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海寇-第6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起初只有一两个胆大的村民,弄了点白菜萝卜,送到了福建官军大营外面,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大不了这些东西不要钱了,给这帮福建兵拉倒。
  (月票!打赏!红票!来的更猛烈一些吧!)


 第一百零一章 朱大典的困局

  可是这些胆大的百姓没想到,他们刚把东西送到大营外面之后,立即便有福建官兵过来跟他们谈价钱,也没太多砍价,基本上按照他们说的价钱,商量好之后,便取来大秤秤重重,然后按照谈好的价钱,一个大子儿都没少,当场便给他们结算了货款。
  而且这些福建官兵,用的都是上好的铜钱,并不是那些一掰两半的劣钱,于是吃到甜头的这几个村民,也不声张,赶紧跑回去,拿着福建兵给的这些大钱,到处去收购更多的蔬菜,然后挑着担子,或者赶着牛车,给福建大营送来,结果再次获得了不错的收入。
  这一下子有人便注意到了他们的动静,越来越多的人打听这边的情况,得知这些福建官兵,居然真的会拿钱来买他们的东西,还给的价钱很合算,另外也不欺负人,当场结算,绝不拖欠,给的钱还都是好钱。
  于是消息立即传开,不少脑子好使的人,便赶紧搜罗福建官兵要的东西,给他们送过去,结果很让他们满意,都当时就拿到了现钱,而且被告知,越多越好,只要送过来,价钱好商量,只要不离谱,他们就照价收购。
  于是短短几天时间,福建官兵在浮山所一带的大营外面,就形成了一个集市,十里八村的老百姓,以及渔民们,都开始把东西送过来卖给这些福建兵,生意做的是红红火火,后来更远的地方一些商贩听闻消息,都赶了过来,开始跟这些福建兵做起了买卖,使得原来很荒僻的浮山所一带,顿时就热闹了起来。
  于是有人便暗中问及于孝天,为何对当地人这么好,于孝天笑言道:“既然老子来了这地方,那么以后这地方就是老子的地方了,总不能跟邻居把关系搞得很僵吧!这点小钱对咱们来说,算不得什么,但是却可以让本地百姓,今后心向咱们,咱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在于孝天的命令之下,于家军的兵将们住在浮山所一带,始终军纪森严,除了杀了几个敢于犯贱来找麻烦的地头蛇之外,很快便在当地民众之中,获得了一个良兵的名声,现如今大明的军队,能像于家军这般善待百姓的,已经非常少了,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见,这也迅速的让当地人改变了对福建兵们的态度,那种最初的敌视感很快便减轻了许多。
  于孝天在浮山所扎住了营盘之后,便立即在营地外面张榜招人,招募一部分有胆量,而且身体强壮,并且对登莱各地情况熟悉的人,作为他们的向导。
  虽然先遣队在这里已经招募到了一批人,但是于孝天认为这并不够,以后很长时间之内,于家军要在登莱甚至是整个山东活动,需要大批对这一带熟悉的人员,来配合他们行动,给他们充当带路党,并且替他们充当耳目,所以这就需要不少这样的人。
  张榜最初的几天,没有一个人揭榜应募,但是随着福建兵的声誉越来越好之后,便开始有人试探着前来应募。
  于家军安排了专职人员,对这些应募之人进行审核,考量他们实际上对山东各地情况的了解程度。
  应募的大部分人都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像农民很多人一辈子都被禁锢在他们的土地上,可能一辈子最远的也就是去过县城,真正是会到处跑的人,多不是那种很安分的人,其中既有走脚的挑担货郎,也有一些私下里贩运私盐的小盐枭,更有一些是犯了事的强人,迫不得已之下只能亡命天涯的人。
  这些人为了讨生活,必须要走南闯北,过着一种漂泊不定的生活,所以这些人才会真正的见识多,走的地方多,打过交道的人也多,于孝天需要的正是这种人。
  大军休整了几天之后,于家军还真就招募到了几十个这样的人,这些人多是一些走脚货郎或者是给盐枭跑腿的盐丁,也有几个是以前干过响马的强人,每个人都跑过不少地方,各自都有熟悉的地方,所以在经过甄选之后,这些人都被留了下来,分配给了各斥候队,配合斥候行动,给斥候充当向导,并且必要的时候出面掩护斥候的身份。
  经过数日的休整之后,长期航渡造成的人员虚弱,很快便得到了恢复,精气神都迅速的调整到了较佳的状态。
  虽然少量兵将到了这里之后,出现了水土不服,上吐下泻的情况,但是在良好的卫生制度之下,这种情况并不严重,喝开水加茶叶,并且熬一些防治腹泻的药汤,使得绝大部分兵将并未出现任何水土不服的情况,故此于家军也就恢复了作战能力。
  这时候派去青州的人员也回到了大营,向于孝天禀报了青州之行的情况。
  眼下朱大典已经抵达了青州城,并且在青州城之中,立起了帅府,接管了山东的剿抚事务,正式走马上任,开始调兵遣将,准备前去解莱州之围,平定叛军作乱。
  派去的人通报之后,立即便得到了朱大典的召见,朱大典对于孝天率部抵达浮山所一事非常高兴,虽然这次于孝天领兵过来,超期了十天左右,但是毕竟他还是来了,而且超期时间并不长,所以没人会把这几天超期当成回事。
  而且大家也都清楚,当初崇祯帝下旨的时候,给于孝天留出的时间也确实太短了一些,从接到圣旨到抵达登莱,仅仅给出了两个月时间,这其中主要是崇祯帝实在是太着急所致,眼下放着最近而且战力较强的关宁军不用,却要从远在数千里之外的福建调兵过来,如果按照常理的话,半年恐怕福建兵都走不到山东,慢的话甚至需要一年时间。
  于孝天即便是接到圣旨,也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将各地兵马收拢起来,调集船只和各种粮秣物资,这种事情在常人眼中,最起码就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可是崇祯却只给了于孝天两个月的时间,让他赶到登莱平叛,这时间也确实太紧了一些。
  几乎没有人相信,于孝天可以在两个月之内率部赶到登莱,这可是足足有四千多里路程,就算是骑快马,日夜不停的赶路,起码也需要很多天的时间,更何况是坐船了。
  所以最初朱大典临危受命,前来任山东巡抚的时候,几乎愁断了肠子,朱大典岂能不知道山东这边官军的实力情况,如果福建的于孝天不领兵过来的话,仅凭目前山东境内可调集的官军,连守都不见得能守得住,更不要说解莱州之围,平定乱军叛乱了。
  所以朱大典赶到青州的时候,考虑的根本就不是立即调兵遣将前去解莱州之乱的问题,他考虑更多的倒是该如何先把叛军堵在登莱一带,不让叛军继续朝青州进袭,就算是谢天谢地了。
  所以在朱大典到了青州坐镇之后,立即便忙活着把山东各地零散的官军,都给集中起来,调往青州一带,前去寿光、昌乐、安丘、诸城一线布防,遏制叛军继续朝青州境内蔓延。
  至于胶州和即墨那边,他都无力顾及,令这两地官军和官吏自行坚守,只希望先稳住目前的局面,以免重蹈正月里明军大败的覆辙,他就算是谢天谢地了。
  现在皇帝为了登莱叛军的事情,脾气非常不好,天天阴沉着脸,动不动就把涉事之人逮问,丢入大牢之中,如果他来了之后,不但没有能立即平定叛乱,反倒让叛军继续朝山东腹地发展的话,那么他就是下一个要被逮问之人了。
  所以朱大典心情极坏,在青州,三六五申,色厉内荏的训令各路兵将,令他们务必不得大意轻敌,让叛军再逮住他们的空子。
  可是就在他气急败坏的时候,却收到了消息,说于孝天的大军已经乘坐舟师,抵达了胶州湾一带的浮山所,并且已经开始登岸。
  这个消息对于朱大典来说,简直就是天籁之音,把朱大典乐的是呲牙咧嘴,朱大典作为曾经在福建任职的官员,岂能对于孝天麾下的兵马没有一点了解?于孝天当初身为海贼的时候,福建官府曾经屡次对其进行进剿,但是次次都吃瘪,第二次朱一冯集结重兵,进攻南日岛,更是被于孝天打的是全军覆没。
  福建的水师几乎被海狼一扫而空,登岛的陆师,更是几乎没有几个人能逃出南日岛,使得福建当时差一点就唱空城计。
  幸好熊文灿接替了朱一冯到福建视事之后,迅速的调整了策略,改剿为抚,最终将于孝天招安,要不然的话于孝天自己就能把福建甚至是两广浙江一带,给闹翻天,其危害绝对不会比眼下的奢安之乱和建奴以及登莱叛军小到哪儿去。
  于孝天受抚之后,这几年在福建干的也是风生水起,剿灭了十几股大规模的山贼以及乱民作乱,并且帮着熊文灿多次按住了福建发生的灾荒,没有让福建出现任何大乱,成为这些年来,大明首屈一指的安稳之省。
  于孝天麾下的兵马,现如今被人戏称为于家军,有相当强悍的战力,这一点朱大典一点都不怀疑,而且他听闻于家军善用火器,而且手中拥有大量犀利的火器,其中包括不少精良的“鸟铳”还有不少威力巨大的红夷大炮。
  (感谢赏月票的兄弟,感谢鹰之武和楠瓜哥二位兄弟的打赏!我继续努力!吃点药躺一会儿,接着干!依旧头晕呀!)


 第一百零二章 开拔

  登莱叛军乃是之前孙元化一手打造出来的,号称大明装备火器最多的兵马,拥有大批炮铳,还有几十位红夷大炮,善用大炮的叛军炮手很多,这也是几次官军和叛军交手,屡战屡败的缘故。
  所以现在官军对于叛军,大多数都心存畏惧,别说让他们进攻了,就算是让他们守城,恐怕都不见得能守得住,这也是朱大典在于孝天来之前,最担忧的事情。
  但是于孝天的于家军一到这里,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于家军比之叛军,装备的火器更多,战力更强,军纪森严,士气如虹,实乃是一支可以克制叛军的精锐。
  于孝天领兵一到莱州,那么接下来他就对平叛有了很大的把握,他不敢指望其它那些官军,只有指望于孝天麾下的这些福建兵将了,他接下来只需要令其他兵马,守住青州和莱州交接的一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算是他手中的一面盾牌,挡住叛军继续朝青州发展的势头。
  那么于孝天的于家军,便是他手中的一把利刃,可以代他挥向叛军,一攻一守,这局面就变得让人乐观许多了。
  最最起码,胶州和即墨两地,在于孝天的大军抵达浮山所之后,这两个地方就基本上不会有事了。
  于是他在听了于孝天派去的手下说了于孝天的想法之后,立即大喜过望,当即下令,让于孝天可以便宜行事,尽快进攻平度州,另外让于孝天,务必守住胶州和即墨两地,就算是暂时打不下平度州,起码也要先保住这两个地方不能有失。
  同时朱大典也没有让于孝天专程跑到青州去见他,而是直接发手谕,派人送往胶州和即墨两地,令这两个地方的官员要全力配合于孝天的行动,尽量满足于孝天的要求,并且命于孝天统帅南路兵马,胶州和即墨两地的官军,暂时也划归他所辖,供他调度,如有人不服军令,可先斩后奏!
  至于于孝天提出的索要粮饷的问题,朱大典也立即交山东官府办理,尽快筹措粮饷,送交给于孝天,尽量不要拖欠于孝天麾下兵将的粮饷。
  朱大典现在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一心只求于孝天能帮他挽回眼下的颓势,帮他平定眼下登莱的叛军,所以要想让于孝天和他手下卖力,这粮饷说什么都要想办法给他解决的,要不然的话,于孝天和他手下的于家军不卖力,他朱大典这一次铁定就要坐蜡了。
  于孝天对朱大典能如此识相,当然也非常高兴,特别是朱大典令他可以在这边便宜行事,并且让他督帅南路兵马,把胶州和即墨两地的官军也交给他调遣,听他的使唤,这就更让他办事方便多了。
  于是他听罢了手下的回复之后,立即派他接着赶往青州,向朱大典当面称谢,另外又给朱大典送了去一份厚礼,告知朱大典,他于孝天如此受他朱大典的礼遇,定会竭尽全力,效忠圣上,肯定会尽快领兵赶往平度州,先将平度州克复。
  朱大典这个人说起来也很有意思,这个人绝对堪称贪官,私下里非常喜欢敛财,可以说没有他不敢收的贿赂,但是同时又有些胆小怕事,历史上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破凤阳,毁皇陵,朝廷调朱大典总督漕运,并且兼四府巡抚,可是他却什么也没做,后来一直被贬。
  最终清军入关攻入浙江,朱大典率众死守金华,城破之际,他令家中女人全部投井自尽,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