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7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门?”千户又呼了一声。

    王永强抬头看了他一眼,却猛然站了起来,疾步就往回走,嘴里喊道,“夫人,我那套大明参将的盔甲呢?快给我找出来!”

    千户一人留在节堂,他看着王永强消失的方向,嘴里惊得能放下一个鸡蛋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求支持正版。)

第1332章金国救市

    长安城内,随着金国朝廷开仓放粮,城中的粮价逐渐趋于稳定,不过还是维持在正常价格的一倍左右,并且呈现出回落后又继续慢慢上升的态势。

    虽然相比平常价格高了许多,而且缓慢增长,但是长安附近的百姓见官府放粮,金国朝廷开始介入,有了个主心骨后,情绪逐渐稳定,抢粮的风波便慢慢停歇下来。

    不过这并不是说,关中的这场危机就过去了,事实整个金国的情况依然一片狼藉。

    遍布各地的种棉大户,棉花纷纷滞销,棉农破产,没有能力买粮,很快就会爆发饥民潮,各个作坊倒闭,雇工失业,数万人的生计没有了着落,商号和钱庄倒闭,金国明年的税收堪忧,这都是问题。

    如果金国的赋税从一千万,跌到三四百万,想一下都让人头疼,金国近三十万大军的军阀都开销不起,整个朝廷根本无法运转。

    这一次金国的储粮肯定要耗光,而经济被重创之后,整个关中大地满目狼藉,百业萧条。

    金国出现这样的危机,内阁要承担巨大的责任,几个大学士说话也不如之前硬气,让豪格从新掌握了一点主动权。

    不过这种愁云惨淡下的政治胜利,让豪格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眼下他面临崩溃的局面,并没有乘势追击扳倒孟乔芳、韩朝宣等人,而是坐下来一起商讨怎么收拾这一片狼藉。

    虽然这次内阁有责任,豪格对他们处置,有舆论的支持,但是豪格的势力毕竟衰落,他离开了孟乔芳等人,很难控制和处理眼下的局面,所以豪格只能放他们一马。

    眼下这种情况下,金国朝廷必须要有国策和方案出来稳定人心,所以一场大的议事,就十分必要了。

    长安城,皇宫,勤政殿内,豪格坐在皇位上,近三十多位四品以上的大员,包括六部的尚书侍郎、大理寺和谏台的官员都一起参加,他们分别拿着象牙笏,站在宫殿的两旁。

    这时户部上书虞胤出列站在大殿中央,正抱着象牙笏出列道:“陛下,粮价就是定心盘,户部以对关中的粮号实行的管制,严厉禁止囤积居奇,并在情况最严重的几县,也开仓放粮,基本将粮价压回到了三两每石。”

    豪格点了点头,他是极力想恢复关中的平静,“户部的决策还算及时,粮食就是人心,一旦粮价控制住,军心和民心都会安定,避免出现剧烈动荡。”

    金国细作已经得到消息,明军正在大规模的调兵,趁势攻打关中的意图,已经相当的明显。

    眼下大战当前,金国朝廷不能展现出稳定粮价和关中的能力,会对军队士气产生致命的影响。

    豪格停顿一会儿,又补充道:“朕听悬镜卫的人禀报,长安城中谣言四起,有声音在抱怨,这次危机都是官绅大族与民争利,大肆改种棉花所至。你们听说了么?”

    如果没有明朝的威胁,这将是豪格夺权的重要机会,可是由于大战在即,他不得不放弃,这次改变金国政治格局的机会。

    孟乔芳抱着象牙笏出列道:“陛下,城中却有这样的声音。这次危机是明国设计,官绅也是受害之人,散播这种谣言的人,显然别有用心。臣已经派人搜查,抓捕他们了。”

    孟乔芳还是有些紧张,怕豪格以此做文章,所以先站出来定个性,主要的责任在明朝,是他们太卑鄙,官绅也是受害者之一。

    有他这个郡王先定下调子,相信后面也没有人敢出来推翻他的说法,否则就是与金国的官绅集团为敌。

    豪格皱了下眉头,在收到明军调兵的情报后,他已经冷静下来,晓得现在不是对付汉族官绅的时候。

    这时他看了孟乔芳一眼,冷声说道:“孟卿说得有理,不过光抓捕散播谣言之人还不够,朝廷也必须加强宣传,说明这次事件完全是明人设计,来套取大金的财富,来祸害关中百姓,让民间仇恨明国与朝廷同仇敌忾。另外开仓放粮时,也要多宣扬朝廷的恩惠。眼下正是大金的存亡之秋,朕希望朝廷能和百姓团结一心,共抗暴明!”

    “陛下圣明!”孟乔芳听了,心里松了口气,豪格这样说,那就代表事情已经定性,不会再追究官绅和内阁的责任,他连忙带头行礼,众多官员也齐齐弯腰行礼,山呼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等行完礼,豪格又看向虞胤,说道:“虞卿,你接着说。”

    虽然没有追究孟乔芳等人的责任,不过豪格对他们的不满却没有消除,所以主持稳定关中,重振金国商业的事务,交给了虞胤来主持。

    虞胤点了点头,“陛下,眼下粮价虽然稳定,不过还是有大量的棉农和失业的雇工,吃不起平价粮,如果朝廷发粮赈济,朝廷的财力却杯水车薪。另外工坊倒闭雇工失业,也将影响我大金今后的商业和明年的财政收入,朝廷开拓丝路的策略,也会因为工坊大量倒闭,而最终失败。”

    “户部可有什么策略,来改变眼下的情况。”豪格皱了下眉头,“从情报来看,近期必有大战,如果朝廷赋税减少,那将会出大问题。”

    虞胤抬起头来,看向豪格,行礼道:“陛下,只能朝廷出来救市,才有机会平稳的渡过这次危机。”

    “朝廷救市?”豪格问道:“怎么救?卿家直说。”

    虞胤从袖子中取出一份奏折呈上,“臣以拟定了策略。”

    豪格让旁边的内侍将折子取过来,展开观看,而虞胤则解释道:“臣的第一条策略是由户部出价,以正常的价格收购市场上堆积的棉布,让工坊获得一定资金,维持一定程度的生产,解决一部分雇工的生计,也为今后全面恢复保存一些作坊。”

    豪格在奏折上看了看,抬起头来,问道:“现在关中棉布堆积如山,还要继续生产?”

    殿上的韩朝宣皱了下眉头,“按市价收购棉布,那得要多少银子?明军在关东虎视眈眈,朝廷本不富裕,银子用来买布,打仗御敌的军饷怎么办?”

    韩朝宣是兵相,几十万大军嗷嗷待哺,他必须要先保正军队的稳定。

    如果军队的供养出了问题,那关中治理好,解决了危机,却让明军打进来,那也是给他人做嫁衣。

    虞胤先给豪格行了一礼,然后看向韩朝宣,回道:“韩相放心,朝廷花出去的银子,是可以收回的。关中的棉布价格之所以暴跌,是因为一时间销售不出去,供大于求,所以才堆积如山,无人问津,但是以现在棉布的价格,运往西域、蒙古、青海,还是有销路的,只是我朝行商的运送能力不足,本钱也不多,无法组织大规模的运送,才导致短时间内关中的货物无法疏散、搬空。如果朝廷出面,将这些布匹收购,组织人力运输,应该能把这些货物运到它处销售,或者换些牛羊,缓解关中的粮食不足。”

    豪格听后,似乎有些明白,“虞卿的意思是,朝廷收购之后,再组织人手运送,将关中的布运出去,可是真能卖出去么?”

    虞胤点点头,“陛下,据臣的了解,现在关中的布匹价格降到了一钱每匹,但明国江南棉布产地却依然在三钱每匹,河西走廊和西域的棉价虽然下跌,但因为不产棉布,所以还在正长的范围。明国那边把手关隘,压低棉价,可我们还是能往西面运的。”

    危机之后,关中的商号都受到了打击,商业活动陷入停滞,许多商号都欠下大笔银子,没有能力组织商队,继续进行贸易。

    虞胤的计划是,由金国朝廷注入资金,将关中的棉布,运到西域、蒙古,甚至莫卧儿销售。各作坊虽说,还是巨额亏损,但毕竟可以回笼一部分资金,继续运作,而金国朝廷损失并不大,还能换一些牛羊回来,弥补粮食不足。

    豪格点点头,抬手示意道:“虞卿接着说。”

    虞胤道:“只要棉布运出关中,布价就会逐渐回升,等作坊恢复后,百姓手中的棉花,就能逐渐出售,而等棉花一卖,他们就能自己买粮,减少朝廷的赈济费用。”

    这对士绅们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所以没有人反对。

    虞胤接着说道,“当然,这次危机造成的危害太大,朝廷也只能帮到一部分,不可能恢复到之前的水平。所以朝廷还是需要,从新规划种植,将棉花种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将失业的雇工组织起来,帮助朝廷修建工事,从是一些劳动,慢慢渡过眼下的危局。”

    豪格微微颔首,很满意的虞胤的策略,于是又翻看了一下奏折,却抬头问道:“虞卿的奏疏上,为何没有说明朝廷需要多少投入?”

    虞胤躬身道:“因为数目庞大,户部还没有得出具体的数目来,不过据臣估算,朝廷救市,只少要拨银三百万!”

    殿上大臣听了这个数目,顿时一阵哗然

第1333章大金银号

    虞胤的策略是想拉金国的手工作坊和商号一把,这些都是金国十年时间,才慢慢积累发展起来的资本,如今被明朝一扫而空,金国的财富可以说大量流逝。

    如果这些工坊和商号全都倒闭,那金国的社会又将退回到传统的农业社会,而关中的土地比不上明朝,紧靠那点儿田赋,能有几个钱,想维持朝廷的运转都难,更别说去和明朝打仗。

    如果这些作坊和商号都倒了,金国等他们再发展起来,恐怕又得十年,金国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

    不过三百万两的投入,对于金国来说却是一笔巨款,国库根本没有那么多存银。

    大殿上,众人议论纷纷,豪格阴沉着脸又拿起虞胤的奏折观看,国库的存银是金国朝廷用来打仗的,他必须要慎重。

    豪格仔细将奏折上的每一个字都看了几遍,虞胤的思路很明确。

    首先金国官府以相对较低的价格,收购市场上过剩的棉布、棉花、染料,由官府组织运往它处出售,或者建仓储备,以减少关中棉布的数量,提高稳定棉布的价格。

    然后对倒闭的钱庄进行整顿,注入一定银钱,改为官商和办,逐步恢复经营和钱庄信誉,并由钱庄给工坊和商号借款,解决他们的资金问题,维持工坊和商号的运转,帮住他们渡过难关,逐步恢复关中的商业运转,减少雇工失业。

    除此之外,金国还需对功坊进行规范,防止盲目生产,对种棉百姓给与一定的赈济,缩减棉花种植,改种粮食。

    当然就算金国朝廷重金救市,金国的商业也不可能恢复到危机之前。

    金国朝廷收上来的棉布、棉花不可能在短期内就消耗完,肯定要进行控制,逐批投放到西域、蒙古,或者开拓新的市场,等待市场慢慢消化之后,金国的商业才有机会走出低谷,所以金国的商业肯定还要萎靡一段时间。

    存货堆积如山、雇工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短期内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那么以以工代赈,兴修水利、官道和防御工事,由金国朝廷发放工钱,恢复民间的消费能力,重新刺激市场,也不可避免。

    豪格不太懂商业,但是虞胤的折子写得有理有据,如国顺利施行,关中的危机因该可以平复下来。

    只是三百万两白银,确实多了一些。

    如果早一些时间,金国拿出三百万两,并没有问题,可是金国为了应对明朝扩军二十万的威胁,咬牙也扩充了五万大军,国库已经没有余财了。

    豪格叹了口气,将折子递给内侍,“拿下去给几位相国也看一看!”

    内侍接过之后,呈给了孟乔芳等人传阅,豪格沉默了一会儿,等他们看得差不多,叹气道:“虞卿的策略,朕很赞赏,只是要银三百万,虞卿主管户部,因该知道国库存银不到百万,还是准备应对明军进攻的军资,朝廷根本拿不出来三百万两白银出来。”

    殿下孟乔芳、韩朝宣等人,快速将折子看了一遍,不得不说,治理过河西走廊的虞胤,因为有经略过地方的经验,处理危机起来,确实很有一套,是个能臣,是个宰相之才,不过策略虽好,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金国朝廷不可能凭空变出三百万两白银出来。

    韩朝宣看完后,听了豪格的话,随即出列道:“陛下明察,朝廷确实拿不出钱来,那一百万两白银,是兵部的军饷,绝对不能挪用。眼下的情况,潼关和汉中一线已经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