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奇妙的大自然-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3。7昼夜中,就能放出579卡热量。一般动物在冬眠前的体重,都比平时增加1~2倍,冬眠之后,体重就逐渐减轻。如冬眠163天的土拨鼠体重减轻35%;冬眠162天的蝙蝠体重可以减少33。5%。动物在冬眠时,血细胞还会大大减少。平时,1立方毫米土拨鼠血『液』中,会有12180个白细胞,但冬眠时平均只有5950个,然而,让人奇怪的是,尽管体内“卫士”——白细胞大大减少,但冬眠动物却从来没有发现生病的。至今,人们仍然未完全揭开动物冬眠之谜。

第十一章 奇妙的分身术——动物与再生技术() 
小问号

    在大自然的无情竞争中,许多处于弱势或劣势的动物,除了跑、跳、飞、游等本领外,有的像蝴蝶那样善于伪装拟态,与周边的环境混为一体,使天敌失去追捕目标,有的像黄鼠狼那样在危急关头使用“化学武器”,喷发体内臭不可闻的气息让天敌避之惟恐不及,有的像乌贼那样施放浓密的烟幕弹,自己则借机逃之夭夭……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最让人类震惊的动物自卫本领,还是奇妙的“分身术”,像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那样“七十二变”,让许多科学家目瞪口呆。那么,动物的“分身术”与医学上的再生技术有没有联系呢?动物的“分身术”有哪些不同之处?

    动物世界拥有“分身术”的很多,其中海洋中的章鱼算是一颗耀眼的明星。

    章鱼是靠8条长长的触手来探测周围环境的,这也是它进攻和防御的武器。章鱼常常躲在洞『穴』内,从洞内伸出触手来捕捉食物,蟹、蛤、龙虾或鲍鱼等都是它爱吃的“美味佳肴”。章鱼捉到食物以后,用尖嘴咬住,然后再将唾『液』腺中的毒汁注入猎物的体内,使其昏晕或把它杀死。

    有趣的是,如果敌害将一只触手紧紧咬住不放,躲在洞里的章鱼就会被揪出来。这时,章鱼来个“分身术”。只见它触手上的肌肉痉挛地收缩着,力量特别大,以至于触手断了下来。断下来的触手还会剧烈的扭动,滚到一边,并可以爬动,好像还有一定的吸附力。敌害则扑向触手,章鱼却借机溜掉了。研究发现,章鱼一般在触手五分之四处自断;自断后,伤口处血管剧烈收缩,自行闭合,不会出血,几小时后血管流畅。几十天后,大约在断掉的地方又长出新的触手,并达到原长度的1/3。

    当然,“分身术”不是章鱼的专利,具有这种本领的“英雄”还有很多,“横行将军”螃蟹就是其中的一位。螃蟹的头胸部长着五对步足,看上去张牙舞爪,很不雅观。它的第一对叫螯足,末端钳状,威猛无比的样子。其实,当它遭天敌进攻的时候,步足往往首当其冲被最先捉住。这时,螃蟹就会丢足保命,弃足而逃。有趣的是,螃蟹旧的足虽然失去了,过一段时间还会长出新的,丝毫不影响生活。另外,海星也会“分身”逃生。当海星的腕足被捉住后,海星立即弃腕而逃,而后每一个脱落的腕足都能再生,并且腕内各器官也能再生,但是再生出来的新腕足往往比原来的小,不能恢复原形。所以,我们在海滩上发现畸形的海星就不足为奇了。

    生活在陆地上的脊椎动物中,蜥蜴也是“分身大王”。当蜥蜴遇到敌害难以逃脱时,会自动脱掉尾巴。脱掉的尾巴会扭动吸引来侵者,蜥蜴则趁机溜之大吉。过一段时间后,蜥蜴还会长出新的尾巴来。

    生物学家在研究动物的“分身术”中发现,这些动物的细胞在受到伤害后,往往会释放出一种刺激邻近细胞发生分裂的物质,人们称它为“再生刺激素”,使动物快速恢复健康。受此启发,科学家进行了刺激肢体再生的试验,己获得成功。据资料介绍,美国一个小朋友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被切掉手指,就是利用刺激再生的办法,使手指的细胞产生分裂,重新长出了手指。可以想象,如果这种技术能够得以广泛推广运用,许多残疾人无疑将会获得新生。

    【小档案】

    章鱼喜欢钻到瓶罐等容器中栖身。失事飞机沉人海底后,汽油箱也给机灵的章鱼提供了栖身之处。鉴于章鱼有钻器皿的嗜好,人们常常用瓦罐、瓶子等捕捉章鱼。日本渔民每天早晨把各种形状的陶罐拴在长绳子上沉人海底,过一段时间,渔民再把它提上来,章鱼也就束手就擒。有趣的是,章鱼呆在罐子里懒洋洋的不肯出来,这时,只要往罐中撒一点盐,它就会老老实实地爬出来。印度渔民的方法更简单,用的不是陶罐,而是大海螺壳。他们往往将八九百只大海螺壳织成捕捉网,慢慢地沉到大海里,每天可捕到二三百条章鱼。古巴渔民则用风螺壳来诱捕章鱼。突尼斯渔民更绝,把排水管扔到海底,也能捕捉到章鱼。人们利用章鱼这一习『性』,不仅能从事渔业生产,还能打捞沉在海底的贵重器皿等物品。

第十二章 假作真时真也假——动物与伪装术() 
小问号

    常言说,“假作真时真也假”,意思是“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可是,大自然中,善于伪装自己的动物太多了,生物学上称它是“拟态”。对此,我们人类对这种虚伪不但不厌恶,相反,还心生敬畏呢!因为,这是动物在亿万年的漫长进化过程中,以自然选择的方式来适应环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那么,人类从动物的拟态中得到了什么?为什么人类也要学习和实施“伪装术”?

    漫步大自然的山岭、沙漠、草原、森林中,或者『荡』舟湖光水『色』里,我们常常会被动物们的巧妙伪装深深震惊:生活在沙漠里的动物,大多数都有微黄的“沙漠『色』”,不论是驼鸟、蜥蜴,还是蜘蛛、蠕虫,都能找到这种颜『色』;在冰地雪地的北方,不论是暴戾的北极熊,还是温和的海燕,都会披上一层白『色』,与雪的背景溶为一体;在草地或森林里,不论是蚱蜢,还是『毛』『毛』虫,要么是穿着草绿『色』的外套,要么是打扮得灰头土脸,与枯草或树干、泥土等颜『色』混为一体;在茫茫大海里,“伪装大师”更是数不胜数,生长在褐『色』藻类里的海生动物往往就是褐『色』,生长在红『色』海藻区域里的动物又大多是红『色』或近似红『色』,至于水母和水里的其他透明动物,像蠕虫、虾类、软体动物等,它们是完全无『色』和透明,使敌手在那无『色』透明的自然环境里无法寻觅它们的身影……

    当然,最高明的动物是“魔术”式的拟态,像在变魔术一样,令对手真伪难辨。如大海里的章鱼,它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身体由浅灰『色』一会儿变『色』吓人的黑『色』,不久又变成灰『色』……这一切,让人类最高明的伪装大师也望尘莫及!

    科学家把动物的拟态分为模拟环境物和模拟动物两种情况。模拟环境物的,它们模仿的对象是生存环境中的植物叶片、枝条、花或其他不动的物体,模仿动物的,则以它的天敌所惧怕的动物为模仿对象,如猛禽、蛇、有毒昆虫等,不仅包括外形、『色』彩、甚至还包括模拟动物的动作行为,都是拟态中一种。这一种动物拟态最复杂,神奇得让人目瞪口呆。

    1682年,英国一位博物学家首先对动物的拟态现象进行了描述。他观察到南美蝴蝶中某些具有鲜艳『色』彩的种类从外形上看几乎完全相同,但有些是有毒的,而另外一些却是完全无毒的,他由此推测这些无毒的生物伪装成有毒的,是为了逃避被捕食的厄运而进行的拟态行为。这就是生物史上著名的“贝氏拟态”,也是“拟态”这一学术语言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那么,动物为什么会拟态呢?生物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主要原因有三条:首先是为了逃避敌害,像竹节虫飞行时,双翅颜『色』很鲜艳,但下降时双翅收敛,颜『色』消失,最终变成了普通的树枝;第二,是一种对付天敌的手段,像一种大蚕蛾科的飞蛾,翅上有像猫头鹰眼睛的花纹,可以把一些小鸟吓跑;第三,有些是获取食物,像太平洋有一种纵带钝齿鲥鱼,外形酷似袭唇鱼,当袭唇鱼为其他鱼类清除寄生虫时,鲥鱼也从容地尾随至接受清洁的鱼类,然后出其不意咬下一块皮肉果腹充饥呢。

    动物的拟态,对人类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在军事上的伪装。一是武器制造专家用拟态手段来伪装军事设施,把大炮、飞机等涂成草绿『色』,飞机制成银灰『色』等,有的还为军舰、大炮、坦克等穿上与作战环境相互和谐一致的颜『色』。二是伪装军事人员。要求军事人员着装颜『色』应与背景的相融合,根据需要伪装衣、伪装斗篷,遮盖伪装毯、伪装网等。在积雪背景下,用白『色』布料、塑料薄膜、床单等伪装。丛林地带则有了与当地植被相协调的『迷』彩着装、斗篷。对于身体暴『露』部位,如面部、手、胳膊等,还发明了专用的擦脸油彩涂抹,对于武器可能反光的部分也涂上了『迷』彩、缠上布条等。三是军事科学家受动物拟态启示,在军事上有了新创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军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服装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科学家从动物伪装中得到了很多帮助,把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综合利用,一些国家成功地研制出防火、防核、防生化于一体的“三防”军服。

    拟态,军事上的“伪装术”,已经无孔不入……

    【小档案】

    1991年海湾战争中,伊拉克为了防备美军的空中打击,把坦克埋在沙子里。这也是一种伪装术。可是,有一天在黄昏时分,美国一位飞行员驾机返航时,从热成像仪里发现在沙漠里有许多温度很低的点,试着攻击,发现这就是美国空军想找的而又找不到的伊拉克装甲坦克车辆。原来,坦克装甲车辆由于全身都是钢铁,与沙子相比,温度升得快,降得也快,当黄昏时,温度下降,钢铁制成的坦克装甲车辆温度下降的要比沙子更快,于是,在热成像仪里观察,沙漠里就出现了温度较低的区域,这就是伊拉克人埋在沙子里的坦克车。后来,美国人总是在黄昏时分出动装配热成像仪的战斗机、攻击机对伊拉克埋在沙子里的装甲部队狂轰滥炸,从而极大的削弱了伊拉克陆军的实力,为以后100小时地面战的迅速取胜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十三章 生命在攻防进退中延续——动物与军事战术() 
小问号

    血腥的人类战争史,也是一部动物参战史,从陆地到海洋、到空中,形形**的动物在人类的战争中发挥着意想不到的作用,成为奇特的“生物兵”。生灵涂炭的战争中,各方绞尽脑汁,希望出奇制胜,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战略战术,而许多战略战术是人类向动物学习后得来的。尽管这些是动物在生存自卫中本能的反应,但是人类经过模仿、研究,产生的许多战略战术都不同程度受到启示,如:“黄蜂战术”、“麻雀战术”等成了军事文化的奇葩。那么,动物给人类军事上的启示到底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动物的生命是在不断的攻防进退中得以延续的。动物为了生存和繁殖后代,除了必须适应环境之外,在与同类或异类的斗争中,慢慢『摸』索出了一些方法或套路。军事家们受此启发,创造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战略战术。

    狼是一种十分凶猛的动物,它攻击猎物的战术非常高明:一是发动突然袭击,乘对手防备不紧,出其不意地进攻;二是四面围攻,让对手顾此失彼。以狼追捕鹿为例,当鹿遇到河流或绝壁等障碍物时,只好曲线奔跑,可是狼一般采取直线追逐,或迂回包抄,所以鹿虽然比狼跑得快,却容易成为狼的美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模仿狼群攻击猎物的方式,创造了“狼群战术”。他把潜艇事先按照一条横线排开,其中一条潜艇发现目标时,不先进攻,而是继续跟踪,寻找机会,让更多的潜艇根据岸上的指挥对敌舰形成包围圈后,再实施进攻。邓尼茨运用“狼群战术”从1939年11月到1940年5月底的7个月内,共击沉同盟国的商船56万吨,平均每月8万吨,到12月底,击沉商船343艘,给同盟国造成巨大的威胁。

    鼹鼠善于打洞,一生中除了寻找配偶和找水喝到地面上来,其余时间都在地下寻找食物和睡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受鼹鼠打洞的启发,发明了“鼹鼠战术”。1916年,德军5个步兵师在比利时境内向英军正面阵地伸入,形成弧形包围圈。英国军队向鼹鼠学习,挖掘地道,在德军防御阵地下挖了20多条坑道,总长达7312米,堆放600吨**,于1917年6月7日引爆坑道内的**,炸死德国145名军官,俘虏了72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