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7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406章孙可望的盘算

    嘉峪关以西三十里,青头山脚下,白杨河边上,入目的俱是一个个白包般的帐篷,一望无际,都是金军的营帐。

    整个营地占地极广,几乎铺满了青头山脚,营内人马穿梭,密密麻麻的士卒行走在营帐之间,人声马嘶满营喧哗,怕至少有六七万人之多。

    这些人中,有穿着金国衣甲的士卒,还有一半则是西域来的蒙古人,包着头巾穿着白杉的突厥人,可以说是一个大杂烩。

    从山顶往下看,整个营盘分为几层,最中间是一个占地一亩的王帐,外面竖着一杆大腿粗,高三丈的王旗大纛,上书“安西王孙”四个金色的大字。

    在大帐周围,是金军的营帐,颇有章法,营垒整肃。内圈的金军营帐的外面,就是三部玉兹,以及叶尔羌人的营帐,布置的便比较随意,显得十分混乱。

    整个营盘外,则是成群的马匹和牛羊,在山腰和营盘外的草场上游荡,白扬河两岸都是成群结队的牛羊。

    要是中原,六万余人的后勤压力非常之大,但是金军赶着牛羊作战,边走边吃,边吃边养,却相对没有那么大的后勤压力。

    这正是金国安西王孙可望的大营,他纠集西域各小国和臣服的蒙古部落,共计马步人马六万余人,东进至嘉峪关外,准备驰援金国。

    不过,大军走到嘉峪关外之后,便在青头山和白杨河畔扎下营垒,不再往前一步。

    此时大军在青头山脚下,已经驻扎了大半个月,营帐一望无际,帐外牛羊成群,场面十分壮观。

    金军在此操练,士卒和粮草都还齐全,就等孙可望一声令下,大军便拔营出发。

    不过孙可望却并没下令,他内心也正在纠结之中,他还在等待,等一个确切的消息传来。

    金国朝廷中,一直有两派存在,一派是向东派,一派是向西派。

    向东的以关中为核心,还是想与明朝争一争,他们虽然也支持向西扩张,但是他们的本意还是希望能通过向西来补充实力,为向东进取做准备,本质上还是想向东获得更大的版图和利益。

    孟乔芳、韩朝宣、甚至吴三桂都可以看做这一派。毕竟逐鹿中原的思想深入人心,这一派占据了金国朝廷的主流。金国虽然处于劣势,暂时没有东进的实力,可是他们却一直在加强关中的力量,与明朝形成对抗。如果有机会的话,他们会毫不犹豫的东出潼关,只是他们没有等到这样的机会。

    向西派则认为明金差距太大,金国不该对关东存在幻想,而是应该将重心西移,给予西域同关中一样的政治地位,用同样的资源甚至更多的资源来经营,继续向西扩张,而不是调头回来。

    这一派势力便单薄一些,基本就孙可望一人,虞胤也勉强算半个。

    这两条路线之间,其实是有冲突的。孙可望做为向西派,希望金国能留给他更多的资源,用于经营西域,然而朝中由向东派主导,使得孙可望不得不给关中输送大量的毛皮和牛羊,限制了他在西域的发展。

    不过,孙可望在路线上与金国虽有矛盾,但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此,他也离不开关中。

    孙可望能将西域各部整合起来,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有丝绸之路存在,而丝路的关键就在关中,所以孙可望领兵前来。

    保护丝绸之路,让他能获得关中的物资,同时能将从印度、波斯、东欧的货物运来关中出售,保护整个贸易网络,是孙可望出兵的唯一理由。

    只是从他得到的消息来看,这次明朝来势汹汹,加上金国经济遭受重创,却又让他不敢冒然参战。

    清晨,白杨河两岸,牧草芬芳,营盘内炊烟袅袅,孙可望领着部将站在青头山的山腰间下望,眺望远处嘉峪关的方向。

    “王爷,大军再此驻扎以有半月,这进又不进,退又不退,却是为何?”一旁心腹部将张胜,顺着孙可望的目光眺望嘉峪关,有些担心道:“万一朝廷打胜了,怕是会责怪王爷,而朝廷打败了,失去关中,那我们在西域的丝路也将难以为继啊!”

    张胜的话,说出了身后李企晨等将的担心,其实他们心里,还是希望与明朝一拼的。

    孙可望眺望东面,却叹了口气对张胜道:“本王自起兵以来已经是几起几落,今日好不容易在西域建立根基,却着实担心再次失去。”

    从崇祯三年,1630年开始随着张献忠起兵,到如今已经过去28年。在这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孙可望起起伏伏已经好几次,其中大的起伏,四川一次,云南一次,而这一次是他第三次崛起。

    人说事不过三,他心中有所预感,如果这一次再栽跟头,那估计就再也没有重新爬起来的机会。

    这一是,他不可能连续四次好运,二是,不觉间他也快年近五十,没有时间给他再次崛起,他也没有那个精力从头再来。

    他这话让张胜这样的西军老人,能感同身受,却无法说服李企晨等将。

    孙可望回过头来,看了他们一眼,见几人神情,于是又道:“你们放心,本王既然领兵来到嘉峪关外,自然是有万全的打算的。”

    “不知王爷是如何安排,我等必马首是瞻。”张胜不禁在后抱拳。

    眼下这个情况,孙可望确实因该有个明确的说法,只是他心里的想法有些大逆不道,他一直不晓得该怎么开口。

    毕竟他现在的人马,并不全部都是他的老西军,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到了河西之后,才慢慢招募过来,对金国有很大的认同感。

    不过到了眼下这个时刻,他确实该表露出自己的想法了,让这些将领有个思想上的准备,他转过身来看着众将,沉声说道:“本王已经派人去关中打探,所以关中有什么情况,本王都会很快知道。如果战局对朝廷有利,那本王立刻挥师东进,助朝廷一臂之力。”

    众将听到这里,不禁都点了点头,军阀嘛,总得考虑自己的利益。

    如果孙可望就这么一头扎进去,他们还不干了。

    毕竟他们安西军的利益不在关中和汉中,而是在西域,没必要为孟乔芳、吴三桂打头阵,万一是坑,那他们岂不后悔莫及。

    “要是战局不利,那我们立刻退回去么?”张胜似乎明白了孙可望的意思。

    如果关中大败,那他们去了也于事无补,若是再被明军打得损兵折将,不仅关中丢了,西域没有兵力镇着,恐怕也会大乱。

    孙可望看了众将一眼,他们似乎都能接受张胜的说法,不过孙可望摇了摇头,“本王既然带兵过来,岂能空手而回?这样耗费粮草,又没有好处的事情,本王是不会做的。”

    他这话却让众人微微一愣,李企晨惊讶道:“王爷,难道关中大败,我们还要进军?”

    关中情况不妙,为了保存实力,不做无谓的牺牲,不进兵,情势好的话,来个锦上添花,众将都理解,可是知道关中情况不好,战局不利,却要进兵,这是什么套路?众人脸上都有些惊讶,十分不解。

    孙可望看看众人,随即托出他心中想法,开口问道,“这两年在西域,我军所向披靡,无论是向西还是向南,都能有一番作为,可是本王却压着你们,不让你们继续征战,你们说是为什么?”

    “王爷说过,因为兵马不足,自己人太少,地方大了反而管不过来。”张胜抱拳回道。

    李企晨等将听了眼前忽然一亮,但随即眉头一皱,不禁说道:“王爷难道是想抢人口?”

    如果金国打赢了,那东进派的市场便更大,孙可望只能屈从,继续老实的做金国的安西王,可要是打输了,金国丢了关中,那他觉得完全没必要再听金国朝廷的。

    孙可望点点头,“我们在西域最大的瓶颈就是自己人太少,缺乏人才。如果关中大败,大金失去关中后,朝廷便不能为我们提供棉布、茶叶、铁器、瓷器等货物,我们想要在西域站稳脚跟,除了自己造之外,就只能和明朝通好,恢复商路。”

    孙可望的意思很明显,金国对于他而言,最大的利益关联就是关中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孙可望需要的许多物资,都从关中而来。

    如果金国失去关中,那金国朝廷对他而言,只是个吸血的累赘,不能带来利益,反而会招来明朝的进攻。

    只是这个时候,不帮忙也就罢了,反过来还捅金国一刀,那就有些不厚道了。

    张胜微微点头,可李企晨等人脸色都十分难看,这等于是落井下石,等于是与金国划清界限了。

    孙可望眯着眼扫视众人一眼,将众人的表情都记在心里,等待众人的表态……

    一众将领感受到他的目光,心里不禁一颤,低着头,额头冒出冷汗……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1407章说服部署

    李企晨低着头,眼角的余光窥视左右,并没有站出来反对。

    他们现在站在青头山的半腰,离开了自己的部众,身后就是孙可望的护卫,安西王显然早有预谋,才大清早的领着他们离开营地登山。

    孙可望加入金国的时间最晚,所有根基不像吴三桂那么牢固,他的人里有他带过来的老西军,有兼并刘进忠的人马,有金国朝廷拨给他的军队,成分比较复杂。

    在准格尔入侵之前,豪格对他也一直有所监视,只是因为金国朝廷更加关心关中,加上瓜州之战后他兼并了刘进忠,已经做大难治,他才能在河西走廊和西域慢慢发展出自己的势力。

    在壮大的过程中,他也是借着金国的名号,借着金国的资源,才慢慢壮大,所有他不像吴三桂那样,有很强的独立性,他的队伍因为丝路的关系,与金国朝廷有着比较大的联系。

    现在他要改弦更张,将士难免觉得比较突然,也有些反应不过来。

    他正是知道可能出现问题,所以才把人带出来,然后逼他们表态。

    孙可望下定这样的决心,其实是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

    这次关中大战,金国如果胜了,东进派继续掌握政权,他在西域只能给他们打下手,不仅得不到资源,还的给他们输血,供给他们继续与明朝对抗。

    这损害了他的利益,也损害安西都护府的利益,而要与朝廷对抗,减少金国朝廷对他的搜刮,增加他的筹码,那他必须像吴三桂一样,增加安西王府的独立性,让金国朝廷不敢过度的损害他的利益。

    如果金国失败了,那金国就是一搜破船。要是明军撵着豪格、吴三桂、孟乔芳进入他的地盘,那他该怎么办?总不能拱手让权,所以他同样要加强安西都护府的独立性,甚至与金国决裂,来保证他的权利不被夺走。

    出于这两种情况,他迫不得已,必须对自己的队伍进行一次清理,以确定手下部将,首先忠于他,然后由他来决定是否继续效忠金国。

    说实话,李企晨等将近些年跟随孙可望在西域所向披靡,颇有一股汉唐时代的豪情,他们都十分佩服孙可望,也愿意跟随这位王爷,不过他们这些年都是打金国的旗号行事,所以他们对于金国同样有着归属感。

    现在孙可望让他们二选一,李企晨等人却难以抉择,他额头冒着汗,不禁上前拱手道:“王爷,明军实力强大,我们不支持朝廷,保存实力,这点末将没有疑问。可是如果这个时候去抢夺人口,是否会让朝廷腹背受敌,让朝廷迅速奔溃?末将以为,唇亡齿寒,有朝廷在,我们就安全,如果朝廷没了,那明军是否会西进呢?”

    眼下的情况,安西众将也是人心惶惶,对于前途感到渺茫。

    金国本就处于弱势,如果金国完了,他们就该独自面对明朝,这让人感到恐惧。

    孙可望微微沉默,一般情况下,这个时候他应该支援金国才对,现在他却在做与金国决裂的准备,那他必须要说明,按他的来,会比眼下情况好,安西都护府会更有希望才能说服众将。

    能带兵打仗的人,能指挥几千人马的将领,没有几个人是傻的。一般人十个人都带不动,他们却能脱颖而出,指挥一营人马,自然都是有脑子的,会想会看,会权衡利弊的精英。

    这些人光逼是没用的,得让他们真心愿意效忠,认可他的想法,觉得他能给他们带来未来才行。

    孙可望注视李企晨,开口道:“唇亡齿寒是没错,可是也要分情况来谈。如果朝廷战败,那我们就算全力以赴,也改变不了现状,那样便只能算是飞蛾扑火。”

    现在的明朝已经够恐怖,占据关中后,那便可以说天下无敌了。历史上,除了宋这个不算一统的中原王朝之外,只要大一统,用不了多久,必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