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奇妙的大自然-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支研究小组受壁虎粘『性』脚趾的灵感启发,还研制出一种防水粘『性』绷带,有可能用于医学手术治疗之中。

    现在,仿生学的内涵在不断发展,已经不仅仅指人们去模仿生物的某一特『性』,科学家通过向壁虎大脑中输入电信号,从而实现了它的运动可控。这属于神经信息仿生学的领域。在国外,美国做了老鼠、鲨鱼的运动控制,俄罗斯则试图控制海龟的运动,我国山东科技大学等单位也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希望实现对壁虎的运动控制。届时,只要先把壁虎固定,再进行开颅手术在壁虎大脑内相应的脑区、位点植入电极,最后安上摄像头或传感器,它就成了一只听从人类指挥的壁虎“机器人”,在执行特定的救灾搜救、反恐、探测等任务中一定会大显身手。

    【小档案】

    据2008年美国科技日报报道,1亿年前琥珀中惊现最古老的壁虎化石。这是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和英国伦敦国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家对外发布的,称这是世界上现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壁虎化石。琥珀是一种半宝石形状的石头,在数千万年前曾是树『液』凝结物,具有不同寻常的防腐保存能力,使得琥珀中壁虎的爪子仍清晰可见其微型“足部薄层”,或者粘『性』脚趾刚『毛』。据称,这块琥珀化石是在缅甸境内发现的。这项考古发现至少将之前最古老壁虎化石的历史向前追溯了4000万年,进一步揭示了远古壁虎的进化历程,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到它们在白垩纪时期如何与恐龙共同生活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科学家揭开远古壁虎进化之谜带来了一把金钥匙。

第三十二章 带翅膀的敌人——蝗虫与扇形窗篷() 
小问号

    蝗虫俗称“蚱蜢”,是一种农业害虫,曾给我们带来许多可怕的灾难,已经是人类最为头疼的害虫之一。全世界大约有蝗虫1万多种,我国有600多种,主要以分布广、食量大而居于各类昆虫之首,所以被称为虫中之“皇”。它喜欢成群地活动,不管是在天空飞翔,还是在地面上栖息,总是保持着合群『性』,很少有离群索居的。想一想,一大片、一大片的蝗虫铺天盖地,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人们辛勤劳动的果实吞食干净,能不令人恐慌吗?难怪人类称它是“带翅膀的敌人”。那么,蝗虫是不是一无是处,人类对它的研究难道没有一点新的有益发现?

    蝗虫长有一对善于迁飞的翅膀。当几百只或几千只蝗虫成群飞翔时,会发出雷鸣般的巨声,震耳欲聋。它的声音来自腿节两侧,是和前翅纵脉互相摩擦而产生的。那里还有个鼓膜器,有60个感觉细胞,列为4群,分别和鼓膜连接,频率敏感『性』不同,有的还能感受超声波。这对翅膀又宽又大,能够长距离飞行,是一般昆虫所望尘莫及的。对此,许多人感到纳闷不解。

    后来,科学家们在它的翅膀上发现了秘密。原来蝗虫的翅膀虽然宽大,但是十分轻巧,而且结构非同一般。它的直翅上的脉络像辐『射』一样排列,其中的横向的脉络也是成行地排列,这样的结构使得翅膀折叠起来的时候,翅脉既不弯曲,也不旋转,就像扇子一样;把翅膀打开的时候就如同把扇子打开,收拢的时候像扇子那样折叠就可以了。有这样的翅膀,再加上发达的飞翔肌肉,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使蝗虫作长途飞行轻松自如。

    建筑学家受蝗虫翅膀的启发,模仿飞蝗的翅翼结构和张合动作,设计出了一种新型扇形窗篷。这种扇形窗篷由两个半边构成,不用时,可以折叠成狭带状;张开时,既可挡阳,又可遮雨,很受建筑行业的业主欢迎,曾经风靡一时。

    此外,巴西生物工程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发现,蝗虫在飞行时具有一种能躲避其他动物体的特殊功能,因为在蝗虫的大脑中,有一种起运动监控作用的神经细胞。科研人员将电子传感器安在这些特殊细胞上,然后让蝗虫反复观看汽车飞驰而来的镜头。结果显示,传感器的电流发生了变化,显示这些细胞曾发出信号,指示蝗虫做出躲避的反应。受此启发,科研人员正在根据蝗虫的这一特殊技能研制开发车用行驶监视装置,希望它能够帮助减少公路上日益频繁的撞车事故。

    蝗虫是人类深恶痛绝的害虫,但是它能在大自然的竞争中有一席之地,是因为它确实有一技之长啊!于是,蝗虫在人类的仿生学中又留下了可圈可点的一笔。

    【小档案】

    中国蝗灾的历史古老而悠久,在《诗经》里就有过描述,“治蝗”也一直被历代王朝作为施政的大事。可是,蝗虫大量发生的主要原因,直到近代还是个谜。遮天蔽日的大量蝗虫,会把所经过的土地上的草木吃光。1927年发生自山东省的蝗灾持续了三年,受害面积为9省200余县,受灾者多达700万人。即使今天,非洲等地还为蝗灾而烦恼。在通过『药』物来防治蝗虫的方法产生以前,往土坑里注水是治蝗的对策,或者在春秋的耕作之前,把土地犁起,在孵化之前驱除。现在,发生大面积蝗虫灾害时,一般都用飞机喷『射』『药』物来灭蝗,威力无比,效果明显。

第三十三章 一生放不下的盔甲——蜗牛与胃窥镜() 
小问号

    蜗牛的种类很多,约有22000种,一生背负着沉甸甸的“盔甲”——螺壳,依靠足下分泌的黏『液』来降低摩擦力,帮助身体缓缓前行,1分钟也只能爬10厘米左右。它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虽然它的嘴大小和针尖差不多,但是有25600颗牙齿。在蜗牛的小触角中间往下一点儿的地方有一个小洞,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科学家们称之为“齿舌”。蜗牛是一种农业上的害虫,但是它那神奇的眼睛对人类医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启示作用,至今仍然常常被人们津津乐道……想一想,其间的奥秘在哪里?

    蜗牛几乎分布在全世界各地,以植物的叶和嫩芽为美餐,不同种类的蜗牛体形大小各异,非洲大蜗牛可长达30厘米,在北方野生的种类一般只有不到1厘米。在阴雨连绵的时候,它就将软软的身体缩进“小屋”里;天气好的时候,就伸出身体,在草丛中慢慢地爬行。遇到干燥的天气就把身体全部缩进去,虽然不吃不喝,但是活得有滋有味。蜗牛这间枯黄『色』的“小屋”,可以使它减少体内的水分蒸发,又能作为“盔甲”来保护自己,防止敌害侵犯。

    早在100多年前,著名生物学家在研究蜗牛时发现,它有一种非凡的认路返家的本领,从居住地外出寻找食物,吃饱喝足后,仍可按照原来的路线正确无误地返回住处。可是,达尔文并不知道其中的奥秘。后来,经过科学家的研究,终于弄清蜗牛虽然有眼睛,但视力很弱,主要靠它的嗅觉和嘴唇的感觉来认路。

    那么,蜗牛的眼睛起到了什么作用,是不是完全退化?科学家进一步研究时发现,当蜗牛觅食的时候,伸出触角和足,在地上爬行,仍然是靠眼睛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奇怪的是,它躲在扁圆锥形的壳里,照样能觉察外界的动静。这又是为什么?奥秘在哪里呢?

    蜗牛有一双奇怪的眼睛,长在头顶上的一对长触角的顶端。只要你轻轻地碰一下其中的一只眼睛,它就会以为碰到了东西,马上就缩回去,而不是因为它看到了什么。另一只眼睛照样直挺挺地竖在那里。蜗牛的眼睛是根据光线变化的情况,来判断四周环境的。即使眼睛缩进壳里,但它仍能通过壳壁对光线的多次反『射』,来观察四周变化。也就是说,当光线『射』进蜗牛壳的时候,经过壳里内壁辗转反『射』,最后照到它的眼睛上,于是,蜗牛看到了壳外的情景。这真是妙不可言,又神奇得不可思议!科学家终于弄明白,蜗牛能够利用光的反『射』来观察外面的景象。

    这一发现,对人类来说非常重要,立即引起了医学家的关注。后来,仿生学家从蜗牛的眼睛巧妙地利用光的反『射』从里看到外的本领,得到了启发,研制了现代医学中的一种胃窥镜:把带有长管子的胃窥镜从病人的食道『插』进胃部,顶端的小灯泡发出的光,通过镜子的反『射』,医生就可以从外部窥见胃的内部病情,为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提供了很大帮助。

    【小档案】

    蜗牛在我国的食用和『药』用历史悠久。2000多年前的《尔雅》“释鱼篇”中详细地记载了蜗牛。公元前6世纪,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就记录了蜗牛治病的实例。公元1774年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较详细地记述了蜗牛的形态及『药』用价值。20世纪以来,不少科学家对蜗牛的研究曾作出了很多贡献,尤其对蜗牛的养殖与应用都作过不懈的努力,但一直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80年代前,我国大陆蜗牛的产量及出口的数量还很小,出口量不及台湾省的1/10。但直到80年代末期,人们对蜗牛进行了全面地分析和化验,发现其体内含有20种氨基酸,30多种酶以及血『液』凝集素等,才真正了解蜗牛对人类的价值,蜗牛的养殖业也从此蓬勃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我国城乡居民创收致富的一个项目。

第三十四章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蚂蚁与生物缝合法() 
小问号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经典之语说的就是其貌不扬,却大名鼎鼎的蚂蚁。在众生芸芸的大自然王国中,与大象、虎、鳄鱼、鲨鱼等相比,蚂蚁实在微不足道,力量也小得可怜。可是,人类对蚂蚁从来没有小看。这是因为,蚂蚁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昆虫,起源可以追溯到1亿年前,大约与恐龙同一时代,世界上已知的蚂蚁约有9000种,估计全部种类应有12000~15000种,而我国至少有600种以上。瞧,它的资历、它的家族史,能不让你肃然起敬吗!更为风靡的是,在非洲有一种奇特的“生物缝合法”,居然源自蚂蚁……想一想,其间有什么奥妙,是一种什么样的古老方法?

    蚂蚁喜欢群居,或者说,它是一种生活在大家庭中的昆虫。据研究,在孤独的环境里,蚂蚁根本就不能活。只要它们单独在一起,或者有时只是朋友少了一些,它们就会不吃不喝,很快死亡。只有等到它们的伙伴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它们的某些机能开始恢复。1983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行了许多科学实验,其中一项就是研究在长期失重的条件下,蚂蚁严格的社会结构会不会瓦解。

    蚂蚁喜欢吮吸甜食。楚汉相争之际,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张良用饴糖作诱饵,使蚂蚁闻糖而聚,组成了“霸王自刎乌江”6个大字,霸王见此以为天意,吓得丧魂落魄,仰天长叹:“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后挥剑『自杀』。张良正是利用蚂蚁嗜甜这一习『性』,智取刚愎自用的霸王。

    蚂蚁还能预报洪水。亚马逊河洪水泛滥之前,蚂蚁四处收集情报,集体讨论后作出决定,排一字长蛇阵,向安全地方转移。当地印第安人据此得知洪水淹没范围,因而及时搬迁。

    不仅如此,蚂蚁身上还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养生专家主张用它来浸酒,制成蚂蚁『药』酒,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延年益寿。最让人惊异的是,在南美圭亚那的印第安人用切叶蚁的兵蚁作外科缝合手术。他们先让蚁咬合伤口,再剪去蚁身,以蚁代替猫肠线,即:当病人手术后需要伤口缝合时,医生就把蚂蚁放在病人的伤口上,让蚂蚁咬住病人创口的皮肤,伤口就这样“缝”好了。数天后,蚂蚁自动脱落下来,而病人的伤口也基本愈合。

    利用这种方法来缝合伤口有哪些好处呢?蚂蚁缝合的伤口,病人的痛苦小,缝合后的疤痕也比较平整,而且不会感染,因为蚂蚁在咬住病人皮肤的同时,能分泌出一种抗菌物质,使伤口免受感染,这种用蚂蚁缝合伤口的方法,被医学家称为“生物缝合法”。虽然这种方法有些原始,但是专家们认为,如果这种有效的生物缝合法能够得到推广,蚂蚁将会得到充分利用。可见,蚂蚁不仅在外科上有一技之长,而且在『药』剂、内科等方面也有自己特殊的本领,人类正在研究和利用。在不久的将来,蚂蚁还会有许多用途将被人类所发现。

    【小档案】

    蚂蚁给人类带来许多启迪。《旧约圣经》中就这样写道:“去察看蚂蚁的动作,可以得到智慧。”美国学者吉姆·罗恩曾说:“多年来我一直给年轻人传授一个简单但非常有效的观念——蚂蚁哲学。我认为大家应该学习蚂蚁,因为它们有令人惊讶的四部哲学。第一部:永不放弃;第二部:未雨酬谬;第三部:期待满怀;最后一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