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蒙山军-第3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物色自己的伴侣,组织上可以创造这样的机会,比如,第五镇医院就有不少的女兵。可以由情报处给他物色。
    一切都想得非常周到。
    但韩策内心却有些别样的感觉。那就是情报处对同盟会的敌视让他感到不解!在情报处受训的那些日子里,他已经感受到了蒙山军的勃勃野心,但这是他乐于看到的。自从读了那些反清的小册子,他就企盼着改朝换代。书生造反,十年不成的古训他始终记得,但如果蒙山军扯起反旗就完全不同了。那是一支强大的军队,也是一支神秘的军队。在培训班的时候。他除了学习军律军规、谍报技能外,还学习了蒙山军的军史。教官毫不回避部队反清的历史,毫不隐瞒部队的使命就是在最高司令官的领导下救国救民,一雪甲午以来的国耻。
    他受训期满曾聆听过龙谦的训话,其实就是座谈会的形式。龙谦跟他们那一期十七个学员一起谈心,了解他们为何参军,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了解他们对时局的看法,特别是对朝廷的看法。龙谦直言不讳地讲,只要满清当政,中国就不会富强,因为满清统治者的利益跟百姓完全不一致,他们既不懂历史的潮流,更不懂百姓的渴望。他们关心的只是将满清的统治维持下去,直到永远。但历史已经证明了,满清这个封建王朝的统治不会让国家富强,就像火器,明朝已经对火器有着精深的研究和使用,绝对是领先世界的,但到了清代后反而落后了,因为朝廷更迷信弓马才是最致命的武器。康熙皇帝自己精通数学,但他却不准在国内做科学的普及。他们缺少世界范围的目光,看不到潮流的变化,不愿意学习先进的东西。所以只能一次次地挨打。就像甲午战争,抛却军队的**无能,如果朝廷深知日本的短处,不去和谈而是坚决打下去,日本的财政将无法支撑战争的继续。庚子国难也一样,如果朝廷能够明白外交通则,就不会动用军队去攻打外国的使领馆,从而引发几乎全部列强对中国的干涉。当然,如果朝廷能够以百姓的利益为利益,义和拳也不会蔓延起来。现在海外充斥着革命的声音,南方不断爆发着武装暴动,知识分子们在苦苦思索着救国之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蒙山军以救国救民为宗旨,在这历史的大变革时期,自然不会置身局外。但革命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夺取政权,而是将国家引上一条富强之路。所以,蒙山军采取隐蔽积蓄实力的策略,禁绝鸦片,发展经济,打击豪强,调节社会关系,都是这一策略的具体体现。你们会看到,山东在变化,其他省份也会变化,只要有蒙山军在的地方,都会出现有利于百姓的变化。
    你们已经是蒙山军的正式成员,而且是特殊的成员。你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将自己隐身于黑暗中,充当蒙山军的眼睛和耳朵,将部队需要的情报探听到手,传递回来。日本和俄国的战争结果,很大程度取决于日本一个叫明石元二郎的间谍的功绩,他藏身于俄国,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几乎靠他一个人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终将写下他的名字,日本人会永远记得他对国家作出的贡献。这就是情报人员的作用。你们的使命是光荣的,任务是危险而艰巨的。但只要心中记得你们参军是立下的誓言,牢记组织的纪律,牢记蒙山军救国救民的伟大历史使命,就一定能在秘密战线立下不次于明石元二郎的功勋。
    他就是带着信念和激情去了日本,打入了同盟会。但是,同盟会的宗旨让他感到迷惑,那些人也是爱国者,他们要做的跟蒙山军的没有根本的不同。为什么上面要他去监视同盟会?这不是内耗吗?在韩策看来,蒙山军应当联合同盟会才对。
    但命令就是命令。韩策短暂的受训经历让他记住了军规的森严,特别是他们这些情报员,纪律至高无上,谁敢违反纪律,得到的绝对是组织严厉的制裁。但他心中存在的疑惑总想对上级谈出来,就像徐镜心和刘芬泽,都是值得尊敬的爱国人士,为什么在回到山东后要受到严密的监视,而且还不准他们加入军队?
    韩策的疑惑最终没有提出来。但徐镜心还是在弟弟的推荐下考入了武备学堂,这个结果令韩策感到不解,但王之峰给他的命令是不用管徐镜心了,不主动联系徐,但对于徐下达的任何指示,必须第一时间报告科里。他的任务是监视刘芬泽,但不干涉刘的具体工作。而他自己,在王之峰的安排下,与刘芬泽一道进入外国语学校担任了助教,教授日语。徐镜心在三人的工作基本确定后,请他和刘芬泽下了顿馆子,交代了任务,那就是积极宣传同盟会和同盟会的主张,大力发展成员。约定了联络时间和地点,令韩策哭笑不得的是,徐镜心将联络点放在了韩家。
    韩策心想,最好不要让自己与徐镜心和刘芬泽走上对立。否则自己真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两位同志。今后会有什么变化,他真的说不清楚。

第三节立宪上了议事日程
    五月份的时候,张謇又来了趟济南,除了与山东总商会协调生意上的事情外,主要是拜会了杨士骧,谈推动立宪事宜。
    张謇说,他和郑孝胥已经计议已久,准备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了。已经联络了汤寿潜,王清穆、周廷弼、徐润、孙多森等人,考虑到山东已是实业成就斐然的大省,故愿留一副会长给山东。此番来泉城,已经见到了周学熙诸人,但周似有顾虑,不做肯定之表态。前番在上海已听说龙谦提督反对立宪,周缉之定是受了龙谦的影响。而杨大人您是赞成立宪的,所以想请抚台大人出面以安周缉之之心。立宪非只为国家和朝廷,与我等干系重大,其中关节,以杨抚台之睿智,自不用张某饶舌。
    张謇说出的那份名单颇令杨士骧动容。预定担任预备立宪公会的郑孝胥大名鼎鼎,早年曾入沈葆桢、李鸿章幕府,后曾担任大清驻日本公使馆秘书,后升任神户、大阪总领事。回国后又入张之洞幕,还曾担任江南制造局督办。是官、商两界都走得开的人物。自身家产丰厚,还是当今一流的书法家。而汤寿潜也闻名久矣,此人曾担任两淮盐运使,浙江铁路总公司总办,是鼓吹变法的著名人物,早年曾写过《危言》一书,影响很大。至于周廷弼、王清穆、徐润、孙多森等人,都是江浙著名的实业家,其中孙多森还是军机大臣孙家鼐之子。
    张謇的言外之意是,杨士骧你毕竟是山东巡抚。是山东的一把手,军务上插不上手也就罢了,总不成连政治上的态度也要看龙谦的脸色吧?
    “季直先生的立宪公会诸君皆是当今贤达。若是周缉之等人愿意与季直先生联手,本抚绝不阻拦。”杨士骧考虑片刻,做出了决定。立宪公会是民间组织,他这个巡抚自然不便出面。能不能将山东也拉进去,看你的本事,我是既不阻挠,也不支持。
    张謇失望而去。他已经知道,周学熙等人完全是看龙谦的态度。龙谦不表态。山东士绅便不会表态。
    杨士骧最近一直关注着京师的动静。去年冬天朝廷派出考察外国宪政的五大臣尚未归国。依旧掌控着朝局的慈禧究竟是一个什么态度他并不能吃的很准,虽然现在不是戊戌年了,但这种站队还是应当慎重。
    杨士骧现在已经无力与龙谦角力了。有慈禧的支持,杨士骧无法再龙谦把持的军务上插手。而随着山东实业的兴起。几乎全部士绅都被两大实业集团裹挟其中。而山东官场因利益的纠葛。绝大多数都是支持实业集团挣钱的。而实业集团背后站着龙谦。
    要想真正掌控山东,必须调开龙谦。这一点只有袁世凯或许能做到。而袁世凯在朝中的日子也不好过,一方面受到铁良等满洲权贵的猜疑和排挤。军权受到威胁。铁良、良弼等人一心想着将京畿四镇(北洋2、3、4、6镇)的军权从袁慰庭手中夺回来,另一方面,政务上又受到军机大臣瞿鸿禨的对抗,根本顾不上山东了。
    好在龙谦还不算过分,政务上至少不出面,杨士骧的命令只要不触及有关实业发展、道路建设和乡村自治,也没有什么阻力。
    还是等白瑞庭回来再说吧。虽然杨士骧知道白瑞庭已经“投靠”了龙谦。
    送走张謇后,罗筱才报告了杨士骧一件事,“前日白府办白小姐女儿的满月酒,龙谦携夫人亲去道贺。还开玩笑说要与其做儿女亲家呢。”
    白小姐便是白瑞庭的幼女白灵,前年冬天嫁给了龙谦手下的大将王明远,一个月前生了一位女儿,昨日是女方办满月酒,杨士骧也接到了请柬,派罗筱才代自己送了一份贺礼。
    以龙谦与王明远的关系,龙谦去白府再正常不过。
    “这有什么。”杨士骧不以为然。不过,白府为一个丫头片子兴师动众,未免小气。
    “学生在白府听说了一个消息,龙谦部将中失踪的那些人,竟是去了关外”
    “谁?谁去了关外?”杨士骧楞了下。
    “标统石大寿。据说这个石大寿也是官军出身。另外,之前曾是龙谦头号大将的鲁山也在关外。”
    这个消息可够惊人的!“你从何得来的消息?”杨士骧追问。
    “是这样的。昨天赴白府的还有几位第五镇军官,其中有一位姓冯的副协统,跟我坐了一桌。他喝了不少酒,跟别人说石大寿去关外投奔鲁山如何如何,言外之意是比留在山东更好。我便问他,他却不再说了。回头我着人查了下,石大寿原是第五镇第九协标统,去年秋天因小错被龙谦开革了,自此去向不明。至于那个鲁山,更是走了快三年了。”
    “他们去关外干什么?当土匪吗?”杨士骧很是迷惑。
    “大人,去年过年前大人派学生去北京拜谒袁大人时,曾听王士珍说过关外有一支帮助俄国人打仗的中**队,曾在奉天让日本人吃过大亏。如今他们已退到了吉林,据说投靠了吉林巡抚朱家宝。这其中是不是有些关联?”
    “关联?有什么关联?”杨士骧不太翻得清楚。
    “我的意思是那支帮助俄国人打仗的军队是不是和第五镇有些关系?据说在大人未来山东之前,龙谦手下便突然走了一大批人。”
    “唔,你可听王聘卿说过那支军队的情况?”
    “王大人说其首脑姓陆如今已是师长了,是俄国人任命的。朱大人接替达桂巡抚吉林,手下也没几个像样的兵。现在凭空冒出一支强兵,朱大人上奏兵部。说要将其改编为新军呢,希望兵部给一镇台番号。”
    “唔,你多虑了。谁愿意将自己的精兵遣散到关外苦寒之地?关外的事情咱不用管,便是袁大人怕是也顾不上。子俊,商业银行扩股之事你知道多少?”相比八竿子打不着的关外消息,杨士骧更在意山东商业银行扩股之事。最近,商业银行总裁贾继英从山西拉来了几家富商扩股商行。因为山东商业银行地位越来越重要,杨士骧很在意此事。
    “贾继英曾报过一个条陈,大人未曾留意?这次还是山西几家富户,除祁县的乔家外。祁县的渠家。太原的王家,榆次的常家,还有临汾一家,我忘记姓什么了。都是贾继英这个山西人拉来的。不过山西确实有几家富户。这次带来了总计七百万两银子。他们希望占贾继英银行三成的股份。但贾继英却只给二成。人都在华源迎宾馆,已经扯了两天了,还没有定论。”
    “七百万银子算三成。商业银行岂不已经有两千三百万的股本?”杨士骧沉吟道。
    “不止。据商行的人讲,其股本早就超过三千万了。所以贾继英是给他们两成的股份也是让利给他的老乡们的。他的目的是将业务开到山西去。岑大人主政山西,一直想办银行未成。贾继英用这点打动了银行的股东们,才算接纳山西的老抠们进来。但银行内部一直在吵,吴永就主张向江浙发展,而不是山西。”
    “钱还是要投在山东。”杨士骧道,“你去跟贾继英说,让他明天来衙门一趟,我跟他谈谈。”
    “东翁,贾继英可是龙谦的人。未必会听您的。”
    “也不要这样说。至少龙退思在建设山东上是实心实意,立了大功的。现在山东到处要花钱,银子流进来是好事,可不能流出去。”
    “东翁,商行实际成了龙谦的钱袋子。这次从山西拉来近千万两银子,首先投入的肯定是华源和中兴,并且一定是军火厂。学生在北京时,王聘卿大人便指出了这点。”
    “唔,王士珍在龙谦手下吃过大亏,心里有芥蒂是肯定的。所以我要见一见贾继英。如果银行扩资,如何使用要有个章程。对了子俊,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也该回来了吧?这件事你留心一下。”
    “是。还有一件事,不知当不当跟东翁讲。”罗筱才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