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通关基地-第1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性命与观化

    性者,吾人灵觉之观也;命者,吾人生机之气化。本门以观化立门,对观、化二字有特别之解,何谓观?一为有识之观,为识神用事;二为真观,仿佛千百万亿之灯同照一室,无影无形乃至无相,一体同照,不分彼此,此观乃鸿蒙中初现,故称之为先天真觉、元神,其体寂然不动,其用则感而邃通,又称无中妙有,吾人之真性,不神之神。此元神虽说有层次之分,但也只不过是“用”与“通”之不同而已,其体则一也,丹道修炼之最终目的,只是将此“灵觉元神”放入阴阳造化炉中,造化烹炼至极精纯之地步,最后合于天地宇宙本体之“元神”,而修成永劫不死之元神,所谓“天地坏时,这个不坏也”。何谓“化”,有两层含义,一为气也、意也,一为虚无、无形,所谓“一”也。丹经有云:“存神达化”之化即为虚无无我之意。观者,我之神,为观察者,化者,彼之神,为被察者,人类之所有文化科技思想。之展和创生,皆来源于一觉一观。有化,定具相应之观,有观定具相应之化,二者不可割裂,易曰“遂感而通”,于是“化”乃出也,化即观,观即化,观化合一,始入鸿蒙,能无观,即无我,能无化,即忘气。忘我以养虚,忘气以养神。鸿蒙内丹总诀云“观化一体,因果互变,生生不已,绵绵矣,细细矣,泛泛矣,观化无穷,用之不尽,观化合一,无观无化,无物无我。合归虚无,归于先天至道--鸿蒙一炁,其道乃成”。

    鸿蒙一炁浅释

    鸿蒙一炁者,非物质,非能量,非有,非无,非心,不可以以精粗论,亦不可以以大小论,不但凡眼不能见之,即道眼亦不可见之,行者需于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之中“求”之。《悟真篇》云:“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用现代语言勉强描述为,产生宇宙万物,并维持之的一种无形“能力”。但鸿蒙一炁,虽说不可见,并不是说不可知。鸿蒙一炁虽说无可捉摸,但其用至大无刚,至微至柔,其“真用”一出,则露出“真象”,我们据此真象,自然知之,而产生所谓鸿蒙一炁之说,故道经有云:“恍恍惚惚,其中有象,其中有情,其情甚真。”丹经有云:“玄关火”。此即对鸿蒙一炁之“真用‘的勉强语言描述,而实不可完全说明之。故本门有云:“鸿蒙一气自虚无生”此虚无者,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神气完全合一之时,非死寂顽空、枯木顽石之“静态”也。鸿蒙一气故又称之先天一气。

    先天与后天

    何谓先天,此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宇宙万物产生之前为“何”?二是指父母未生我之前,其中又有层次可分,(一)为胎儿在母腹之时期,(二)指父母交*合之初始,(三)指阴与阳转变与过渡之中和点,如白天与黑夜之交界处,极动与静之交界过渡点,生与死之中和点。故丹经云:“物物各具一太极”,“太极有时候,有真种”,时候之意即是“真种”,有此太极之中和,万物才能生,中和之中更有“真种”,否则,万物何以创生?故本门有云:“事事有虚无一刻,时时有先天一点”,有中含有真无,无中自生妙有,道无所不在,三层之含义,实一以贯之,中和之态,即先天,人之先天更应于天地之先天,人身乃一小宇宙也。

    所谓后天,指一切有形有象,有质之事物和东西以及层次境界,于丹道说来,最初后天指外呼吸,思虑之神、交感之精。到高层,人身一切内外形相之运化皆为后天,其实,修至一定层次,行者定能明白,所谓先天与后天之说法皆为相对之言,唯是有为无为之区别而已,无为者先天,有为者后天。丹经又云:“先天不得后天,无以招摄;后天不得先天,无以变化”。无后天阴阳之交和则无法“采取”先天一气,在父精与母血交*合之时刻,必入虚无,则先天一气自归其中,如后天父母壮者而交*合又得其时,则子女亦先天充足,打个比方,婴儿虽先天充足,但后天没成人强大,所以抵抗力弱,力气小,故必须补充后天营养和后天教养,而渐使其先天之能力全部显象,如力气增长,身高增长,智慧增加,否则,不补充营养,不吃不喝,则先天无以显其变化待死而已,反过来,如无婴儿之先天遗传和先天无形生炁,则后天无所依托,故常有婴儿早死,儿童夭折,未老先衰之事生,此先天不足,无论如何补充后天,皆毫无用处,反促其死。丹经有云:“若将有形成变化,细酒羔羊亦上升”。只有补充先天无形之生气,才是根本。我中华丹道,最伟大之处就在于补充先天。

    于层次来说,无缘因,无条件的自虚无中而生,曰先天,故不落因果,先天而天不敢违也。丹经云:“不忆过去,不思未来,不拟现在,三心皆无”,无为而为,佛经有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皆对先天及如何进入先天而说之。有中生有,思忆存想而得,有为而为,落于因果,称之为后天,故为天命所制,天生之必天杀之,有生有死,有命有运,是宿命的。

    果真穷究至无上之根源,先天即后天,后天即无天。先天后天,言语道断,心行灭处(另,先天后天于丹道另有特别意义)。

    第二节动静之说

    动分阳动与阴动,由中和趋于生长的运化称之为阳动,有放射散之意。由中和向衰败及死亡,归入于寂静的动,称之为阴动,有收缩之意。静也分阳静与阴静,一为觉照合一之静,一为顽空,死寂之静。动若无静主入其中而制之,则其动变大,成为亢阳,不可收拾,最终走向死亡。而静若无动包之,则无以畅通和顺,而其神不清明,必入昏沉,成为浊阴,大事坏矣。故丹经有云:“以铅制汞,以息运神”。丹道修炼必须动静相得、相宜。况绝大多数人,皆是动特多,而静少之又少,其神纷芸变动,未能定止,日夜操劳,无而了时,一时之内,念起念灭,心随物转,本我已迷。故吾人之神,日为外物所夺,神去,气亦随处,神气日耗,趋于死亡。而吾人身体也日日奔波,被物所使,神气更失,必以静来制之,故丹道入门之始,必以静主之,明白静之含义,静者在于“安”,在于“无念”,在于“休息”,静*功之道,即是告诉人们最佳休息方法而掌握之,“动”用于炼气,动者在于“和顺”,在于“连续而不滞碍”,无一丝间断,庄子云:“神无隙,乃成纯气之守”,放入火不焚,入水不溺,刀兵不能害。此为气长生。又“安”之意在于自然,安于连续之动而无念,所谓一灵独存是为真神,丹经而云:“内炼之道,全在于绵绵若存,勿忘勿助”。

    本门认为:“无绝对静止,也无绝对运动”,任何运化和动机,都必需一“静止”的背*景场所,以此暗暗隐含的无形“静止”来允许“运化”之存在和成立,此遍一切之处的“静止”即为大道一体同观之“觉照”,寂然不动,无形无象,无我之“真观”也。静与动本一体,实不可分,由静才能体现动机、化机、丹道之要,在于静以得之,无静、无以察动,无静无以制动,丹道所有妙处之产生,都来源于一“静”。只有“静”才能做到顺其自然,才能主宰命运,因命运本身是一种运动变化也,故修真圣典《阴符经》云:“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故制之以至静之道”,丹经有云:“其静曰元神,其动曰真意”。

    修炼之士,使此后天纷芸变化之各种识神归于寂然不动之元神,使后天粗短、急促、间断之呼吸归于细长连续无滞之真息,使形体不再奔忙劳累,归于静养休息之状态。如是神亦归于身,气亦归于身,神气形浑同一体,归于吾未生之前的“形态”,神气相抱,不分彼此,化为一气,于吾之祖气想吸相连相应,则玄牝立焉,玄关成矣。动静合一,情性合一,性命合一。

    第三节天地人三者的关系

    何谓天,浑万物而为一者曰天;分万物而为二者曰地;合万物而为三者曰人。天乃无形之天,地乃有实之地,人乃阴阳相间之人,人本于地而生于天,故人身亦是一小天地,人身之气候亦同于天地气候之规律,故《阴符经》有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天理即地理,人心即天地之心,天机应于人机,人机反于天地之机,人身之真造化,无不合符天地之自然造化,凡人不能直接察之,唯道人知之,天地之冬至,必应于人身之冬至,天地之夏至必应于人身之夏至,凡人后知之,故称后天,道人先觉之,故曰先天。行者果能修至自然而然之天然层次,则人身内外之精气之运化规律无不具一定之韵律而与天地气候真消息相契,合符一定的运行规迹和运化内景。否则,说明炼已不纯,心性未清。又如,上半月,人之无形气机趋于旺盛,此时应上弦月逐渐明朗、圆满,在此一阶段,人之性天也象中天宝月一样,逐渐明朗、清醒,精神也振奋起来,而下弦月则反之,人之气机和本性易入混浊和衰减,其中玄妙虽言语难说之,但修行之人自心能觉之,故丹经有云:“有人问我修行路,遥指天边月一轮。”炼已精纯,性地极其洁净,就如天上无一丝云,而一轮明月常悬空中,无形无相之真气候自得之,不假丝毫作为矣,就怕人“人心不死”,而“道心难生”。又如太阳之周期变化,太阳系之黄道应于人身之黄道,天地将雨未雨,将雷未雷之氲氤气象亦有合于人身之氤氲气机,天地有“子”时,人身亦有“子”时,此天人之机的相应,不差毫,人身一“小天地”也,真能达到天人合一之极则,行者将与天地之情,天地之精神相往来,完全乎后天凡俗之情,庄子曰:“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最后,悟通天心即人心,人心亦能改变天地,不在五行,不受阴阳支配,更能提契天地,把握阴阳。

    第四节清静总论

    中华丹道虽说异常玄妙而神秘,但总括所有精深内涵,亦不过“恬淡虚无,清静自然”这八个字而已,无甚奇异所说,行者果能把此八字理解透彻,且行之极细极微处,则还丹易于反掌,可惜大多世人不知此理,以为越奇越玄,则越为上乘法诀,谁知大道至简至易,杏林真人云:“其口诀不过半句,验证不过片响”,大道贵简,忌烦。《老子》云:“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悟者自悟,迷者自迷,丹道于迷者欲修欲繁难,对悟者,越炼越易,乃至无法无修,完全的无为。最上乘丹法,简单圆融,以一贵之,此“一者”、清静也。天仙口诀有云“彻始彻终,唯无念”。所谓“火候”之说,其实是针对后天而言,先天本无“火候”,“一意精纯”即为火候之真口诀,又有所谓“微细火候”之说乃是针对每个人在不同之时,不同之地等,所现内景之不同设论说,从行者所生“内景”之情形而确定行者之后天中哪一方面或哪一步未炼至精纯,对症下药,以方治病,治后天之病,使之“清静”而已。故古仙有云:“还丹容易,炼已最难”,此“已”即“恬淡虚无,清静自然”也,行者果得清静,则下元自无漏失而返还童体,行者果得“虚无”,自然真阳时生,天地之气时归身中,不结丹,而丹自结也。能恬淡自入虚无,能时入虚无,“心”自易清静,心得清静,自合于自然,功修完全不假入为。

    第五节丹道命功与性功之异同

    丹道之命功在于炼气,属有为之法,最后归于无为自然,虽曰无为,实亦有作,丹经云:“无为也有功夫在”。性功主于清静,以养为主,所谓静能生气,性功先需止念,最后忘我,无我归入“虚无”。命功主“动”,心神、心意必参入“气之运化”中,先以意随气,再以意领气,最后意即炁,炁即意,性功基本属于静*功之道,须行者自悟,方可全明,非师能授。命功则必需师传,否则,恐有大患,命功有极限,真胎息者为命功之极,性功无限,丹经云:“炼已无限”。

    但是,静中自有动机,静到极处,心有大动,况且无静无以察动,无以制动,命中含有我之真性,炼性之时,即是炼命。炼气之时,行者必须一心一意,不可有游丝杂念,故需行者静*功达到精深之地步,方可做到一心一意,所谓:“一灵独存”,行者炼气,行气之时,因历劫以来所累之各种积习使得出现种种杂精和凡气等,如果行者性功不精纯,则不易分清谁是凡精杂气,谁是先天真气,以至认假为真,祸及本命灵根,气动,而心不动,方才为真功,气行即神行,纯以神行气,而非意识行焉,此种层次,需行者修行到处,方可明白何谓“神行”。气动之时,行者心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