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府兵制既然如此辉煌,为何又逐渐被募兵制所取代呢?为何府兵制又会在唐朝达到鼎盛的天宝年间被废除呢?

    府兵制起源于南北朝,中华正统崩坏,衣冠南渡,北方版图碎了一地,先后出现十六个国家。

    这些国家的特点就是版图小,府兵作战,不用离乡太远,而一但守土,又因为保卫的是家乡安宁,所以人人争先,这是府兵制兴起的原因,而盛唐之时,版图何其之大,边疆之地离中原何其之远,而古时出行千里,便不知道人还能不能回来,几乎就是生离死别,府兵们的战斗意志也自然低下。

    唐玄宗天宝年间,屡屡对边疆进行征伐,时诗圣杜工部于天宝年间所作《兵车行》中有,“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老者出征的时候年纪小,是里正帮他裹头,十五岁驻防河西,四十岁了还在西面边疆屯田,等归来的时候,头发都已经花白。

    这除了因为战争频繁,也因为盛唐时版图太大,从关东汉地,到河西走廊,甚至天山之外,岂止千里,府兵制已经完全不能应对,这与秦国实行秦法,小而强,而秦朝实行秦法就立马成了暴政有异曲同工之妙。

    秦国征发劳役,关中到长城,劳役两三月便能回,秦朝征发劳役,从楚地到渔阳,几乎就是有去无回,所以系统扩大之后,原本好的制度,可能就会变成一项坏制度。

    府兵制在盛唐被废除,说明他并不适合盛唐,但在其被废除不久,便爆发了安史之乱,而后就是漫长的藩镇割据,又实在值得让人深思。

    黎遂球听了李邦彦之言,眼睛突然瞪大了不少,“府兵制?”

    “不错,以如今粤地财力,本督若想多养兵马,唯有此制也!”王彦点点头,接着往上走去。

    黎遂球掌管后勤,他一边跟着王彦的脚步,一边在心中盘算,片刻后,不禁点了点头,“粤地一百五十余万户,国公养十万府兵,田赋少收不足一成,此法可也!”

    陈邦彦却道:“余也赞成此法,只是身为幕僚,却有几言须说予国公听之,其一,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道。国公欲改兵制,朝廷态度为何?却须上奏陛下,若陛下准之,一切好说,若陛下不准,国公该如何?其二,府兵起于南北朝,终于盛唐,其中自有废止之原由,国公知兵事,无需余多言,国公当有补全不足之法。其三,府兵自备兵器,其家赋税全免,然其中必然有平有富,贫者少田,甚至无田,而富者田多,国公因该如何处理,而又该免多少赋税,当有定制。”

    王彦边走边听,他顺着陈邦彦的话语思索,心中的想法也就越来越清晰,“岩野先生思虑缜密,此三点,本督方才约微思考,现在先说一个大概的应对之策,具体该如何实行,还是等会营之后,与众人再行商议。本督先说第一点,此事本督会上报陛下,但朝廷若是不准,本督会以卫所之名义进行,第二点,本督编练府兵后,会从府兵中挑选精锐,补充道三万募兵之中,如此募兵负责主要作战,府兵负责防守地方,而募兵损失之后,又立马能从府兵中获得兵源补充,迅速恢复战力,二者结合,必不至唐时挫折。第三点,这就需要岩野先生与布政使司商议个可行的结果出来,不过本督觉得解决此次土客之争,或许这一点也是关键。”

    陈邦彦听完王彦的话语,心中不禁一动,停下脚步看了王彦的背影一眼,神色有些亦常,但几吸之间后,还是提步跟了上去。

    这时,一行人在不觉间,已经来到土寨之下。

    山上的客家人早就发现了他们这一行人,李、王而族的族老,看见王彦头戴乌纱,身着莽袍,不禁有些惶恐。

    他们平日里见过最大的官员,也不过是身着青色官袍的知县老爷,连斗牛服都没见过,何况是蟒袍呼。

    一众客民,见王彦一行上山,连忙出来迎接,他们因为方才拒绝下山商议之事,心中有些惶恐,是以王彦一上来,便齐齐拜道:“草民等人,恭迎大人。”

    王彦见此,连忙上前几步,将为首的一名须发皆白的老者扶起,脸上带着微笑道:“老丈不必多礼,方才是本督考虑不周,汝等与广南乡民结下大仇,不敢擅自出寨,也在情理之中。现在本督亲自前来作保,保正汝等全寨平安,还望老丈给本督一点面子,随本督去山下,与广南乡民商谈,也好妥善解决此次纷争。”

    那老者见王彦如此和气,心中不禁一暖,但他确实在不知道,这都督是个什么官位,能保的住他们全寨平安。

    以前多次土客之争中,官府也曾誓言旦旦的保证他们的利益,但最后还不是损害他们,来保全广南之人,要不然,客家人也不会被逼到在山上立寨,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争斗。

第165章解纷争各有苦衷

    王彦说完,期待的看着眼前的老者,但老者却依然有些犹豫。

    一旁的陈邦彦见此,随走上前来,“老丈,这位乃是总镇广东,皇帝亲封的楚国公,而整个粤地都是楚国公的治下。今有国公为汝等作保,老丈还有什么好担心呢?况且汝等待在着山上,山下的乡民又不会退去,想要保下全寨,还是需要下山商议一个结果出来,才能解决问题呀。””

    老丈与众多客家乡民闻语,心中大惊,都督不知道什么,但国公却是如雷贯耳,那可是仅此于王的存在,他们常听戏词,那跟随太祖皇帝打下大明江山的徐达、常遇春,生前不都是国公么?

    一时间,众客家乡民,顿时齐齐拜下,王彦只得再次扶起那老丈,而后谓众多乡民道:“本督知道,官府在处理土客纷争上,一直有失公正,但如今粤地归本督治下,本督就不会让汝等再受不公。”

    王彦边说边紧握着老丈之手,而感受到手上传来的力量,老者忽然老泪纵横,“草民等人谢国公大恩,草民这就随国公下山,听从国公的安排。”

    王彦闻语,满意的点了点头,“老丈不必着急,且先同族人沟通一番,商量个底线出来,才好同广南乡民谈判,本督给汝等一炷香的时间,然后再一起下山。”

    得王彦提醒,老者于是便同族人进土寨商议,而王彦则被人引到里面歇息,他经过土寨中央时,见原本供童子嬉戏的空地上,几乎摆满了被白布的覆盖的尸体,足有上百之多。

    王彦见此,不禁同身后的陈邦彦对视了一眼,而他们都从各自的目光中,得出了一个结论,土客矛盾不可调和,唯有分地而居,才能避免下一次冲突的发生。

    王彦一行,清早上山,等到将近午时,才带着两名客家族老下山,他们一人叫李广寺,一人叫王修安,代表着这次与广南乡民冲突的客家李、王两族。

    这次土客之争,起因不过是土客之间争夺一处水源,从起初的两户人家,发展到两村,最后影响到粤西、粤南,将近四府之地,死伤过万,可见土客之间的矛盾由来日久,任何一件小事都能发展到大械斗,双方之间已经完全没有信任可言。

    回到大帐后,王彦随让人再将土客两方都请进来,分开坐定后,便直入主题,“土客皆大明之民,今因土地、水源之事,两方相争,致使乡民死伤万人,本督心中甚痛,而局势恶化至此,朝廷调解不利,疏于管理,也富有很大的则任。今日,土、客,在加上本督,吾等三方,就于眼下之事,好好商议,拿出一个各方都接受的策略出来,避免今后再发生这样的争斗。”

    王彦说完,就像陈邦彦看了一眼,于是他便起身,接着说道:“国公之意,今后官府绝对不会允许粤地再发生这样的械斗,这是官府的底线,所以今日土、客两方,各自有什么意见,都说出来,官府再居中调节,彻底解决矛盾,让百姓可以和平相处。”

    土、客双方之人闻语,便知这次官府的态度与以往大不相同。以前官府是和稀泥,等他们打完了,再来处理,而出面者,多是知府老爷,而这次先是一位姓何的大人出来阻止,结果没能控制事态,立马又从广州请来国公带着大军前来调解,可见官府此次,已经下定了决心,必须要解决土客之争。

    双方面白官府的态度,那广南乡民中的一位名叫谢文才的老者,立马起身行礼道:“国公爷,诸位大人,这次争斗,概因为客人,侵夺我族水源而起,而本族青壮,亦被客家人打死三百余人,这样的大仇,本族可以不抱,但客家人必须,赔偿我族的损失。”

    “国公爷,粤西之地本就贫瘠,上好的水田多为士绅大族所有,我广南乡民,本就缺少耕地,无法养活众多族人,而客家人却举族迁入广南,来争夺土地和水源,我广南乡民岂不要食不果腹。草民以为,要使纷争平息,客家人就必须迁回粤东去。”又一名谢氏宗族的老者起身道。

    坐在令一边的客家族老听完,心里不禁大急,连忙出来哭诉道:“国公爷,草民等人迁入粤西,所种的土地都是乡民开垦而来,并没有抢夺广南乡民之地,而且粤东之地贫瘠,根本养活不了多少人口,我等无法生存,才迁入粤西之地,若现在逼我等迁回粤东,就是将客家人往绝路上逼呀!还请国公爷为客民做主。”

    王彦心里清楚,土客之争,没有对错之分。客家人因生活所迫迁入粤东,以求生存,而参与争斗的广南乡民,也都是没有多少土地的贫民。富裕的地主乡绅不会参于其中,不过王彦怀疑,土客之争的背后,多是那些乡绅大族挑起,因为他们占据大多数的土地,与广南贫民的矛盾更大,而他们暗中挑起土客之争,则可以将他们与广南贫民的矛盾,引到客家人身上。

    王彦听完土客之言,知道他们都是大明最底层的存在,都是为了生存,随起身压了压手,意示他们安静下来,而后才道:“本督已经明白,汝等之意,广南乡民希望将客家人迁走,以获得更多土地,而客家乡民则需要一个安身立命之地。”

    土客见王彦说话,都安静倾听,待其说完,都点了点头。

    王彦见此,随接着道:“为了防止两族再次发生纷争,本督决定,广南的土客之民必须分地而居。”

    “分地而居?那不就是要迁走客家人吗?”

    广南乡民闻此,脸上顿时一阵欣喜,官府果然还是偏向人多势众的他们,而客民则已经面若死灰,他们好不容易建起土寨,又在山上开出梯田,若被迁走,多年的心血又将毁于一旦,而迁到新的地方,新的地方又能容下他们吗?

    一间时,李广寺与王修安立马跪地哭诉,“国公爷~”

    王彦却连忙打断道:“两位老丈,本督之前做过保证,岂会食言而肥,二位且先听本督之策,必不使各方吃亏。”

第166章王士衡重建府兵制

    广南之地,客家势弱,所以一听方才之言,便立马以为又要被朝廷出卖,难免阵脚大乱,但现在见王彦再次保证,陈广寺不禁想起王彦在山上,执手而言之语,心中才稍微安定。

    王彦见两人情绪稳定下来,随示意他们起身做好,而后才接着说道:“客民心中之忧,本督甚知,所以本督既然决定尽迁广南客民,就定然不会让汝等无家可归,无地可耕。”

    王彦的话,让在场诸人心中一震,若真能迁走客民,则广南乡民的目的达到,而客民迁往它处之后,朝廷能分配屋田,客民心中自然也不会不愿意,毕竟没人愿意隔三差五的就与广南乡民起冲突,没人愿意被人围在山上,提心吊胆的过活。

    百姓都追求安定,土客之民都不例外,但王彦之策的关键,得有一块无主之地,来安顿客民,若没有,则一切都不成立。

    “诸位可能不知,本督在琼州府安置了三十万,跟随本督一路南下的扬州百姓。”王彦见众人都将目光向他看来,脸上多有期待,于是接着说道:“这琼州府虽然孤悬海外,被视作化外之地,但诸位可能不知道,他方圆六百里,比整个广南都大,而如此广阔的土地上,却只有人口五十万,即便是加上刚刚入岛的三十万百姓,也不足百万。而广南诸府的客家人不过两万户,二十万余人,迁到岛上,完全没有问题。”

    李广寺与王修安听完,眼前不禁一亮,“比广南还要大,那得开出多少地来?”

    只是在震惊之余,他们心中还是有些不安,毕竟他们已经有些家业,现在却要全部放弃,迁往一个陌生之地,人性使然的让他们感到一阵焦虑,“国公爷~草民听说,琼州府乃是流放犯人之地,那里毒虫盛行又多瘴气,我等真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