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仙人-第2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朱载墲他们因此害了什么大病,可真的就说什么都晚了。

    “无妨!正好让小家伙们知道一下农家的辛苦,还有粮食的不易”。了尘摆了摆手道。

    “哎!小少爷跟小姐都是人上人,哪儿还需要干这个啊?”老管家叹了口气。自家老爷有点任性,干什么事情都想一出是一出,老管家觉得真是弄不懂自家老爷了?

    了尘两辈子没下过田,朱载墲和小丫头更是如此,虽然了尘颇有自知之明的请了一个种过田的家人来教,可光那一身的泥巴就让人够呛。更别说,那稀稀拉拉,长短不一的稻杆,掉在泥里的粮食肯定比收获还多。

    一亩地割了半亩,朱载墲和小丫头就割不动了。了尘也不强求,剩下的事情自然有人帮忙做好。但着实辛苦了的两个小家伙总算知道了原来种田也不是那么好玩的。

    光朱载墲和小丫头手上的刀伤都不知道有多少。

    可打道回府的了尘一行人,走在田间地头,看到的却是依旧忙碌不休的村民。

    比起了尘他们玩笑体验似的性质,夏收对于他们来说,更是关系一年生计的事情。

    “师公,你不是能让雨停下来么?”朱载墲回到家中,好容易缓过气来之后,便跑到了了尘那里问道。

    “是可以,但师公停下了这里的雨,那天上的云可没消失啊,他会跑到别的地方去,那别的地方怎么办?”了尘笑问道。

    “那你可以把云收走,或者赶到需要下雨的地方去下啊!”朱载墲歪着脑袋天真地道。

    “傻瓜,不说你家师公又没这么大的本事,就是有,今年过了,明年呢?后年呢?一年,两年,一百年。总不能师公天天跑来跑去,帮他们驱云布雨吧?”了尘一脸正经地回答道。

    “载墲啊!”了尘摸了摸朱载墲的脑袋道:“无论求神拜佛,这些不说有没有用,就是偶尔灵验,也都是权宜之计。要让天下百姓免了今日之灾,是要另想办法的啊!”

    “什么办法?“朱载墲赶忙问道。

    “第一,让下面的官员勤修水利,雨水多的时候,把雨水存起来,雨水少得时候再把存起来的雨水放出来。这样就不会有水旱之灾。村民们的稻子长势就能好。还有就是要找一些懂得看天时历法的人,教会天下的村民,让他们提前知道什么时候可能会下雨,什么时候会天晴。如果村民们知道这两天会下雨,提前把稻子收回来,是不是就没有今天的事情了?”了尘解释道。

    “这也能看出来?“朱载墲一脸不可思议地问道。

    “怎么不能?”了尘笑道:“比如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草灰结成饼,天有风雨临等等。你要做的是找到懂得看天气的人,然后编成书,然后再教给天下人。不用全都正确,只要能大部分灵验,不是就能让全天下所有村民都受益吗?”

    朱载墲点了点头。

    “这是一门学问,很深的学问。不但农民们需要,将军们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个预测天气的本事,就是天时的一种。你要是有机会,就可以把他推广开来,还要找人研究它,记录它,寻找他们的规律,然后就能用它来造福百姓”。

    “预测天气也是学问,为什么夫子他们没说过”朱载墲问道。

    “夫子他们教的学问,是最没用的学问。比起其他的学问差远了”了尘笑道。

    “可,可。。”朱载墲有点接受不了。

    “天下间所有的事情都是学问,比如如何种地能产更多的粮食,如何打仗能战胜敌人。如何治河,如何炼铁,如何能让马儿跑得快,牛羊长得壮,如何治病,如何修房子,甚至如何能让衣服更漂亮都算是学问”了尘道。

    “可,可为什么师公口中的学问,和别人口中的都不一样啊”朱载墲头屑蒙圈地问道。

    “那载墲你认为这些学问有用吗?”了尘笑问道。

    “恩,多产粮食当然重要,打仗也是,治河也很重要,如何养牛养羊业也还可以,可修房子,做衣服算什么徐学问?”朱载墲不解地问道。

    “衣食住行,行军备武,天地自然,哪里没有学问啊?”了尘叹了一口气,没有在去给朱载墲解释那么多。等朱载墲看多了,自然就会明白今天自己给他说的是什么?

    “天下可不能光光就只有做官的学问啊!”了尘感叹道。看了看朱载墲道:“你先找小丫头他们玩吧!师公还有点事情。”

    朱载墲带着一头雾水,满脑袋官司地离开了了尘的房间。

    了尘这才松了一口气,从乾坤袋里掏出了一副古朴的龟甲,然后塞了六枚铜钱进去,虔心地摇了摇之后,随手一甩。

    反,反,正,反,正,正。

    了尘一愣,自己怎么随手就卦出了这么一象?

    了尘随手将铜钱收起,看了看天上的阴云,原本还在犹豫是不要要助得此地百姓一助。这卦象一出。了尘倒是更为难了。

    反,反,正,反,正,正。卦名凤山渐。卦曰:路上行人在隆冬,过河无桥走薄冰,小心谨慎过得去,一步错了落水中。。此卦是让求卜之人万事小心的意思。作为半仙之人,哪怕随手一卦,也是天机显现。如何能轻易不顾?

    只是了尘有点奇怪的是,危险从何而来?(未完待续。)

第六十四章 祸不单行遇大旱,了尘李逵见李鬼() 
卦象便是天意,天象示警,了尘再大的信心,也不敢一二再,再而三地违天行事。

    修道之人逆天修行,却要顺天行事,修为越到高深处,也越不敢轻举而妄动。修为低的时候,还可以懵懵懂懂,光脚不怕穿鞋的。但到了穿上了鞋子之后,就真的要多多顺应天道安排了。

    不然,你真当天道于你无可奈何么?

    时大时小的雨天一直持续到了夏稻收完,秋稻补种之后。

    当雨天结束之后,对江南的百姓来说,劫难并未过去。

    夏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王孙公子把扇摇。

    随着艳阳一天天高照,自从夏收之后,一个多月里竟然滴雨未下,一股恐慌的情绪便开始悄然弥漫。

    江南背靠长江,向来忧于水患,而少有旱情。

    但“少”,却不等于没有。

    了尘住的村子里,全靠庄外的那一条小河来维持生活。一个多月的高温酷暑,再加上滴雨未下,上游来不了多少水。小河也渐渐枯竭,露出了大片大片干涸开裂的河床。

    大河涨水小河满,反之小河枯竭,大河也好不到哪里去!村民们的心情真是到了如汤如煮的地步,盯着炎炎红日,不分昼夜地担水浇禾,试图挽救一下可能颗粒无收的秋稻。

    16世纪的世界,基本上整个世界面对天灾,都是一样的无力!靠天吃饭真不是说说而已。眼见着旱情一天比一天严重,乡民们也开始自发地开始了各种各样的祭祀祈雨的活动。

    乡间扎草龙,拜龙王,祀井,祀河热闹不断。但老天爷却丝毫没有下雨的迹象。

    了尘现在有点进退维谷了,乡民们只要祈雨就好,虽然灵验的时候不多,但却可以百无禁忌。

    但了尘却不行!

    修道之人逆天修行,顺天行事。强行干涉天道运转,是要遭报应的!更可怕得是会引起不可预测的后果。

    祈雨也不是那么好祈的,能祈下来的雨水,本就是老天愿意降下的雨水。属于天庭恩赐的那一类。若是老天真的无意降雨,祈上天去也是无用。

    若了尘现在还敢如当年那般强聚水气,降而成雨。老天爷就不一定那么好说话了。

    当年修为尚浅,属于懵懂无知的那一类。属于机缘巧合之下,而且影响也不大,自然不会惹得天道忌惮,降下灾劫。但到了今日,了尘一旦积聚水气,强行布雨,就不是当年那一场十里方圆的“小动静”了啊!

    修为越高,反而会对于天道更加敬畏。历来神仙如是,了尘也不能例外。

    要解天灾,当寻根源!

    旱灾发生无非天灾人祸以及王朝气运影响而已!

    自然天灾的话,便是天道运转,四时之长,属于自然现象。这种灾难反而是最容易求下雨来的。

    人祸的话,无非开垦过度,地力不济。或者人间有冤气冲天,上干天咎以致老天降祸。这一类只要寻到根源,也不是不能解决。

    反而是王朝气运,关乎大势。大势至,便无可逆转,了尘能做的很有限,而且因果非常,由不得了尘不小心翼翼,谨慎应对了。

    而偏偏了尘静室一卦之后,连续好几次都已经是推演无果,卦卜无效了。

    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大势未显,天道隐蔽,就是事情干己,当局者迷了。

    了尘一连好多天都把自己关在了房间里,对着外面的灾情不闻不问。

    了尘感觉到了自己可能无意之中又卷进了麻烦之中。只是不知道这场麻烦是大是小了。

    了尘做不到对着百姓苦难无动于衷,潇潇洒洒地超然物外。但没有找到起因之前,了尘又焉敢妄动?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了尘现在就是这种情况。

    若是这场旱灾是前两种还好说,若是后面那种,了尘的麻烦可就真的大了。

    王朝气运有起有落,有兴有衰,没有不落的太阳,也没有不衰的国势,更没有不灭的王朝。而中华大地上,每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衰亡,不都是从天灾流民开始?

    了尘在担心,现在他所看到这一切,都不过一个王朝气运衰弱,天下即将兴替的起端。虽然按照原本历史的年代,大明尚有百年国乍,但如今了尘所在的大明,早已经完全是面目全非了啊!

    既然历史已经不是原来的历史,了尘有焉敢断定大明尚有百年气运?

    了尘这边还没有动作,官府倒是先忙活开了。

    每逢大灾将临,官府无论是出于真心,还是政治需要,都必须有所行动来安抚民心。不然引起了民变,当地官员肯定吃不了兜着走。

    对于旱灾,官府也算驾轻就熟,而且早有一套古老的程序。

    一边是发动抗旱,一边是设法祈雨。先是地方郡县执行祭祀山河,禁伐名山。然后就是全民参与的愕祀。要是还不管用,就得惊动中央,进行国祀或者天子颁下“罪己诏”了。

    但这一次显然不一样。

    “什么,那位四川青城山的神仙国师的亲传弟子到了苏州了,还答应帮忙祈雨?”

    “哎呀,这下好了,祈雨有望了,若是祈下了雨来,再补种一些粮食,总不至于到了秋天颗粒无收吧!”

    “可神仙的弟子不都是要济世救民,慈悲为怀的吗?怎么还要每家每户收五十文大钱啊?”

    “听说,那位神仙弟子说了,此地有旱魃出世,当赤地千里。国师真人不忍江南百姓受苦,所以才派了弟子下山,镇压旱魃,化灾祈雨!官府收的钱,是要用来搭建祭台,铸造法器镇压旱魃的”。

    “啊!你说的是不是真的。能真的求下雨来吗?”

    乡野村头,一时间议论纷纷。老百姓们是又喜又忧,既盼着官府真能求下雨来,又害怕出了钱,却到头有事一场空。

    了尘坐在家中,只要有意,乡野之间的传闻怎么可能瞒得过他?

    更何况,里长,粮长还带着官府文书跑到了廖府来收钱了。

    整整一百两。五十文那是农户们的价钱,像廖府这样财大气粗的地主,怎么可能只交五十文?

    了尘脸色都黑了!

    蜀中青城山玄光观的弟子不少,偌大道观怎么可能没有成百上千的弟子。但论起道法亲传得弟子有几个,还有比了尘这个当事人更清楚的吗?

    若是自己坐下弟子来到了苏州,了尘岂会不知?

    云华远在京城,云灵子,小西等人远在四川。狐狸跑去了东瀛。哪儿还会有自己的亲传弟子来到了苏州祈雨?

    李逵遇李鬼,闹剧还是猫腻?

    苏州官府当真不知道此事有假?四川青城山的洞府无人知其所在,但云华可就在京城忠烈祠里主持,无论如何,修书一封,一问就可知真假,怎么会这么容易上当。而且苏州士绅,在京城的关系网不要太多。国师有几名弟子,他们又岂会不知?

    “师公,师公,是不是师叔他们来苏州了,我们是不是可以去见见他们?”朱载墲也听到了消息,兴冲冲地赶来问了尘道。

    “没来!”了尘肯定地答道。

    “啊!那些人不都说是师公您的亲传弟子来苏州帮忙祈雨吗?怎么会不是?”朱载墲张大了嘴巴惊讶地道。旋即又明悟了了似地,挥了挥小拳头,一脸愤慨地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