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盗墓人生-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九马上激动起来,身子完全抖动起来,转头过来看到我,感觉他的身子彻底放松下来了。

    在海下最麻烦的问题是对话,老九对我比划了老久,我终于明白过来,这是一艘沉船,老九正费力地想爬上去,进入船舱,我来了正好,借着我的肩膀,老九终于成功地越过了船舷,然后将我扯上去。

    这是一艘大船,一落到船上,就看到了桅杆,桅杆源于帆船时代,在扬帆远航的同时,也承担着舰船“耳目”的作用,正道是:“刁斗三更,风急旌旗乱”。随着社会进步和舰船技术发展,风帆时代的桅杆渐渐失去了动力源支柱的功能,演变为纯粹的舰船信息源载体。

    我们朝着桅杆游过去,因为上面的帆还在,沉船时经受了剧烈的撞击,所以落在船面上,近了,我们都不敢触碰,担心一碰它,它就会化为乌有,彻底消失在海底,帆上一般有船体的正身标志,这艘船也不例外,看清上面的图案和文字,我和老九交换了一下眼神,这是元朝的大船,确切地说,这是元朝的漕运船。

    一是上面还有漕运船的标志,二来是上面的文字,那是八思巴文,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走,我有十来年的古玩经历,对于各个朝代的文字都是略通。

    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时期由国师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新字,世称八思巴蒙古新字,字数只有一千多个,至元六年八思巴文作为国字颁行全国后,其推广却受到很大阻力,除政治和文化传统因素外,主要是因为这种文字字形难以辨识,再加之在有的地方使用时还仿效汉字篆书的写法,这就更加剧了识别的难度,所以民间依然是以汉字为主,八思巴文更多地运用于官方文件,所以,这艘船并非民间的漕运船,极有可能是皇家漕运船!

    再看这艘船的桅杆,已经是四桅杆了,是相当规模的漕运船,老九摇了下头,冲我摆摆手,他长年奔走于墓下,应该知道这是什么文字,但对于这船的建造规模,似乎存疑,我笑了一下,点了下头,元朝的造船能力,的确可以做到这种规模。

    元代(1271—1368年)的造船业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大发展,具备了很强的造船能力。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元灭宋期间的至元七年(1270)造战舰5000艘,至元九年,造战舰3000艘,自至元十一年(1274)~至元二十九年(1292),又造海船9900艘。《大元海运记》记载,至元二十二年(1285)为济州河运粮,一次造船3000艘,造船能力之强,可见一斑。

    《元史·兵志》记载,元朝在江海水路设水驿站424处,共有邮递专用船5921艘。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说,在黄河入海口见到“有属于大汗之船舶,逾一万五千艘”,他估计长江“每年溯江而上之船舶,至少有二十万艘。”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送公主远嫁波斯,“命备船十三艘,每艘具四桅,可张十二帆”,可见元代已有四桅船。

    《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说,“凡海舟,元朝兴国初运米者,日遮洋船,次者日钻风船”,据专家考证,这两种元代主要的海上漕运船,载重量分别在70吨和40吨上下。该书还详细记载了元代对“船制”和“风篷”、“舵”、“锚”的讲求,甚至具体到各部位尺寸。

    好吧,扯得有点远了,看到这元朝的漕运船,有太多东西浮现在脑海里了,这些证据只有回到海面再向老九陈明,我们是来找海下地宫的,没有找到,却找到了这一艘巨大的沉船,算是意外之喜了,不过,现在进入船舱实在是个问题。

    老九已经往船舱去了,虽然沉在海底这么多年,船舱居然是完全封闭的,准确地讲,是从里面被锁上了,老九狐疑地看我一眼,比划了一下,现在只有试试真家伙了。

    老九掏出一把刀,卡在那里,然后用整个身子去撞击,我也与他一起,终于,整个舱门都被撞开了,接下来的事情却超乎我们的想象,舱门倒塌,里面一股莫大的力道将我们的身子吸了进去,我们完全没有挣脱的余地,只感觉“嗖”地一下,身子像坐上了火箭,一股脑地往前,最终落到地上,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身体传来剧烈的疼痛,陷入一片黑暗……

    “林天易,醒醒,不能死在这里啊。”老九的声音从遥远的地方传来,脸颊被人接连拍了好几下:“喂,林天易,那老头子不是说你是九死一生之命么,命硬得很,不会轻易死掉的,你是不是等我给你做人工呼吸。”

    “噗”,因为想笑,一张嘴,嘴里有水喷了出来,正好喷了老九一脸,他立刻别过脸,抹去脸上的水,骂道:“你这家伙!”

    我笑了,身子还是无法动弹,看老九也不怎么样,是坐在地上的,我突然意识到了一点,不对啊,我们明明是在海下,可是老九怎么可以说话,还有,现在呼吸就和在陆地上一样,不对劲啊,不对劲……

第73章 自来石,门() 
看着我的眼睛,老九说道:“林天易,你的反应能力很惊人,我们现在还在海下,不过发生了一点不可思议的事情,能起来吗?”

    往旁边一看,氧气瓶放在一边,氧气面罩也取下来了,我用手撑地坐起来:“我们在什么地方?”

    “不知道啊。”老九说道:“船舱门一打开,就被吸进来了,醒来以后就在这个鬼地方了,海底下怎么会有这种地方。”

    身子恢复了知觉,我索性直接坐起来:“不对啊,老九,如果有入口,为什么海水没有流进来,还有,这里面是有空气的。”

    我狠狠地吸了一口气,这里非但有空气,而且很充足,虽然显得有些沉闷,但空气是自然流动的,老九叹口气:“我也很想知道为什么,林天易,我们惹上麻烦了,刚才已经找过出去的通道,没有任何发现,如果进来需要入口,现在这个入口彻底关闭了,我怀疑,这个入口只能从外面打开,一旦进来,就不能原地返回。”

    我和老九为了行动方便,脱下了潜水服,这样一来,身子就彻底轻松了,我环视四周的环境,这里是一间石室,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估摸有一个足球场大,最要命的是这里除了青石板,啥也没有,石室方正,不算高,两米多的样子,后背现在还在隐隐作痛,真是庆幸高度只有如此而已。

    “石室工整方正,这些青石磨得仔细。”老九说道:“又是在这么深的海底,这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工程,如何在海下开拓地下室,又怎么把青石送到这里来?太不可思议了。”

    老九一直自言自语,我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从下海到现在,有几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刚才是怎么回事?我们把你往上拉的时候,绳子突然断掉了。”

    “格老子的,我还想说呢,绳子到了这里就不够用了,眼看着出来一个岩洞,我感觉不一般想进去看看,偏偏让绳子给扯住了,想解开绳子呢,可是水压太大,动作不麻利啊,”老九提起来就是一肚子的牢骚:“所以自己正想办法解绳子呢,结果你们就把我提上去了,我不想浪费时间,所以就自己弄断了。”

    原来如此,我真是哭笑不得了,老九又说道:“想到你的性子,肯定会下来找我,所以就在那里留了一个记号,你倒是来得挺快的。”

    就在此时,头顶突然传来一阵轰鸣声,就像海底打了雷,轰轰作响,我的心一沉:“糟了,暴风雨要来了,蒙洛那小子千万要机灵一点。”

    “放心吧,没道理在原地等死吧?要是笨到这个份上,死了也算他活该。”老九嘴上这么说,脸上还是露出了担心的神色,蒙洛有些死脑筋,经过这些日子的相处,这一点相当明显,他要是认死理守在原处,还是很危险的。

    我们虽然着急也是无可奈何,现在从这里离开都是奢望,休整了好一会儿以后,我们背着氧气瓶在石室里到处摸索,没有松动,没有空洞,只有地面有呼呼的风涌进来,这说明这里与外面相通。

    “等等,老九,那艘元朝的漕运船搞不好正好沉到了这个地方,船舱从里面锁住,只有一个解释,船上的人遇到了什么危险,为了保护自己,他们把自己关上了船舱里,这说明船沉了以后,船上还是有人的,那些人……”我尽量整理了思绪,终于有了结论:“那些人把自己反锁在船舱里是想避开什么危险,可是因为船与通往这里的机关撞在了一起,所以,他们也被吸了进来,假如这个前提成?”

    老九马上来了精神:“假如这个前提成立,那些人也应该来到这里,但是,这里什么也没有,这说明,人从这里出去了。”

    我和老九立刻击掌相庆,人要是从这里消失的,就一定有出去的通道,但我们的心还没有落回到肚子里,老九说道:“这只是你的猜想,也符合逻辑,可是,必须要用实际行动来打破,林天易,我想到了一个东西。”

    “什么?”我问道。

    “明朝的墓室有一种叫做自来石的东西。”老九说道:“这种类型的门重心在门内侧,里重外轻,开关自如。这种门,最大的特点是从外面是打不开的,只因为里面设置了自来石,从内部顶门的石条,称之为“自来石”。用自来石关门的方法是先将一扇门关严,将另一扇门关到地面石槽内侧,门内有人将自来石放人地面石槽正中,斜靠在半掩的门扇石坎上。门内人从门缝中撤出,将未关上的门扇拉紧,自来石便落在两扇门的石坎下,将门顶牢,这样门就关得牢固了。”

    “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我疑惑道。

    “关系可大了。”老九说道:“后来人能够想到这种法子,前人说不定有相似的想法,而且更精进,从现在开始,我们不用管地面如何,主要研究石壁,只要找出一条缝隙出来,就足够了。”

    我明白了,门,我们现在要找的是门,我和老九将整个石室一分为二,一人负责一片区域,为了不错过,我直接用手指拂过墙面,老九所说的缝隙不止是指石板之间的那条被填充的缝隙,而是指可以透风的缝隙,整个空间里完全没有声音,只有我和老九的喘气声,还有脚步挪动的声音,一共也就四面墙,我和老九很快就解决了一面,然后检查另外两面,终于,老九率先哈哈大笑:“林天易,天不亡我们也,快过来!”

    我一步迈过去,老九示意我用手去感受一下,手按在上面,风丝丝缕缕地钻出来,扫在手心里,格外舒服,“就是这里了,林天易,现在只要打开这道门,我们就能到达新的地方了。”老九兴奋不得能自已:“让我瞧瞧,这门要怎么弄开……”

    老九从系在腰上的防水包里掏出一根铁丝,没想到太粗了一些,还弄不进去,我正沮丧的时候,老九又拿出来一根,相比之下要细得多,他冲我得意地笑笑,他在那里拨弄了半天,完全是按照开“自来石”的方法做的,弄得一头汗也没有办法:“不对呀,要是自来石,肯定早开了。”

    我是无可奈何了:“既然如此,肯定就不是自来石了,不如换个方法吧,从时间来看,明朝不是在秦汉后么,没道理一样。”

    老九是钻了牛角尖了,嘴里喃喃道:“我就不信这个邪了。”

    看着他在那里憋足了一口气折腾,我也是无可奈何,站在一边看着,突然,我发现那缝隙里有东西闪了一下,再然后,我心里一动,猛地拉开老九,拿过他手里的铁丝,老九愕然道:“你这是做什么?”

    我不吭声,将铁丝弄成一个“7”字形,然后伸进去,往前轻轻地带,这根小小的铁丝根本不足以带动石门,“有粗一点的,扁一点的吗?”

    “你要各种型号的都有。”老九说道:“就怕你用不上。”

    老九解下腰上的包,任我在里面挑选,看到其中一根,我心里一动,立刻拿起来卡在缝隙里,用力地一撇,那里又松动了一下,我更加肯定自己的想法,马上停下来:“老九你有炸药的吧?”

    “有,怎么了?”老九说道:“要开动吗?”

    “好像……不需要。”我乐呵呵地说道:“我觉得我们忽视了一点,一直看到比自己高的地方,却没有看到比自己低的地方。”

    说完,我扔下手里的铁丝,整个身子趴在地上,再往上看去,头灯的光向上照过去,呵呵,果然是如此,我们是被视线给欺骗了,老九的技法失去作用,看我神神叨叨地,早就按捺不住了:“你究竟在搞什么鬼?”

    我的手按在其中一块石板上,手指朝上,抠进去,用尽浑身的力气往外一拉,那扇石门便打开了,光束照在门后幽深的黑夜里,显得渺小且无力,我顿时松了一口气,然后哈哈大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