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赵为王-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赵括出战之前,有很多人劝阻赵丹的这个决定,其中就包括了赵括的母亲易氏。这个写着“括不可使将”的竹简,正是赵母易氏所上。

    赵丹深吸了一口气,凭着记忆又从桌案上拿起了另外一封竹简展开。只见上面写着:

    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於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原王勿遣。若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

    这封竹简的上书者,同样也是赵括的母亲。

    这封竹简上面的内容其实很简单,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是说明赵括和他的父亲赵奢之间的区别,认为赵括根本就和赵奢不是一类人,比起他爹马服君赵奢来说差远了,所以希望大王(赵丹)不要派遣赵括出战。

    第二个方面则是说,如果大王(赵丹)一定要派赵括出战的话,那么假如赵括最终兵败,请大王追究责任的时候只追究赵括,不要追究到我这个赵括的母亲。

    在这封竹简的末尾,赵丹还看到了自己批复的回答,也同样是一个字:“可。”

    这个“可”字,是赵丹在睡前刚刚批示的,还没有来得及发下去。

    如果不是这次穿越的话,等到天明时分,赵丹就将召集众臣,正式宣布用赵括替代廉颇的决定。

    赵丹盯着这个竹简,久久不语。

    良久之后,赵丹突然长身而起,走出了大殿之外。

    殿门外的守卫们吃了一惊,纷纷见礼:“见过大王。”

    赵丹嗯了一声,抬头朝着天空望去。

    今夜无月,夜空星辉灿烂,从赵丹所处的王宫高台之上往下看去,偌大的邯郸城似一头巨兽,安静的蛰伏在黑夜之中。

    七月的邯郸已经是夏季,大殿之内多少有些暑气,但殿外却颇为清凉。

    凉爽的夜风吹在赵丹的脸庞上,让赵丹的精神不由自主的为之一振。

    突然,天地之间的黑暗开始悄悄退去,东方出现了一丝鱼肚白,邯郸城的轮廓,也开始慢慢的在赵丹面前浮现。

    此时此刻,赵丹的心中再无怀疑,这确实不是梦,自己确确实实的穿越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成为了那位和自己同名同姓的赵国当代君王赵丹。

    如果历史按部就班的发展下去的话,赵丹所统治下的赵国将会很快在长平之战中迎来一场史无前例、千古留名的大败,赵丹也将在苦苦维持十五年之后劳心劳力而死。

    在赵丹死后,一代雄主秦始皇将会登上历史舞台,完成一统天下的不世伟业,而赵国的命运便是成为秦始皇通往成功道路上的垫脚石。

    “这简直就是——坑爹啊!”赵丹面沉似水,心中发出了无声的怒吼。

    好不容易穿越走一遭,得到了偌大的基业,怎能就此为他人做了嫁衣?

    我要改变这该死的历史走向,让赵国成为这战国乱世最终的胜利者,让我赵丹成为那真正的亘古第一帝王!

    赵丹深吸了一口气,开始通过自己现代的那些记忆,来思考眼下长平危局的对策。

    既然换帅还没有真正发生,那么一切都还有转机,一切都还来得及!

    就在此时,一名两鬓斑白的宦官出现在了赵丹的面前,躬身行礼:“繆贤见过大王。大王深夜不睡,可是有事吩咐?”

    这名已经显露出苍老之相的宦官,便是赵国的宦者令繆贤,主管王宫宦官内侍,也就是通常后世所说的——大内总管。

    赵丹微微点头,但并没有开口说话,而是盯着已经渐渐亮起来的东方天空,良久不语。

    当了宦者令几十年的繆贤也是经验丰富,见状便侍立一旁,耐心等候。

    赵丹沉吟良久,终于下定了决心。

    “繆贤,你且派人出宫,招平阳君赵豹、平原君赵胜、蔺相如、虞信、楼昌一干人入宫!另招赵括、苏代于偏殿候见。”

第二章 会议() 
?    赵王宫,龙台。

    所谓的龙台并不是一个台子,而是一座宫殿的名称,这里就是身为赵国国君赵丹平日里和大臣们商议国事的所在。

    不得不说,这座龙台宫殿建造得相当的大气而磅礴,单单是台阶就有整整一百零八级,台阶顶端的高度距离地面足足有一十九米之高,相当于四五层楼的高度。

    这个时代可没有什么摩天大楼,百分之九十九的建筑都是平房,倚着龙台的朱漆栏杆往北看去不但整个宫城尽在眼中,就连大半个邯郸城都能够收入视线,让人情不自禁的产生一种凌驾众生之上的优越感。

    在草草洗漱完毕之后,赵丹就来到了龙台之中。

    作为一个春秋战国的历史爱好者,赵丹当然不可能对长平之战这一场可以说是决定了整个战国局势的大战一无所知。

    事实上赵丹是十分仔细的研究过这一战的,而且还把自己放在了赵孝成王的立场上思考过赵国应该如何打赢这一战,甚至还因此在网络各大论坛贴吧上和众多网友争执过很多次。

    当然了,这种网络嘴炮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所以最后也没争出个结果。

    但赵丹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刻自己竟然真的就穿越到了战国,真的成为了那和自己同名同姓的赵孝成王,成为了赵国真正的掌舵者!

    都说历史没有如果,而这一次的穿越,恰恰就让赵丹有了这么一次“如果”的机会。

    而他,誓要改变历史!

    赵丹并没有等待太久,太阳才刚刚升起,诸多赵国大臣就已经齐聚龙台之中。

    战国之时还没有流行坐椅子,大家都是跪坐,所以赵丹的“王位”就是一张席子···

    赵丹跪坐在最上首,从右到左依次看着在场的诸位大臣。

    这并不是一次大朝议,所以在场的大臣就只有五个人。

    右侧最靠近赵丹的是赵丹的叔父、此时的赵国相邦、“战国四君子”中的平原君赵胜。

    就是这个赵胜,在赵丹之前犹豫要不要接收上党的时候说了一番话,坚定了赵丹接收上党的决心,导致了长平之战的爆发。

    在赵胜的身边则是赵丹的另外一个叔父平阳君赵豹。赵豹是反对接收上党的,但意见并没有被采纳。

    蔺相如,赵国上卿。“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这两个故事传颂千古,可以说是在场诸人之中最为后世所熟悉的一个了。

    如今的蔺相如已经是满头白发一脸病容,虽然强打精神,但是跪在那里仍旧显得病怏怏的。

    事实上如今的蔺相如确实是重病在身,但为了国家大事仍旧抱病上朝,让赵丹也不由得心生敬佩,朝着这名老臣点了点头。

    蔺相如身边的是虞信,另外一位赵国上卿。虞信是赵丹亲手提拔上来的亲信,战国名士,擅长战略谋划。

    虞信下去就是赵国上大夫楼昌,这是另外一个需要背锅的家伙。

    正是因为楼昌力主遣使入秦和谈而导致了赵国外交上的失败,因此原本已经准备发兵助赵的楚、魏两国心生迟疑没有发兵,导致了到长平之战结束赵国也没有得到援军。

    而且这个楼昌还有一个“赵奸”父亲楼缓,所以赵丹心里对这个楼昌是比较没有好感的。

    相邦赵胜、司寇赵豹、内史蔺相如、御史楼昌、中尉虞信,这五个人再加上如今领军在外的大将军廉颇,就是整个赵国领导集团之中最为重要的六位大臣了。

    看着这些在历史中都留下过名字的人物一个个出现在自己面前,赵丹的心中也不免有些激动,但好在有着两世的经历记忆融合,因此赵丹咳嗽一声,自然而然的露出了赵王应有的威严,道:“今召诸卿,实为换将一事也。”

    此言一出,在场五人并没有任何的惊讶,反而露出了不同的表情。

    赵丹坐在王位上一眼扫去,发现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以及上大夫楼昌的脸上纷纷露出了喜色,而蔺相如和虞信的脸色则相当的凝重。

    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就要先说一说赵国内部存在的派系问题。

    俗话说得好,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而有江湖的地方就一定会有矛盾,有了矛盾之后就会形成抱团,有了抱团自然也就有了派系。

    除此之外,帝王们为了方便玩弄制衡之术,也都会有意无意的让自己麾下的大臣形成两派。

    赵国当然也一样,在赵丹的爷爷赵武灵王执政的时候赵国的派别还不明显,但是到了赵丹的父亲赵惠文王的时候这种派系的区别就相当明显了。

    此时的赵国政坛中主要活跃着两派,其中的一派是“公族”,另外一派则是“布衣”。

    公族是战国时期对王族的一种称呼,这里公族派指的就是赵国的皇亲国戚、高门贵族,属于天生就是权贵,天生就是高人一等的人。

    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以及上大夫楼昌就是公族派的代表。

    另外一派“布衣”则完全不同,这些布衣派的大臣们出身都是平民百姓,都是白手起家、凭借着自己的能力赢得君王的信任,一步步打拼上来的。

    两位赵国上卿蔺相如以及虞信,还有正领兵在外的大将军廉颇都是布衣派的头脑人物。

    这样一来,公族和布衣两派就正好在六人集团之中打成了三比三的平手,方便了国君在其中左右逢源,进行制衡和调解,从而牢牢的把最高权力掌握在国君自己的手中。

    在长平之战刚开始爆发的时候,由于公族派内部的分裂(平阳君赵豹不同意接手长平,平原君赵胜却同意),以及布衣派的廉颇本就是此时赵国最出色最优秀最有名气的大将,所以布衣派的廉颇得以率军前往长平,和秦国左庶长王龁率领的秦军对抗。

    也就是说,一开始这布衣派是占得先机的。

    但随着廉颇在长平方向的战事不利,几个月来不但损兵折将而且还丢了两道防线,此消彼长之下公族派这边的声音自然就大了起来,并且强烈请求赵丹换将!

    换谁?当然就是换上此刻公族派之中最负盛名的一员大将,马服君之子——赵括!

    其实想想就知道了,如果不是有着相邦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以及上大夫楼昌这些赵国大人物的鼎力支持,历史上的那位赵孝成王纵使心中再有不满,又怎可能在长平之战的关键时刻,因为区区几句谣言而撤下廉颇这种名满天下的大将呢?

    要知道此刻廉颇的职位可是赵国的大将军,这个大将军可不仅仅是一个称号而已,它是一个官职,用后世的话来称呼就是“赵国陆军总司令”。

    一个陆军总司令,这是能说换就换的吗?

    更何况廉颇也不是朝中无人的,在“负荆请罪”那个著名的典故之后,廉颇和赵国上卿蔺相如就结成了政治上的同盟,而且是牢不可破、直到蔺相如死去都没有丝毫改变的那种铁杆同盟!

    后世之人大部分都将目光聚焦在了赵孝成王赵丹、廉颇以及赵括这三位主角身上,却往往忽略在这换将之事的背后,整个赵国高层所有大人物都卷入其中的、关于公族和布衣两派之间的政治博弈。

    而今天,正是两派的这一场关于换将的政治博弈来到最高潮的那一刻。

    布衣派的领袖人物,赵国上卿蔺相如咳嗽一声,心知此刻己方正处劣势,必须主动出击,于是便强撑病体先行开口了。

    “大王,换将之事,万不可行!若行之,则我军必败也!”

第三章 争论() 
?    蔺相如话音刚落,赵胜赵豹以及楼昌纷纷面露不屑,摆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赵胜甚至用鼻孔狠狠的哼了一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赵丹稳坐王位,不急不忙的看着蔺相如,道:“不知蔺卿何出此言?”

    蔺相如朝着赵丹一拱手,道:“以臣所见,今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此何能令我军获胜哉?故赵括不可为将。”

    由于融合了记忆,所以赵丹很容易就明白了蔺相如的话,翻译成白话就是:“大王你因为赵括有一点虚名而让他去替换廉颇,这简直就是拿着透明胶去黏住琴弦,还弹个串串啊。赵括这货吧脑子非常死板,充其量也就是那种打打电脑AI的水准,要是上战场和王龁对刚绝对被虐啊,还是别让他去了。”

    蔺相如话音一落,平原君赵胜就开口了:“上卿此言谬也,括乃马服君之子,将门之后,言兵事则天下莫能当。而今长平廉颇屡败于秦将王龁,不如换将赵括,必能获胜。”

    赵胜的意思也很明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