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伐清-第4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国英不想与邓名隔着一箭之地叫嚷,现在他自觉有些中气不足,就让高明瞻过去问问邓名到底想干什么。
    “喳。”高明瞻深吸了一口气,走到城头,一句“邓提督别来无恙”的问候差点就脱口而出,但他总算还有些急智,在话到嘴边的时候生生吞了回去。
    “邓名!我军不降!你死了这条心吧。”高明瞻慷慨激昂地大叫起来:“我军万众一心,誓与渝城共存亡。你休要小瞧了我们。我劝你还不如就此退兵,免得在渝城城下血流成河。”
    站在万军之中和坚城的城头,高明瞻斗志昂扬地冲着前方的一百多个明军骑兵狂喊了一番,自认为说得不错,趁着间歇回头看了川陕总督一眼。高明瞻发现其他人都神色如常,还有人默默点头,显然都认为自己说得不错,只有李国英恶狠狠地瞧着自己。
    “总督大人为何生气?”高明瞻脑海里灵光一闪,恍然大悟:“定是总督大人担心那几个豁口吧。”
    想起城西北那三个还没有补好的大口子,高明瞻的肝尖也颤了一下:“邓名!不要以为城墙塌了你就有什么机会!我们在城里修了五道护墙,还有十万大军,你要是”
    高明瞻本想说“你要是有种就来攻打一下试试”,但素有急智的高明瞻又是在话到唇边的时候意识到不妥,急忙改成了:“我劝你还是退兵吧,我们就是把仓库都烧了,也不留给你!”
    “住口!”李国英忍无可忍,终于在背后怒吼了一声。


第三十四节 问候(下)
    李国英听了高明瞻的一番话,觉得明军就算本来没有夺取渝城的决心,也会因高明瞻的这些话而士气大振。不过李国英也不好在大庭广众之下痛骂自己的老战友和一直竭力栽培的副手,只能压低声音责备他几句。李国英心里也很清楚,围在身边的一群人都是被邓名吓破了胆的。或许孙思克和山西绿营还好一些,毕竟他们只是败逃,而王明德这些心腹大将都被邓名抓了三次了,心理劣势已经无法挽回。就是李国英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已经把王明德他们战败视为理所当然的事了,不再认为他们会给邓名丝毫的威胁感,或是能在面对邓名的时候表现出勇气来。
    “下官有些紧张,紧张了。”高明瞻低头认错,不过心底还有一丝不服气:“总督大人明见,下官绝对能够对付邓名,只要让他觉得攻打渝城无利可图”
    “闭嘴。”李国英打断了高明瞻的辩解,自古以来谁听说有用这种办法退敌的?李国英并不知道上次王明德与邓名谈判时威胁要杀自己的人、放火烧自己的军营,因为李国英一想起那件事就气得胸闷,没有仔细地追问。高明瞻和同僚们交换对邓名谈判的经验时,也总结、摸索出一些窍门来。
    在金汤门城前听了高明瞻的喊话后,邓名回头环顾了一圈身后,对左右的卫士们笑道:“没错,我记得我们也就一百多个人啊。”
    说完这句玩笑后,邓名让士兵端出来了一个箱子,把箱子盖打开,将里面的东西倒在地上展示给城楼上的人看。
    “我刚从缅甸回来,带回了大量缅甸的珍宝。”箱子里装着许多各种式样的宝石——主要是缅甸盛产的翡翠。后代人珍爱的宝石级翡翠大都产自缅甸北部,但在目前这个时代还不值什么钱,邓名就用它来充数。箱子中也有一些货真价实的红宝石、蓝宝石:“所谓远亲不如近邻,李总督、高巡抚、诸位将军和邓某也是多年的邻居了,我路过渝城,送一些礼物给诸君鉴赏。”
    除了宝石以外,邓名还赠送了三根象牙。要不是距离太远而且李国英就站在旁边,高明瞻一伙儿人估计早就道谢了。他们把“邓提督太客气,这怎么好意思呐”憋在肚子里,不少人都迷惑地互相交换意见:不是说缅甸那边一片荒山,住在那儿的人都穿树皮、吃草根么?
    “我听说夔东军有一些人失陷在渝城,如果诸君能够把他们还给我,邓某愿意用宝石、金币来付账。”邓名在箱子里也放了一些缅甸出产的黄金,他大声对城上喊道:“一个夔东军折算两头牛的价钱,这几天的伙食费另算,若是你们还不满意,价格好商量。”
    话都交代清楚了,邓名就把那一箱子财宝留在原地,带着卫队向着江边的小船而去。
    见邓名走远了,高明瞻就自告奋勇:“总督大人,下官这就下城去,把那些东西给您取回来。”
    李国英还在沉吟,孙思克却不放心,大声叫道:“当心有诈,莫要被他赚了城门。”
    高明瞻望了望那百来个明军骑兵,他们已经到达岸边了,高明瞻摇头道:“邓名既然说了是来送礼的,那就一定不会出尔反尔,不会抢我们的城门。”
    高明瞻就差没责备孙思克休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再说渝城西北还有三个大豁口呢,人家用得着骗城门么?见李国英没有反对,他就一溜烟地跑下城去,带着几个随从取回了那只财宝箱子。
    翡翠虽然不太值钱,不过这些缅甸翡翠有红的、绿的还有黄的,看上去每一块都是细腻润滑,晶莹亮丽,还是挺漂亮的,引起不少人的啧啧称赞。但李国英只是扫了它们一眼,就鄙视地评价道:“假玉。”
    箱子里面的缅甸黄金质量不错,红宝石、蓝宝石也都质量上乘。
    除了这些宝石以外,缅甸还出产少量的金刚石,也就是钻石。不过这个时候金刚石被人们认为也是一种宝石,并没有惊人的价格。既然金刚石不属于奢侈品,邓名就统统运回成都储备起来,打算以后用来做刀具,毕竟金刚石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材料。
    三颗象牙上系着邓名写的一封信,说明其中的一颗是赠送给李国英的。这一颗象牙的市价差不多抵得上川陕总督一辈子拿的俸禄了;一颗是赠给高巡抚和甘陕绿营将领的,还有一颗是给满、汉八旗佐领的。
    在信的末尾,邓名称他手里还有很多象牙和宝石,现在川西提供直接销售服务,如果渝城方面有意购买的话,邓名很愿意卖给他们。货物的价格可以商量,品质优良绝对有保证,并且可以在三个月内无理由全额退货。
    “哎,这么说,缅甸不是很穷啊,谁说缅甸是穷山僻壤的?”听高明瞻朗读了邓名的信后,城楼上的清军众将交头接耳起来。
    最让众人觉得麻烦的是,夔东军的俘虏该如何处理?有的人主张把俘虏卖给邓名,反正俘虏放在手里也只能当苦力——苦力还不是到处都能找到?可并不是每个苦力都能换宝石的。不过两头牛这个价格明显不能答应,邓名不是自称从缅甸带了许多宝石、象牙回来么,那肯定要找他多要一些。
    就是孙思克这些八旗将佐,也动了心思想和邓名做交易。自打到了渝城,无论是驻防满八旗还是汉八旗,都惦着带些四川的土产回京孝敬上面的高官。不过李国英被打得龟缩在渝城城里,除了周围林子里的鹿皮,他们什么好东西都没见到过。
    缅甸黄金倒也罢了,可是宝石还有象牙可都是珍稀的财宝,以往也就是藩国的使者进京朝贡会献给皇家一些,哪里会轮得到普通将领和军官呢?最近几十年来因为政权更迭,朝贡时有时无,崇祯年以后基本中止,象牙这种东西更是绝迹,带回燕京那比黄金还要珍贵啊。
    川陕总督李国英毫无疑问就是拦路虎,只要他不点头,大家就是想出售明军俘虏也没有机会。不过李国英并没有像大家担心的那样,他观察了一会儿大家的表情后,摇摇头,深深地叹了口气,表示此事完全交给四川巡抚高明瞻负责了,他依旧回房去休息。
    带着大家的殷切希望,高明瞻轻装简从,出城直奔江边,招呼明军带他上船去见邓名。在离开渝城的时候,缺少经验的山西人还觉得高巡抚此举太过冒险,而高明瞻一脸的大义凛然:“为国无暇谋身,就是龙潭虎穴也要闯上一闯!”这番豪言壮语顿时又让山西人受到了感动,心情和当初看到王明德他们主动断后时差不多。可是等高明瞻出了渝城后,陕西人就把巡抚大人的底给泄了。高明瞻被邓名抓住两回了,毫毛都没有少了一根,他这哪是闯龙潭虎穴啊,分明是去老朋友那里叙旧喝茶去了。
    邓名和高明瞻讨价还价了一番,最后同意按照五头牛一个人的价格赎买夔东军的俘虏,而渝城众将接受邓名用宝石和象牙付账——在高明瞻出发前,有人认为应该一个明军换十头牛、二十头牛地要价,当有人指出他们一向是按一头牛的价格出售时,提议者还不屑地反驳说:最近这几年,清军这边总是大批地被俘,自然价格偏低,这和谷贱伤农是一个道理;而好不容易抓到一批明军俘虏,当然要狠命地要钱。
    不过这批俘虏归根到底不是川西人,要价太狠估计邓名不干,而且胡文科还指出:“做人留一线,曰后好相见”乃是颠扑不破的至理名言,要是这次宰邓名太狠,下次清军被俘后就不好说话了。难道有谁认为自己一定不会落到邓名手里么?那时邓名来个赎身费上浮十倍、百倍怎么办?
    邓名给的价格不低,而且宝石的折算价格更是便宜,高明瞻对谈判结果很满意,如果不是手边实在窘迫,高明瞻很想收购一些宝石去北方转卖。
    “这事倒也容易,”邓名一句话就给高明瞻以及其他渝城守将指明了方向:“生铁、黄铜我都要,尤其是工匠,从石工、铁匠到琉璃工,只要你们能帮我从内地把人找来,价格都好商量。”
    缅甸那边肯定无法用黄金付清大笔的战争赔款,邓名知道自己将来必然要接受大量象牙、宝石等物品作为替代物,而这些东西卖给山西、陕西绿营也算是多找一条销路,给东南的督抚们找个竞争对手。
    高明瞻带着初步协议返回了渝城,孙思克和袁佳文弼觉得这个条件似乎好得有些过分,并因此对邓名的信誉产生了一些怀疑——本来汉八旗是不需要俘虏的,但这次渝城残破,到处都需要人力,所以孙思克他们也留了一百来个明军俘虏整修自己的营地。
    正在孙思克他们犹豫着是否该和邓名交易时,一个汉八旗的牛录跑来报告,称驻防八旗的满洲太君们今天杀了两头猪,说是要给他们的明军战俘加餐。
    “给夔东贼吃肉?”孙思克大吃一惊:“还管够吃,这不比绿营的待遇还好啦?”
    “王总兵他们也是这么干的,驻防八旗就是学的王总兵——他们把分给绿营的猪都拿去给夔东贼吃了,说是邓名答应支付伙食费了,到时候就按三倍算给他,可以多要几块宝石。”


第三十五节 请客(上)
    这次邓明虽然带了两千多常备军来渝城,但将士们已经离开成都在外奋战了一年,大部分人都盼望着赶快回家,现在邓名不解散军队反倒又跑到渝城附近晃悠,大家只是由于对邓名非常尊敬所以才没有什么怨言产生。邓名也不愿让这支忠心耿耿的军队再冒什么风险,所以并没有作战的打算。为了防备渝城清军万一做出不理智的行动,明军的水营设在江对岸,高明瞻几次来谈判的时候,都需要渡过长江才能见到邓名。
    对于清军的伙食费问题,邓名同样没有表示反对,这个规矩严格说起来还是他开创的,上次在忠县的时候他就狠狠地要了王明德一笔伙食费。这些夔东军战俘跟着李来亨、刘体纯他们转战川鄂,也没有过上几天好曰子,邓名只是随便看了看王明德开列的账单,就点头表示同意。
    不过这次既然开了先例,邓名就担心以后清军会不停地提高明军俘虏的伙食费用,所以不可不防。邓名告诉高明瞻,以后凡是明军的俘虏,每人每月他最多支付一两银子的食宿费,而食宿标准就是:每天三顿饭管饱,而且要保证卫生,不许给明军吃发霉变质的食品,每天都要有一顿饭提供豆子或蔬菜,每五天至少吃一两肉。
    看到邓名写下这个标准,高明瞻暗暗咂舌,不过既然邓名愿意付账,那一切好说。最后双方还起草了一份禁止虐待俘虏的协议。不过这份协议只对川西军和渝城将领的披甲兵有效,至于无甲兵的死活高明瞻根本不放在心上。如果夔东军有人被俘了,邓名原则上愿意付账,不过需要渝城立刻派使者去向邓名报告。只要邓名点头签字就一定会履约,否则邓名有权拒绝支付食宿费——免得王明德他们随便抓几个草寇都说成是夔东军。
    “如果我的校尉被俘了”邓名觉得校官被俘的可能姓不大,现在仅是李星汉、赵天霸等几个人是校官,万一这些人被清军捉住了清军未必肯释放,不过邓名计划很快再提拔一批人升任校官军阶,所以还是提前把标准给定下了:“对于三级尉官,我按一个月五两、十两、十五两银子的标准支付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