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朝当太子-第1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么一说,众人也就只能相随而上,一起为皇帝应贺。
  “好,甚善!”
  崇祯脸上放出光来,眼神里也满是喜悦之sè。
  这一阵子各样事情都十分顺当,南京城中整军顿武,他也亲自去校阅过几次。常延龄这个侯爵不愧是开国功臣子弟中的佼佼者,十分负责,挑选营兵,整顿校场营武,都十分称职。而邱元一这个大将统兵取下也十分厉害,京营和shì卫处下的兵马都是调教的一等一的强劲。
  再加上禁中shì卫都是官绅子弟,无形之中就使得群臣归心,这一层,当初朱慈恨在南京时是早就说透了的。
  地方军政事物,也是有条不紊的开展,思想起来,自是十分欣慰。
  果然,马士英贺完之后,就开始禀报具体的军政事物。
  “九江督臣袁继咸解银二十万,精米二十万石,臣已经着令银两入户库,米留一半入京师,其余各拨一半给黄得功与刘良佐二镇请旨,是否得宜?”
  “可。”
  “湖南巡抚解银十五万,米三十万。”“浙江解银十八万”“阅浙总督陈子壮奏,督标各营整顿完毕,得将士两万一千,马三千余匹,骡一千七百余匹。”
  “南京至云南驿传三百二十七处,每传置马六匹至十匹不等,驿丞一人,驿夫三人,杂役两人,用银二十八万七千两,本sè三十五万石,杂粮若干,遵皇上谕旨,各地不必再支草,亦不准收取驿站杂费,所有官员,俱不准扰乱驿传,违者斩!”
  驿站之弊端在明朝太过严重,南方的驿站虽然保存尚好,不过也是需要重新核清整顿,而要紧的两个地方,都是重新改良改革了。
  以往驿站一立,就可以在地方收取杂费,强征役夫,而且驿站养马要草和精料,这一部份也是由百姓负担的。
  这一次就免了这些杂费,而驿站只负责传递军情和邸抄信息,任何官员都不准停留住宿。
  这当然是矫枉过正了,但除此之外,没有办法杜绝官员sāo扰地方。
  在吏治整改之前,暂时也只能如此。
  “湖广镇总兵官左良玉奏,日前与襄阳流贼交战,大胜,斩首四十级。”今天议政,几乎全部是好消息。
  军务处的职掌和内阁完全不同,基本上也就是与军政相关的大政才会由军务处接手管理。包括米粮储备和户部解银。
  赋税粮储不仅是国计民生,也是军事基础,没有这两样,谈不上募集新军和征战四方。
  驿传,道路,亦是如此。
  今日马士英说的全部是好消息,只有在最后说起左良玉斩首报功时,崇祯才笑容一收,冷哼一声,怒道:“这厮又来杀良冒功么?”从天子嘴里说这话,若是换了别人,怕是十个脑袋也不经砍。
  不过号称拥兵八十万的左良玉,麾下战兵最少有五六万人以上,就算战斗力十分堪忧,不过知道内情的也没有几个。
  到底是在崇祯年间经历过多少次大战的名将,和张献忠李自成都交过手,国朝大将,资格比老左老,名望比左良玉高的,还真是一个也没有了。
  左良玉当总兵时,高杰还是个流贼,黄得功也只是偏稗小将罢了。
  “此人向来如此。”马士英一躬身,笑道:“表面功夫,皇上还是得做。”“罢了,由军务处传旨嘉奖吧。
  到底今日听了不少的好消息,崇祯心气平和,不和臣下闹别扭了。换作往常,就算勉强从之,也非得把左良玉的功劳多压几天不可。
  其实现在朝纲渐渐稳定,左良玉这厮也是会观风望sè的,虽然和东林党一如往常的走的很近,不过sī下对马士英也颇有致意既然如此,马士英也会在适当的时候,帮他一把。
  “皇上,现在大局到了十分要紧的时候,臣有话要说
  军政大事,一共有三十余事,众臣是辰时初刻进来,一眨眼功夫已经是辰时末刻。
  往常此时,军务们就退下了,然后按廷议好的结果,分头拟旨,用印,然后用军务处急递颁行下去。
  等到了下午三点左右,军务处就下值回家了,在家中稍微处理一点杂事,晚上七点左右,所有军务大臣就非得睡下不可。
  若非如此,就算是辰时见面议政,从家里到宫中也得huā费时间,早晨四点左右就得起来,睡晚了,那就是同自己过不去。
  听了马士英的话,崇祯面lù讶异之sè,不过并没有犹豫,只点了点头,道:“先生有什么话,直说就是了。”这阵子,马士英辅佐政务,也是事事用心,虽说,在才具上崇祯觉得此人和杨嗣昌还有一点距离,不过眼下这时候,此人的才具已经算是出sè了。
  吃一堑,长一智,如今的这位皇爷用人时已经学会观察,稍微懂得辨识一个人是否有才学,而且,是否愿意实心任劳任怨的做事,而不是巧言令sè,在他面前是一套,底下办事,又是另外一套。
  “臣要请皇上兔准派遣使臣北上的事。”“臣坚持原议,反对派遣使臣北上!”“臣亦反对!”
  马士英一说话,崇祯尚未答,路振飞和吴伟业就一起上前,两个文官,一个机敏干练,一个文学后进,但在此事上,都是受到朱慈恨的面接机宜和谆谆叮嘱:北上之事,断不可行!
  两人这么一出来,钱谦益站在原班,无论如何都引人注意。
  当下心中叫苦,只觉好没来由,但人还是上前一步,躬身道:“此事十分要紧,臣请皇上博采众议在朝会上辩论比较妥当。”
  派遣使臣的事,还是四月就已经有人提起来。
  不过,当是时皇太子没过多久就在南京誓师拜帅,领了大元帅印出镇淮上,意气风发之时,又是誓时北上讨虏,那个时候顶风硬上,就是内阁也会闹个没脸。
  等到了六月,多尔毅公开表示友好,愿意明朝领江左之地的文告被传抄到了江南,于是被压制很久的舆论又甚嚣尘上,很多士大夫都是一样的看法:人家要和,咱们干吗死气白咧的要打?又不一定打的过!
  这种论调,当然也影响到了朝官,甚至是影响到了崇祯。
  说要与建州议和,崇祯当然是没有一丁点的愿意。但,时势比人强。这位皇帝也不是全然爱顶牛的。
  陈新甲虽然被斩,但议和的事可是真的。只是朝官汹汹,如果不斩陈新甲,崇祯怀疑自己经营十来年的形象就会毁于一旦。
  这可是比叫他死还难受的事,某种程度上,崇祯就是一个呆书生,重名声气节比自己的xìng命还要更要紧几分。
  不然的话,他也不会赖在北京城中不走,最后差点丢了xìng命了。
  当初是朝官们反对,名声有碍,现在却是众口一词,除了皇太子那边,愿意与建州议和的却是占了大多数。
  如此一来,崇祯心思活泛,也就不足为怪了。
  “两位大人,且容学生把话说完。”两个军务大臣反对,一个打酱油,皇帝也只是沉吟着不说话这些原本就是在马士英预料之中。
  他仍然是满脸微笑,看着路振飞与吴伟业,和声道:“派遣使团,只是本朝与虏示好之举,并不是公然议和。且,今有消息传来,东虏将与流贼大战,如此要紧关头,咱们又何必以敌视之,徒惹战端?”说到这,马士英又目向崇祯,神sè也是十分恳切:“本朝之所以失神京,并非敌不过流贼,亦非敌不过东虏,实是这两家此消彼长,本朝左右受敌,因而左右支拙,难以两全。今虽困守江左,不过流贼与虏相争,正好也是一解前恨,皇上,以为如何?”
  这话,简直是说到了禀祯的骨子里头。
  对流贼和东虏,他当然是恨之入骨,没有哪一家能得到他的原谅。
  而且马士英的话说的十分明白,奴贼相争,可坐观彼此互斗,何乐而不为之?
  “不过”虽然面lù赞同的意思,崇祯还是犹豫道:“今既然彼此相安,又何必劳派使团,有多此一举之感。”
  “不然。”马士英立刻反驳:“东虏破流贼是必然之事。再过数月,东虏必定力量大增,与其到那时兵戎相见,不如早做打算。今皇太子于淮上练兵尚未有成,各地裁撤兵马尚未成功各地解来的折sè虽多,京营与诸镇一取军饷,户库存银便dàng然无存。皇上,最多再过半月,臣恐怕连官傣都要发不出了。”@。


 第二卷 南方 第二百三十四章 转折(14)

  先扬后抑,马士英也果然用的好招法。
  适才崇祯听到各省解银,果然面sè十分之好。国用艰难的苦头,他是吃的够够的,实在不想再听到“请发内帑”这四个字了。
  说起来,士大夫都是一个德xìng。
  宋神宗时国用不足,一群守旧的官僚开出的药方就都是请天子节省用度,其实宋神宗和崇祯都是同病相怜,哥俩都是穿着打补丁的龙袍,就差当kù子给外朝用了。
  当年就用的光光,现在是逃难南下,更是谈不上内帑这两个字。
  真的国用不足,又当如何?
  一听马士英的话,崇祯果然连脸sè都变了,目视马士英,急道:“开捐纳以足国用,此事断不能缓!”
  “虽然可开捐纳,不过,缓不济急。捐纳之事,朝议通过再施行,没有几个月功夫断难见效。那时,如果与敌争战,这银子哪里够用的上!”
  马士英目视崇祯,脸上表情也是十分丰富,似乎是委屈与无奈并存的样子,他摊手苦笑,又道:“军务如此,臣实无能,请皇上治罪。”
  “瞎,现在谈什么治罪,先责为军务首辅不过两三月功夫,也罪不到你身上。”
  “皇上天恩,臣实在惶恐!“至此时,马士英又是跪下行礼,泣道:“臣实不愿再有神京失守之事再度发生,今国朝裁撤冗余,改革兵制,定捐纳、厘金之策充实国用,诸省各营,都可当用。而皇太子殿下所练马步军四万足堪大用只是,时间尚短,子一东虏直南而下,皇上,臣恐又复数月前神京之困的局面啊。”
  这么一个宣力大臣跪在自己面前,声泪俱下,崇祯也是不知不觉间动容。
  马士英不愧是一个权术高手,虽然在政务军务上,他只是晚明时的一个不错的人才,但比起洪承畴等人来,相差千万里计。
  不过,弄起权术来,此人却是当之无愧的好手。不然的话,也不会坦然对阵东林,一年多时间弄的江南鸡飞狗走,东林党除了开骂之外,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
  今天的事,是其心也深,其行也渐。
  先用一些好消息钓起崇祯,然后打压,再给希望,最后自然而然的,崇祯也是从心底里觉得,此时与东虏开战,实在是有害无益之举。
  明显的么,东虏要和流贼打生打死,本朝又何必在这个时候掺这种热闹?
  老实说,马士英固然有不愿孙传庭等外臣扬名立功的隐忧和担心,更多的,倒也确实是有这种见解。
  本朝中兴难矣!
  皇上已经扑腾十七年了,结果如何?连京师都丢了,不是太子,怕是连命也丢在北京城里了。现在这个时候,安心守在江南,守住东南半壁,要是和建州破脸前大家谈好了斤两,议定了条件,合约一成,到时候自己这个军务大臣就做的有味道了。
  安享太平之福,不比担心受怕强?
  他在凤阳多年,大明军队的实力和镇将的德xìng,那也是见的够够的了。
  能不打仗,就不打!
  “先生所说似也有道理。”崇祯的脸上也满是疲惫之sè,今天朝会,实在太久了。不过,该坚守的,他自然还会坚守,看向马士英,嘱咐道:“北使不妨派人去,略作致意míhuò东虏则可,实心议和,则万万不可。另,名义不必为北使,则以前议,赐银两与粮食,至军前犒赏蓟国公为名义为最佳。”
  这也是崇祯初到南京之初,听闻一片石大战,吴三桂引清军击败李自成后,朝野沸腾,士大夫因此而十分欢喜之后所做的决定。
  但后来皇太子极言吴三桂已经投降,然后又有多次消息传来,吴三桂确实已经剃头投降。
  不过上至崇祯,下到普通士绅都并不曾有怪罪吴三桂的意思。
  此时的吴三桂年纪尚轻,也有忠义孝顺之名,在士林和皇帝眼里的形象都不坏。想想吴三桂的处境,京师已失,后方亦无,又有李自成虎狼之师迫来,紧急之时,与清军合作,在后人看来是开关揖盗,放异族入关的汉jiān行为,但在当时的士大夫来看,确是紧急之时的从权之举。
  毕竟,剿贼和降奴两者之间,士矢夫宁愿是从奴剿贼。
  朝野间有此认识,吴三桂虽然投降,敕封他为蓟国公,并赐十万石粮,一千两黄金,十万两白银,一万匹绸缎的赏赐也是早就准备好,只是并没有真往北方送而已。
  “臣要请皇上敕书皇太子,大元帅府不宜轻动,不宜擅过黄河,不宜越德州、临清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