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护唐风流-第1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将军不必过谦,你立下的功劳朕自有数,一会朕和娘娘自有重赏!”李治挥挥手说道。

“多谢陛下和娘娘圣恩!”刘逸只得拜谢,退回班列中。

李治清清喉咙,继续说道:“此战之前,裴爱卿所制定的作战计划周密,集我大军兵力占优之势,分兵攻击各部突厥人,全歼阿史德奉职部,逼降阿史那泥熟匐部,将阿史德温傅部大部歼灭,并擒阿史德奉职,裴爱卿所立的战功非以往可比,朕是异常的惊叹,此次出征的所有将领,朕和皇后娘娘皆有重赏,裴爱卿居功至伟,朕决定”

“陛下,臣有异议!”正在李治准备宣布对诸将的奖赏之际,却有一名大臣站出来打断了皇后的话。

“裴爱卿,你有何异议?”李治有些惊奇地问道。

又是一名姓裴的大臣,会是何人?刘逸站在班列中,隔得远,又被人遮着,看不清站出去的是何人,但他已经马上想到了一人,一名刚刚被授以“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裴姓大臣裴炎。

刘逸稍稍的侧了脑袋,仗着自己身高的优势,从前面群臣的人头缝隙里看过去,也看清前面站出来奏言的那人,果真是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裴炎。

只听裴炎继续说道:“陛下,娘娘,此次战役虽然是以裴尚书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然其并不曾亲自指挥作战,破阿史德奉职部乃检校左千牛卫中郎将刘逸及检校右卫将军何迦密、检校左卫将军刘敬同、左领军卫将军泉献诚之功,是他们的奋勇杀敌,才使得突厥人迅速溃败,阿史德奉职逃跑,最终被检校丰州都督程务挺所擒,这几人才是破阿史德奉职部的有功之臣;在破阿史那泥熟匐大营时,是右武卫将军崔献屯、左金吾卫将军曹怀舜率将士们冲营,迫使突厥人杀了阿史那泥熟匐而献营投降的;而攻破阿史德温傅部,乃集右金吾卫将军丘神勣、幽州都督李文暕、营州都督周道务诸部的力量,破营乃他们之功”

在殿内众臣惊异的目光中,裴炎口若悬河地说道:“数十万的大军,在几百里的战场上对敌展开攻击,不可能全仗主帅战前布置进行,各部所遇的敌情及经过的地形都各不相同,各领军主将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这几部突厥叛军的被歼,虽然说是依据裴尚书战前布置而行,但应该都是各部将领临机决断,奋勇杀敌才取得的,若没有各将临机决断,严格按照在战前制定的策略进行,那定是会错失战机,就如最后一战,从幽州和营州出发的两部李文暕和周道务两部,没有及时做出调整,依然按战前布置行进,绕到突厥人后方,错过了从正面对突厥人发动战机的时候,结果导致阿史德温傅率残部逃走,为安北一带的安定留下隐患此是裴尚书策略上的失误”

“所以臣觉得,裴尚书虽然立有战功,但主要的功劳还是检校左千牛卫中郎将刘逸、检校丰州都督程务挺、右武卫将军崔献屯、右金吾卫将军丘神勣,正是他们的奋勇杀敌,才使得突厥人的叛乱很快就被平息,这几将才应该给予重奖,因为裴尚书布署上的不周密导致阿史德温傅逃走,这也是个不能容忍的失误,臣觉得在嘉奖的同时,应该给予责罚”

裴炎此话一说完,殿内一片哗然,这话实的太匪夷所思了,我军在平叛的战役中取得了大胜,朝中竟然有大员抛开制定战事总策划的主帅,去论各属将之将,将主帅的战功都抹掉,而去强调实际参加战事的部将之功,这明显是胡言乱语。没有主帅战事计划的制定,战时的调度,有这么容易将数十万突厥人在短短的几十天时间内就歼灭的吗?这种话从一名普通百姓口中说出来还可以理解,但从一个身居高位的朝臣中说出来,这就太不正常了。

我大军凯旋,将要进行封赏之机,竟然有大臣当着满朝文武,还有诸蕃使节的面,将指挥这次战事的裴行俭功大部都抹去,这非常的耐人寻味,意义不一般!

刘逸和站在一边的张虔勖对望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愤怒,两们几乎同时准备挪动步子,出列奏言。

刘逸刚刚跨出了一步,却看到站在武将前列的刘仁轨已经站出去了,只得收回脚步。

“陛下,娘娘,臣反对!”刘仁轨满脸悲愤的神色,指着裴炎道:“陛下,裴侍郎一派胡言!所有领军出征的将领都是知道,大军作战,最重要的战前计划的制定,这也是一个统帅能力最好的反映,这次能在这么快的时间内平定突厥人的叛乱,正是裴尚书制定的计划周密,指挥得当,诸将齐心,才取得的,其功无人可比!”

刘仁轨几乎用手指指着裴炎道:“无知小儿,没指挥过兵事,竟然敢在朝堂上公然抹杀立下大功的大军统帅之功,你可知道,数十万大军齐头并进,急驰几百里,对敌发动攻击,攻击时间能做到相差这么小,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数十万突厥人被歼,只有为数不多的突厥人逃跑,这样的战绩,有何人能做到?你裴炎能吗?谋定而后动,指挥战事,最重要的是谋略方面,而不是亲自上战场冲杀,一名将领上战场冲杀,能击杀几十人已经非常不易,但一名统帅制定的战略正确与否,却是决定数万甚至数十万人的生死,尔竟然敢说,裴尚书没有亲自参加过战斗,战功不如手下的战将,这是一派胡言”

刘仁轨话音看落,中书舍人魏元忠也站出来,力挺裴行俭,表示作为主帅的裴行俭是此战有最大功臣,接着李义琰和张大安也站出来,批驳裴炎,跟着又有多位武将站出来,替裴行俭争功,包括何迦密、刘敬同等,但另一名跟随裴行俭出征的高级将领丘神勣却站在班列中没有任何表示。

看到朝臣们这样的争论,站在殿上的李治有些不悦,压压手,“诸位爱卿不必再争论,朕自是明白,此战所有参战的将领都有战功立下,作为统帅的裴尚书当然功劳最大”

皇帝都这样下定论了,朝臣们也不敢再站出来表示什么,殿内一下子安静下来,犯了众怒的裴炎也有些不甘心地退回了队列中。

“下面宣布对诸将的封赏!”李治说着背着手,走回座上

第一百七十四章玄机重重(第二卷终)

第一百七十四章玄机重重(第二卷终)

随着李治的喝令,一名宦官走上前来,展开一面圣旨,开始宣读起来。

圣旨中说,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裴行俭在此战中功劳最大,仍领礼部尚书职,兼领右卫大将军,并封闻喜县公,加真食邑一百户,赏赐黄金二十斤,帛两千匹

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勣晋为右金吾卫大将军,加食邑一百户,赏黄金五斤,帛五百匹

卞国公、左领军卫将军泉献诚转左武卫将军,加食邑一百户,赏黄金五百两,帛五百匹

左金吾卫将军曹怀舜、右武卫将军崔献屯职务不变,各赏黄金五百两,帛五百匹;李知十仍为右卫将军,赏黄金三百两,帛三百匹,何迦密为右卫将军,刘敬同为左卫将军,各赏赐黄金三百两,帛三百匹

周道务与李文暕任居原职,加食邑一百户,赏黄金两百两,帛两百匹

程务挺为右领军卫中郎将,仍暂兼丰州都督,赏黄金五斤,帛五百匹

左卫中郎将张虔勖转任右千牛卫中郎将,赏黄金两百两,帛两百匹

听了好一会没有自己的名,刘逸微微的有些紧张

宦官尖细的声音继续念道:检校左千牛卫中郎将刘逸转为左千牛卫中郎将,正四品下,并领检校右羽林军郎将,壮武将军衔,赏黄金五斤,帛五百匹

刘逸舒了口气,终于听到自己的名了,而且得到的赏赐,与当初想象的差不多,基本没有什么出入,但钱物上的奖赏却比一些级别高的将领要多,这可能就是战功大小的一种体现吧。

这是主要将领的奖赏,其他那些中低级军官的奖赏,则由兵部派员到各军营中宣布。

宦官宣完旨,皇帝李治接着宣布,在三天后,将在大明宫麟德殿,举行庆功的宴会,所有出征回京的将领,及在京四品以上的官员,各蕃国的使节,都要出席。

诸将的赏赐宣布完毕,宦官再宣读了另外一份圣旨,因对突厥叛军作战的巨大胜利,改元年号为永隆,并大赦开下。

虽然有裴炎这样的一番不合时宜的奏言搅了兴,但这次封赏朝会最后总算是在皆大欢喜中结束,出征立功的将领都受到封赏。

虽然这样的封赏规格还是比刘逸所想中的低一些,但他对自己所得的奖赏还是有点满意了,正四品下的职,已经不低了,比原先提了好几级,所领的职还把检校两个字除去了,是个实职的千牛卫中郎将,还兼领检校羽林军郎将职,看来以后会被武则天弄到羽禁军中去,事情的发展真的朝当初上官婉儿所说的那般而去了。

只是刘逸对裴行俭所得的封赏还是有些不满,裴行俭立下这么大的功劳,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平定了突厥人的叛乱,居功至伟之事,竟然只将所任职前的“检校”二字取去,授了个县公的爵位,加了百户的食邑,还真的与功劳不相匹配。

刘逸也是知道这其中定有玄机,但具体如何,他现在不清楚,也不知道以后能不能弄清楚。

刘逸随着散朝的官员人流往外走,朝廷的封赏过后,还要举行庆功宴会,还给了所有出征将领半个月的假,让这些刚刚凯旋回京的将领,在宴会后过半个月再去履职就行,刘逸也想着可以在自己的家里好好休息上一阵,顺便去父亲的坟前烧柱香,告慰一下。

出了大明宫,刘逸与相熟的诸将吹了几句牛,相互祝贺,再告别,准备回府。

在上马前,刘逸还回头望了望大明宫,今日进宫,竟然没有瞄见上官婉儿,想和这美人儿说上几句话也没机会,还有太平公主也没遇上,有些遗憾

刘逸带着亲卫,沿着空阔的丹凤大街往西慢慢地走,半年多没呆在长安了,长安的一切还是那么吸引人,大明宫还是一样让人向往。

刘逸一行正慢慢地走时,后面传来了急骤的马蹄声,刘逸赶紧回转身,却是看到裴行俭一行策马过来,刘逸马上勒停坐骑。

裴行俭奔到刘逸身边,停了下来。

“见过裴大将军!”刘逸忙上前行礼。

“贤侄!”裴行俭在马上回了礼,“可得空否?跟着我,到府上去聊几句话儿!”

“当然有空!”刘逸心内一喜。

“那跟某走吧!”裴行俭也没再说什么,即驱马在大街上奔起来。

“驾!”刘逸吆喝一声,也赶紧跟上。

一行人快马行进,很快就来到了裴行俭的府上,裴行俭在进府后,直接把刘逸带到了书房。

“大将军,这次出征朝廷给予我们的赏赐为何这么低?”刚进裴行俭府内坐定,刘逸就迫不急待地问道。

刘逸对自己所得的赏赐还是不意外的,但对包括裴行俭在内其他将领,并不算丰厚的奖赏,还是有些不理解的,这样重大的胜利,有些不相匹配啊。

“贤侄,这已经算是不错了!”裴行俭摇摇头道,“如今武将的待遇不能与贞观时候,还有永徽、显庆时候比,那时候出征的将领立下大功,所得的奖赏非常丰厚,但自天后娘娘主政以后,因军功而获得的奖赏都大幅少去了,自咸享后更甚,立下战功的将领在朝中文臣的批驳下,得到的奖赏很少,许多人甚至没有奖赏到手,这也使得民间子弟不愿从军,军中士卒不安心打仗,军队战力下降”

“这是大唐武将的悲哀”刘逸听了微微地点点头,这些情况他也大致清楚,朝廷不只在将士们征战取得胜利后奖赏大幅下降,对武将也没有对文臣那般看重了,在朝堂上,身居高位的大多都是文臣,特别是这些年以来,可以被称为宰相的,没有几人是武将,如今只有一个已经过了八十岁的刘仁轨身居相位,这与李世民的贞观时候还有李治继位后的永徽、显庆时候可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时李靖、李世勣都居相位多年,还有其他诸多的武将如李道宗、侯君集等在朝堂上发言权都不一般,武将的地位高,军中将士待遇不差,每次得胜仗归来后所获奖赏都不错,应该说,比如今这个时代要好上很多。

可能李治与武则天都信奉,以武将得天下,以文臣治天下,大唐立国已经几十年,朝廷最需要的是文臣了。

这话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太极端啊!

裴行俭脸色淡淡,“自魏元忠在仪凤三年提出规范对将领奖罚制度后,这种情况才有所好转,不过呢,对将领的惩罚重了,奖赏却没有大幅的提高,今次大军出征,正是因为战绩不俗,才有这还算丰厚的奖赏了!这样已经算不错了”裴行俭叹了口气,“某希望这是一个信号,一个朝廷真正重新重视武备的信号,如今我大唐周边所统属部落叛乱四起,吐蕃人又虎视眈眈,若再压制武将,轻视武备,那可是非常不妙的!”

“末将觉得大将军应该多向皇上和皇后建言,凭大将军所取得的军功,应该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