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奇妙的大自然-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鬼脸天蛾在遇到工蜂的时候,采用的是蒙骗过关的伎俩:用长吻跟唇上的触须相互摩擦,发出“呜呜”的声音,这种声音很像蜂王分娩时发出的特别急促的声音。鬼脸天蛾和蚊子、苍蝇一样,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蜂王的声音是不同于“平民百姓”的。而工蜂只会认声音,不会辨模样。鬼脸天蛾就靠着这种声音以假『乱』真,不费吹灰之力就进入了蜂房,白白地吃掉许多口粮,最后连声“谢谢”也不说,就偷偷地溜走了。

    这种以假『乱』真地模仿别的动物的声音,并不是骷髅天蛾特有的本领。比如:人们常常在黄蜂居住的地方,会看到一种体形很大的蝇。许多动物都知道,遇到黄蜂是很危险的。那么,这种蝇为什么就不怕黄蜂呢?因为它能把黄蜂的声音模仿得惟妙惟肖。黄蜂在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150次,并嗡嗡作响;蝇的翅膀每秒振动147次,发出的声音特像黄蜂。蝇就是用这种声音来欺骗黄蜂的。所以,它对黄蜂一点都不惧怕。

    人类从动物界的这一有趣现象中受到启发,创造出神奇的“生物灭虫法”:把春天益鸟嬉戏或寻找配偶时的“情歌”录制下来,然后,将这种音乐在害虫猖獗的地方播放,这样,很多益鸟从四面八方闻声赶来,结果就轻而易举地将害虫一网打尽。这种不用喷撒农『药』灭虫的方法,不但效果好,而且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小档案】

    飞机由于飞行速度太快,不论是在天空飞行,还是在机场降落,都非常害怕撞上小鸟。在高速飞行中,要是碰上了小鸟,无异于碰上了**,轻则飞机的外壳被撞出个大洞,重则引起机毁人亡的惨剧。为了有效地驱逐机场附近的小鸟,科学家便想到“以鸟驱鸟”,发明出了“驱鸟器”——用录音机录好像老鹰那样的猛禽的叫声,灌制成磁带,用高音喇叭在机场四周循环或间隙播放,便能够有效地吓阻麻雀之类的小鸟,使它们不敢光临,从而保证飞机降落的安全。

第四十二章 闪烁在花丛中的彩虹——蜂鸟与直升机() 
小问号

    许多人都知道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类,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全世界的蜂鸟有315种左右,分布于从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到南美洲的麦哲伦海峡,以及其间的众多岛屿上。它们的体形差异也很大,最大的蜂鸟体长达21。5厘米,而生活在古巴的吸蜜蜂鸟的体长只有5厘米,体重不超过2克,翅膀展开只有3。5厘米,大小和蜜蜂差不多,这样的蜂鸟才是世界上体形最小的鸟类。那么,蜂鸟与直升机的制造有什么联系呢?

    蜂鸟的羽『毛』大多十分鲜艳,闪耀着金属的光泽,人们称它是“闪烁在花丛中的彩虹”,美丽极了。蜂鸟靠吸食花蜜为生,它们的嘴又细又长,像一根管子,能伸到花朵里面去吸取花蜜,因此又叫“吻花客”。当然,蜂鸟也吃花丛之间的小昆虫。蜂鸟的觅食给植物帮了大忙,一方面它帮助植物消灭了很多寄生虫,另一方面帮助植物进行传粉,充当了花的“媒人”。

    蜂鸟虽然小,但在飞行上“身怀绝技”。这与它身体非常微小的独特的生理特点是分不开的。它具有特殊的肌肉组织,一对狭长的翅膀结构也很特殊。而且,它的尾巴是天然的方向舵,能帮助它随时调整飞行方向。所以,蜂鸟除了能和其它鸟一样,向前飞行之外,还会向后倒退飞行,忽左忽右,甚至垂直上升或降落,翅膀振动的频率很快,每秒钟可达50~70次。尤其精彩的是,它在采蜜的时候,能停留在半空中不动,一边拍打着翅膀,一边将嘴伸进花蕊中,吸食足够的花蜜。这些飞行特技让一般的鸟望尘莫及。

    蜂鸟这种非凡的飞行本领,令人类惊叹不已,也吸引了许多仿生学家的关注。对于人类来说,那是多么理想的飞行啊!现在,科学家受蜂鸟飞行的启发,终于设计制造出能够垂直起降,并在半空中停留的直升飞机,用来救援遇险人员,或运送急需物资。

    【小档案】

    1783年以后,人类实现了乘气球搏击长空的美梦。可是,人们还不能像鸟儿那样在长空自由飞翔。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思考和实验,人们认识到了升空和控制是飞行的两大难题,而鸟类显然是这两者的大师。通过对鸟的观察,人们有了突破『性』的发现:鸟尾巴的重要『性』不亚于它的翅膀。于是人们造出了由螺旋桨推进的实用飞机。1936年,德国工程师海因里希·福克终于设计制造出具有实际生产价值的直升机。当然,它与现代人设计制造的直升机不论是稳定『性』、垂直起降的本领、半空停留的时间等不可同日而语。

第四十三章 系在尾巴上的地动仪——蟑螂与防震() 
小问号

    地震是一种自然『性』的破坏现象,它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当强烈地震发生时,往往会造成地面变形、山崩地裂、海啸等。2008年5月12日,我国的四川大地震就曾造成无数人无家可归。为了预报地震,早在东汉时期,我国学者张衡就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其实,在3亿年以前,被人们称为活化石的蟑螂,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地动仪”,而且人类一直在破解它那系在尾巴上的“地动仪”的奥秘……

    蟑螂的种类很多,扁平的身体呈黑『色』或褐『色』,有光泽,喜欢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生活。它能分泌出一种恶臭,玷污食物,传染疾病,被人类列为“四害”之一。可是,它能在多灾多难的地球上繁衍不绝,自有一套顽强的生存本领,尤其是在防震上的能耐令人刮目相看。

    那么,蟑螂是怎么预测地震的呢?原来,蟑螂的身上有一种天生的微型地动仪:尾部那一对奇特的触须。蟑螂的尾须上覆盖着2000根密密麻麻的丝状小『毛』,它的地动仪就是由这些许许多多的丝状小『毛』构成的。蟑螂尾须上小『毛』的根部构成一个高度灵敏的微型“感震器”,不但能感觉震动的强度,而且能感觉出压力来自何方。也就是说,蟑螂尾须上的每一根丝状小『毛』,和张衡地动仪上的每一个铜丸一样,对来自某一方向的振动最敏感。它的尾须的大小,只有地动仪的万分之一那么大,可是,它的相当于“铜丸”的丝状小『毛』,却有2000根,所以它辨别方向的精密程度要比地动仪高得多。在通常情况下,地震前总会有一些轻微的震动。这些震动人体器官是无法感觉到的,可是蟑螂尾须上的丝状小『毛』,却能在地震发生前4个小时捕捉到这种微妙的波动……

    无容置疑,人类非常厌恶蟑螂,但是,它那台系在尾巴上的“地动仪”对科学家来说,还是极具诱『惑』力的。目前,科学家通过对蟑螂的研究,正在模仿蟑螂的尾须,研制一种新颖的地动仪,在预报的时间、准确『性』等方面希望有新的突破。这种地动仪一旦研制成功,对地震预报的准确率将会大大提高,人类因地震的损失也会大大减少,谈“震”『色』变的时代也许就能划上句号。

    【小档案】

    公元132年(阳嘉元年),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及其方位的仪器,即地动仪,从此开始了人类使用仪器观测地震的历史。张衡地动仪的内部机械的具体构造早已失传,我国科学技术工作者凭借所掌握的现代科学知识和《后汉书·张衡传》的有关记载,推断出张衡制造的地动仪的机构原理:一部分是竖立在仪器樽形部位中央的一根很重的铜柱,铜柱底尖、上大,相当于表达惯『性』运动的摆,张衡叫它作“都柱”;另一部分是设在“都柱”周围和仪器主体相接联的八个方向的八组杠杆机械(即在都柱周围连接八根杆子,杆子按四面八方伸出,直接和八个龙头相衔接)。遇到地震时,仪体随即震动,只有“都柱”由于本身的惯『性』而和仪体发生相对的位移,失去平衡而倾斜,推开一组杠杆,使这组杠杆和仪体外部相联的龙嘴张开,吐出铜球,掉在下面的蟾蜍口中,通过铜球击落的声响、掉落的方向等来报告地震的大小和方向。

第四十四章 把冷暖时刻看在眼里——响尾蛇与响尾蛇导弹() 
小问号

    响尾蛇是生活在美洲、非洲等地的一种毒『性』剧烈的蛇。在那炎热的季节和地域里,许多动物为寻找水源而急不可待。响尾蛇就会摇动自己的尾巴发出“嘎啦嘎啦”像溪水流动的声响,引诱一些口渴的小动物误入陷阱,成为它的美餐。那么,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晚,响尾蛇又是怎样发现并捕捉那些可怜而贪心的猎物?为什么有一种在现代战场大显神通的**也用它的名字来命名呢?

    响尾蛇的尾巴长得非常奇特,在尾巴的尖端上长着一种角质链状环,围成一个空腔,角质膜又把空腔隔成两个环状空泡,仿佛是两个空气振『荡』器。只要响尾蛇摇动尾巴,空泡里的空气就会形成一股气流,一进一出,发出了“嘎啦”的声响。在漆黑如墨的夜晚,响尾蛇捕捉田鼠、小鸟、刺猬等几乎是百发百中,靠的不是那双眼睛,而是长在眼睛和鼻孔之间的一个叫“颊窝”的地方的“热眼”,一边一个,猛一看,还以为它长着4个鼻孔呢。有了这对“热眼”,响尾蛇可以把猎物的冷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原来,田鼠、小鸟、刺猬等都会散发出一定的热量。有了热量,就会产生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光线,即红外线。“热眼”就是通过感受红外线的辐『射』从而发现前方的热物体,并判断它的大小和距离。

    人类研究响尾蛇的“热眼”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1937年,科学家对响尾蛇进行研究时发现,把它的眼睛蒙上,它照样能闪电般追击猎物。这说明,响尾蛇明亮的小眼睛与它追击猎物无关。1952年,科学家研究响尾蛇时再次发现,当热源或冷源接近响尾蛇时,它就受到刺激,神经脉冲发生激剧变化。即使放在30厘米以外的人手的热度也会激起它的反应。有的响尾蛇甚至能测出60米以外人的体温,这就是人为什么会遭遇响尾蛇突然袭击的原因所在。至此,人们发现了响尾蛇的“热眼”,并开始了相关的科学研究。20世纪70年代,生态学家勃鲁兹·明斯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的荒野上,追踪75条响尾蛇,逮住其中的28条,在它们的胃里装进了蜡封的小型传感器。带有这种仪器的响尾蛇既会响,又会发报,从而揭开了响尾蛇的食『性』、繁殖、冬眠和迁徙之谜。人们把这个实验称为“佛罗里达州实验”。也正是这个著名的实验,彻底揭开了响尾蛇的神秘而可怕的面纱。

    科学家根据响尾蛇(其他的蛇类也是这样)的“热眼”工作原理,制造出了各种红外线探测仪器,把它安装在飞机和船舶上,驾驶员可以透过黑暗或云雾判明航向。侦察兵利用枪上的红外瞄准器,能检测到敌人身体发出的红外线,从而在黑暗中像白天一样“看”到并消灭他们。在人造卫星上装配红外线探测仪器,能够发现水下40米深处航行的潜艇,还可以观察到太阳光照『射』不到的行星表面的情形。

    当然,最让响尾蛇出名的还是以它的名字命名的响尾蛇**。20世纪50年代初期,也就是人类发现响尾蛇的“热眼”不久,美国的海军武器研究中心就借鉴仿生学家的研究成果,研制出了一种空对空**的敏感器件,能够探测来自目标的红外辐『射』。**利用这种原理跟踪目标,与响尾蛇捕捉小动物原理相似。于是,该中心的研究人员把这种带有红外追踪装置的空对空**称为“响尾蛇**”。原来,飞机在飞行时,发动机尾部喷管排出的热气流会产生很强的红外线热辐『射』,飞机就成了一个很大的热辐『射』目标。这样,响尾蛇**就能紧紧地咬住飞机,直到将它击毁。

    几十年来,“响尾蛇”**就像一条吞噬飞机的毒蛇。从第3次中东战争开始,几乎参加了所有的空战。现在,军事专家已经开发出10多种型号的“响尾蛇”**,形成了庞大的响尾蛇**“家族”。

    【小档案】

    世界是矛盾的。在武器的进攻和防御上,也是有“矛”必有“盾”。“响尾蛇”**虽然对飞机构成了严重威胁,但是它在寻找、跟踪目标时完全依赖弹头上的红外线探测器,而这种探测器又不能分别真假。于是,科学家便发明出红外“钓饵”来欺骗它。目前,这种“钓饵”有烟火型、燃烧型、复合型等。只要被“响尾蛇”**盯上的飞机投放“钓饵”,就能够将**引爆,让它扑空,从而使飞机脱离危险。

第四十五章 奇妙的回声定位术——蝙蝠与雷达() 
小问号

    蝙蝠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