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奇妙的大自然-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蟾蜍身上含有一种特殊的有机化合物,尽管只有几毫克,可是这种化合物是由两条多肽混合而成的,是细菌的“克星”,生物学把它命名为“麦克宁”。麦克宁是由结构稍异、具有蛋白质结构的两条多肽混合而成的,这两条多肽又是由23个氨基酸组成的。这两条多肽在蟾蜍体内相互配合,共同杀死外来的细菌。奇怪的是,如果将这两条多肽中的23个氨基酸任何一个替换掉,那么,多肽就会失去抗菌作用。这种物质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酵母菌等都有极强的杀伤力,杀菌效果甚至超过了已发现的任何抗生素。

    目前,科学家对“麦克宁”的研究工作正在继续进行。他们在研究中还发现,老鼠身上也有和麦克宁相类似的物质,只不过在老鼠身上提取的这种物质,要比癞蛤蟆低一些。有的科学家指出,人的面部和舌头等粘膜组织具有很强的抗菌能力,说明人体内也可能有类似麦克宁的物质,只是现在还没有发现而已。

    现在,人类正在对麦克宁的实际应用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人们试图用它来治疗烧伤和各种传染『性』疾病。同时,人类还希望麦克宁这种物质在抗癌上能够发挥独特作用。

    【小档案】

    人类对事物的好恶评价,与时代、民族及价值观有关。最早,古代对蟾蜍的看法与现在不同,《成语考》是这样写的:“月里蟾蜍,是玉魄之精光”,把蟾蜍提到了崇高地位。外国的动物学家j·a·汤姆逊对蟾蜍也从科学的角度予以赞赏:“形状坚实而均匀,皮肤皱而有疣,叫人想起了风霜老农的脸,颜『色』很可喜……有一种难于发觉的美,也有一种易于发觉的美,蟾蜍的美就难于发觉”。从农学的角度来看,蟾蜍吃食的大都是害虫,有蝼蛄、象鼻虫、金龟子、步行虫等。据统计,一只蟾蜍3个月可以吃掉1万多只昆虫,对农业生产也是利大于弊。

第五十九章 尾巴为什么会神秘消失——蝌蚪与自溶现象() 
小问号

    许多人都读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也都知道小蝌蚪与它们的妈妈——青蛙或蟾蜍长得不一样,整天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这条辫子似的小尾巴是小蝌蚪游泳时控制方向的舵。然而,要不了多长时间,那一根根黑黑的尾巴又神秘地消失了。想一想,小蝌蚪为什么会把尾巴弄丢了?对小蝌蚪的成长会产生不利影响吗?科学家怎么样看待这一现象?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讲,这句俗语是千真万确。在脊椎动物中,子女像爸妈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青蛙、蟾蜍等两栖类的脊椎动物,小时候一点也不像它们的父母:它们的小蝌蚪是长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呀!

    那么,这是为什么?科学家对此曾百思不解,经过长期认真的观察研究才揭开谜底。

    在水草摇曳的小溪里,小蝌蚪鼓起圆圆的身子、拖着一条又扁又长的尾巴,像鱼一样快活地游动着,成群结队,像赶集似的,很热闹呢。其实,站在岸边观赏的小朋友很难知道,或者说,不容易理解小蝌蚪的苦恼:看似自由自在的小蝌蚪,也时刻面临着弱肉强食的危险,许多天敌在伺机进攻它们,更为困难的是,它们还那么弱小,时常找不到可口的食物。于是,它的长尾巴成了“营养仓库”,储存着它们在成长过程中所要摄取的各种营养物质,小蝌蚪正是依靠吸收其中的营养才慢慢长大。当那条长尾巴里的营养物质消耗殆尽时,尾巴就消失了,而小蝌蚪也换上了浅绿『色』或褐黄『色』的“外套”,变成青蛙或者蟾蜍,模样儿才真正像它们的爸妈呢!

    科学家在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时发现,小蝌蚪尾巴消失与体内的溶酶体有关。原来,蝌蚪的细胞质里有许多细微的细胞器,其中,有一种球形的细胞器叫溶酶体。这种溶酶体里有含有30多种酸『性』的水解酶,具有消化作用。溶酶体不仅能消除进入细胞里的有害物质,还能吃掉细胞内的其他物质。这就是生物学所说的生物细胞“自溶现象”。有了这种物质,小蝌蚪才能慢慢地吸收尾巴中多余的营养,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

    现在,科学家还发现人体中也存在着这种溶酶体:当我们不小心碰伤了皮肤,皮下的瘀血会形成“乌青块”。一段时间以后,“乌青块”会像小蝌蚪的尾巴一样,自动消失,这就是溶酶体在发挥作用。受此启发,科学家正进一步研究小蝌蚪细胞里的溶酶体,希望从中能找到消灭害虫的新战术以及增进人体健康的新办法,让人类生活得更好。

    【小档案】

    细胞的发现及研究来自于显微镜的发明。1665年英国学者诺波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结构,看到了“类似蜂巢的极小的封闭小室”。荷兰的列文·虎克第一次观察到活细胞,虎克一生制作了400多架显微镜,放大倍数一般在50~200倍之间,1676年他发现了池塘中的原生动物,1683年又发现了牙垢中的细菌,并把它们描绘下来,寄给当时欧洲的科学中心——伦敦皇家学会,刊登在会报上。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发表了《植物发生论》,指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一年之后,德国动物学家施旺也发表论文指出,动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物。施莱登、施旺共同指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就是著名的“细胞学说”。

第六十章 活化石妙用反差原理——鲎与鲎眼电视机() 
小问号

    鲎是一种海洋节肢动物,世界上仅有5种,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海、北爱尔兰沿海、北美洲东部沿海到墨西哥湾,以及我国的东南沿海。它浑身都长着坚硬的甲壳,拖着长长的剑形尾巴,头部和胸部的“盔甲”特别宽大,形状像“马蹄”,腹部还有6对附肢,腹甲呈六角形,有6对片状的游泳肢,还有用来呼吸的5对腮。怪模怪样的鲎,让人类最为惊讶、也最让它名声远播的是那奇特的复眼,为人类研制清晰的电视系统提供了宝贵启示……

    在我国东南沿海,北从浙江省的宁波,南到广东省的汕头,都能够找到一种叫鲎的海洋动物。它时而在浅海里爬行,时而钻进泥沙里,时而在蔚蓝『色』的海水里游泳……这个模样儿有点怪的海洋动物,在硕大无比的恐龙还没有出现时就已经存在了。追溯鲎的生存历史,让人类惊叹不已——它在世界上已经有4亿多年,而且不论外界怎么变化、进化,这家伙仍然我行我素,身体结构以及生活习『性』都没有什么大差异,因此,科学家称它为“活化石”。

    鲎有四只眼睛,其中两只小眼长在头的前部,有两只复眼长在头的两侧。小眼也有自己的视网膜,而且对紫外线的辐『射』特别敏感。但是,真正对它起重要作用的是两只复眼。鲎的复眼很像昆虫的复眼,是由1000多个小眼组成的,每个小眼都能够对投『射』来的光进行聚集,经过神经末梢,而且迅速传递给大脑。这些小眼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当一个小眼受到光照产生兴奋时,周围的小眼就受到抑制,兴奋『性』就降低。这不但不影响鲎对周围世界的观察、感知,相反,却有助于它识别物体。当复眼中的一只小眼得到鱼等物体反『射』来的信息时,其他小眼的兴奋点就迅速降低,甚至降到零,而这只最先捕捉到信号的小眼兴奋点相对扩大,使物体的轮廓变得更突出、更清晰。这就是视觉上的反差原理。可见,“活化石”鲎妙用反差原理已有4亿年的历史,而画家利用反差来增强物体的线条和轮廓的艺术,才仅仅有100多年。

    生物学家把鲎眼这种利用反差来提高视觉效果的本领,称为“侧抑制作用”。受此启发,人类制成的电视机在微弱的光线下,也能提供清晰度非常高的图像。目前,人类正在研制给照相机配上具有鲎眼功能的附件,届时,用这种相机拍摄到的航空照片就不会灰蒙蒙的,月亮和火星上的照片也可能像地上的景物那样清晰可辨啦!

    【小档案】

    电视的发明倾注了许多人的心血。电视是借助无线电波远距离传递图像的通信系统。1873年硒的光电现象发现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用硒片作“视网膜”的“电眼”设计。但是,硒片能感觉到接收光的总量,无法“看”清前面是人,还是房屋。1884年,一种叫尼普科夫盘的装置问世。这盘上沿螺旋线排列开了一些小方孔,盘转动时就把整幅图像分成小孔数那么多行像素,一个光电管、一对导线就能把图像传递出去,这才出现了有实用价值的机械电视系统。据大百科全书记载,电视发明人是俄罗斯工程师弗拉迪米尔·兹沃利金,另一名电视的发明者是美国14岁少年费罗·t·法恩斯沃,实现了画面和声音的一起传送,1971年,《纽约时报》称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当代科学家才开始借助生物学研究成果来提高电视的清晰度,目前的电视的每个画面分成625行、共50多万个像素(点)组成。

第六十一章 鸟类引以为荣的神目——鸽子与警戒雷达() 
小问号

    提起鸽子,我们有太多的话题。早在几万年以前,野鸽成群结队地飞翔,在海岸险岩或岩洞峭壁筑巢、栖息、繁衍后代。早在5000年以前,埃及和希腊人已把野生鸽训练为家鸽了。它是爱情和友谊的象征。从生理学的角度来欣赏鸽子,也是别有一番情趣。它没有牙齿,喜欢吞吃石子来磨碎贮存在肌胃里的食物;它长着一双黑亮的眼睛,被人们美誉为“神目”。那么,为什么说人类制造的警戒雷达得益于鸽眼呢?

    雷达是指利用无线电波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位置的设备,主要有发『射』机、天线、接收机和显示器等组成。它利用电波发『射』出去到反『射』回来的时间来确定距离,又根据反『射』波与天线所指方位角来测定方向,并通过距离和天线所指的仰角来测定高度。雷达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侦察、警戒、导航、跟踪、瞄准、制导和地形测量、气象探测等。其中,有一种警戒用的雷达的制造与鸽眼的工作原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鸽子有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纵目眺望,能够一眼认出翱翔在天外的老鹰,并准确地识别出这只老鹰是吃动物腐尸还是捕捉活物的;即使它离巢很久,一旦归来,仍然能够准确地找到旧居,仍然能够在千百只盘旋的鸽子中亲昵地认出自己的伴侣……瞧,多神奇!可以说,鸽子的眼睛令所有鸟类朋友引以为荣。

    原来,鸽子的眼睛里有成百万根密集的神经纤维,视网膜内有100多万个神经元,能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特殊『操』作——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准确地判断出物体的亮度、凸边、方向边、垂直边和水平边。科学家根据鸽眼工作原理制成的“鸽眼电子模型”,大大改进了图像识别系统的『性』能。利用鸽眼发现定向运动物体的『性』质,改进了警戒雷达系统,把它设置在机场边缘和国境线上,它只能发现飞进来的敌方飞机和**,对飞出去的则不起反应。这样,便提高了发现目标的选择『性』和准确度。电子专家还借鉴鸽眼的这种功能,设计制造出一种新的电子计算机系统,使计算机能够自动消除对解题无关的所有信息,极大地方便了数学爱好者利用计算机来学习数学和研究数学。

    【小档案】

    把鸽子作为世界和平的象征,并被世界所公认这是著名画家毕加索的功劳。1940年,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匪徒攻占了法国首都巴黎,当时毕加索心情沉闷地坐在他的画室里,邻居米什老人手捧一只鲜血淋漓的鸽子,向毕加索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原来,老人的孙子养了一群鸽子,平时用竹竿拴上白布条作信号来招引鸽子。当他得知父亲在保卫巴黎的战斗中牺牲时,幼小的心灵里燃起了仇恨的怒火。他想,白布条表示向敌人投降,于是他改用红布条来招引鸽子。显眼的红布条被德寇发现了,惨无人道的法西斯匪徒把他扔到了楼下,惨死在街头,还用刺刀把鸽笼里的鸽子全部挑死。悲愤万分的老人请求毕加索给他画一只鸽子,以纪念被法西斯杀害的孙子。随后,毕加索怀着悲愤的心情,挥笔画出了一只飞翔的鸽子,这就是“和平鸽”的雏形。1950年11月,为纪念在华沙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毕加索又欣然挥笔画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飞鸽。当时智利的著名诗人聂鲁达把它叫做“和平鸽”。从此,鸽子才被正式公认为和平的象征。

第六十二章 永不迷途的使者——鸽子与生物磁罗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