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孝恭皇后-第1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哭得,比文华殿里的任何一个人都要悲伤、哀切。

    然而,再悲伤再难过,仍然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好在,杨荣这次带回了天子遗诏,太子继位自是名正言顺,这也令留守在京辅佐太子的官员们庆幸不已。为防生变,太子朱高炽当机立断,命皇太孙朱瞻基率领京师管辖左军都督府的镇南卫、骁骑右卫、龙虎卫共计万人的精锐之师,立刻赶往大宁发丧。

    同时,太子朱高炽以太子令调动直属皇帝管辖的亲军上直二十六卫、五军都督府下辖的卫所,将整个京师守卫得固若金汤。

    当时在文华殿里听到天子驾崩消息的所有官员,都留在宫里等候朱瞻基到达大宁的邸报。

    尽管,一路快马加鞭,日夜兼程,朱瞻基的眼皮子都直打架了,脑子里却仍然转个不停。

    一幕幕,一场场,都是他与永乐帝在一起的场景。

    皇爷爷过问他的功课,皇爷爷教授他骑射,皇爷爷带着他处理朝政,皇爷爷为他亲选师傅

    甚至,刚刚及冠,就封他做了皇太孙。

    皇爷爷什么都为他想到了,却没有享到他一天的福,甚至,他至今没有儿子,也成了皇爷爷一直抱憾的事。

    从前永乐帝在的时候,朱瞻基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无依无靠,而今,他突然生出一种孤零零的感觉。

    父王,即将登基为帝,自己并非他最喜爱的皇子,君臣父子,自己会像父王从前一般,担忧父子相疑吗?

    这一刻,他理解了祖父永乐帝,也理解了太子朱高炽。

    一定要将皇爷爷的灵柩平平安安接回来,让父王顺顺当当地登基为帝。

    望着大宁城里的灯光,朱瞻基再次扬鞭催马前行。

    命阳武侯薛禄留守大宁后,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初十,皇太孙朱瞻基会同英国公张辅、安远侯柳升、宁阳侯陈懋等人领军护送永乐帝龙驭至京,皇太子、亲王及文武群臣皆身着衰服,于京郊哭迎至大内,皇太子亲扶灵柩奉安于仁智殿,加殓纳梓宫。

    京城里,从闻丧之日起,寺观就各鸣钟三万杵,禁屠宰四十九日。

    宫中设几筵,朝夕哭奠。百官素服,朝夕哭灵思善门外。礼部定丧礼,宫中自皇太子以下及诸王、公主,从穿孝服之日开始,斩衰三年,二十七个月后方能除服。

    按礼制规定,宫里百日内不得有喜乐、嫁娶、祭礼、饮酒食肉之事,民间婚嫁停一个月,文武官闻丧之日起,都要在思善门外哭丧,四日衰服,朝夕哭临三日,五拜三叩头,披麻戴孝二十七日,凡入朝及视事,均需用白布裹纱帽、垂带、素服、腰绖、麻鞋,退朝则要换成衰服,这二十七日里,军民素服,妇人素服不妆饰。

    二十七日以后,文武百官均穿素服、戴乌纱帽、束黑角带,二十七个月后才换成常服。

    早在龙驭回京之前,众人就闻知了永乐帝的死讯,然而这一刻来临,不管真情还是假意,大伙儿仍然哭得是死去活来。

    一向仁厚、宽宏大度的太子朱高炽,竟然因为嫌东宫里的齐承徽哭得不够哀切,当众按着她的头“砰砰砰”在灵前猛磕,碰得齐承徽头破血流,当场就昏死在灵前,被人拖了下去。

    饶是如此,仍嫌不够,立时命人将齐承徽打入冷宫。

    太子的枕上人尚且如此,其他人更不敢怠慢,满朝上下,宫廷内外,均哭得惊天动地,哀婉凄切。

    本来朝夕哭临三日,只是早晚各哭一回,这下子成了日以继夜,轮班哭个不停,半日之后,再伤心的人眼泪也干涸了,又是在秋老虎的天气里,有些人直接就哭得嗓子嘶哑,发不出声音,有些上年纪的宫妃、命妇干脆直接晕死过去。

    太子妃很沉着地下令将人扶下去灌绿豆汤,用冰水拍脸浇醒,然后缓过神来,扶到灵前再哭。

    众人只好继续哭,这会儿,已经哭不出什么眼泪来,只好用手绢里的香辛料刺激着流些鼻涕眼泪,继续装哭。

    在举哀哭灵的间隙、轮换的时间里,依次退出休息的众人,三三两两地结伴而坐,窃窃私语,片刻小憩间,就将各种消息和态度互相传了几个来回。

    孙清扬听着周围传来的哭声中,凄切中带着些许怨言,就悄悄地膝行至太孙妃的跟前,低语道:“胡姐姐,咱们得设法让母妃劝劝父王,这样下去,失了人心,岂不正好如了别有用心人的意?”

    太孙妃犹豫,若自己去开这个口,会不会被父王、母妃认为不忠不孝?

    孙清扬劝道:“不是臣妾不孝,但若是再这样不分昼夜,不停地哭跪下去,只怕命妇、朝臣都苦不堪言,眼下里,最要紧的是父王尚未登基,若是因此人心动荡,说父王从前父王对皇爷爷情意深重,自是当局者迷,咱们总得想想办法,劝一劝才是。”

    虽未明说,但太孙妃却明白,她未尽的语意是说再这样下去恐人议论太子朱高炽是假仁假义,沽名钓誉。

    太孙妃低声叹道:“按制,朝夕哭临三日便可。皇爷爷若是地下有知,只怕也不肯如此,那遗诏里说一切如旧制,怕也有这层意思,但父王如今哀思过度,你我怎敢相劝?”

    却仍然没有拿定主意,再三推阻,不肯上前。

    忽然,跪在太子妃身后的汉王妃韦氏,起身站起。

    她对永平、安成、咸宁等诸位公主垂泪道:“父皇崩逝着实令人悲痛欲绝,不说你们这些儿女,就是我们这些个儿媳妇,也恨不得能够以身相替,先后跟着去了。只是这几日秋老虎着实厉害,为此晕倒的宗室命妇不在少数,就是刚才还抬出去了几个,纵有御医跟着诊治,但有些上年纪的都卧床不起了,这样下去真不是法子太子殿下这一次,哀毁过度,恐非天下之福。”

    “而且,这朝夕哭临三日,本就是前朝旧制,今儿个已经是第三天了,却还没有诏令下来让停止这恐怕不合规矩吧?”

    太子妃虽然没有接话,却也明白了汉王妃此举是想做什么,如此的昼夜哀哭,对于养尊处优惯的妃嫔、宗室命妇而言,自是痛苦不堪,汉王妃偏当着众宗室、命妇的面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并非因为她心里真心顾念众人,而是想为汉王收买人心罢了。

    迎了永乐帝的龙驭回京后,太子朱高炽并未仿效昔日建文帝朱允炆借遗诏将朱棣等藩王拒于京师之外的旧例,竟召汉王、赵王一并入京哭临,要兄弟三人共送父皇最后一程。

    谁知这汉王妃竟然当面收买人心,显然是贼心不死。

    与太子最为亲厚的咸宁公主当下面无表情地直接打断汉王妃的话,冷然道:“嫂嫂应该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太子哥哥是父皇遗诏明定的新君,他说的话就是规矩,太子哥哥与父皇情深义重,岂是那虚情假意之人可比的?”

    众人一听咸宁公主这话,便都熄了附和汉王妃的心思,一时室内鸦雀无声,但众人眼里,却有股莫名的怒气,看向太子妃、咸宁公主的眼神里就暗含了几分埋怨和愤愤不平。

    孙清扬见众人虽都低垂着头装聋作哑,却多是一副敢怒不敢言的样子,明白咸宁公主因为对永乐帝的感情,所以颇为赞成太子此举的这些话,非但没有起到震慑的作用,反倒推波助澜,正好如了汉王妃的愿。

    但当前局面,毕竟轮不到人微言轻的孙清扬说话,见太孙妃只是低首垂目,她只好悄悄绕到太子妃跟前,扯了扯太子妃的衣袖,再努了努嘴,垂下眉眼去。

    太子妃张晗毕竟是儿媳妇,对永乐帝的感情,虽然深厚,却也比不上咸宁公主等人,孙清扬这一扯衣袖,她看了看众人的神情,顿时就理智地对当前局势看了个清楚:虽然太子登基是名正言顺,但倘若失了宗室的支持,没了文武百官的真心臣服,却也难说不会起些波折。

    想起使臣回复,宣旨召汉王进京行祭礼之时,汉王率领的随从护卫众多不说,人人皆在衰服下甲胄披身,反意昭然若揭。

第140章 宫阙山陵崩(2)() 
太子妃便略一思忖,抢在汉王妃再度开口之前安抚道:“太子殿下幼承庭训,自是与先皇情深义重,不免哀伤忘记了时间。既然大家都不愿看着太子殿下哀毁过度,误了国事,劝诫太子殿下的话,自是由我去说会更为妥当。”

    说完,起身往外去了。

    见太子妃去了,众人虽然依旧哀哀哭泣,但声音却比先前低了好些,有些索性收了泪,只在那里哑声干号,怀里各揣心思。众人正在揣度间,忽见太子妃回来,跟着内侍疾奔而至:传太子旨意,将日夜哭临改为早晚各一次。

    今儿个本是第三日了,这样算下来,大伙儿只需傍晚时分再哭一次即可。

    大家松了一口气,这一下,众人谢恩之余,看向太子妃的眼神里又多了一层敬畏。再哭下去,就多了几分真心。

    之后三日,在文武百官、宗室宗亲们的连番上谏劝进中,太子朱高炽推辞再三,方才择日进行登基大典。

    八月,从永乐二年就被立为太子,当了整整二十年太子,时年四十六岁的朱高炽登基,次年改元“洪熙”。

    登基后,洪熙帝首先赦免了建文帝旧臣,以及永乐年间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像之前蒙冤受屈的解缙家属还乡,随后让其儿子入朝为官并恢复一些永乐年间被抓捕的大臣官爵,加封了有功之臣。

    英国公张辅出掌中军都督府,加太师衔,支双俸。文渊阁大学士杨荣任工部尚书,兼太常寺卿,金幼孜兼户部右侍郎,另一位阁臣杨士奇兼礼部左侍郎加华盖殿大学士。黄淮、蹇义、夏元吉等东宫属员原被抓的陆续被放,并相继进了尚书、侍郎等职,由正五品的大学士一跃成为正二品、正一品大员

    众朝臣见夏元吉等人被放出论功行赏,纷纷羡慕。

    但那户部尚书夏元吉的这份恩赏,别人想要却也不可能,夏元吉当初下狱是因为永乐十九年进谏阻止永乐帝第三次亲征漠北的鞑靼,因为永乐帝这个人独断专行,所以群臣就没有一个敢为此说话,只有他拼死相劝:“此年师出无功,军马储蓄十丧八九,灾眚迭作,内外俱疲。况圣躬少安,尚须调护,乞遣将往征,勿劳车驾。”

    那次进谏惹得永乐帝大怒,将夏元吉当场下狱,甚至打算砍了他,幸亏大臣们劝说才得以作罢。

    夏元吉等人这一得重用,朝臣们自是明白,这天下,从此就是洪熙帝说了算了。

    洪熙帝登基以来,不仅是有功的文武百官各有封赏,还大赦天下。

    作为一个开明的儒家君主,洪熙帝坚持简朴、仁爱和诚挚的理想,大力巩固大明帝国的基业,纠正永乐时期的严酷和不得人心的经济计划,他的许多政策和措施反映了一种对为君之道的理想主义和儒家的认识。

    他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修明纲纪,爱民如子,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

    为了取得直接的评价和利于揭露贪污腐化,洪熙帝直接给予杨士奇、杨荣、金幼孜,稍后还有夏元吉每人一颗银印,上刻“绳愆纠谬”的格言。命令他们用此印密奏关于贵族、甚至皇族胡作非为的案件。监察御史被派往全国各地去调查官员的政绩,并为官僚机构的任命寻求合适的人选。

    由于南方人聪明而且刻苦,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北方人天性淳朴忠贞,虽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文采出众的却较少,为了保证文官科举制度不偏袒南方人,于是洪熙帝规定了科举份额,以保证北方人占全部进士的四成。

    洪熙帝试图纠正永乐时期司法的弊病,十一月,命令内阁会同大理寺等司法官员复查案件,此外,禁止对犯人滥用肉刑,和除谋逆之外,惩处时不再株连犯人的亲属,废除了违背儒家的仁爱原则和孝道伦理的一些做法。

    免除受自然灾害的人的田赋,并供给他们免费粮食和其他救济物品,以保证其恢复生产;下令减免赋税,对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

    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

    同时,还将军内所养官马分给各卫所民养,以减轻其负担。采纳夏元吉所言,取消皇帝征用木材和金银等商品的做法,代之以一种公平购买的制度。

    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均释放为民,听其还乡;因言事谪戍者照此办理;又设南京守备;官吏谪隶军籍者,均放还乡

    可有可无的官员被解职,其他的官员在70岁就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