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远古帝王谱-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1827(甲午)十六年商侯灭有易国前1826(乙未)十七年

    前1825(丙申)十八年

    前1824(丁酉)十九年

    前1823(戊戌)二十年

    前1822(己亥)二十一年夏王对夷族方国进行封爵前1821(庚子)二十二年

    前1820(辛丑)二十三年

    前1819(壬寅)二十四年

    前1818(癸卯)二十五年

第227章 夏王姒不降() 
在位起讫:公元前1818前1749年。

    生卒年:公元前1840前1749年。

    出生地:老邱(今河南开封市陈留县北)。

    立都:老邱(今河南开封市陈留县北)。

    年号:不降元年(甲辰,前1817)。

    夏王姒不降,姓姒,名不降,又称后降、江威、江武。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第十三任王。姒不降的祖父是夏王朝十一任王姒芒,父亲是十二任王姒泄。

    夏王姒泄早年无子,直到四十二时,他的一位爱妃才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姒不降。姒不降生于帝泄三年(辛巳,前1840),出生在老邱的王宫。夏王姒泄喜得王子,欣喜若狂,下令大赦天下,举国同庆。此后,姒泄对儿子十分疼爱,稍大后,便在朝中选最好的老师教他学文习武。姒不降天资聪颖,许多知识一学就会,各种武功一点就通,进步很快,十几岁时就成了文武全才。

    公元前1818年,夏王朝第十二任王姒泄在宫中去世,姒不降以长子身份即帝位,号帝不降,以甲辰年(前1817)为帝不降元年。

    姒不降即位之初,仍施行父王姒泄制定的基本国策,对内加强经济管理,努力发展生产,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对外对周边的夷族方国保持友好往来,使国家在总体上保持稳定。但这种和平安稳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

    帝不降六年(己酉,前1812),九苑叛乱,一群奴隶和自由民联合起来造反,杀死贵族头领,组成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公开反对夏王朝的统治,并向夏王朝的统治区域发动进攻。姒不降调动夏王朝的精兵和各诸侯国的队伍进行围剿,很快平定了九苑的叛乱。古本竹书纪年载:“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指的就是这场战争。

    九苑之地在于何处,现在已经很难考证,可能是一个夷族方国,也可能是一个诸侯国,因为没有标明方位,很难知道它在今天的哪里。有人认为九苑很可能就是战国时赵国的九原,但九原的地望在今天的内蒙包头市西,夏王朝的势力范围似乎还没有达到那里,因此这种说法很难成立。其实九苑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一记载了解到,在姒不降执政时期,夏王朝又开始了血腥的战争。夏王朝对平民和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点燃了民众反抗的烈火,起义的民众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夏王朝的统治却从此不得安宁了。各地不断传来民众暴乱的消息,弄得姒不降十分恐慌。

    而这时各诸侯国之间也不断发生争端,他们为各自的利益互相攻伐,争夺土地和人民,借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商侯上甲微(即子报甲)。

    上甲微是先商的第十任国君(诸侯),他的父亲是先商八任君子王亥。子王亥于公元前1831年在有易国强奸少女,被有易国的国君绵臣处死后,他的弟弟子王恒接替他为商侯,为先商第九任君。二年后子王恒去世,传位于子王亥的儿子上甲微。上甲微于公元前1827年联合河国灭掉了有易部族,将国都迁到有易(今河北保定市易县),此后便不断对外扩张,侵吞边境的小国,发展自己的势力。

    帝不降三十五年(戊寅,前1783),商侯上甲微以皮氏乱政为借口,大举进攻皮氏(诸侯国,居今河南安阳市),将其国灭亡,占居了皮氏全部领土。接着,上甲微下令在皮氏修建都城,新都建成后,取名为殷,所辖之地称为殷邑。商族迁都于殷后,始称殷,又称殷商。至此,殷商一族几乎控制了整个北方。诸侯国之间的攻伐和扩张,对夏王朝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虽然这些壮大起来的诸侯并没有不臣之举,但却给夏王朝的后世子孙留下了重大隐患。

    姒不降先后生了十几个儿子,但这些儿子全都是庸碌无能之辈,难以继承帝业。姒不降的小弟弟姒扃聪明好学,很有治国才能,多年来一直在朝中辅佐他治理国政,深得他的器重。他有意把帝位传给弟弟,又恐怕自己死后他的儿子们不服,发生争权夺政的暴乱。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在自己生前就把帝位传给弟弟,自己退居二线从旁监国。

    帝不降五十九年(壬寅,前1759),八十岁高龄的姒不降果断地做出决定,把王位禅让给弟弟姒扃。今本竹书纪年记载:“(不降)五十九年,逊位于帝扃。”又说:“三代之世内禅,惟不降实有圣德。”夏、商、周三代帝王,只有姒不降是位有圣德的明君,他没有把帝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有才德有威望的弟弟。

    姒扃即位后,仍以姒不降的年号纪年。

    姒不降二十三岁即帝位,在位执政五十九年时逊位给弟弟姒扃,逊位后又活了十年,于不降六十九年(壬子,前1749)去世,享年九十岁。死后葬地不详,尊号夏王不降、后不降,谥号帝不降。

    姒不降在位年表

    前1817(甲辰)元年

    前1816(乙巳)二年

    前1815(丙午)三年

    前1814(丁未)四年

    前1813(戊申)五年

    前1812(己酉)六年

    前1811(庚戌)七年

    前1810(辛亥)八年

    前1809(壬子)九年

    前1808(癸丑)十年

    前1807(甲寅)十一年

    前1806(乙卯)十二年

    前1805(丙辰)十三年

    前1804(丁巳)十四年

    前1803(戊午)十五年

    前1802(己未)十六年

    前1801(庚申)十七年

    前1800(辛酉)十八年

    前1799(壬戌)十九年

    前1798(癸亥)二十年

    前1797(甲子)二十一年

    前1796(乙丑)二十二年

    前1795(丙寅)二十三年

    前1794(丁卯)二十四年

    前1793(戊辰)二十五年

    前1792(己巳)二十六年

    前1791(庚午)二十七年

    前1790(辛未)二十八年

    前1789(壬申)二十九年

    前1788(癸酉)三十年

    前1787(甲戌)三十一年

    前1786(乙亥)三十二年

    前1785(丙子)三十三年

    前1784(丁丑)三十四年

    前1783(戊寅)三十五年

    前1782(己卯)三十六年

    前1781(庚辰)三十七年

    前1780(辛巳)三十八年

    前1779(壬午)三十九年

    前1778(癸未)四十年

    前1777(甲申)四十一年

    前1776(乙酉)四十二年

    前1775(丙戌)四十三年

    前1774(丁亥)四十四年

    前1773(戊子)四十五年

    前1772(己丑)四十六年

    前1771(庚寅)四十七年

    前1770(辛卯)四十八年

    前1769(壬辰)四十九年

    前1768(癸巳)五十年

    前1767(甲午)五十一年

    前1766(乙未)五十二年

    前1765(丙申)五十三年

    前1764(丁酉)五十四年

    前1763(戊戌)五十五年

    前1762(己亥)五十六年

    前1761(庚子)五十七年

    前1760(辛丑)五十八年

    前1759(壬寅)五十九年

    前1758(癸卯)六十年

    前1757(甲辰)六十一年

    前1756(乙巳)六十二年

    前1755(丙午)六十三年

    前1754(丁未)六十四年

    前1753(戊申)六十五年

    前1752(己酉)六十六年

    前1751(庚戌)六十七年

    前1750(辛亥)六十八年

    前1749(壬子)六十九年

第228章 夏王姒扃() 
在位起讫:公元前1749前1728年。

    生卒年:公元前1818前1728年。

    出生地:老邱(今河南开封市陈留县北)。

    立都:老邱(今河南开封市陈留县北)。

    年号:帝扃元年(癸丑,前1748)。

    夏王姒扃,姓姒,名扃,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第十四任王。他的祖父是夏王朝十一任王姒芒,父亲是十二任王姒泄,十三任王姒不降是他的长兄。

    姒扃是十二任帝姒泄最小的儿子,于帝泄二十五年(癸卯,前1818)出生在王都老邱。他还在吃奶的时候父亲就得急症而死,他是在长兄姒不降的教导下长大的。因为他从小聪明好学,深得兄长喜爱。他长大后沉稳多谋,处理问题有条不紊,姒不降认为他有治国之才,便任命他为国相,让他负责管理国家的军政大事。

    经过了多年的观察和考验,他的哥哥夏王姒不降认为姒扃不仅有治国之才,而且有天子的品德,是帝位继承人的最佳人选,便于不降五十九年(前1759)突然做出决定,将王位禅让给弟弟姒扃,自己退居二线。姒扃初时不肯,但姒不降严厉的批评了他,让他以天下为重,不要感情用事。姒扃只好答应即位,但他声明仍以兄长的年号纪年,直到兄长百年之后方可用自己的年号。

    姒扃即位后十年,他的兄长姒不降寿终正寝,驾鹤西归。他这才正式改元纪年,以癸丑年(前1748)为帝扃元年。

    姒扃在位执政时期,夏王朝表面上虽然依旧是天下太平,而实际上国内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不仅平民与贵族之间有着激烈的冲突,贵族与贵族之间也时常因为私利发生纠纷。姒扃认为矛盾的根源是经济落后,人民贫困。贵族的人口发展迅速,这些人都是社会上的寄生虫,除了吃喝玩乐,别的什么都不会。而从事体力劳动的奴隶,因为没有婚配的自由,加上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饥寒交迫的生活,后代延续缓慢,人数却在日益减少。

    姒扃极力想改变这种状况,但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其实,当时农业发展缓慢落后,根本原因就是生产力低下。夏王朝的农业生产主要靠的是奴隶,贵族们为了节省开支,不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甚至连牛、马都不使用,他们把奴隶当作最廉价的生产工具,因为奴隶除了吃饭不需再支出任何费用。夏王朝的贵族们很会算帐,他们宁肯让奴隶用最原始的工具去耕种土地,也不肯花钱改革一下生产工具,这就是农业生产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旧中国的历史总是歌颂那些所谓的圣明君主,甚至把他们描绘成与人民同甘共苦的贤者,其实这些完全都是谎言。所谓“‘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无与守邦。”(国语,周书上)认为人民没有帝王就失去了靠山,帝王如果没有人民就难以立国,人民与帝王应该是相互依赖,同舟共济。道理虽然说得不错,可是历史上究竟又有哪一位帝王真正是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呢?姒扃虽然是一位有德的贤君,他代表的却是奴隶主贵族,他所关注的是他管辖下的那些游手好闲的贵族,不会也不可能去拯救那些穷人和奴隶。

    姒扃是夏王朝一位善于守业的帝王,他对国家政务的管理非常认真。他身边设有四位辅政大臣,称作前疑、后承、左辅、右弼。这四人是他的高级顾问,帮他参谋国家一些重大的事情。四辅之下设六卿,这六卿是: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除了四辅六卿外,朝中还设有管理天文和历法的官员,称作“羲和”;管理历史和地理的官员,称作“太史”;管理文化和教育的官员,称作“官师”;管理刑律和诉讼的官员,称作“大理”;管理赋税和征集农产品的官员,称作“啬夫”。另外还有专门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为夏王饲养宠物的官员称“御龙”;为夏王管理车辆的官员叫“车正”;为夏王管理饮食的官员叫“疱正”。

    姒扃十八岁时就开始入朝为官,没过几年便被夏王姒不降加封为国相,成为辅政的重臣。六十岁代替姒不降执政,七十岁正式改元称王。史书上说,他即位后以仁德治天下,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二年(帝王世纪),卒于帝扃二十一年(癸酉,前1728),享年九十一岁。死后葬地不详,尊号夏王扃、后扃,谥号帝扃。

    姒扃在位年表

    前1748(癸丑)元年改元纪年前1747(甲寅)二年

    前1746(乙卯)三年

    前1745(丙辰)四年

    前1744(丁巳)五年

    前1743(戊午)六年

    前1742(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