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行大唐-第1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迈着轻松的步伐进城,京师没有陈墨什么事情了。家是最平静内心的存在。陈墨平静的回家。
    朝堂的事物不属于自己,军队的事物也不再属于自己,陈墨轻松了。权利有时候很吸引人,甚至会生出其他想法,陈墨不是那样的人。他心中的愿望是国家稳定,是给百姓提供一个平静而祥和的生活。
    失去了去掌控京师的权利,一家人没有在陈墨脸上看到任何失落的表情。
    左盱在这个准女婿的表情上看到了那种放松,不过度贪恋什么,陈墨就像他最初见到的那个小医生一样。不愧是把自己的儿子推上顶峰的绝顶人物,做的惊天事业,失去那种掌握却如此淡定,这个天才人物也不知怎么会存在于这个世间。
    左盱知道陈墨的那些计划,他要让左睿成为这个国家最忠实也最凶狠的猎犬,要把这个朝代恢复到当初的辉煌。两人经常交流问题,今天以皇帝回京为开始。
    “陛下回京,京师守卫力量总要有变化,大郎怎么看?”
    两人坐在一处,左盱想看看陈墨如何应对今后的变化,天成军无疑是一个支撑力量,对陈墨尤其重要。而作为观军容使的杨复恭必定会掌握军权,天成军将成为观军容使的辖下部队几乎无可改变,陈墨和杨复恭交恶,以后的各种行动估计会受到掣肘。
    “京师估计暂时不会有大的变动,神策左军被割裂,天成军会暂时替代神策左军的位置,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军事守卫体系。河南道被朱全忠在侵蚀,陛下和诸位臣公怎么会放心。而且,李克用不会甘心朱全忠占据这么多地盘,他肯定要有所行动,静难军只要现在不去吞并河中,一切都会很平静,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养精蓄锐。”
    陈墨给左盱透露出很多信息,比如当今的局势,比如将来河中的问题。左盱沉思着,陈墨说的有道理,秦宗权的节节失败让皇帝和诸臣开始担心朱全忠过于强大。据刚刚得到的消息,魏博发生军乱,魏博节度使乐彦祯不恤民力,发管内六州民筑罗城,方圆八十里,人苦其役。军乱随之发生,先是乐彦祯父子逃避,牙将赵文弁留后,紧跟着赵文弁在乐彦祯之子乐从训的兵威下被杀,接着牙将罗弘信留后。罗弘信很勇猛,他击败了乐彦祯父子,而乐彦祯父子立刻向朱全忠求救,朱全忠已经派出大将朱珍前去救援。
    朱全忠介入北方的魏博意味着他在继续扩张自己的势力,这不是一个好兆头,他的野心已经暴露无遗。
    “无论谁做魏博节度使,朱全忠已经实际控制了魏博,谁也没办法。”左盱对这一点也看的很清楚,朱全忠有些失控了,他比左睿在实力上强大太多。没有了秦宗权的牵制,朱全忠发展的会更快,周边都是他的人,左睿想要抗衡朱全忠有难度。
    “河中在以后会成为一个三战之地,谁占据河中就会占有先手,但也会两面树敌。想来朱全忠会徐徐图之,河中刚刚易手,我们现在不拿下河中就失去了这个机会,可是进攻河中必定会引来李克用的全力攻击让朱全忠从中渔利,难啊!”
    左盱是军中老将,他对这些战略上的东西看的很清楚,利弊关系分析的很透。左睿想要进一步发展将来必须取得夹缝之中的河中,而李克用同样是一个大敌,在实力上并不弱于左睿。朱全忠的力量在膨胀,这种膨胀会带来严重后果,一旦实力稳固,朱全忠必取河中,这局面很不利。
    陈墨早已成熟在胸:“河中之地富庶,王重盈此人比王重荣稳重,风评不错,加上善战,保几年平安没有问题。前一段时间,王重盈让其兄王重简的儿子给李克用做了女婿,还是有些手段,这河中稳固也好,可以做一个屏障。我们可以变化,可以向东。”
    “大郎的意思是留着河中,直接控制东都?”左盱看向陈墨。
    “李克用虽强,但不足以撼动天下。朱全忠才是最大的威胁,留着河中就留下了平衡,只有这样李克用才会和朱全忠竞争,我们等得起。”
    “河中如何朝廷估计也不会多事,这样也好,让阿睿养精蓄锐一段时间,然后可以想办法取东都。”
    “东都会有好戏看!”陈墨早认同了左盱的说法:“张言现在是河南尹,治理地方治理的不错,不过那厮是一个趋附权势的小人,对付小人不需要客气。”
    左盱不知道张言这个人,但陈墨知道,他的细作已经渗透入河南道。现在的河南道很乱,而在这个乱中隐藏着机会,陈墨已经做好了准备。
    “朝中诸公和陛下会同意吗?”左盱提出疑问,皇帝刚刚回京,局势并不稳定,恐怕不会让左睿去挑起战端。
    “左叔,朝廷同意不同意有什么区别?不同意到时拿回东都自会同意,不过最好还是同意比较好,有朝廷的名义行事更方便!”
    左盱轻轻摇头,陈墨看来是不准备按常规行事,自己的儿子在他影响下变得越来越擅自行事。朝廷是没办法,各节度使都是各自为王,互相攻伐,谁强横谁就有理,谁的兵锋更强谁就拥有更多的地盘。时局如此,左睿如果太老实就会成为别人案板上的肉,不断扩展自己的力量也是无奈。
    陈墨继续解释:“这也是没办法,不压缩朱全忠的空间,依照这种势头恐怕以后会越来越难治,朝廷将来怎办?留着河中李克用就不会妄动,若兄长去取了东都,李克用估计也会怕手称快,这样就可以慢慢侵入河南道,有了东都这个立足之地,也省的将来大费周折。”
    “取了东都朝廷会让阿睿长期驻留吗?”洛阳可是大唐陪都,不可能让左睿长期占领,左盱对陈墨的计策有疑问。
    “东都残破,朝廷也希望有人好好修缮,张言现在干的不错,将来兄长去了正好接手。这个东都畿观察防遏使可以让朝廷派人去担任,兄长的军队只负责作战,朝廷会同意的。”
    这个方法好像不错,左睿的人掌管军事,然后让朝廷指派一个执政官员,这样朝廷也放心。
    “军资补给呢?到时朝廷派的官员不配合怎么办?最后还不是和其他节度一样?”左盱仍旧有疑虑,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一个不受控的节度使,朝廷官员一旦不配合,绝对会引起冲突。
    “会有办法,到时要看朝中派谁,我不认为朝中诸公会给自己人添堵。”陈墨成熟在胸。(未完待续。。)

232 等待的机会
    光启皇帝的回归让京师一片繁忙,各级官员赶紧回到府衙,皇族也被安置回了自己当初的居所。
    重新回京的事情千头万绪,皇帝要赶紧临朝。神策军和龙武军重新开始执行自己的禁卫职责,和往日不同的是,除了大部队撤出京师,一部分天成军也成为了禁军的一部分。
    就像陈墨当初预料的一样,鲍全友并没有被放归本镇,他的军队被安置在了京师北侧的草滩行营。
    皇帝临朝不能有一点马虎,各种具体细节事无巨细,朝臣和内官一通折腾。陈墨也没闲着,他也有自己的工作,太医署要重新开课,继续以前培养的工作。
    与以前相比,太医署变了些样子,教室依旧是以前的教室,宿舍依旧是以前的宿舍,可教学变得将更为容易。陈墨增加了手术室,增加了大量医疗器械,还给太医署的藏书阁增添了大量书籍。
    为了不影响太医署的正常秩序,那些军中医官在皇帝回来前已经被陈墨放归自己的军中,而太医署就要重新在两位太医令的领导下开张,文告发出去,京师的学子开始回归。
    关系不错的医师顾民也成了医博士,谢亦安、姜粟、吕万谦、柳玉和、李戊、尹瑄等熟悉的人陆续出现在陈墨面前。这些人有的已经成为医士,有的仍旧是学生身份,不过这不影响互相之间亲密的关系。
    杜怀山和孙解对陈墨对太医署的各项改变满意的不得了,医学的普及正是需要这些改变。医疗器械加上手术室是最好的武器。进入太医署的学子会学到最好的疡医技术,这将来无疑也算是两位太医令的功劳。
    “疾医不同于疡医,子涵你的改变还是有欠缺。”相对而坐。杜怀山对陈墨很满意,但也有不满意的地方。
    “学生精于疡医,这疾医方面还是恩师去解决吧。”疾医缺乏那种质的改变,陈墨真的对这个时代的疾医不是特别擅长,他的脑子中有很多先进知识和想法,但不能说出来,也不方便发挥。总是一种无奈。
    “陛下和淑妃的病我看子涵还是看的不错,疾医方面我看子涵也是擅长的,太医署这里将来不能缺了你。我看以后这个太医署令你要兼顾一下,这样对太医署大有好处。”
    “恩师的意思是?”
    杜怀山的眼睛一暗:“本来有人提出改元,只是陛下身体不适,现在的局面不错。两位相公相阻。陛下也就未再提起。不过。。。陛下恐怕坚持不住太长时间。。。我决定要进入尚医局,有文翰兄在,这个太医署令子涵可以胜任。另外,子涵还会有其他任命,不过有内官在攻讦你,一些御史也在蠢蠢欲动,这段时间不会平静,子涵要做好准备。”
    看来杜怀山要更进一步。皇帝好像要进行一些官场的调整,而宦官无疑会是一个最大的受益者。陈墨掌控京师这段时间的一些问题会被内官揪住不放。而那些想要上位的人显然也要卖一把力气,这官场的浑水会浑上一段时间。
    改元的事情是一个蝴蝶效应,真实历史上,朝廷越来越弱,想用改元改变一下朝廷气运。现在吗,陈墨的小翅膀成功扇起一股飓风,已经不需要改元。
    两位宰相正是官员年富力强的年龄,加上一直追随在皇帝身边,不会有大的变动。有他们回护,加上自己的功劳,陈墨不会成为弃子,这些不需要他担心。有力量才有立身根本,谁也不能把陈墨怎么样,哪怕是那些即将掌握权利的内官也一样。
    “陛下。。。估计还能坚持多久?”陈墨在拼命回想着脑海中的一些记忆,这位皇帝好像应该要离开这个世界了,这也是他一直在布局的原因。陈墨没有什么悲伤情绪,他对光启皇帝没有太深的感情,现在换一个皇帝很重要,既然无法改变,光启皇帝的离去对这个国家是好事。
    “据我判断,一个月左右,或者理想的话,不会超过三个月,子涵认为何人。。。。。。”
    “恩师认为何人合适?”
    这可是江山大事,杜怀山当然不会和陈墨避讳什么,他立刻反问:“子涵认为吉王如何?”
    吉王名李保,是光启皇帝诸弟中最大的一位。杜怀山提起吉王,这名是两位宰辅的试探,陈墨对这位吉王殿下不太了解:“吉王殿下如何弟子不知。。。恩师看寿王如何?”
    寿王是光启皇帝的亲弟弟,气貌雄俊,攻书好文,尤重儒术,不贪恋女色,也不做太出格的事情,寿王李杰为人和风评也不错,加上一直在皇帝身边颠簸流离和皇帝极其亲厚。境遇让寿王李杰对政治有他的了解,这是一个理想的人选,杜怀山看了看陈墨。
    “我知道子涵与寿王殿下交厚,可两位相公和诸位臣公恐怕不愿意看到寿王。。。。。。”
    原因杜怀山没说,可陈墨明白,因为杨复恭随侍过寿王李杰,这造成文官阶层对寿王李杰心存忌惮。一个宠信宦官的皇帝去了,又一个和宦官关系亲密的皇族继位,文官们不希望这种结果出现。
    皇帝看来是注定活不了太久,最大的政治角逐就要开始。陈墨的铺垫就是为了这个时刻的到来,他知道文官们其实改变不了最后的结局,杨复恭等人和最强的两个藩镇都有往来,太子年幼,最拿得出手的其实还是寿王李杰。
    “恩师,内官们知道陛下时日无多吗?”这话陈墨也不愿意说出来,不过现在这个时刻很重要,陈墨不想因为文官的个人看法和未来的皇帝产生隔阂,他需要改变他们的看法。
    “应该看得出来,内官们总是围在陛下身边,我与文翰、向奉御要用药,怎么瞒得过。”
    “恩师是希望得到左将军的支持,还是。。。。。。”
    “吉王殿下为人宽厚好学,素来稳重,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寿王虽也不错,可毕竟。。。。子涵以为如何?”
    果然不是杜怀山一个人的意思,他的做法就是两位宰辅的意思,陈墨代表着左睿,没有左睿的支持,吉王上位的机会微乎其微,这次算是和陈墨提前进行沟通。
    陈墨稍稍思索,立刻道:“恩师,寿王和弟子交往甚多,寿王殿下为人坚毅,也体谅民生疾苦,久在陛下身边,寿王对朝政最熟悉不过。另据弟子观察,他有着要改变的想法,我大唐正需要有所改变!这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若是寿王继位就不会有太多争端,内官才不会抢得先手,恩师以为呢?”
    总是有所顾虑,支持谁事关整个天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