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道祖老人家可能不在意,但了尘却不能不在意啊!
了尘恭恭敬敬地烧完自己从昆吾带出来的香,便从三清大殿出来,跟着人流继续前行。这次倒是没有人再拦住了尘了。沿着青石铺成的道路,一路前行,翻过山头,药泉已经遥遥在望了。
如今的药泉已经不是野泉了,泉水的四周全都被打磨好的汉白玉围栏围了起来,而且药泉似有人日夜看守的。,泉水顺着汉白玉砌成的水道一路留下,汇进了一处四四方方,周围全是汉白玉的小小池塘里。
而池塘的旁边还建有一个大大的亭子,而亭子中间明显供奉着一尊神像。
神像的样子,看起来就是了尘的自己。
青衣道袍,云履道观,背着桃木剑的神像立在那里,而右手抬起,隐隐地指望了药泉的泉眼之处。
如今大明,供奉了尘的庙宇绝对不少。但凡有香火供奉之处,了尘自然也能感应到。但这里竟然有自己的神像在供奉,但了尘却从不知道。
那么原因只有一个!
神像显然是没开过光的。若果诚心,怎么会不给神像开光请灵?
是怕了尘看到看不惯自己脚边的的功德箱,还是看不惯那一只只装着药泉,明码标价的药泉水?
“无量天尊!敢问这位道长,不是听说此地之人跟仙人有约,药泉救治八方民众,不得收钱的么?怎么还会卖的如此之贵?”了尘走到一个道士面前,作了作揖之后,指了指一个个金碗,银碗,玉碗装着,供在了了尘神像前的药泉水问道。
道士一愣,然后上下打量了一下了尘,笑着解释道:“的确当年仙人与本地族长有约:当药泉之水,救济八方信众,不得收人钱财。所以药泉之水,是不要钱的。只是百姓凭得仙人恩泽,也当回馈八方,多行善事,以报答仙人不是?而且这盛水的碗,可是金玉为饰,经过本观弟子日夜供奉神前,日夜颂经加持的,自然不可轻授!要得药泉之水,当舍钱财之末,全一片功德之心,然天道公平,一舍一得,当不违仙人本意才是!”
道士口才不错,也不知道到底跟多少解释过了。只是了尘皱着眉头看着神台前的药泉之水,看着一旁的道人吧一碗碗药泉水拿走,接着把一碗碗的药泉水从药泉里舀来,犹如流水一般。一旁的功德箱也随着一声声的银钱碰撞声,很快装满。然后几个粗壮的道人立刻将装满的功德箱抬走之后,再留下一个新的功德箱。
“贵观道士日进斗金啊。只是财至八方而来。也当八方而去。却不知道这些钱财最后都到哪儿去啊!”了尘没好气地回了一句。
道人闻言,看向了尘的目光立刻不善了起来。前来求泉的人,布施药泉水钱的人不少,但敢如此说话的却真少见。偶尔几个愣头青,道观一般都是直接拒绝给予泉水的。
“无量天尊!看来善福寿无病无灾,想来是不需要药泉之水的。道门清净地,暂不接待游客,善福寿还请回吧!”道人说完,再也不理了尘,径直去招呼别的求泉香客了,
了尘刚想说什么,几个长得颇为粗壮的道观杂役就走了过来,对着了尘道:“这位善福信,还是请走吧!”看样子,了尘若不肯走,就要把他当捣乱的强行驱逐了。
“此地原本应该有间黄家祖祠的,怎么不见了。”了尘回想了一下当年这个山头的情形,而且黄家早就说过,会在此地建一座祠堂的。而一般而言,祖祠是不会轻易搬动的,经过当年了尘牵引地脉,谁都能看得出此地已成风水宝地。黄家怎么可能自己把祖祠搬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如此神泉,岂是黄家百来口人能消受得起?黄家早就拿了官府的钱搬走了,现在这里的宫观可都是官府所建!”杂役倒是回了了尘一句,然后便推了推了尘道:“兄台,你该离开了”
“太乙无量寻声救苦天尊!是啊,贫道的确该离开了啊!”了尘突然叹了一口气感叹道,身子动都没动,便变换了一番模样。
青衣道袍,云履道观,背后背着一把桃木法剑,分明就是那尊神像的样子。
“药泉本为万民舍,哪为官府聚钱财?既然事与愿违,贫道就把药泉带走了!”了尘不带周围的人群反应过来,大袖一挥。连带着神像跟自己一齐消失在了空气之中。
“不好了,不好了,药泉枯了,枯了”几个看守药泉的道士弟子突然惊叫起来,众人赶忙望向了药泉处。
果然,不仅仅是药泉再也没有涌出泉水来了,连收纳泉水的小池塘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再干涸。。。。
人群大哗。。。
不一会儿,整个小镇便都知道仙人亲至,却不忿宫观借此敛财的事情,收回自己神像跟药泉的事情。
“完了,完了!”道观的覌主带着一大帮弟子匆匆地赶到药泉,都还没去看药泉,就先看到了空空如也,神像不翼而飞的神台,一下子就脸色惨白地摊在了地上。
道观一直以来,都只说“仙人授泉”的神话,却并没有公开这位仙人是“谁”。天下宫观何其多。供奉了尘的不少。但少有一身青衣道袍打扮就请把了尘请上神台的。所以前来求泉的老板百姓能认出“护国真人”的不多。可观中弟子还有自己可是清楚得很。
当年为了不惊动那位神通广大的“真人”,特意不开光,就是怕那位“真人”有所感应,没想到平静了二十多年,自己还是逃不过这一遭啊!
第二百二十六章 前缘欲断遇女鬼,红伞醒目有秘辛()
站在云层之上的了尘,心情可不怎么好!
或者叫大失所望才是!
“是贫道想的太简单了啊!”了尘叹到。
当年的了尘到处彰显神迹,到处修宫建观,一为功行,二为弘法。实在是受了自己前世道门衰微的影响,心中不无遗憾愤懑,所以总有一丝争争夺道门气运的意思在里面。
只是如今看来,恐怕事与愿违,道门的气运或许衰败的更快更厉害了!
了尘弘法建观,可不是为了方便官府或者某些人收敛钱财而来。一如贵阳城内的道观,或者那座修建在药泉旁边的道观,似乎都成了死要钱的地方。
出家人受八方供养,也当回馈八方信众。可这些宫观却无一不在不肖道门子弟的扭曲之下,成了一个个广纳钱财的聚宝盆,一个光进不出的钱貔貅。
如此宫观,建还不如不建,如此道观,有还不如没有!
了尘以前看不惯佛门某些名山古刹一副进门就要钱的嘴脸,没想到今日,竟然会摊在自己身上啊!
此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可要长此以往,道门的名声难免大坏,而且道观收入如此之丰厚,难免引来四方觊觎,到时候同流合污也罢,被迫退让也罢,终究坏的是整个道门的根基,败掉的是整个道门的气运!
而且道观佛寺都是不纳税的,抢占了太多资源的道观难免引得天下愤愤,群情汹汹,若再失去底层的信众信仰,道门就会成为天下众矢之地,到时候,恐怕连后世的那一点点的余晖都求不到了。
大难来时,玄关观跟皇家的关系再密切也没用,毕竟灭佛毁道的大难,在历史中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而作为一切的根源,了尘哪怕已经修道成仙到了天上。又如何跟道祖,跟祖师,跟天下玄门交代?
贵阳城西,三阳观。
昨天一大清早,莫陌夫妻就已经住进了三阳观里。
从三阳观收到了尘不告而来的消息的那一刻,莫陌夫妻就基本上心情没有平静过。
只是一晃三十年,莫陌夫妻俩不是没想过了尘或许会有故地重游的一天,只是三十年的岁月足以磨灭任何的等待。
如今的莫家已经不是当年的莫家了,如今的莫陌也不再是当年的莫陌了。
如今的莫老太爷已经是重孙子都快要能走路的人了,而且作为一个四品官员致仕还乡的官员,走在哪里都已经是高高在上的士绅中顶尖的一员了。
只是,按照三阳观汇报而来的消息很不好。
貌似三阳观不但把了尘拒之门外,更是犯了某种大机会,以至于了尘对着整个三阳观都大为不满了起来。
而三阳观跟莫家的关系瞒不了人,更瞒不了那位真人的。
莫陌夫妻既亲眼见过了尘的神奇,这些年来在官场上也没少听到了尘的传闻。莫陌不会天真的以为了尘会不知道莫家在这些年的勾当。以及在三阳观道风败坏中所起的作用。
所以莫陌夫妻很忐忑,也很不安。
了尘不仅是一个近乎神仙的存在,更是整个莫家的恩人。没有了尘,莫陌或许就不会有金榜高中的一天,莫夫人也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经命归黄泉了。如今,莫陌夫妻的年纪都已经很大了,莫陌夫妻未尝没有想借昔日交情,求一个延年益寿的可能。
“只是自己怎么就没想到了尘所最恨的是什么,最厌恶的是什么呢?”莫老太爷感觉这几天叹的气比自己一辈子还多。后悔的滋味不好受啊!
当时自己怎么就鬼迷心窍了,许可自己族中的子弟道三阳观内来胡作非为呢?莫家明明不差这点钱,怎么就想到要借一座道观来敛财呢?
“老头子,你怎么又叹气了,了仙长何等人物,不说昔日交情恩义,就是萍水相逢,也未必会对莫家怎么样啊!天下这样做的人家,可不只我们一家,何必一个劲的在这里唉声叹气?”莫老夫人看着自家老头子又坐在这里叹气了,忍不住就宽慰道。
“我是不担心,了仙长会对莫家怎么样。但这次到底是恶了他了,往日交情也怕会因为这个付诸流水。我们一时贪心,一时放纵,错失了大好机缘啊!”莫老太爷叹到。
莫老夫人闻言立刻就不吱声了。要说来起来,这三阳观走后门。混身道袍拿空饷,占便宜的人,莫夫人娘家或许比莫家还多一些,了尘对三阳观有意见,莫夫人也逃不了责任,而且原本好好的一家道观家庙,闹得如此不成样子,好像就是从自己娘家开始的。
莫老夫人知道莫老太爷有些埋怨自己的娘家太过贪婪,以至于让莫家的人都看的眼热之后,才有了今日的结局。
“现在后悔也晚了,还是想想怎么跟仙长解释吧!我们在这里等了两日都不见仙长前来,会不会不来了?”莫夫人沉默了片刻之后,还是开口了。
“会来的,若是看到如此乌烟瘴气的道家宫观,还不处理,了仙长当年也不会救你了。仙长的心愿,你我还不明白?无论救人也罢,弘法也罢!不过仙长修行之道而已。而我们显然就坏了仙长的道了啊!”莫老太爷躺在摇椅上,闭着眼睛道。
千金难买早知道,悔不当初的话语都不过是用来安慰自己的。其实莫陌夫妻的所思所想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都不是一句“忘了初心”所能解释的。
对与错,是与非从来都只是一个立场问题,看你屁股坐那边。没当官的当然站在老百姓一边说话,当官的自然帮当官的说话。有钱的士绅自然帮着士绅说话,没钱的穷棒子也自然认为有钱人天生就要做坏事。
莫家的所在所为,其实在士绅的眼里算什么?家大业大,总难免阴私之事。家中人口多了,也自然难免良莠不齐。至于受了欺负伤害的老百姓泥腿子,那算“事儿”吗?
莫家之所以感到后悔,也无非你怕“恶了”了尘罢了。并非真的认为自己有什么错!
就在莫陌夫妻在等待着了尘的前去见面的时候,了尘其实已经站在了道观之外多时了。或许是为了迎接了尘,道观这几日都不曾接待香客,莫家一大家子人都住进了道观。整个“三阳观”仿佛都成了莫家的别院。
或许是为了主家的清净,或许只是下人无意识的行动。原本小摊小贩众多的道观门口,今日竟然出奇的清净,别说平日卖各种吃食玩意的人,甚至就连乞丐都看不到一个。
了尘当然不会以为这是乞丐们都不想来这里乞讨了。因为无论是道观还是佛家庙宇的门口从来都是乞丐们喜欢的地方。因为这里人流多,而大多前来烧香的信众,在求神拜佛的同时,也会比较大方地“日行一善”,从而施舍给乞丐几个铜板,无论是受了“神佛”的熏陶,还是下意识地想做给里面神佛们看,至少也算好事一件,不是?
若是碰到哪个前来还愿的大户人家,乞丐们就更有福了。无论是三牲还神,还是给神仙菩萨上金身,乞丐们总是能沾沾喜气的。在这种时刻,主家也特别大方,从不会吝啬钱财,当然会例行对着乞丐们大发慈悲的。
所以,莫家人住进道观绝不是乞丐们不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