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中国近代史-第1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希特勒要求的这些地方,都是德裔人为主的地方,当地人也愿意与德国合并。希特勒抵达当地的时候,都受到了热烈欢迎,成千上万的民众献上了鲜花,来迎接自己的军队。不论是各国舆论,还是当地民众,都以为,希特勒的要求是正当的,是理所当然的,是民族自决。
  我在当时的感觉,以及国内的舆论都认为,这与我们要求收回台湾的想法差不多。在国内,还引发了一场关于台湾问题的大讨论。很多民众自发的举行了小规模游行,并在日本使馆门前静坐示威,要求把台湾还回中国。不过,这都是民间的行为,导致了多起打架斗殴。中日之间有默契在心,并没有正式的提出要求。但在私下里,我也婉转地提醒日本方面,台湾问题迟早需要解决的。
  至于苏联,鉴于希特勒已向西方让步这一事实,斯大林明白英国和法国对于希特勒在东部的目标并不存有敌意,因此开始考虑签订一个德苏协议。
  说白了,德国就是杆枪,英法意图以自打击苏联;苏联明白两国的企图,竭力避免与德国交战;希特勒也知道这一点,便与苏联签署了一个互不侵犯条约,准备一个一个解决。所以,二战不是由于愚蠢才发生的,恰恰相反,这些领导人里没有一个是善碴。
  若说愚蠢的,不是没有,波兰就是比较白痴。
  是个人都清楚,捷克倒下了,下一个就会是波兰。波兰人却带头瓜分了捷克斯洛伐克,它出兵占领了特斯申地区。我知道此事后,只有一个评价——“利欲熏心,鬼迷心窍”。
  天赐良机,希特勒迅速在斯洛伐克和拉瑟尼亚成立了傀儡政府,把它们从捷克分离出去。接下来,匈牙利提出领土要求,并得到满足。
  至39年4月为止,德国又占领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捷克斯洛伐克被瓜分殆尽,正式宣告灭亡。
  不过,这也在国际上引起轰动,德国后来的占领可没有任何理由,是赤裸裸地侵略行径。
  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对此提出了严重警告,宣称波兰是不可侵犯的。
  但是,德国已经兵强马壮,希特勒野心勃勃。常言说得好,箭在弦上不的不发,岂能为区区口头警告而收手。
  PS:这两章,资料较多,都来自网上。
  【看书要砸票,做人才厚道】  ?
  第111章[全]
  但泽(德语音译)又名格但斯克(波兰语音译),位于波罗的海格但斯克湾南岸,与维斯瓦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区,通过水路可以与波兰60%的地区相连,是波兰第六大城市,也是波兰最重要的海港、海上贸易的中心和主要造船中心。
  凡尔赛条约规定:但泽成为国际联盟控制下的自由市。占多数的德国人无权自行决定举行公投,从而变成争议性的德国的一部分。实际上,但泽为波兰所控制。
  8月初,希特勒提出,要波兰归还但泽市,提供享有治外法权的通往东普鲁士的陆地走廊。
  对波兰人来讲,这绝对是异想天开。要知道,东普鲁士是德国的一块飞地,一旦通过但泽走廊与德国联结,就对波兰形成了包围之势。捷克斯洛伐克的下场历历在目。理所当然,波兰直接拒绝了希特勒的要求。
  不过,形势已经不同了。
  如果说,希特勒扩军备战,是一场赌博;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是一种试探;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是一次冒险;那么,希特勒要波兰归还但泽走廊,就是胸有成竹了。
  法国外长宣称波兰是不可侵犯的,是它在东欧的盟国。英国首相也承诺:“如果德意志帝国胆敢入侵波兰,英法联军将直捣鲁尔谷地”。
  这些对波兰人是莫大的支持,但对希特勒而言却一文不值。波兰与法国之间存在盟约,是波兰人的盟国。但波兰人忘记了,捷克斯洛伐克何尝没有与法国签约,还不是被瓜分的一干二净。
  9月初,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和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条款。《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期十年,该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
  事实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解除了希特勒的后顾之忧。现在德国已不是两面受敌,苏联不再是德国的敌人。在某种程度上,苏联倒成为德国的盟国了。
  一周以后,9月11日凌晨,德意志帝国军队利用夜幕的掩护,在2300多架飞机的支援下,出动15个机械化师,3000多辆坦克和战车,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波德战争爆发。
  当航空兵和装甲部队结合起来时,全世界第一次领教了“闪电战”是怎么回事。
  根据意大利战地记者乔治·帕拉达发回的著名报道:
  “……
  波军第18骑兵团从但泽走廊突围时,路遇德军第19装甲军第2摩托化师。前进者生,后退者死,为突破德军的堵截。波兰骑兵在指挥官马特拉扎上校的率领下,骑马持矛,挥舞着马刀向德军的坦克发起悲壮地冲锋
  ……”
  乔治·帕拉达作为记者屈才了,他更应该去写小说。根据在场的中国战地记者黄远生发回的报道:
  “德国集中了大批装甲机械化部队,对但泽走廊发起猛攻。
  波军装备落后,坦克与战车不足德军的十分之一,指挥不利,在德军的突袭下一溃千里。
  为了掩护但泽走廊波军总撤退,波军第18骑兵团奉命执行迂回任务。
  ……
  团长马特拉扎上校率领的骑兵中队,正好碰上一个就地休息的德军步兵营。波兰人出其不意地挥舞着马刀发起冲锋,将猝不及防的德国步兵击溃,然后就地组织防守。
  几辆德军装甲车正在附近树林里休整,此时恰好赶到。下马准备防御的波兰骑兵们,在20毫米机关炮弹雨的突袭下,损失惨重,团长马特拉扎上校和团参谋长当场阵亡。
  ……”
  两个报道的真假,略微想想就是到真假了,波兰人又不是傻瓜,怎么会用骑兵向坦克发起冲锋,那比用轻骑兵向重骑兵发起冲锋,还要不可思议。然,乔治的报道被世界各大报刊广为转载,流传甚广。黄远生的报道却如昙花一现,在国内的转载也不是很多。
  看来,记者也是需要想象力的。
  果然不出希特勒所料,英法等国并没有遵守承诺。
  9月1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意志帝国宣战,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紧随其后。大不列颠做出最坏的准备,立刻向法国派出15万人组成的特遣部队。
  不过两国为波兰所做的,也就这么些了。哦,几国还在外交上予德国以严厉的谴责。
  法国虽然屯重兵于国门,却躲在钢筋水泥的工事后面,没有对德国发起进攻。法国和英国远远地看着他们的波兰遭屠杀,他们对此毫无准备,也无意与德国开战。
  经过几年的精心准备,德国已经把自己武装到牙齿,兵力高达二百六十万之众,拥有三千六百辆坦克,四千多架飞机,三艘战列舰、十二艘巡洋舰、六十三艘潜艇。说夸张一点儿,德国是“沾着就死,碰到即伤”。英法无论如何也不愿意与德国开战。所以,别看两国嘴上叫的欢,实际行动可是一点儿没有。一直到第二年,德国主动进攻法国,这段“西线无战事”的“假战”方宣告结束。
  9月15日,美国宣布保持中立。
  9月16日,中国宣布保持中立。我对这场战争不感兴趣,欧洲国家打生打死对我国影响不大,现在最重要的是保持中立,扩大我国对交战各国的出口。这个,不是很难。中国商品向来以物美价廉而著称,与德国的贸易源远流长,至少可以追溯到二十年以前。德国既然企图与英法开战,那么中国就比美国更适合成为德国的贸易伙伴。
  7月,我专程派出了一支舰队访问欧洲,该舰队编组了二艘战列舰、二艘航空母舰、八艘巡洋舰、十二艘驱逐舰、一艘补给舰、一艘运输舰和若干潜艇。此时此刻,远洋舰队已经结束了对德国、法国和英国的访问,正航向美洲。远洋舰队还要访问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
  德国战车开动了,就不会轻易停止。欧洲一定会打起来,我适时展示一下中国的实力,不会影响局势发展,还可以震撼人心。到时候,英法就算想拦截中国的商船,也要好好考虑考虑。当然,中国远洋舰队顺便保护着商船队,运输了一批敏感物资到德国去。
  值得注意的是,远洋舰队中配备的潜艇,都是预备退役的老式潜艇——德国U型潜艇的中国改进型,而不是最新式的JD…1型潜艇。好东西,就是要保密的。
  JD…1潜艇不具备水面作战能力,单纯是为了水下作战而设计的。它外形呈流线型设计,以减少水下阻力,水下航速达18节,水面航速8节,配备了通气管装置和主动/被动式声纳,结构形式为双壳,有8字形耐压体,下潜深度为120米,排水量1850…2425吨,首部6个鱼雷发射管,尾部4管,共载36枚鱼雷。装备了124个大容量蓄电池和柴油机,使水下5节时续航力可达365海里。
  9月27日,华沙保卫战开始。
  同日,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条款,苏联红军进入波兰东部,苏联和德国一起瓜分了波兰。10月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灭亡。
  4个星期里,波兰共有7万人死亡、13.3万人受伤、7万人被俘。德国1.3万人死亡、3万人受伤。“闪电战”正式诞生,登上世界舞台。
  波兰的灭亡,可以说是德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的合谋。波兰是东欧咽喉,位于德国与苏联之间。从“祸水东引”的角度看,英法等国不会为波兰提供保护,一切诺言都是靠不住的。
  而苏联斯大林的想法又不一样。
  斯大林在当时并不想要战争。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刚刚提前完成,苏联的发展速度世界第一,时间是对苏联有利的。苏德战争不可避免,但战争时间越晚,苏联就越强大。
  而且,苏联的大清洗和肃反扩大化,已经持续了三四年。斯大林是个不错的将军,他明白,大清洗对苏联红军的战斗力,必然有不小的伤害。
  只是政治斗争,一向是你死我活,来不得半点儿软弱。斯大林打击了自己的反对派,他只打击少数人,但这样源于政治斗争的清洗,扩大几乎是必然的。
  对红军战斗力伤害最大的,是图哈切夫斯基间谍案。
  苏联花了三百万卢布,从德国购买的情报,只不过是个借口。要说图哈切夫斯基勾结德国,斯大林自己都不会相信。但政治不讲这些的。托洛茨基是斯大林最大的竞争对手,图哈切夫斯基与托洛茨基关系密切。且图哈切夫斯基在军中威信极高,在国内声望卓著,几乎参与指挥了所有重大战役,一手组织了红军的正规化,许多高级将领都是由他提拔的。在托洛茨基被彻底打倒后,图哈切夫斯基又不肯主动转向,积极投靠斯大林。
  对斯大林而言,图哈切夫斯基有敌意,有威胁——这就足够决定结果了。
  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和其他7位著名将领,被判处死刑。至39年斯大林结束清洗为止,苏联红军有近70%的高级军官被杀害。其中,包括5名元帅中的3名,15名集团军司令中的11名,85名方面军司令中的53名,195名师长中的105名、406名旅长中的223名、以及所有的军区司令。
  虽然斯大林对中国装甲部队的战斗力,印象深刻,也很重视苏联的机械化部队。但据调查局的情报估计,图哈切夫斯基亲自组建的机械化部队,在清洗过后,其战斗力保留不到原来的一半。
  斯大林对此不是十分清楚,却也多少知道一些儿。
  加之,苏联的东方是中国,两国关系不是很好,《互不侵犯条约》38年到期,中国是爽快的续了五年约。然而,中德关系很好,一旦苏德战争爆发,斯大林并不相信一纸条约,就可以苏联避免两面受敌。斯大林对苏联的安全深感忧虑。
  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利益,斯大林曾试图联合英法共同抗德——在莫斯科,他召集组织了英、法、苏三国谈判。
  然而,谈判毫无结果。
  “祸水东引”是英法的既定方针,自不会轻易改变。英国派遣了两个无足轻重的将军前往莫斯科,一路上不乘坐快捷的飞机,反而乘船而行,其敷衍的态度言溢于表。英、法两国早就同意了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自然不会答应苏联提出的设想——“三国共同保障中欧和东南欧国家安全”。
  因此,希特勒直接电告斯大林,要求苏德会谈签约。斯大林同意了这一要求,他试图以“祸水西推”来拖延苏德战争的到来。
  乌克兰有“欧洲粮仓”的美誉,它与白俄罗斯都是苏联重要的工业区。苏德战争即使无法避免,斯大林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