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第1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亮正在和蒋琬叙话,他没有打扰他们,只是静静地行了一礼。

    诸葛亮对马谡微微点头,仍对蒋琬道:“公琰就不要推辞了,此次朝廷举茂才,你为不二人选!”

    蒋琬摆着手:“不成不成,我忝列丞相府东曹掾已是尸位素餐,刘邕、阴化、庞延、廖淳诸人,无论机变抑或守正都强过我,丞相该举荐他们,”他因看见马谡,又补充道,“还有幼常,才干强我数倍,也可为丞相斟酌。”

    诸葛亮笑了一声:“公琰真是循循君子,公而忘私,不徇私情,不过,亮恰恰看中你的公义。朝廷举才,原是为甄拔良人,为国增辅,若背亲舍德,外间定会纷议喧嚣,质疑朝廷选举,假借公心以谋私利。举公琰为茂才,正为以明此举之清重,令远近不得非议,辄为朝廷选举立下表则。再说,公琰严整威正,容让有度,符合选茂才的条件,何以一再辞让呢?”

    “公琰此次举为茂才,丞相昨日便和我议过,我很赞同,公琰不要推辞了。”马谡真诚地说。

    骄傲清高的马谡也叹服蒋琬的忠毅,蒋琬当真推脱不了:“丞相期望过重,琬惭愧。”

    诸葛亮笑着伸出手,羽扇轻轻地搭在蒋琬的肩头:“唯才是举,公琰当得起!”他这才转向马谡:“幼常,说说你的事。”

    马谡道:“头一件是廖立的事,有司的合议送来了。”他把一卷文书递给去。

    合议的结果是李严的使者原拟为大辟,但因朝廷大赦,免去死罪,处以戍边之刑。而廖立本无大罪,还有维护朝廷礼制之功,但不该在大行皇帝灵前擅起争端,考其行轨,良有可谅,故而罚其城旦两月。

    惊扰先帝梓宫,毁伤大行皇帝明器,这样的惩罚可算很轻。诸葛亮捧着文书,没有言声,目光仿佛停在某个字上,深深地抠住了。

    “丞相,是不是轻了?”马谡问道。诸葛亮摇摇头:“合律,但不合情。”

    马谡愕然,依法决事,本就不该以情理为准,诸葛亮一向遵法守礼,是出了名不容私情的铁面宰相,今日怎么说上情理了。他迷惑地看了诸葛亮一眼,忽然想到,这哪里断的是寻常案子,后边还牵着李严的颜面。屯兵白帝城的李严若是知道自己的使者奉丧不成,反遭刑惩,也不知会掀起什么风波来。倘若李严是具公心的忠臣,他当会力避嫌疑,陈请朝廷依法处置,若他揣着争持心和功利心,谢罪的姿态会做,但芥蒂也会生。

    诸葛亮却把这事儿撇过去了:“下一件。”

    沉思中的马谡醒过来:“刚收到的北边信札,点名道信写给您。”他把第二份文书呈递过去。

    这下轮到诸葛亮错愕了,文书还没启封,粘着武都紫泥。他取来小刀,轻轻刮掉了,里边竟还卷着数封书信,他随意选了一封信,展开来读了一遍,忽然就笑了,竟不顾虑地拿给马谡和蒋琬看:“看看,奇文当共赏之。”

    这原来是曹魏诸大臣写给诸葛亮的劝降书,联名的有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这帮佩紫怀黄的魏国高官窥见刘备新亡,蜀国元气损伤,国小民弱,疆域瘠薄,兵伍孱弱,不惜耗费翰墨,力劝诸葛亮举国称藩。言道天命在魏,徒作抵抗只取其辱,岂不是与天为敌,不如顺应时事,面缚投降。

    马谡读的是王朗的书信,满纸引经据典,犹如妇人的唠叨,没完没了地重复。他又捡起其他人的书信,都是一个调调,生怕文辞不华美,他不禁也笑了:“这帮人真闲呢,有这工夫写信劝降,不如率军来一决高下!”

    蒋琬却不细看,只扫了一眼:“丞相要不要回复他们?”诸葛亮挥了挥羽扇:“幼常说得很好,他们闲,诸葛亮不闲,哪有这工夫一一回复?诸人不过说的是一件事,回一封信则可。”

    马谡把那几封书信稀里哗啦合起来:“丞相若是忙,我替丞相回信,骂死他们!”

    诸葛亮莞尔:“不必了。”

    这当口,修远推门而入,才进得屋,一脸的汗也不曾揩掉,便说道:“先生,太学闹事了。”

    “闹事?”诸葛亮吃惊。

    “可别提了,博士们打起来了,”说起博士打架,修远实在忍不住,竟笑出了声,“先生,你可没看见,饱读诗书的大学者们斯文扫地。听说只是为《春秋》里的一个释义有争持,几下里都不肯相让,学子们又在底下起哄,可是没讲究了。”他越说越开心,双手起劲地比划着,余光却看见诸葛亮阴得像笼了乌云的脸。

    诸葛亮目光严峻地看了他一眼,沉声道:“动手的都有谁?”

    修远顿时成了蹲在炕头等着挨打的老实孩子:“许慈、胡潜、秦宓……”

    又是熟悉的刺头儿名字!自刘备经略益州,因战乱学业废弛,为了重振蜀地文风,选拔益州饱学之士典掌学问,校勘坟典,奈何文人相轻。尽管学者们才高八斗,却少有君子和气,动辄忿争谤讪,为一句释义一字考据不惜毁伤名节,妄生私隙。

    “得寻个人来主持太学。”诸葛亮低声道,羽扇搭上去,在颚下轻轻停住。

    阳光像一片轻羽,摇摇晃晃落在脸上,秦宓懒洋洋地打了个哈欠,忽然想起自己是在丞相府。丞相诸葛亮正坐在自己的对面,不该有此不雅观的举动,便匆匆把剩下的半个哈欠掐在舌头上,呼噜咽下一口唾沫。

    诸葛亮却似不在意,柔和地微笑着,笑容像一钩干净的月亮,不炫目,却令人沉醉,秦宓忽然想起《诗?月出》的名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被这笑容照耀,便是千年玄冰也会融化。

    “子敕,”诸葛亮的声音清亮,“这一篇文章,烦你看看。”

    秦宓前倾身体,却扯疼了扭伤的手,咧了一下嘴。他在太学打了一大架,一人对阵五六人,虽然扭伤了手,撞破了额头,却很是得意。文质彬彬的太学学生们现在都拿他当英雄,学问好不说,还敢抡胳膊揍人,就冲这血性,比咬文嚼字的老学究强多了。

    那文书是诸葛亮回复曹魏诸臣的书信,秦宓不敢怠慢,一字字读得很认真。

    “如何?”诸葛亮问。

    “刻薄。”秦宓半晌才想起一个形容词,他似乎嫌只说一次不足够,又重复道,“真刻薄。”

    诸葛亮一笑:“是么,需要修改么?”秦宓拨浪鼓似的摇晃脑袋:“别,千万别改,我觉得这样很好!”

    他把书信盖在脸上,竟然大笑起来,“丞相好一篇不容情不宽纵不敦厚的佳文,足可流传千古!”

    这个男子有月亮般的微笑,还有刀剑般毒辣的言辞,真是非常奇怪的组合,长了刺的玫瑰很美丽,那是畏而爱之的美。

    “不容情不宽纵不敦厚,”诸葛亮笑吟吟地说,“多谢子敕评语,对敌人不得不如此,只是,”他话锋一转,“对自己人,还是需要容情宽纵敦厚。”

    秦宓的笑声戛然而止,他当然明白诸葛亮在讽喻,他不是肯伪装的脾气,坦率道:“丞相,宓也不是故意寻衅挑事,谁乐意生闲气。只是看不惯诸人以学问作兵盾,强压他人,听不得质疑反对,稍有不同见解,便气恨填胸,以非议者为仇。”

    “亮没有怪你,”诸葛亮温和地说,“只是既为太学师长,事事该为表率,莫为小气动起大干戈。惹了笑话不说,若是因小衅而罹大罪,岂不后悔?”

    秦宓叹了口气:“丞相,你该知道,自许太傅殁后,益州学士群龙无首。而今这官学中,诸学者都拿自己当魁首,谁也不服谁,即便宓不起争持,难免不有他人挑起事端。”

    诸葛亮平静地说:“亮岂能不知,故而今日请子敕入府,除了研读文章,还请子敕随亮去见一个人,为益州官学请得主事,望子敕不辞。”

    秦宓惘然:“丞相欲去见谁?”“杜微。”诸葛亮悠悠然地说出这个名字。

    杜府的司阍没想到丞相会亲临府门,当他看见丞相的皂盖轓车辚辚地在门口停住,白衣羽扇的诸葛亮款款地走上台阶,一度以为自己看走了眼。

    “杜先生在么?”诸葛亮礼貌地问。司阍不假思索地说:“在,”忽然想起杜微的吩咐,改口道,“不在。”

    诸葛亮微笑:“相烦通报一声,诸葛亮求见。”司阍很想拒绝,像打发其他人一样,用三两句把来人撵走,可一则诸葛亮是丞相,并非寻常访客,二则他没有抗拒的力量,诸葛亮一句温和的请求,天下的坚壁都会纷纷粉碎。

    秦宓从诸葛亮身后跳出来,他熟络地拍了拍司阍的肩膀:“老黄,别磨蹭了,快引丞相去见杜先生!”

    汉丞相亲自登门,再故作骄矜地拒人于千里,不仅失礼,还太拿大。司阍虽然知道自家主人不肯入仕,朝廷每有辟举,都推以耳聋,但面对丞相诸葛亮的造访,司阍却不敢怠慢,答应着就跑去报信。

    杜微是被家人用肩舆抬出来,有气无力地躺着,稍动一动便唔唔地哼一声,以显示自己病弱不胜力。

    “杜先生可好?”诸葛亮和气地问候道。杜微指着自己的耳朵,摇摇头,表示听不见。诸葛亮暗自打量杜微,灰白发梳理得很平整,衣服少有皱褶,显见是极修边幅。他是与许靖齐名的益州名士,数年来闭门不出,名气大得盖过一座山,却把自己深藏起来,不肯露出峥嵘。

    “杜先生,亮想请你入仕公门,授业太学。”诸葛亮开门见山。杜微又指指耳朵:“听不见。”他哑哑地说。见杜微一味装聋作哑,秦宓很想笑,他也装作不知情,贴着杜微的耳朵,用很大的声音说:“杜先生,丞相想请你授业太学,好不好?”杜微被秦宓的声音震得向后一偏,气得丢过一个恼恨的目光,又不好当面揉耳朵,只得忍住耳朵里搅浆似的混沌。“听不见!”他没好气地重复着。诸葛亮并不懊丧,他笑了笑:“无妨,杜先生不便听,亮以纸笔代言则可。”

    秦宓领会,便去寻来笔墨,诸葛亮和杜微相对而坐,依着一面小案,款款地写了几张竹简,一一递了过去。第一张竹简上是:“服闻德行,饥渴历时,清浊异流,无缘咨觏。”

    杜微的目光滑过“清浊异流”,心里跳了跳。他本想说他并不想与诸葛亮有清浊冰炭之分,可软话不能说得这么快,他硬把话吞了下去。第二片竹简又递来,这一次要长一点:“王元泰、李伯仁、王文仪、杨季休、丁君幹、李永南兄弟、文仲宝等,每叹高志,未见如旧。

    猥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言辞很谦光逊让,杜微心里的好感陡生了几分,加上又罗列了一干有名人士对自己的赞美,也不免得意。第三片竹简接过来:“朝廷今年始十七,天姿仁敏,爱德下士。天下之人思慕汉室,欲与君因天顺民,辅此明主,以隆季兴之功,著勋于竹帛也。以谓贤愚不相为谋,故自割绝,守劳而已,不图自屈也。”

    杜微握着三片竹简久久沉吟,诸葛亮也不催迫,像个求道的学生似的,安静地等着先生解惑。

    杜微幽幽地叹息:“我老了,承蒙丞相厚望,奈何力不能任事,求乞归家养病。”

    被拒绝了,诸葛亮还是不急不躁,沉定得像平静的潭水,倒让杜微迷惑了,看见诸葛亮又写了几片竹简递过去。“曹丕篡逆,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欲与群贤因其邪伪,以正道灭之。”

    兴复汉室是那么沉痛的一句口号,由诸葛亮优雅的字体写出来,在字里行间焕发出特别的光辉。杜微心中一震,他默然地凝看着这个四十三岁的丞相,论岁数是自己的子侄辈,可那份从骨子里散发出的沉稳执着却远远超过自己。他仿佛一出生就长大了,以后每长一岁都在为那成熟添砖加瓦,日复一日垒起高不可攀的伟岸。

    “怪君未有相诲,便欲求还于山野。丕又大兴劳役,以向吴楚。今因丕多务,且以闭境勤农,育养民物,并治甲兵,以待其挫,然后伐之,可使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

    “君但当以德辅时耳,不责君军事,何为汲汲欲求去乎!”又是三片竹简,松墨在青竹上泛着光,杜微抚了一下,没干的墨染上指头。他用另一指头一拈,两根指头都污染了,他瞧着浸了墨的两根指头,哑然失笑。

    他有点喜欢诸葛亮了,如果诸葛亮不是丞相,他一定会收诸葛亮做学生,和这种勤勉专心又不死板沉闷、聪颖明达而不轻狡儇薄的学生共治经典,一定是快乐的。

    “丞相的字很有功力,不知师从何人?”杜微的问话牛头不对马嘴。诸葛亮笑道:“写多了教令,熟能生巧而已。”杜微把六片竹简合拢,漠然地感叹道:“真是好字,比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