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素书-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所谓的道,就是人类生存、万物运行所遵循、所依赖的自然法则,天下芸芸万物,世事循环,都是在无形中遵循着“道”,然而“道”的真正内涵,却没有多少人能真正领会。
“道”所覆盖的范围极为广阔,无论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还是大到无边无际的天地、小到纤细的草籽内核,都蕴含着“道”的存在。对于“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智”之类的字眼,不过是对“道”的不同表述,尽管“仁”、“智”之类的字眼也无法概括“道”的完整含义。至于寻常的百姓,虽然每天都在遵循着“道”生活,更是无法知晓它到底是什么。


第8节:素书(8)

  

日月轮回,四季转换,寒暑交替,风雨调和,这是天文自然之道;在不同时节万物依据地势生长、成熟、衰老、枯竭,这是地理自然之道;人生于天地之间,遵纲常,守礼法,重情义,审时度势,这是人事自然之道。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孙膑兵法?月战》)人生在世,为人处事应该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上顺天时,下查地利,与人为善。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德”,则是涵盖了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德”可以使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使万物顺应自然,各有所得。
人生来就有欲望,比如,权势、地位、安逸、享受、美食、爱情等等。有些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德行不够。循规蹈矩的人,只能保证自己的行为不出轨;从权衡的角度考虑事情的人,只能知晓事物的轻重缓急;而凡事以德为出发点的人,则没有什么是想要而得不到的。“天下唯有德者居之”(《中庸》第三十二章),有了德,君臣、父子才会各尽其责,各得其位;鱼虫草木才能依从自然规律生息繁荣。大的欲求之所以能成就大的业绩,小的欲求之所以能达成小的成就,也是因为有“德”的缘故。近到小小的个体,远到天下万物,只要依德而行,都可以有所欲便有所成。
我们常说上天有好生之德,是指四季变化有序,气候适宜,风调雨顺,使万物生长欣欣向荣;大地有载物之厚,则是指天下万物都能有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山川河流都有自身存在的不同意义。对于人来说,修德就在于明事理,通古今,修身养性,讲究忠、孝、仁、义、温、良、恭、俭、让,以德修身,以德化人,以德治国,也就是《易经》所认为的“赞助天地之化育”即为德。


第9节:素书(9)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 以遂其生成
“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人与人之间应相互亲爱,对万物怀有慈悲恻隐之心,使得天下万物都能随其所愿,各有所成。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孔子把“仁”作为实践中的指导原理并使之贯穿于诸道德中。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仁”如同天、大海、雨露一样,可以包容、滋养万物。心怀慈悲恻隐是具有仁爱之心的具体表现,真正以仁待人的人,虽然不刻意表现自己爱护民众,但是天下人民无不自觉自愿地亲近他,因为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他的恩惠,每一种生灵在他的庇护下都得以安乐生存。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孔子教训他们说: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民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人心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季氏将伐颛臾》“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就是要君主实行仁政,以仁化德,从而感召天下。


第10节:素书(10)

  

正如《尚书》中所说的:“大禹在位时施行德政,连鸟兽鱼鳖也不受侵扰地愉快生存”,“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诗?大雅?行苇》)以此来显示周王朝先世之忠厚,今后遂用为仁慈的典实。
义者, 人之所宜, 赏罚善恶, 以立功立事
如同孟子所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相对于“仁”来说,“义”是一种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指的是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判断事物义或不义,就要看行事是否符合事宜、合乎事理,赏罚是否分明、是否使有功有过的各得其宜。只有万事公正合理,才会使人们乐于发挥自身的才智,进而激发建功立业的热情,从而使得各项事业兴旺发达。
理和义是相统一的。只有按照事理即事物的规律去判断、处理事物,才能使“义”得到真正的体现。赏善罚恶,使好的、善的得到发扬,使坏的、恶的得到惩治,这就是“义”所包含的理;如果能使每个人发挥才智,建功立业,那就说明“义”已经得到了落实。
晋文公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僖负羁是曹国人,曾救过晋文公的命。晋文公在攻下曹国时,为了报答僖负羁的恩情,就向军队下令,不准侵扰僖负羁的家,如果有违反的人,就要处死刑。大将魏平和颠颉却不服从命令,带领军队包围了僖负羁的家,并放火焚屋。魏平爬上屋顶,想把僖负羁拖出杀死。不料,梁木承受不了重量而塌陷,正好把魏平压在下面,动弹不得,幸好颠颉及时赶到,才把他救了出来。这件事被晋文公知道后,十分气愤,决定依照命令处罚。大臣赵衰(赵国君王的先人)向文公请求:“他们两人都替国君立下汗马功劳,杀了不免可惜,还是让他们带罪立功吧!”晋文公说:“功是一回事,过又是一回事,赏罚必须分明,才能使军士服从命令。”于是便下令,革去了魏平的官职,又将颠颉处死。从此以后,晋军上下都知道晋文公赏罚分明,再也不敢违令了。正是因为晋文公以义行事,得到了大家的尊敬和支持,从此开创了雄图霸业,后来他与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并称为“春秋五霸”。


第11节:素书(11)

  

礼者, 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礼”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一个国家的各项制度,从小的方面来说,是做人处世应遵循的准则和规范,是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礼节仪式,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涉及到它。它是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不论是饮食起居,还是与人交往,我们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这样社会才能安定有序,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和睦相处。
“礼”原是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说文解字》就说:“礼,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
礼作为儒家的重要思想,与仁有着相同的地位。颜渊请教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就是仁。一旦能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天下就归依仁了。成就仁在乎自身,难道要仰仗他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内容。”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论语?颜渊》)由此可见,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境界,社会秩序便可维持,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推崇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人生而在世,假如想有一番成就,就一定要遵守道、德、仁、义、礼这五项立身的根本准则。
老子认为,由于世风日下,人们距离天道本有的和谐、完美越来越远,人心日益丧失先天的淳朴、自然,矫情、伪饰成了人们必备的假面,所以才不得不用伦理道德教育世人,当用道德教育也不起作用的时候,只好提倡仁爱。当人们的仁爱之心也日益淡薄之时,就呼吁要正义,在正义感也丧失殆尽后,就只能用法规性的礼制来约束民众了。老子强调的是天道的本体,所以对礼持完全彻底否定的态度,认为假如将人置于礼的约束之下,一旦离失了礼德,智德也就必然丧失,导致心身内乱和社会产生动乱;而黄石公强调的是天道的功用。实际上,“体”、“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12节:素书(12)

  

贤人君子, 明于盛衰之道, 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大凡有才有德的人,他们行事完全顺应天道、地道、人道客观规律,处理问题能够标本兼治,尤其注意从根本上解决。他们能够洞察事物兴盛与衰败的规律,把握成功与失败的变数,体察世事安定与纷乱的玄机,了解出仕与退隐的最佳时机,所以天下万事仿佛都在他掌握之中一样。黄石公将这种对历史规律的洞察力用明、通、审、达来表达。
假如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施行仁道,信用忠良之臣,国运必然昌盛,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尽心施展自己的才能;假如君主荒淫无道,听信佞臣,国运必将衰败,在这种情形下就要退隐闲居,如果因为贪恋功名利禄,不知道退隐自保,必然会遭受祸端。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行动,明白进退之间的道理,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实力。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有成就事业的才能和志向,却没有实现的机会时,应该“潜居抱道”,潜居抱道并不是赋闲在家、无所事事,而是要加强自我修养,提升自身的能力,不断地累积经验。   
水聚积得不深,那么它负载大船就会浮力不足。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处,那么只有小草可以作为它的船;放只杯子在里面就会粘住,这是因为水浅船大的缘故。(老子《逍遥游》:“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能力与时机的关系就和水与船的关系相同,不懂得提升自身能力而一味抱怨没有机遇的人,当机会真正到来时,他也不具备发现的能力,更不用说去捕捉和利用了。


第13节:素书(13)

  

若时至而行, 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大多德才兼备的人,一旦机会出现,便能厚积薄发,在关键时刻大展身手,并且乘势而上,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假如时机不成熟,便隐藏锋芒,甘于寂寞,静静观察情势的变化,所以有了姜太公垂钓渭水以待文王,诸葛亮躬耕南阳得遇明主。
魏晋名士阮籍曾到过刘邦项羽当年激战的古战场河南荥阳广武山,在那里发出过一句著名的感叹:“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最终落了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刘邦以一小小的泗水亭长为起点而后开邦立国;刘项二人谁为英雄谁为竖子尚且不论,但在混战中成就事业的还是善于审时度势的刘邦。所谓时势造英雄,就在于特定的局面能够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所以智者从来不与天争,也不与势抗,而是顺势而行。
国危思良相,家寒思贤妻,一个人的自身价值是否能够体现,关键在于是否有实现自我的时机。唐朝的魏征之所以敢犯言直谏,就在于他遇到的是愿意听取诤言的明君,假如唐太宗是商纣王一样的昏君,那么魏征也只能和比干一样遭遇剜心之灾了。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担当生前事,何惧后世不留名?历史会以公正的态度对每个人的行为作出评价。仁人志士顺势而行,深谙进退之道,明察世间之势,造福于世间万民,必将流芳千古,彪炳史册。正道章
正 道 章《原始章》阐明了道、德、仁、义、礼的内涵以及与人生成败的关系,本章的内容在于解释如何正确履行这五者才能够出类拔萃,成为如同俊、豪、杰一样的人物。


第14节:素书(1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