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赵为王-第5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牧默默的看着这些投石机,心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如果能够将震天雷放入投石机之中,然后将其投到高宛城之中呢?”

    在这一天的战事结束之后,李牧叫来了随军的大将,向这名大匠阐述了自己的想法。

    这名大匠在听完了李牧的想法之后,看向李牧的目光顿时就变得颇为奇异。

    李牧耸了耸肩膀:“怎么,这样的想法实现不了吗?”

    大匠摇了摇头,犹豫了一下才说道:“其实……大都督有所不知,大都督所说的这个办法,大将作已经在研制之中了。”

    李牧一喜,道:“什么时候能够研制出来?”

    大匠咳嗽一声,道:“事涉机密,就不能详细说明了。但吾可以告诉大都督的是,这方面经过大将作以及所有大匠们的探讨,得出来的结论是——暂时无法成功。”

    李牧并不知道的是,现在赵国人其实研究的东西并不是他自己所想的东西,而是一个更加为后世所熟知的兵器——火炮。

    “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这是德意志帝国首任总理,有“铁血宰相”之称的奥托·冯·俾斯麦公爵在著名的铁血演讲之中提出来的。

    在热兵器时代,大炮毫无疑问是阵地战的王者,作为穿越者的赵丹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

    所以赵国自从火药出现之后,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这方面。

    只不过限于知识水平的局限,现在火炮的研究仍旧处于一个极为初级的阶段,连个原型机都没有造出来,投入战场的时间就更加的难以期待了。

    李牧当然不知道这些,他有些不解的说道:“不就是一个将震天雷投入城中的工具,有这么麻烦吗?”

    在李牧的眼里,这个震天雷好像和石头也没有多大的区别嘛。

    大匠顿了一下,说道:“若是大都督想要将震天雷投入城中,这倒并不算难,只需要稍微调整一下引线的长度就可以了。只不过投石机的落点和引爆的时间这两者实在是难以做到精确配合,而且震天雷这样使用的话,恐怕很难炸毁高宛城的城墙。”

    李牧想了想,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行,最好试试。汝去准备一下,吾希望在三天之内看到一个初步的方案。如果汝不放心的话,可以让那些随军的犯人去尝试操作投石机。”

    战争年代每一个人都是宝贵的,所以几乎每一个国家出征的时候都会带上大量的罪犯,只要这些罪犯能够在战争之中立功的话就可以免罪甚至得到升迁。

    李牧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算是不能够炸毁城墙,那么当震天雷在齐国人的身边轰隆一下爆炸开来,那种感觉一定会让齐国人非常舒畅的。

    高宛城之中毕竟集结了齐军最强的一支军队,只要打垮了这支军队,那么这一次灭齐之战基本上就已经完成了一大半。

    为了尽快达成这个目标,李牧愿意去尝试一下。

    在送走了大匠之后,李牧沉思良久,提笔写就了一份奏章。

    “臣李牧呈于大王面前:

    臣自进入齐境以来,所遭遇之抵抗甚为激烈,虽历下这等小城,以我军之精锐,亦需数日方才克之。

    究其原因,臣以为乃是因我军将士自灭魏韩燕诸国后心生自满,作战之时多骄傲而不尽力也,此事臣已注意,今后当不会发生。

    除此之外,齐国虽暗弱四十载,但齐国数百年传承,历来为东方霸主,又经历田单复齐一事,故此齐国中多有爱国者,作战之时极为悍勇,常常可以一敌众,远非魏韩燕三国所能比也。

    臣如今和敌将周奋战于高宛,周奋坚守不出,臣虽有信心攻克,但是以目前之战局,若是等到拿下高宛再克临淄,恐将需要大量时间。

    故此,臣以为大王不妨另遣一名得力将领,率领一支偏师自齐国南方琅琊、莒城方向朝北方临淄进军,以从南侧威胁临淄。

    如此一来周奋必定顾此失彼,齐军将不攻自乱,或将有机会速胜齐军。

    臣李牧敬上。”

    在写完之后,李牧稍微犹豫了一会。

    如果这封奏章呈上去,大王会不会觉得这是李牧在为自己能力不足而开脱的借口?

    在短暂的犹豫之后,李牧还是取来了火漆,郑重的将其封好,然后唤来了自己的亲卫队长。

    “速速遣人将此信送往邯郸宫中!”

第九百零三章 廉颇发难(第三更)() 
当赵丹收到李牧的这份奏章之时,他的心中多少有几分惊讶。

    以及反思。

    “这么说来,是寡人太过乐观了一些吗?”

    对于现在的赵国来说,灭齐之战无疑是最为关键的,所以赵丹在沉吟半晌之后,便命人召集诸位龙台重臣,召开了一场军事会议。

    在这次会议之上,赵丹传阅了这份奏章,然后问道:“以诸卿之见,此事应当如何决定?”

    众臣在得知了李牧的这份奏章之后,表情各异。

    赵胜沉吟片刻,随后开口说道:“大王,臣以为大都督向来不会无的放矢,既然其提出了这样的请求,那么想必在高宛城的战局之中或许遇到了一些麻烦。若是能够出一支偏师相助的话,确实是能够对我军主力起到很大的作用。”

    赵胜的想法其实很简单,现在的赵国说真的不缺这一支偏师的兵马,无论是五万还是十万,赵国都能够在半个月之内迅速的征集起来并且调往前线。

    只要能够安安稳稳的拿下齐国,那么多调动一些兵力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更何况李牧现在风头正劲,赵胜也不想因为这样的事情去得罪李牧。

    但有人的想法和赵胜并不一样。

    只见廉颇大将军声若洪钟的开口说道:“大王,老臣以为李牧大都督此言,未免有些言过其实。齐国人老臣可是很清楚的,其战斗力看似强大,其实相当一般!如今这高宛城拿不下来,也未必就真的是什么将士们过于骄傲自满,或许另有原因!若是大王愿意给老臣机会,那么老臣必定能够攻破高宛拿下临淄,擒齐王建奉于大王的面前!”

    廉颇的这番话一说出来,就连赵丹都忍不住惊讶了一下。

    看得出来,这位大将军的求战欲望还真的是非常旺盛啊。

    想想的话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廉颇想来就是以暴打齐国而著称,这一次出征不让廉颇作为主将,显然这位老将嘴里不说,心中还是有意见的。

    鉴于赵丹一直以来的威信,如果不出这回事的话,那么估计廉颇也不会多说什么,但是现在既然有机会能够争取一下,廉颇自然也就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不过这样一来,廉颇显然就要得罪李牧了。

    但老将军其实并不在意这一点。

    因为李牧成长得实在是太快了。

    八年前,廉颇觉得李牧应该会是下一代的赵国名将。

    五年前,廉颇觉得李牧可能很快就能够出头,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三年前,廉颇已经将李牧看做是和自己一个等级的名将了。

    到了现在,廉颇觉得李牧甚至都能够挑战自己的地位了!

    廉颇其实并不担心庞煖和剧辛,因为这两人的年纪都比廉颇要大,但是战功却并没有廉颇这么显赫。

    可李牧不同。

    随着李牧的一次又一次胜利,现在赵国的国内为李牧封君的呼吁也是渐渐的高涨了起来。

    一旦李牧封君,那么无论是爵位还是战功,那都完全和廉颇一般无二。

    到那个时候,李牧取代廉颇就完全具备了可能性。

    这样的情况,最快可能会在李牧灭掉齐国之后发生!

    廉颇是一个很要强的人,当年被赵奢压制就已经让他十分不满,所以才和蔺相如联手组成同盟,形成了赵国如今两大派之中的布衣派。

    现在眼看临到老了竟然又要被李牧压过一头?这种结果廉颇可接受不了。

    而且廉颇自认为自己的资历放在这里,就算是最终失败了,赵丹也不可能会因此把自己怎么样,所以这一次可以说是赢了大赚,输了不赔,完全值得一试。

    在场之中的人个个都是人精,所以在短暂的沉默思考之后,自然就已经是将廉颇的想法给猜得八九不离十。

    剧辛和赵胜交换了一个眼神,随后开口道:“大将军此言差矣,想当年在长平之战时,坊间也曾有要换将的说法,所幸大王英明最终并没有换下大将军,这才有了之后长平之战的胜利。如今齐国战局的形势可是远胜于当年之长平,又怎可在此时轻易换将,乱了前线军心?”

    “不错。”赵胜也立刻就说道:“须知当年燕国之所以灭齐失败,正是因为燕惠王轻信小人,命骑劫替代了乐毅,这才有了安平君在即墨之胜。大王如此英明,想来是不会重蹈燕惠王覆辙的。”

    顿了一顿之后,赵胜又继续说道:“大王,臣以为剧卿领兵有方,又为大王和赵国屡立战功,大王不如命剧辛统领这支偏师进攻齐国,正好和大都督南北两相呼应,如此灭齐不难矣!”

    在廉颇率先发难之后,赵胜和剧辛也立刻就展开了反击。

    因为这两个人突然意识到了,这正是将李牧拉拢到自己这一边的好机会,而且顺便还能够将剧辛推到偏师主将之位上,何乐而不为?

    像廉颇这样的大将军是绝对不可能给去率领一支偏师给李牧打下手的,但剧辛就可以。

    毕竟剧辛这么多年来在诸多战争之中都是出任副将一职,所以剧辛去带这支偏师完全没问题,而且还能够顺便捞一些战功,简直是再好不过了。

    对于赵胜两人的好算盘,虞信自然也是洞若观火,当即说道:“大王,臣觉得这大军调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况且偏师原本就不在计划之中,若是临时调动的话还要征集诸多民夫青壮随军,各地的生产也要受到影响,还请大王慎重才是啊。”

    虞信当然是站在廉颇一边的,不过虞信并没有廉颇这么直接,而是通过否定掉出偏师的主意来否定李牧,从而达到曲线救国的目标。

    双方展开了十分激烈的争论。

    赵丹敲了敲桌子,沉声道:“好了,平原君、武信君,汝等也不要吵下去了。这样吧,诸卿都表个态给寡人看看。”

    众位大臣显然对于早就已经习以为常,纷纷表明了态度。

    希望廉颇取代李牧,反对出一支偏师的有廉颇本人、虞信、李伯。

    反对廉颇取代李牧,支持出一支偏师的有赵胜、剧辛。

    泾渭分明,完全没有出乎众人的意料之外。

    除去缺席的李牧和庞煖,还剩下郑朱和李斯没有表态。

    依照常理来说,应该是郑朱先开口,但是这一次李斯却抢先说道:“大王,吾以为如今战事顺利,若是私自更换前线主将确实不妥,不如还是依照大都督的提议,出一支偏师辅助进攻为好。”

    李斯这么一开口,众位大臣的心中都不约而同的浮现起了一个念头:“据说大都督在邯郸之时常常邀请李斯一同饮宴游猎,看来这两人的关系果然是非同一般哪。”

    票数变成了三比三,所有人的目光转向了最后一个没有表态的赵国大臣——郑朱。

    郑朱在赵国之中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人,以他的出身来说他似乎应该是公族派的天然支持者,但是一直以来郑朱都游离在两派之间,有时候支持这边有时候支持那边,倒是让人捉摸不透。

    郑朱思考了半晌,看了赵丹一眼,然后缓缓的说道:“大王,臣以为大都督多年以来都在草原征战,麾下多为骑兵。如今初次统帅步兵大军作战,有些不适应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郑朱说到这里,赵胜和剧辛的脸色就不免有些难看,而廉颇和虞信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喜色。

    难道郑朱要支持换掉李牧?

    只见郑朱接下来说道:“但大都督的指挥才能这么多年来可是久经考验,被世人所认同和赞誉的。既然如此,那么如今在大都督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贸然换将,显然就颇为不妥。所以臣觉得,还是应该支持大都督的提议,两路夹攻齐国才是。”

    郑朱的话音一落,大殿之中就是一静。

    赵胜和剧辛转忧为喜,而廉颇和虞信则脸色凝重。。。

    但是他们还是有最后一丝希望,那就是看赵丹的意思。

    只要赵丹一开口,那么就算是众人完全一致的意见,那也是可以被推翻的。

    没办法,赵丹的威望太高,君权太盛,只要一开口,就算是众臣再如何不满和反对,也只能捏着鼻子同意。

    但廉颇和虞信期待的那一幕并没有发生。

    赵丹环视在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