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第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知秋防,立时让人产生一种纸上谈兵的感觉。
    不,连纸上谈兵都不如。
    赵括,至少是军事世家出身,老爹是赵国名将。赵朴自身武力值也不低,对于军中之事,知之甚为详细,只是遇到了妖孽级别的白起,最后才输了。可即便是输了,最后也是把秦国打得元气大伤。
    可在座的各个大臣,简直是军事文盲,不懂军事常识,不懂士兵需求,不懂如何指挥作战,又懒得学习军事,更是喜欢指手画脚,外行指挥内行,最后最会是损耗了大批的钱粮,死了许多将士,充当运输队长。
    如今,他只能是普及军事知识,不求他们成为名将,只求他们知道一些军事常识,不犯一些常识性的军事错误。



第132章普及军事常识
    赵朴从来不认为,他的军事才能有多高,一直是半桶水。作战计划也往往是王彦、王守义、李破军等人制定,然后他充当修改者,决策者。在每次大战时,也往往是他们率领士兵冲杀,冲破敌军大阵,歼灭敌人。而他只是坐在一旁,静静的看着,直到战斗结束。
    外行指挥内行,是军事上的大忌。
    身为统帅,身为最高领导人,赵朴需要的是制定大致的作战方略,制定训练大纲,严肃军纪,鼓舞士气,做好后勤工作等等,至于具体的作战指挥,还是交给专门人吧!
    因为是半桶水,赵朴深知自己的不足,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水平。此时,军事水平依旧不行,却远远超过了在场的各个军事文盲。
    在赵朴看来,李纲的十议,完全就是军事和政治上的白痴,谁用他谁倒霉。
    “一议国事,专力自守,在要害之地建立藩镇,在黄河以及长江、淮河之南设置帅府,修固城壁,整治器械,教练水军,练习战车,使敌人进无抄掠的收获,退有被拦截打击的忧患。这样敌人虽然有时出没,但一定不敢因此而深入内地。三数年间,军政更加修明,甲士战车全都具备,然后大举讨伐金国。”
    这是文人论军事,白痴无比。从东到西,构建千里防线,损耗费的钱粮有多少,国库能否支撑尚且不说,单单是兵力就不够,从东到西,至少需要三十万精兵,还有数之不尽的乡兵作为辅助才能守住。
    可是兵从哪里来?将从哪里来?
    都统统没有考虑,在不考虑现实的情况下,提出这个看似宏伟的防御计划。
    实际的情况是,两次与金军交战,禁军尽数覆没,留下的只是土鸡瓦狗;西军尽数覆没,只留下残兵败将。此时,宋朝正规军全军覆没,新的军队还未练成。没有兵,没有将,没有财力,如何构建,这个防御体系只能是空想,只能是在脑海里意淫一下,没有一丝实践的可能性。即便是运气爆表,真的组建下这个防御体系,可是能防得住金军吗?
    集中优势兵力,才能消灭敌人,若是将兵力分散在千里防线上,只会被金军一口一口吃掉。
    处处防御,必然是处处失守。
    李纲设想的是,三年时间北伐,也太小看金军了。金军不是土鸡瓦狗,金军比契丹,比党项更为凶残,三年时间就北伐,太急躁了,有些空想。
    赵朴看来,北伐金国,必然是慎之又慎,盲目北伐往往是“元嘉草草,仓惶北顾”。
    历史上,蒙古灭西夏十六年时间,灭了金国二十四年时间,灭了南宋四十五年时间。灭国,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灭半农半牧的政权,更为艰难。赵朴看来,能用二十年时间灭了金国,就是运气爆表了;花上一辈子时间,能灭了金国,就是走大运了。
    三年后北伐,赵朴无语了真是天才的想法。
    “二议巡幸,天下的形势,关中为上等,襄阳、邓州次之,建康则又次之。今天应该以长安为西都,以襄阳为南都,以建康为东都,分别任命守臣,修筑城池,整治宫室,积聚干粮,以备皇帝巡幸。三都建成以后,有三项好处:第一项可以借巡幸的名义,督促各方使国势不至于失之太弱;第二项不设置固定的都城,使敌人无所窥伺我虚实;第三项四方希望陛下巡幸,奸雄无所觊觎。至于汴梁是宗庙社稷的所在地,是天下的根本,陛下即位之初,怎么可以不见一下宗庙,以安定都城百姓的心呢!希望先颁降敕文,以修整朝拜陵寝为名,选择日期巡幸汴梁。”
    赵朴看来,又是文人梦幻般的想法。
    “天下的形势,关中为上等,襄阳、邓州次之,建康则又次之。”这句话再次显示出了李纲军事上的无知。
    关中为上等,那是唐朝中期以前;在唐朝以后,则是上等变成了下等。在唐中期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北方占据着主要的人口,财富;南方只是配角。这时掌控了关中,等于是掌控了天下。
    那时,关中的水土流水不太严重,土地肥沃,粮食产量高。关中有着险要的地势,人口密集。背靠着陇右,可以从中获取良马;又北边依靠着河东,可以获取北攻草原的主动权;南面的四川,又提供大量粮草,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最佳的定都之地。
    可是在唐朝以后,尤其是在北宋末年,关中则是成为一处死地。
    因为关中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大减;而北方的陇右一代,又被西夏割据,失去了良马之地,河东之地又被金军占据,此时定都关中,面临着三面受敌,必死无疑。
    定都关中,只会是落得三面受敌,既不能自保,也丢失了东南之地。
    定都关中,只是下下策。
    而定都建康,这相当于将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等大片土地,拱手让于金军。而最可怕的是,建康,位于江南,是一代繁华之地,在奢靡的环境下,强兵会变成弱兵,雄才大略,会变成废渣。
    定都健康,这也是下下策。定都健康,意味着北伐成空影。
    而定都襄樊一代,才是上上策,不仅可以链接江南,四川等地,更可以威胁河南,让河南变成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赵朴看来,天下的形势,襄阳、邓州为上等,建康次之,关中则又次之。
    
    三议赦令,则是不赦免宋钦宗时代的臣子,有些打击报复。这显示出李纲心胸太差,气度太差。
    四议僭逆,要将张邦昌砍了,陈尸于市朝,以警戒乱臣贼子。这是打击报复,赤裸裸的挑衅不杀士大夫的准则。总之,李纲前面是砍倒了六贼,如今又是要砍张邦昌,又要开内斗置人于死地的先例,也客观上,为秦桧陷害岳飞,做了榜样作用。况且,张邦昌只是一个傀儡皇帝,失去了他,金军会在扶植一个,想要做到杀人诛心,几乎不可能。
    五议伪命,要严惩在伪周任职的士大夫,或是投降金军,失去气节的读书人。
    看到这一条,赵朴只有一种感觉,李纲真是政治白痴,无可救要的白痴。如今金军退去了,可谁知道什么时候再度南下,此刻最重要的不是清算,而是稳定人心,缓和紧张的局势,稳定压倒一切。等局势稳定了,再清算也不迟。
    可这货,竟然这时间搞清清算,时间不对,地点不对,场合不对。一旦搞起清算,打击面太广了,至少意味着上万的士大夫受到牵连。若是加上篡改事实,携私报复,人数会更多。这不仅使稳定的局势更加混乱,还造成朝廷不稳,一个不好,他这个皇帝也得垮台。
    六议战,军政荒废已久,应该制订一套新的纪纲,使赏罚分明。七议守,沿黄河及长江、淮河,安排抗击力量以扼住敌人的要冲。
    这两条倒是说得很好,只是太简略了,不详细。
    八议本政,政出多门,宦官、恩幸、女宠,都得以干预朝廷大政,要重用贤臣。九议责成,靖康年间提拔和贬退大臣太快,功效没有明显,应该选择人才而长久任用他,以要求他成功。
    这两条,客观上有得罪了许多人。
    十议修德,陛下刚接受天命,应该有美好的孝悌恭俭之德,以与天下的期望相称。这不是说我无德吗?
    总之,李纲的十议,或是空想难以现实,或是对军事上的无知,或是得罪人,或是打击报复,或是扰乱朝局。总之有用的一条也没有,若是实践下去,负面作用太大了。
    这就是后世的那个被世人称赞的李纲吗?
    赵朴很是失望。
    这个名臣尚且如此,而许多大臣还不如他,普及军事常识很是重要。
    Ps:翻看历史上李纲的《十议》,就会发觉李纲是多么的政治白痴。李纲尚且如此,许多人还不如他,猪脚的路还很是漫长。



第133章舌战群臣
    今日朝堂之争,无非是议和和主战派之战。
    而议和与主战派之争,无非是迁都何处之争,如何抗金之争。前者主张迁都长安,后者主张迁都东南。前者对抗金前景麻木悲观,有严重的恐金症;后者是对金太过无知,没有合理的抗金政策。
    这次,赵朴是打算通过辩论,说服,统一宋朝高层内部的思想,做使高层目标明确,明确未来二十年的抗金计划。
    首先是在定都何方,提出辩论,首先是驳斥了议和派迁都东南的主张。
    在沙盘上,赵朴摆着各个小旗子,不断的作着军事推演,算计双方的兵力投入了,粮草需求,战力比较等三大数据,意思是指出,一旦迁都东南,意味着河东、河北、河南,山东等北方大片领土的沦陷,意味着只能是在未来的战阵中处于守势,防御有余,而攻击不足。
    迁都东南,就意味着不仅是失去了北方,更是失去了北伐的机会。
    总之,各种利弊都是分析了出来。
    在讲述完毕之后,汪伯彦提出一个个问题而赵朴一一辩驳,而黄潜善、杜允等也陆续上场,也是被赵朴辩驳而倒。
    半个时辰后,总算是说得议和派无话可说,否决了迁都东南。
    在辩论的过程中,主战派暗自欣喜,官家是站在他们这一方的。可还来不及高兴,皇帝陛下又是否决了迁都长安的意见,主战派只能是纷纷上场,将迁都长安的好处,一一说出。
    而赵朴则是一一说着迁都长安的坏处,当然作为补充,也提及了迁都长安的一些好处,只是七分弊,三分利,得不偿失。
    这时,议和派又高兴了。
    许久之后,赵朴驳倒了主战派迁都长安的意见。
    这时赵朴松了一口气,舌战群臣,一点都不好玩,一个个驳倒,口干舌燥。若是刀来剑去的比拼,他拍马也比不上。只能是不对称辩论,这些大臣用大义,宗法、政治,名声等观点,站住脚跟;而他则用是用军事观点驳倒,枪杆子里出政权,军事胜利是一切的基础,没有军事胜利一切都是虚幻。
    一招鲜吃遍天下,一招破万法。
    这些大臣,最后只能是悻悻而退下去,默然无语,谁让他们官场上老奸巨猾,军事上却是文盲。
    赵朴从来没有打算在言语中,说服这些大臣这太难了。
    世界上有两大难,一是把别人的钱装到自己口袋里,二是把自己的思想装到别人的脑袋里。
    这些大臣,年轻的也有三十多岁,多数在四五十岁,有一些甚至上了六十岁。
    他们的思想已经成形,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早已尽成形,想要改变他们固有的观点很难,甚至是比杀了他们还难。赵朴可没有狂妄道,说上一顿,就王霸之气大发,说服这些人,这是不可能的。
    不过,赵朴却可以借此将自己的观点,讲述给各位大臣。
    理解不理解,这是你们的问题;但是必须要执行,因为我是皇帝。只要不想贬官,只要不想流放,就乖乖听话,按照我的抗金方针实行。
    赵朴开口道,“身在乱世,就必须识势,再顺势而为,懂得大势所归,决不可逆势而为。譬如这雪花,夏去冬来而生,冬去春来而化。万物生长皆有其势,若要夏日生雪,这就是逆势所为,事倍而功半。”
    “而所谓大势,就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众生寥寥,大多数人不过随波逐流之辈,只有敏感之人,能顺势而为,封王拜侯,一些皇者更是趁机逐鹿天下,问鼎中原。而一些人得天独厚,如李唐一般,作事就真如天地共力一般,只是十几年时间就占河东,取关中,平薛举,灭王世允,收复瓦岗,击败窦建德,轻松灭掉罗艺,最后扫灭江南,运气好到了极点。”
    “而反观我朝,太祖皇帝打一个区区太原城,三次都没有打下;太宗皇帝出兵契丹,更是大败而归。难道是太祖,太宗九不如李渊、李世民,难道是将士不如唐军勇猛,用兵智谋样样不如唐军,并非如此,说到底而是我势不如他。”
    “为何我朝大势不如唐军,因为儿皇帝石敬瑭卖主求荣,割让燕云十六州,是我大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