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赵为王-第2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今天这些赵国的大贵族们却一个个好像捧着宝贝一样的捧着这些简牍,开始仔细的阅读了起来。

    看着看着,这些赵国贵族们脸上欣喜的笑容却慢慢的消失了。

    等到读完之后,贵族们更是面面相觑,半晌说不出话来。

    足足过了好一会,才终于有人忍不住开口对着赵胜说道:“平原君,这需要提升爵位所需求的粮食数量……未免太多了一些。”

    这名贵族一开口,其他的赵国贵族就纷纷附和。

    “是呀是呀,实在是太多了。”

    “根本负担不起呀平原君。”

    这其实还真不是贵族们想要和国君讨价还价,确实是上面的数量超出了贵族们的想象。

    在这份简牍之上,清楚的标明了从公士到上卿所需要的兑换要求。

    但事实上能够在今天来到这里的人根本就不会在乎那些低级的爵位。

    能够让这些人感兴趣的爵位,最少最少也得是下大夫。

    下大夫,实际上也就是赵国贵族之中最低价的一个爵位,比下大夫还低的就算不上是贵族了。

    那么就来看看这一个下大夫的爵位。

    一个下大夫的爵位,就需要整整一万石粮食。

    一万石粮食啊,这可不是什么小数目了。

    在《汉书·食货志》之中就说过:“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也就是说,一户人家辛辛苦苦一年耕作下来,其实也就只有一百五十石粮食。

    一百五十石,听起来似乎也不少了,如果是一百户人家的话,岂不是就有一千五百石了?

    但账不是这样算的。

    《汉书·食货志》之中还有下文:“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

    也就是说,一年收成虽然有一百五十石,但是除去自家食用的粮食,剩下来的就只有四十五石,而这四十五石之中只有三十石能够拿出来售卖。

    所以说,一万石粮食,那可就是三百三十三户人家一年的余粮了。

    当然了,对于这些贵族们来说,一万石其实也不算太多。

    毕竟贵族们那个家里不是仆役成群子女众多?加起来人数过千这是最低标准。

    依照上述文献计算,一千人一年就要吃掉一万八千石粮食,就更别提那些动辄两三千,甚至像赵胜这种光光是门客就有三千的人了。

    而且既然都是贵族了,那么总不可能只存一年的粮食吧?未雨绸缪这个道理谁都懂,存个两三年的粮食真不嫌多,反正陈粮都可以给下人吃,再不行直接喂牲畜马匹。

    所以说,这年头哪个大贵族要是不在家里存个几万石的粮食,恐怕你都不好意思出去见人。

    几万石,不多。

    可问题在于,能够拿出一万石粮食来的贵族家族,往往爵位都是在下大夫以上,兑换这个下大夫的爵位根本没用啊。

    再看比下大夫高一级的中大夫。

    想要晋爵到中大夫,这需要的粮食就比下大夫要多了整整五倍,也就是五万石粮食。

    于是问题又出现了。

    能够拿出五万石粮食这个数字的,比起能够拿出一万石粮食的人来说就要少了很多。而这些有实力拿出五万石粮食去换一个中大夫爵位的,最低也是中大夫了……

    一名中大夫拿出五万石给了赵丹,然后赵丹又将这名中大夫的爵位“升级”为中大夫……

    这怎么看都不对劲吧!

    可以这么说,这份简牍上面的粮食好像把在场的所有赵国大贵族们的底细都摸得透透的,除了几个暗中有着做粮食生意的家族之外,绝大部分的大贵族都根本拿不出能让自己晋爵的粮食!

    这特么……耍人玩呢?

    在场的众多赵国贵族们气势汹汹的看着赵胜,等待着赵胜给出一个解释。

第四百四十章 华生,你发现了盲点!(第三更)() 
?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大殿之中的赵国贵族们心中多半也很清楚,这事基本上是和赵丹脱不开关系的。

    但是……没道理啊!

    谁都知道这位年轻的赵国国君乃是一代贤君,即位不到十年的时间就率领着赵国连续两次击败秦国,让赵国成为如今的天下第一强国。

    这样的国君,会吃饱了没事干逗人玩?而且还是在邯郸城被围两月,需要向在场的各位赵国贵族们借粮的关键时刻搞这种幺蛾子?

    这里面肯定还有隐情。

    如果不是很多人都想到了这一点的话,那么此刻这大厅之中的人早就走得差不多了。

    但即便如此,大殿之中那抱怨的声浪还是几乎要将赵胜给淹没了。

    对于这些指责,赵胜满面笑容,也不反驳。

    事实上,这个清单上所列出来的晋爵需要的粮食,那可不是赵丹和赵胜脑袋一拍就弄出来的,而是通过监察卫对于各大贵族世家的渗透,并且获取了贵族世家们的情报之后才制定出来的。

    否则的话,又怎么可能如此准确的卡住了大部分人的晋爵之路?

    哼哼,晋爵晋爵,这爵位是那么好晋的?

    国家的便宜是那么好占的?

    赵胜心中冷笑,脸上却是笑眯眯的举起了手,做了个下压的姿势,对着这些贵族说道:“诸位,请稍安勿躁,稍安勿躁!”

    等到贵族们安静下来之后,赵胜这才继续开口说道:“对于诸位的看法,胜觉得有待商榷。胜在这里想要请问诸位一句,究竟是粮食重要还是这提升爵位更加重要呢?”

    大厅之中稍微安静了一下,但立刻又有人开口反驳道:“平原君,虽然说吾等亦知道这爵位肯定是没有那么容易获得的,想要拿出大部分的粮食来支持大王吾等也没有意见,但若是这大部分人的粮食都不足以晋爵,今日此事的意义又何在呢?”

    这个人显然说出了不少赵国贵族们的心声,所以在他说出这句话之后,不少人就大声的表示了赞同,发泄着自己被耍的不满。

    看着面前这些赵国贵族充满了失望的神情和愤怒的模样,被质问的赵胜不但脸上没有任何的不满,仍旧保持着足够的耐心和笑容。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赵胜突然想起了这个计划制定的时候自己所提出的疑问。

    “大王,若是如此的话,一旦贵族们愤怒,该当如何是好?”

    对于这个问题,赵丹还以一个非常灿烂的笑容。

    “平原君,这爵位又不是大白菜,岂有随便就能够提升的道理?哼哼,这些家伙,现在国家危难之时不想着出力,反而一个个捂着粮食,想要跟寡人讨价还价,简直其心可诛!这爵位要换当然是能换的,但是可绝对不能够以他们想要的方式来换!”

    看着面前这些群情激奋的贵族们,赵胜突然觉得自家大王说的真是太对了。

    赵胜笑眯眯的对着在大厅之中的赵国贵族们说道:“请诸位不要激动,要知道大王乃是仁善之君,素来为国民着想,既然此刻召集大家,那么便绝对不会让大家吃亏。”

    赵胜顿了一顿,随后继续说道:“诸位难道就没有想过,这个爵位其实并不仅仅是用来晋升,而是能够用来兑换的吗?难道诸位的心中便只有一名嫡长子,再无其他喜爱的儿子不成?”

    赵胜的这番话一说出来,整座大厅之中突然变得鸦雀无声。

    因为赵胜的这番话,让在场的赵国贵族们发现了自己思维上的一个盲点。

    固然这粮食可以用来晋升爵位,但是……其实也可以用来让自家的爵位变得更多啊!

    举个例子,比如说在场有一名上大夫,他死后这个爵位就会传给他的嫡长子。

    但是这名上大夫对这个嫡长子一定就非常满意吗?其实也未必。

    在很多时候,一个拥有着许多子女的父母所喜欢的往往未必就是最年长的那一个,反而是喜欢更小一些的孩子居多。

    但嫡长子继承毕竟是一种制度,一种从周朝建立就确立,至今已经维持了上千年的制度。

    虽然说其实也不是不能够违背这种制度,但是很多时候这种传承了几百上千年的制度它的惯性是非常惊人的,导致许多贵族们即便心中对长子不喜,也不愿意违背这样的继承制度。

    但是现在机会来了。

    只要这名上大夫愿意付出足够的粮食,那么他就可以为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幼子也谋得一个爵位。

    普通的爵位当然不会被放在眼里,但是一个下大夫的爵位,却已经足够保证这个幼子也能够跻身于赵国贵族的行列。

    如此一来,在这名上大夫死后,他的长子降等袭爵之后是下大夫,幼子也是下大夫,等于两个孩子站在了同样的起跑线上。

    这对于这名偏爱幼子的父亲来说,难道不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吗?

    所以很快的,所有的抱怨和不满就瞬间统统消失了。

    一名白发苍苍的赵国上大夫颤颤巍巍举起了手,说道:“吾愿以家中存粮一万石,换取一个下大夫之爵位!”

    几乎是同时,另外一名赵国下卿的声音也响起了:“吾愿以家中存粮五万石,换取中大夫爵位!”

    “吾愿以……”

    众多声音同时朝着赵胜涌来,瞬间就将赵胜完全淹没。

    很快的,诸多贵族们所捐献出来的存粮,就已经达到了惊人的二十万石,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停的增加之中。

    最终,所有的数字定格在了三十二万石。

    赵胜拿着面前这封认捐名单,心中十分激动。

    有了这三十二万石粮食,至少足够邯郸城多坚守一个月的时间!

    而且,在场还有一些赵国贵族们心生犹豫,并没有立刻就认捐粮食。

    但是赵胜相信,只要等到过几天,认捐粮食的人还会更多的。

    毕竟那些得宠的幼子们一旦知道了这事情,那还不是可劲的闹?

    这些犹豫之中的贵族松口,绝对是迟早的事情。

    如此一来,邯郸城之中的粮食便能够支持两个月的时间。

    赵胜相信,有这两个月的时间,已经足够赵国的大军在其他方向取得决定性胜利了!

第四百四十一章 李牧将军,此举万万不行!(第四更)() 
?    公元前257年4月6日。

    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

    绵绵的细雨从天而降,整座大梁城都被密集的雨点所覆盖。

    大梁城西北。

    李牧站在原地,全然无视从天而降的雨水,神情镇定的注视着面前的大梁城,看上去无悲无喜,好像在看一座和自己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的城市

    但是站在李牧身边的赵军副将许历就显然没有李牧这么镇定了。

    许历有些忧心忡忡的对着李牧说道:“将军,此事当真的可以成功吗?”

    李牧信心满满的挥了挥手,挥洒起一片雨点,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对着许历说道:“将军自管放心,这次魏国人是在劫难逃。”

    但是很显然许历并不能够放心,他注视着面前凭空出现的鸿沟,神情间显得有些忧心忡忡。

    自从将大梁城包围之后,李牧所最关注的并不是什么对于城池的进攻,恰恰相反,李牧除了派出一部分士兵去参与到攻城之中,其余的人通通都当成了民工来使用。

    既然是民工,那么显然就要去做一些大工程,李牧面前的恰恰就是这么一个超级大的工程。

    在两人的面前,成千上万的赵国士兵挥汗如雨,奋力挖掘。

    随着这些赵国士兵半个月来的辛勤奋斗,一条长达数里的大渠已经出现在众人的面前。

    只需要再稍微的挖掘一段,汹涌的黄河水就会完全改道,将大梁城淹成一片水乡泽国!

    事实上,此时此刻站在李牧身边的并不只有他的副将许历,还有另外一个人。

    这个人自然就是这一次负责率领十万韩国军队和李牧一同作战的韩军主将靳黈了。

    此刻的靳黈看着面前的景象,也同样是一脸的震惊。

    靳黈是今天才被邀请到这里来的。

    在过去的半个月时间之中,靳黈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负责对大梁城的进攻。

    对于李牧的这个安排,其实靳黈倒也并没有多少意见。

    毕竟如今在赵韩两国联军之中,韩国军队的数量显而易见是占了大多数,而且出于某些原因,靳黈也不希望自己麾下的军队被赵国人所掌控。

    所以靳黈在出征之前就已经做好了由韩国军队来充当进攻主力的心理准备。

    毫无疑问,靳黈其实是一名非常负责的将军。

    正是因为他的负责,所以这些天靳黈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