花、飞鸟、朔风、骑着瘦驴的诗人,构成了一幅情感哀戚、色调惨淡的画面。在这幅画面里,我们看见孤独的瘦诗人,骑在一匹瘦驴上,怀着一腔哀愁,在风中雪里,踽踽行进。。 
  诗的后四句转入抒情,“ 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两句抒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回到家乡又重温家庭的欢乐温暖,这是值得欣慰珍重的;但是入京应试,“被弹”而归,孑然一身,一事无成,真是可悲。 
  这种矛盾复杂的心情,在当时的知识分子当中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卿卿”两句则是通过猜想到家之后,和妻子相聚时情状的描写,进一步抒发自己悲苦的心情。他想到,这次入京应考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全家都希望他成功,尤其是他的妻子。这种境况下回家,有什么可说呢?他心爱的人儿,在相互见面之时,当然会忍着苦痛关切地细问详情,只应是相对无言,回首镜中只见两双泪眼默默相向而泣。 
  这不只是个人的坎坷际遇,也是中唐时期不少诗人所共同的,人才被压制毁灭的悲歌。    
  开愁歌 
  李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 
  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 
  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 
  临岐击剑生铜吼。 
  旗亭下马解秋衣, 
  请贳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 
  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 
  莫受俗物相填。 
  李贺诗鉴赏 
  李贺一生际遇坎坷,情绪抑郁。每遇到一定的场合,感情就象缺堤的河水奔泻而出。这次从长安回家,经过华山之下,那苦闷的情感激流又汹涌奔突了。诗的开头两句,把眼前的景物作为起兴。秋风萧瑟,卷地而来,百草都枯萎衰竭了;寒气袭人,苍茫的暮色里,远处耸立着的华山,在青蓝青蓝的雾霭中现出那碧绿的身影。这是兴体,它在诗中的作用是为主人公勾画出一幅抒情的背景。这幅背景的基调是肃杀萧瑟的。但是那高耸的华山的身影,却在肃杀萧索之中增添了桀骜不驯的力的色彩,使人为之振奋。这幅背景与下面的抒情,在情调上十分吻合。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两句是直抒胸臆。仕途坎坷不得意,这位心志很高的青年诗人,满腹愁闷是可以想见的;诗中用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像枯萎凋零的兰花。这一比喻把看不见的感情给形象化了。兰花,在古代诗人的笔下,是被视为高洁美好事物的象征;现在美丽的兰花枯萎了凋落了。 
  这兰花就如诗人那哀伤的心。“衣如”一句形容眼下自己贫困的处境,用以加强“不得意”和悲愁的描写;这一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把自己穷困的处境描绘得形象鲜明,并为下文解秋衣换酒作伏笔。“临歧击剑”一句的主语和前句一样,是“我”,亦即诗人自己。诗人一腔愤怨悲愁,无法排解,于是在岔路拔剑起舞,以排解苦闷;舞剑的时候,发出一阵阵铜钟般的怒吼声。这一动作描写把诗人心底的郁闷怒火完全流泻纸面,心潮激荡到顶点。 
  “旗亭”四句写诗人在愁苦激愤之中,虽临歧击剑仍无法排解,于是下马到酒店贳酒消愁。解秋衣贳酒,这就回应了上文“衣如飞鹑”穷困潦倒的描写。 
  本来已是秋风卷地的秋寒时节,秋衣是少不得的;但只有这件秋衣还值钱,大概只有它才能赊得一壶酒吧! 
  这该是穷困到了何种地步?秋衣既是不可少,但酒更加要喝,为了要酒来排解苦闷,就顾不得要秋衣御寒了。这种苦闷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诗中诗人特别点出“宜阳”酒,这是家乡的酒啊!大概只有家乡的酒才能给自己以安慰,大概只有家乡才能给自己以温暖了。这是诗人愁苦之中萌生了强烈的乡思。“壶中”两句写酒后情景。酒喝过了,但是满腔愁愤怨恨之情并没有消解,“ 壶中”即是喝酒之中;喝酒的时候呼唤老天,老天不应,浓云密布。放眼向平野望去,在彤云笼罩之下,万里平川四周是一片凄凉迷蒙的背景。光明在何处?希望在何方?这凄凉迷濛,是诗人眼中的色调,也是诗人情感外化的结果,表明诗人已濒临绝望的境地。联想李贺长安应考居然被小人掀起轩然大波所淹没,他此刻的悲苦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这毕竟是人才毁灭的悲剧啊! 
  最后两句是酒店主人的劝慰;要好好保养身心的健康。这里“养心骨”还包含有坚定自己的意志、信念的意思。要身心健康,不要为世俗之见充塞胸间,为悲哀所压倒!这是主人的劝慰,也是诗人自己排解郁恨的唯一出路和唯一的武器,即反世俗。经过主人的劝勉,也是诗人自己思索,终于排解了积压在心头的悲愤忧郁。这里把诗人忧郁愤懑升华到一个高度,就是反世俗的思想。诗人觉醒了,不该悲愤忧伤,不该让世俗之见充塞胸间,要有勇气面对“俗物”,争取自己的前景,坚定自己的意志、信念。诗到此戛然而止,余味悠长。    
  苦昼短 
  李贺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惟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 
  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是任公子,云中骑白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 
  嬴政梓棺费鲍鱼。 
  李贺诗鉴赏 
  日月如梭、白驹过隙,人生短暂这种现象一直苦恼着古代的人们。如何才能解决这一令人颤栗的苦恼,人们也在探寻着。秦始皇派人入海求仙,汉武帝迷信方士,甚至产生遇见西王母的幻觉,都是企图解决人生短促这个问题,渴求长生。为了适应人们这种愿望,从老庄哲学中产生了道教。李唐王朝奉道教为国教,道教在此一时期产生过很深刻的影响。 
  李贺也在为人生短促而苦恼,他也曾探索过,看来他的探索只得到了悲观的结论。也就是说:所有的企求长生的做法都是徒劳的。这首《苦昼短》以诗人特有的大幅度跳跃的思维方式,任随意念流动来表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与结论。 
  诗人在冥想之中,与时间对话,他亲切地呼唤着时光,劝飞逝的时光暂且停下来,喝一杯酒,听听诗人的述说。他好像对一个老朋友一样,坦诚相见,诉说着自己的种种苦恼。不识天高地厚,是诗人意言彼而先言此的手法,他的主旨是在日暖月寒煎人寿,但先说自己不识天高地厚作陪衬然后再进入主题,显得自然而变化多姿。日月寒暑,这本是十分寻常;时光的消逝,也不值得惊诧。可是诗人在这里下了一个令人怵目惊心的“煎”字,把诗人为“人寿”短暂而苦不堪言的心情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食熊”四句是说人的生命不是由“神君”、“太一”之类的天神来主宰,而是有它自己的规律。“食熊则肥,食蛙则瘦”并非单指吃熊肉和吃蛙肉的区别,而是说人的生命到底会怎样,是有规律可寻的。这样,似乎诗人在否定天神的存在,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它又是诗人探索解决人生短促的办法幻灭的反映。 
  既然没有天神来主宰,那么怎样才能解决“人寿”这个问题呢?诗人在客观中寻找不到,于是乎转向了主观,从主观上寻求解脱。诗人的思路进入了神话的境界。不是说天东有一株若木发光吗?不是说若木下面有一条衔着烛光的龙在运行吗?既然是它的运行使时光飞驰,那么,我就去把龙的足斩断,把龙的肉吃光,这样,太阳在早上不能回升,夜晚也不能隐伏,没有了白天黑夜的交替,时光就静止了;时间静止,人就不会衰老,人就不会死;老人不会死,少年人也不会因时光飞逝而哭泣。何必要道家方士的长生丹药? 
  谁又见过骑驴升天的仙人呢?诗人显得极有气魄,要斩龙足,吃龙肉,要停止时间的运转,同时这里否定了修炼升天的仙人,这也就是否定了另一条解除人生短促的途径。至于斩龙足、吃龙肉,只能在诗人主观冥想中实现。他认识到这一点,也同样怀着深切的苦恼。 
  经过对天神神话、升仙等道路的探索之后,诗人终于认识到:任何企求长生,企图改变人生短促的做法都是虚妄的,包括一些权力很大的帝皇也是这样,最后两句就包含了这个意思。这两句诗用“多滞骨”、“费鲍鱼”讽刺嘲笑了汉武帝、秦始皇这两位企求长生的帝王。“滞”、“费”两个字尖刻而有力,包含了诗人强烈的嘲讽之情。但这样的认识,是诗人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这样,“ 苦昼短”之“苦”就无法解脱了,所以诗人在嘲笑古人时,也就自嘲。 
  这首诗,随着诗人丰富的冥想流动,忽而天神,忽而神话世界,忽而仙道,忽而古人,以急促的节奏交替着,大幅度地跳跃着,这就不仅使诗的意境画面呈现出奇诡瑰异的神幻色彩,而且也贴切地传达出诗人想寻求解决“苦昼短”这个现实问题的迫切心情。 
  这首诗在形式上运用了参差的句型,其中用了三字句、四字句这样的短句,与五、七言句掺杂,使诗歌在声调上也有一种急迫的气势,增强了情绪的表现力。    
  艾如张 
  李贺 
  锦襜褕,绣裆襦。 
  强饮啄,哺尔雏。 
  陇东卧穗满风雨, 
  莫信笼媒陇西去。 
  齐人织网如素空, 
  张在野田平碧中。 
  网丝漠漠无形影, 
  误尔触之伤首红。 
  艾叶绿花谁剪刻? 
  中有祸机不可测。 
  李贺诗鉴赏 
  在古人的咏物诗中,有一些纯然吟咏客观事物的种种情状,而没有诗人的寄托寓意;但更多的是,“咏物”只是一种表现手法,诗中借物寄托着诗人深刻的寓意或者感慨。后者与我们今天的寓言诗很相似。李贺这首《艾如张》就是这样的作品。 
  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十分诧异: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人,竟然会对社会上险恶机诈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他深邃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见识使我们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