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第1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备忍着难受的感觉,从心底刮着血吐出字来:“分荆州。”

    孙权明明知道刘备有分荆州的意图,偏要装作茫然无知,故意问道:“如今长沙、桂阳、零陵可在我江东手里,左将军拿什么分?”

    刘备不慌不忙地说:“诚然,三郡是在江东手中,可江东出兵奇袭荆州,长沙、桂阳不设防而仓促服降,零陵乃吕子明以诈计赚得。江东夺此三郡,疆域虽暂时易手,民心未曾归附,我若暗相煽动,三郡归属何方还很难说。”

    大耳贼的奸诈真是名不虚传!孙权一面佩服,一面痛恨,神情却认真了:“左将军果然高明,我也不和将军绕弯子,却不知左将军欲如何分荆州?”

    刘备扬起马鞭,挥向沉淀在雾霭中的湘江:“以湘水为界,湘水以东,长沙、江夏、桂阳归属江东,湘水以西,南郡、零陵、武陵归属我。”

    这其实是很划算的交易,江东夺取三郡,几乎兵不血刃,本还忧虑着或许会和西边有一场争夺荆州的恶战,孙权甚至做好了三郡保住一郡的打算。如今却得刘备亲口允诺,赚来江夏、桂阳两郡,而且双方既是定盟,此两郡从此划归江东版图,刘备便没有理由夺走,但更大的好处却是,从此江东离北出长江的要隘江陵襄阳一线又近了一步。

    孙权心里笑出了迎春花来,脸上还装作镇静的君主模样:“唔,分疆事大,不可仓促决定,还需商讨细则。”

    刘备顺着他的话头道:“分疆细则,可遣使者来蜀报命,寻复盟好。”

    “好,左将军信得过谁任使者?”孙权的口气里带着玩笑。

    “别的人罢了,诸葛子瑜很好。”刘备却说得很认真。

    孙权大笑:“我也正有此意!”

    刘备拱起手:“如此,当在成都恭候子瑜,再续两家盟好!”

    “孙刘盟好,永不背弃!”孙权信誓旦旦地说。

    刘备不相信孙权的誓言,君王的誓言都是虚无缥缈的泡沫,还不如小孩儿的喷嚏真实。权力的血腥祭台下总要埋葬几句虚伪的誓言,他扭转马头,踏踏地背离而去。

    “左将军!”孙权忽然喊道。

    刘备一回头,孙权脸上一贯的戏谑消失了,语气破天荒地掺着不甘的伤怀:“我妹子让我代问将军安好!”

    刘备怔忡,孙权这忽然的一句话,像遗忘的时间枯井里涌出的一泓水,将蒙尘的往事洗干净了脸孔。他看见那往事里粉碎的伤感记忆,有久违的愧疚,有渺茫的怀念,可那都属于流逝的往事,像陈旧生硬的棉絮,暖不住身子,只是一种陈腐的回忆。

    “说这些事,有什么意义呢?”他涩涩地说,毅然地转过身,马鞭啪地一声甩下去,人在那一声后已飞出去很远。

    孙权望着那越奔越远的背影,暗涩的水雾笼着他的轮廓,是那样寂寞的一点想念,被水面紫色的风吹散了。

    夜晚的月光无声地落在窗前,洁白的光芒柔软如山水画的留白,无限的遐想在那不着墨的地方幽幽地散发惆怅的滋味儿。

    诸葛亮忽然就醒了,脸上很凉,不知是泪,还是月光。他记得自己梦见了二姐,那是在隆中的草庐里,正是春风拂阑的美好季节,处处是清润妍丽的醉人芳景。他坐在院子的长廊上,二姐牵过他的衣裳,一针一线密密缝补,手指头绽出花朵般的螺旋。他闻见二姐发间的芳甜味儿,仿佛饮了陈酒,顷刻便要醉死过去。

    二姐说:“小二,二姐知道你忙,可你总得给二姐写一封信,哪怕一个字也没有,二姐也满足了。”

    给二姐写一封信,便是这样简单的要求,原来是姐姐最后微薄的渴慕,可他竟连一封无字的信也没有写过。他已身在千万里外,而二姐的想念一直守在那个地方,从来没有改变过。

    到最后,他竟舍不得写一封信。

    眼泪撑了很多日子,终于在这个时刻决堤,那是他隐藏得很深的伤口,他用了很多力气去承受,试图用自残似的忙碌掩盖他尖锐的痛苦,可他还是失败了。冰冷的月光洒满面孔,泪水却穿破了那种冰冷,他觉得自己怎么这样软弱。

    他忍受不住那种熬不住的悲伤,他听见每一块骨骼都在哭泣,背身起床,索性走到窗边,去眺望那清绝的残月。那一钩弧线仿佛哀伤的微笑,却被一缕云隔断了。

    “孔明?”身后有人轻轻呼唤。

    他没有回头,他知道自己的心事总是瞒不住她,可他不愿意让她看见自己软弱的眼泪,始终没有面对她。

    “让均儿回荆州料理丧事,成么?”黄月英轻轻地说。

    诸葛亮静默了一会儿:“好。”

    黄月英悄然一叹,她挽住他的胳膊,觉得他的身体很凉,她便挨得他更紧一些,也不知自己那不多的温度能不能驱走包围他的寒冷。她把脸贴着他的肩膀,静静地说:“什么事都搁在心里,你累不累呢?”

    诸葛亮回过脸来,微苦的笑被月光温柔地吻住,他轻轻拥抱住了妻子,这无声的动作倾诉了他满心的感激和动容。片刻后,他像是想起什么事,竟去寻来外衣,作势要出门。

    黄月英愕然:“大半夜的,你这是要去哪儿?”

    诸葛亮披着外衣:“想起有事没做完,反正也睡不着了,不如去做事。”

    黄月英嗔怪道:“劳碌命!”她不得已,便去外间叫来两个僮仆,让他们擎了灯送诸葛亮去外堂。

    诸葛亮走到了门边,柔柔的光洗过他清穆的脸,他对黄月英殷殷道:“你睡吧。”他吱嘎推开门,脚步声像软绵绵的雨滴,挠着墙根远远地遁去了。

    黄月英哪里还能入睡,坐在床边出了一阵神,也不知该做什么,莫若去瞧瞧诸葛果。这才站起来,却发现那柄白羽扇安静地躺在床边,她握了起来,犹豫了一刹,到底还是走了出门。

    好奇的夜风趁机溜了进来,在空荡荡的房间里苦苦地寻找,却沮丧地一无所获,只得停驻在湿润的枕头上,点点的光随风摇曳,宛若谁来不及拭去的泪。

    卷尾

    阳光落在成都左将军府中,仿佛一卷薄脆的刀锋,将府邸整整齐齐切成两半。一半仿佛透明的纸,墙砖都闪着灼热的白光,一半却似被灰墨污染的面孔,沉默得失去了轮廓。

    屋里恰是窗明几净,人的脸和家什物件都有明晃晃的光芒在跳跃,刘备举起手,将一张舆图郑重地交给了诸葛瑾。

    舆图并不大,唯有荆州一地,潺湲湘水从中央横亘而过,仿佛一道深不可弥合的裂痕,把广袤的荆州残忍地剖开,从此彼此暌违,老死不相往来。

    “以湘水为界,”刘备面无表情地说,“长沙、江夏、桂阳归属江东,湘水以西,南郡、零陵、武陵属我。”

    诸葛瑾捧过舆图,又听刘备道:“长沙、江夏、桂阳三郡印绶,由荆州镇将关羽只手交换,翌日,江东可遣吏接管。”

    “左将军诚意昭昭,从此东西两家盟好,永不相悖。”诸葛瑾微笑道,他是循循君子,永远保持着不温不火的柔软风度。

    刘备笑了一下,笑容没有太多喜色,却是保持着君王的矜持,甚至有些不甘的隐忍。诸葛瑾知道,若不是逼不得已,刘备绝不肯让出一寸土地。

    刘备和诸葛瑾寒暄了些不疼不痒的客气话,他像是觉得不得不说,停顿了一会儿,神情微微黯淡,语气也柔软了:“子瑜,听说尔家二姊命陨,还望节哀。”

    诸葛瑾心中轻轻一跳,他没有显出过分的悲伤:“承蒙左将军挂怀吾家丧事,此为家门不幸。”

    刘备叹息道:“尔弟孔明听闻噩耗,心甚哀之,奈何他事务繁多,不能亲赴荆州主丧,家姊之事,我已托云长多加照拂。”

    “舍弟孔明身负重任,岂比常人,吾自知其不得已,多谢左将军体恤家门。”诸葛瑾平静地说。

    说的虽然是丧事,却用的是公式化的语气,到最后,诸葛瑾既没有提出要与诸葛亮会面,更没有见到诸葛亮,仿佛他和刘备口中的“孔明”只是一个名字熟悉的陌生人,连面孔也像一团模糊的烟雾。作为各为其主的一对兄弟,血缘是他们斩不断的联系,可形势必须让他们保持难受的距离。

    离开左将军府,诸葛瑾并没有疾去传舍,他安步当车,沿着繁荣如锦的成都街衢缓缓步行,看得满街热闹如烈火烹油,穿梭行人衣袂如影,一骑骑飞马从宽直的街道上奔跑而过,仿佛一支支响箭扑入街角束束聚集的阳光里。

    诸葛瑾回头对随行的侍从说:“成都比之江东如何?”

    侍从想了想:“成都似更热闹,”他慌忙补充道,“只是成都血腥味儿重。”

    “这是什么说法?”诸葛瑾笑问道。

    “我听说,”侍从压低了声音,“成都这一两个月中,因着汉中的缘由,杀了很多人呢。”

    诸葛瑾的笑容缓缓消逝了,侍从所谓的传闻他是知道的,自汉中丢失,曹操兵临巴蜀,蜀中一日数惊,流言不断。诸豪强甚至欲举家南逃,闹得四地人心惶惶,为了震慑浮乱的民心,左将军府不得已大开杀戒,将一拨擅传流言者逮拿弃市,而听说在刘备回成都前,以铁腕手段镇压流言者的,却是他的弟弟诸葛亮。

    诸葛瑾不知为着什么古怪的理由,心情落寞起来。街肆上吵嚷的声音似被水湮了清晰的轮廓,仿佛过去那场花团锦簇的美满记忆,时间一瓣一瓣凋谢,那些曾经干净得像水似的纯真,都不见了。

    他于是只能在记忆里寻找曾经的温存怀念,想起那个笑嘻嘻的总角儿童,绯红的脸蛋儿仿佛刚熟的红桃,活泼泼不曾有丝毫忧烦。从门前长街落下的大捧阳光中跑向他,利利索索地称呼一声:“大哥”。

    大哥……多生疏的称呼,仿佛远山的一阵风,在云深雾海间摇曳缤纷,却永远,难以触摸。

    诸葛瑾刚走到传舍门口,迎面走来一个清朗面孔的年轻人,礼貌地称呼道:“大公子。”

    诸葛瑾看了半晌,忽地想起来了,他喜道:“你是修远?”

    “蒙大公子记得。”修远赧然地说。

    诸葛瑾仔细地打量着他:“竟长这么大了,算算,我们上次见面,还是建安十六年……在荆州……”

    “是。”

    “你这是顺路么……”诸葛瑾一面寒暄,一面下意识地往修远身后望去,却只有微风卷着明丽的光芒,并没有他熟悉的那张脸。

    修远慢慢从怀里取出一封信:“我奉我家先生之命,特送一封信给大公子。”

    “这是什么信?”诸葛瑾犹犹豫豫地接过来。

    “是乔公子写给您的信。”

    那信忽然变得沉重起来,诸葛瑾握着信竟不知该说什么好。

    “先生让我代句话,乔公子一切安好,请您放心。”

    诸葛瑾这才反应过来,却只喋喋出几个零碎的字音:“好好。”

    “再有,二小姐的丧事,先生不能亲赴荆州料理,他实在是抽不开身,请大公子原谅他的无情。”

    “好,我知道。”诸葛瑾仍只是像个木偶似的喃喃,他停了停,问道,“你家先生在哪儿?”

    “他忙于公务,不能亲来。”修远含糊地说,诸葛瑾并不追问了,他心里清楚,兄弟暌违到底有着不得已的理由。

    修远行了一礼:“先生托我的事就是这些,不叨扰您了,修远请先告退了。”

    诸葛瑾呆呆地看着修远走出去一截,忽地喊住他,却嗫嚅了半晌:“告诉他,保重。”话一出口便落下去,被过路的风一扫,终于零落成泥。

    他便站在原地,看着修远消失在街角,仿佛一行泪,因为被回忆的伤楚刺激了,从心底忽然弹拨而出,淅淅沥沥地飘散在渐渐远去的时间轨迹上。

    他并不知道,这一生,他再也没有和弟弟见面。那以后,他们的兄弟恩情只停留在笔墨之间,直到悲哀的死亡将彼此永远隔绝。

第110章 剑指中原(1)() 
卷首

    大军正在拔营,一座座营垒像连根拔起的萝卜,收拢在缓缓行进的黑色潮流里。排列整齐的脑袋像出行觅食的黑蚂蚁,嗅着远方乡里疏远的土腥气息,前赴后继地奔涌而去。大大小小的各色旌旗用力扇着天空的耳光,直打出一片难看的青肿。

    中军大营已拆得只剩下一副骨架,饱满的皮肉像被恶狗啃光了,空气里还残存着唾沫的恶臭味,随着风向嘈杂的军营迅速移动。

    曹操站在那巨大的骨架下,冰凉的阳光从骨缝间漏下来,落在他手里的兜鍪上,抹去了黑翎一半的轮廓,像被拦腰斩断的一棵杉木,横截面露出模糊的年轮,数不清是几十年还是几百年,或者是几个月。

    冬天的汉中平原像久弃的一座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