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与天争锋:倚天屠龙-第2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贵人相请出山,所以一早求得长老恩准,择机投军到殿下面前来了!”道衍和尚一听,忙向三人表明了心意。

    “先生实为贵人,本藩唯恐三顾相请,也难求出山,共辅本藩成就大业,想不到先生能如此踊跃,此乃上天保佑,燕府之福,本藩之幸矣……”燕王激动地上前与道衍执手说道。

    “贫僧本无诸葛孔明之才,岂敢劳燕王大驾,三顾相邀?大王君臣父子能一早亲来此山,已令贫僧欣慰!”道衍笑道,“只要世人不笑贫僧攀龙附凤,贫僧就已足矣……”

    “从今往后,先生就是燕王的谋士,就是燕府的上宾,谁人敢如此无礼怠慢先生?”燕王听罢,突然厉声叫道,“本藩叫他头如此树……”

    燕王说罢,挥起一刀,死命地向面前的一棵大枫树砍去,大树随之“吱吱”断成了两截,众人惊吓得默然无语。

    接着,道衍和尚收拾好行装,拜别了长老,随着燕王等三人,四马并肩,说说笑笑,逶迤向东、朝燕王府而来。

    数日后,京城郊外,紫金山中,秋色如染,定林寺内,烟笼雾绕。

    中山王的忌日本在仲春,在圣上特准下,这日王府为他做了一场隆重的秋祭。这场秋祭自晨至未,数百王公大臣、僧侣侍从,拥族在寺院内外,热闹异常。

    此时,日渐偏西,中山王府在钟山定林古寺中的奢华的佛事刚刚收场,前来祭奠的王公大臣们的大队人马已络绎不绝,沿着东城墙后宰门方向的小路向中山王陵墓走去。

    徐辉祖和徐增寿兄弟、燕王朱棣和燕王妃徐氏等人都夹在人群之中。人马前行了一会儿,魏国公徐辉祖策马向前去招呼前面的贵宾去了,这里边徐增寿伴随在燕王身边,二人在叙谈国事。燕王妃徐氏与几位世子走在最后面。

    “……殿下不日就将去北平了,朝中之事,但凭殿下吩咐,增寿定当照办!”徐增寿一边走一边对燕王说,“我等同为朝中重臣,又是亲戚至交,大王之事,弟当效力!”

    “……前次……”燕王沉着脸欲言又止。

    “前次册立储君之事,**也曾出力,奈何刘三吾、黄子澄之流倚老卖老,一意孤行,力谏万岁,以致让太孙允文占了。”

    “微臣就是大明的晁错!微臣愿意以身许国……”齐泰激动地说道,“只要确保陛下的大明江山万代,齐泰何惜这一腔热血?”

    “臣等均愿做大明的晁错!”刘三吾、黄子澄齐声应道。皇孙激励万分。

    君臣谈论了很久,此时,已到玉免东升。突然太监小林子跑进来禀报:“万岁正在朝阳门城楼吟诗赏月,命太孙殿下陪驾!”

    皇太孙朱允文辞别了众位大人,随太监小林子乘车出了东华门,向朝阳门楼台而来。

    在朝阳门城楼台上,一群王公大臣热热闹闹,正陪着太祖、太孙在赏月吟诗。

    “……孙儿终日苦读,大有长进,令尔作诗一首……”太祖笑向太孙允文道,“这里的王公,皆属族中之人,不必拘谨!”

    “孙儿遵命,请皇祖命题!”朱允文上前跪答。

    “今夜就以此月为题……”太祖笑指南天明月说道,“你对天咏月,口占一律如何?”

    “孙儿遵命!”皇太孙谢过太祖,转身面向苍穹。太孙略微沉思后又面朝太祖,并欣然走到案边提笔一挥而就,回过身来,躬身将诗笺献给太祖,“小孙不才,劳皇祖训示!”

    “……虽然隐落江湖里,也有清光照九州!”太祖接过诗笺,看了片刻,忽又愁眉不展,摇了一下头,口中喃喃说道,“这……末位二句太懦……唉!”

    太孙立在一旁,诚惶诚恐。

    众人默然无语。

    接着太祖沉默了一会后,又走到太孙面前,俯瞰城下,见燕雀湖间,山林水泊,波光明灭,风吹水皱,即手指城下问太孙道:“孙儿再对上一联如何?”

    “乞皇祖出上联?”太孙道。

    “风吹马尾千条线,”太祖出上联。

    “雨打羊毛一片膻。”太孙立刻对道。

    众人一阵哗然,未敢评述,都目望着太祖。

    “……唉,”太祖叹了一声,停了一会,更为不悦地走向城楼,背靠在女墙上,叹息道,“你性情太软柔了!气慨太小……”

    “日照龙鳞万点金……”燕王朱棣见状,突然从太祖身后跃出,大声对道。

    “好气魄……”太祖一听,忽然拍手叫道,“棣儿口气不小……”

    “四皇兄果然英气了得!”谷王朱惠立即上前高声叫道。

    左都督徐增寿等人也一拥而上,众人齐声喝采。燕王越加得意洋洋。

    太孙走向燕王,躬身向燕王祝贺。燕王趾高气扬,迎上来笑着,伸手摸了一下太孙的头。太祖顿时面浮愁云。

    皇城后宫院内,红烛摇晃,四周书案剑架。太孙妃马氏正在挑灯夜读。

    太孙妃低声吟道: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此时,突然太监小林子打着灯笼引太孙走了进来。

    “妾迎候殿下……”太孙马妃一见,立刻放下手中的书,躬身出来,向太孙施礼道。

    “爱妃请起……”太孙说着,用手扶起马妃,并问,“方才爱妃吟咏的是晏殊的《蝶恋花》词?”

    “是的!”太孙妃笑容可掬地答道。

    “晏氏心境可嘉!一样的景象,杜安世的《端正好》却唱出了无限伤感……”太孙若有所思,暗然叹息道。

    “殿下如何竟然想到了杜词?”太孙妃惊问,并接着说,“杜安世的《端正好》却过于忧伤了呀!”

    “晏殊的‘槛菊愁烟兰泣露’与杜安世的‘槛菊愁烟占秋露’仅一二字之差却意境大相径庭了!”太孙道。

第333章 双龙力争嫡位稳【2】() 
“是的!然而晏殊的‘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与杜安世的‘天微冷,双燕辞去’相差就更大了!盖因词人心境所致呵!”马妃赞同道,“又若,晏句的‘昨夜西风凋碧树’与杜句的‘夜来西风凋寒树’也是一二字之差,两重境界。还有,晏句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杜安世的‘凭栏望,迢迢长路’也是风景迥异呀。只是……‘言为心志’,殿下今日谈到此诗,似有不悦之情?”

    “无非还是朝中之事呵!我虽贵为太孙,奈何诸位叔王仍是目中无人、小觑于我!”太孙略带不悦地说道,“尤其是燕王大有不臣的神态……”

    “哦——事非偶然,此乃非常之事,我劝殿下务必早作决断,以免生祸端。”太孙妃轻声说,接着又道,“方孝儒老先生胸怀宽广,又是《大明太祖实录》总裁,威慑四野,乃国中之大儒,且对殿下忠心耿耿。可否肯请皇祖速将方孝儒老先生从蜀地调来京师?有了孝儒老先生在侧,殿下早晚也好求教。别看孝儒乃一介书生,然而‘秀才胸中当有百万雄兵’哪!”

    “爱妃所言极是……”太孙连连点头。

    “兵部侍郎齐泰大人和侍读黄子澄大人求见……”此时,太监小林子又急忙进来禀报。

    “呵,有请二位大人!”太孙连忙迎出。

    不一会,兵部侍郎齐泰和侍读黄子澄进来,宾主分别坐定。

    “我等也已知城楼赏月吟诗之事。燕王此举似有僭越之嫌,绝非儿戏,殿下不可不防!”兵部侍郎齐泰道。

    “燕王此举确有喧宾夺主之意!万岁今日原是要展示殿下之才的,燕王却目中无人,抢先争宠,趾高气扬。这不臣之态,成何体统!”侍读黄子澄也激动地说,“难怪万岁在册立储君时已显迟疑神态。”

    “万岁在日时,燕王尚且敢于目空一切,俟万岁百年之后,燕王当会变本加厉!”齐泰接着说道,“为今之计,首先,我等当加紧对燕地的防务,细察燕王的动向,向北平派遣耳目;其次,还要乞请万岁召回方孝儒先生,共商国事。殿下,有方大儒辅佐,殿下才会如虎添翼呀!”

    “殿下今日又去三山门外书楼陈老先生处了?听说陈先生与蜀中方先生多有来往。”太孙妃欠身问太孙道,“殿下明天就应向皇祖禀明,请速调方先生回京!”

    “然!与方先生离别不久,我如相隔三秋,自然欲召他从速返京。召回方孝儒先生之事,俟我明日奏请皇祖后再作决断。”太孙赞同道,接着问齐、黄二人道,“爱卿乃国之栋梁,一切还望尔辈昼夜防查。”

    “为国为家,我辈也当竭尽全力……”二人说罢相继而去。

    八月中秋佳节,京城内外一片节日繁荣景象。在皇宫太孙朱允文的寝宫里,侍从穿梭不绝,喜气扬扬,张灯结彩。

    必须在北平国内施以韬诲之计,以麻痹朝野,接着收买圣贤能人之心。这贤能之人亦是难克之人,非只是齐泰、黄子澄、刘三吾之辈,更有从蜀地而来的皇子教授——当今大儒方孝儒之流。我等不可不慎而处之。”

    “我辈以武力取天下,虽手握重兵的兵部侍郎齐泰尚不为其所惧。量他方孝儒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他怎能阻我成功?”燕王第二子高煦大叫道。

    “不然!郡王之言差矣……”道衍和尚不慌不忙地说道,“不论取江山还是坐江山,我辈皆不能不用谋略,尤其不能小视仁德之力。方孝儒乃国之大儒,《明太祖实录》总裁,当今旨檄多出自他手,倘若得他之归附,天下读书人将蜂踊而来,燕之大事成矣!”

    “道衍仙师所言极是!”燕王点头称是,“煦儿不可鲁莽。应当遵从先生的至理名言。”

    “当然,虽是得天下需先得人心,我等也不能忘记发奋图强,操练军队,以作为将来图大事所用。”道衍说罢,上前向燕王耳语了几句。

    “各位今日就议论到此。往后尚需大家齐心协力……”燕王说完,向众人摆了摆手。人们渐渐散去。

    “炽儿慢走!”燕王上前一步,从三位王子中将世子高炽叫住,同时手携道衍和尚步入内厅。

    在燕王府内厅里。

    燕王朱棣正同谋士道衍和尚及世子朱高炽、部将张玉、邱福等密谋篡位之事。

    “殿下年方四十,龙行虎步,日角插天,而今已可号令关内外诸路兵马。王权愈盛,兵马益强,殿下已有太平天子之相。又兼燕京乃故元遣都,物宝天华,得此根据地,大事当成。”谋士道衍和尚徐徐说道。

    “仙师既有此说,我辈为何迟迟不能进展?”燕王朱棣欠身问道。

    “然而,天降大任于燕王,必给与燕王以苦难。大事常在百折萦回中诞生。欲成大事,必须心怀大计,从长计议,岂能只贪一时一事之得失?”道衍和尚说道。

    “而后本藩将如何处之?”燕王朱棣问道。

    道衍伸了一下脖子向燕王朱棣娓娓道来:“今为整军备战计,我辈应一面暗里招兵买马、练兵习武,一面要即刻开始暗地锻造器械,积蓄粮草。为防泄密,可在府后密砌瓦罐,修筑高墙,并以暗道与府内相通。墙内督造兵械,四围广养鹅鸭,以鹅鸭呼叫之声掩人耳目,以免泄漏墙内锻造兵器响声。我等以当年越王十载练兵之故事。不可早有泄露,惊动南京帝都。”

    “仙师高论,大计远虑!”燕王赞同道“炽儿可精心安排手下将士,慎密为之。”

    “谨听父王密令!”高炽答道。接着,高炽又向燕王试探:“只是二弟高煦性暴,三弟高燧性弱皆不可从事。如之奈何?”

    “可矣!此事可暂由你独办,不必要他们插手。”燕王点头说道,说罢,朗声大笑道,“燕地疆域广大,大宁猎场雄威,明日,我等何不暂去跑马狩猎一遭!”

    “愿与大王同往……”众人齐声答道。

    次日,燕王北往狩猎大队遮天盖地,呼叫着向大宁山原而来。

    “炽、燧二儿,快马加鞭,冲上前岗!”燕王的坐骑健步如飞,一马当先,上了高坡后在向二子大声喊叫。

    世子高炽、高燧遂急忙策马飞奔上来。接着,大将张玉、邱福、朱能等也奋力赶来。众将飞马越过居庸关大长城,直向关外蒙古大原驰骋。

    “大王果然名不虚传,仍如当年一员年轻虎将!”缓坐在后骑上的和尚道衍看着这一群生龙活虎般的燕军将帅,十分兴奋地向燕王夸道。

    “谋士的笑容灿烂,莫非看出了什么迹象?”燕王问道衍。并且转身,策马向道衍身旁走来。

    “今日乃燕军的一场演练也!”道衍道。

    “先生乃神人!”燕王见衍道一语中的,十分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