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今天起,一天两更,下一章,晚上十一点!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

第123章隆武帝,算计郑氏

    郑芝龙前日才言,要为郑之豹讨要个侯爵,今日隆武帝便加封郑芝豹澄济侯,郑彩为永胜侯,郑联为定远伯,郑泰为建平伯,郑森为忠孝伯,郑氏一门顿时满门公侯,备受恩宠。

    郑之豹得了封赏,便不好违抗皇帝之意,欢欢喜喜的带兵去了泉州,将对付王彦之事,也抛到脑后,而后郑彩、郑联也带兵去了仙霞关,防备清军。

    朝廷之内,郑氏的力量随之削弱,但郑芝龙却并未察觉,反而认为随着郑氏诸人的加官进爵,特别是郑森掌控御林军,郑氏势力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大大增强。

    行宫内,隆武帝在御园中漫步,郑森着甲持刀跟在其后,他观皇帝满脸忧郁,随开口道:“陛下可是为北伐之事操心?”

    隆武帝闻言,停下脚步,叹道:“今江南义军蜂起,翘首以待王师,但朕于福京之内却毫无作为,心中甚为愧疚也!昨日朕新提拔的锦衣卫千户王之龙奏报,苏州府昆山县被虏兵攻破,狼山总兵王佐才被杀,县令扬永言投水自尽,士民死难者达数万之众,只有勋阳守备吴毅山,仅以数百残兵突围而出,败奔太湖。江南义兵得不到朝廷支持,必然无法久持,朕心中如何能不忧愤呢?”

    “陛下!”郑森听完皇帝之语,不禁拜道:“臣虽不才,却愿为陛下分忧。臣愿亲提一军,出仙霞关援救江南义师,为陛下光复河山!”

    “成功真忠义之士也!”隆武帝赞叹一声,亲自扶起郑森,而后又叹气道:“然朝中诸臣却不都像卿这般一心为国!卿欲提师伐虏,但国库空虚,无钱粮支持,却掉不动大军呀!”

    郑森闻言,不禁微微皱眉,他在心中思虑一番后,才似下定决心般,向隆武再次行礼道:“陛下,粮饷之事,臣有一策,或许可以解决。”

    “哦?”隆武帝闻言,不禁微笑道:“卿有何策?可试言之。”

    “禀陛下!”郑森答道:“现今海上通商之船颇多,而朝廷未曾获利,若能得此利,则每年进项至少百万!”

    隆武帝闻言不禁一惊,他同王彦都知海上利益巨大,却没想到会到这样的地步,要知道崇祯年间征收剿饷、练饷、辽饷,每年岁入也不过一千多万两,而仅福建一地海税便能收百万之巨,而且隆武相信郑成功多少会顾及郑氏家族的利益,所以真正所得只会比这还要多。

    “卿所言属实否?”隆武先是惊喜,而后又故作叹气道:“唉!即便卿家所言属实,但平国公言海上有夷寇作乱,而朝廷水师薄弱,却无法控制海域,自然也难以收得税银啊。”

    “陛下!”郑森道:“海税之事,家父却可以代劳,臣愿说服家父,让其为朝廷分忧!”

    “平国公经营闽地多年,威望盛高,手下又有海船千艘,若能真心相助朝廷,则大事可成也!”隆武帝点头道:“朕明日早朝,便提出此事,成功到时侯,却须支持朕之决策呀!”

    “愿为陛下效命!”郑森行礼道。

    “哈哈~”隆武帝见此随笑道:“今日与卿一番交谈,听卿所献之策,朕心中之忧郁立解,卿真乃朕之良臣也!”

    当下隆武帝同郑森又在御园中走了片刻,便让郑森去巡视行宫,而他则回到书房处理政务。

    隆武帝回到书房没多久,一名锦衣卫千户,便在内侍的引领下进到书房。

    来人正是王之龙,他同刘顺千里迢迢,逃到福京后,王彦将他举荐给隆武帝,而皇帝感其忠诚,感其节烈,加封他为锦衣卫千户,并以心腹视之。

    “臣拜见陛下!”王之龙走到皇帝之前,行大礼道。

    “卿家平身!”隆武帝闻声,微笑着一抬手,而后将御案上写好的书信装入信封,递给王之龙道:“卿家立即出城,将此信交予忠勇侯,莫要让他知晓,明白吗?”

    “臣知晓!”王之龙接过书信,再次行礼道:“臣必不负陛下之托!”

    “嗯。”隆武点点头道:“卿去办吧!”

    当下王之龙便后退几步,而后转身出了书房,奔往城外王彦驻兵之处。

    次日早朝,百官朝见。

    郑芝龙立于武将之首,左懋第立于文官之首,隆武帝端坐大宝之上,一旁的内侍高声唱道:“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臣有本上奏!”大学士黄道周从袖中拿出一本奏报,出列行礼道:“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使金声起义兵光复徽州府,现于丛山关与虏兵激战,虽数次击退虏兵,然其既无精兵又无粮草,全靠几千义兵的一腔热血,才勉强保住丛山关,今有求援奏报,请陛下速发大兵支援!”

    “臣有本上奏!”大学士苏观生出列道:“江西巡抚李永茂与武英殿大学士扬廷麟,同清将金声恒激战于吉安,兵无以为续,奏请朝廷支援!”

    “臣有本上奏!昆山、嘉兴先后被虏兵攻破,义民被屠者无以计数,现今南直隶义师,情事危机,臣请朝廷速发援兵,救遗民于水火!”黄鸣俊亦出列道。

    一年三位大学士出列奏报,所言不是要兵,就是要钱,使得立于武将首位的郑芝龙,心中顿生一丝不妙之感。

    “三位爱卿所奏,皆乃大急之事。徽州与江南义师,关系我朝能否光复南都,而赣南之地,乃闽地屏障,万不能有失!”隆武帝肃然道:“朕决议准三位卿家之奏,发大兵出仙霞关,进兵江南!诸卿!谁人敢为先锋?助朕复万里河山!”

    “臣御林军左都督朱成功,愿领麾下健儿,为陛下效命,为朝廷精忠,出兵北伐!”郑森闻皇帝之言,随出列拜道。

    郑芝龙闻言,脸色不禁大变,他让郑森从郑氏私兵中挑选五千精锐,是用来控制皇帝的,可不是让他北上同清军消耗。

    一时间,郑芝龙不禁怒上心头,狠瞪郑森,他正欲出言反对,心里却忽然一惊,这时他环视朝堂,却忽然发现,郑氏之人居然多不在列,文臣多是左懋第一党,而武将中,原本占据绝对优势的郑氏,却因郑之豹、郑彩、郑联等人先后领兵出了福京,而无法压制王彦,再加上逆子郑森,郑芝龙已然落了下风。

第124章收海权,君臣同心

    隆武帝闻郑森之言,立马喜道:“卿家忠于国事,朕心甚慰,先锋之任非卿不能胜任也!”

    郑芝龙微微愣神之间,皇帝已然允下郑森之请,这让郑芝龙脸色不禁一寒,他心中虽然恼怒郑森不同他一条心,但郑森毕竟是他疼爱的儿子,他于朝中争权夺利,还不为了郑氏的后世子孙,能够因为他打下的基础,而建功立业。

    这时郑芝龙见郑森真要带兵北上,同清兵做战,他再也站立不住,抱着象牙笏出列奏道:“陛下,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今国库空虚,钱粮无以为续,臣以为出兵之事,万不能草率行事,还需多多商议!”

    隆武帝闻言,见郑芝龙果然又拿钱粮说事,随开口道:“老世卿所言亦有道理,只是这钱粮之事,屡屡掣肘朝廷之大事,却也不是办法。老世卿既然提出此问,或有言可以教朕!”

    “这~”郑之龙闻隆武之言,表情不禁一僵,他自然不可能真的为隆武出谋划策,但皇帝相问,他又不能不答,因而一番思虑后道:“启禀陛下,臣有四策可以济困!”

    “哦~”隆武帝以为郑芝龙会直接以言辞推脱,没想到他还真有四策,当下不禁正了正身子道:“老世卿,尽可言之!”

    郑芝龙要阻止皇帝派郑森出征,所见言之策,必然是皇帝与朝臣都无法接受之策,他脸上微微一冷笑,便对奏道:“禀陛下,臣之四策,其一曰,朝中百官折俸助饷。其二曰,士绅大夫捐饷,其三曰,预借下年钱粮以助兵,其四吗?便是卖官鬻爵以筹兵饷!”

    隆武同朝臣闻言,不禁统统皱起眉来。

    “陛下!”户部尚书何楷一脸怒气,抱着象牙笏出列奏道:“平国公此四策,乃亡国之策,臣以为万不可纳!”

    户部尚书何楷与郑芝龙多有冲突,每次出言必是与他作对,令他十分不喜,但此时见何楷反对,他心中却不禁有些得意。

    “卿家四策,以朕看来,稍欠妥当!”隆武帝这时看着郑芝龙道:“何卿之言,太过激烈,但行此四策,确实如饮鸠止渴,后患无穷,当从长计议也!”

    “陛下圣明!是臣稍欠考虑了!”郑芝龙先向皇帝拱了拱手,而后故作无奈的叹气道:“不过这粮饷之事不解决,却调不动大军呀!”

    朝廷新立于福京,虽说郑芝龙以将福建一省的田赋移交朝廷,但福建三面环山,多是山林之地,良田甚少,朝廷能收上来的田赋不过几十万两,还不够朝廷日常之运作,因此郑芝龙以为不用他方才四法,朝廷便再难获得钱粮,而出兵之事也自然作废。

    一时间,郑芝龙心中不禁有些得意,无论皇帝与朝臣想出什么对策,他只需咬定无钱无粮便可,真可谓以不变应万变也。

    正当郑芝龙暗自得意之时,立于他身后,一直眼观鼻鼻观心,不发一言的王彦,却突然抱着象牙笏出列奏道:“启禀陛下,臣有一策,可济朝廷之困,若陛下纳臣之言,必然使朝廷税赋充裕,不再捉襟见肘。”

    王彦之言,使得朝堂为之一静,郑芝龙原本以为隆武君臣,翻不起什么大浪,但这时心中却不禁一颤,他才发现,方才朝堂上,隆武帝最为倚靠的左懋第、王彦都未发言。

    隆武帝见王彦出列,不禁镇定精神道:“王卿何策,朕当洗耳恭听!”

    “启禀陛下!”王彦行礼道:“臣近日驻兵闽江江畔,但见闽江之上,大船穿梭,满载物资,或运入福京,或自福京运往海上。臣见贸易如此繁忙,又令下属前往海口打探,得每日通商之大船不下百艘。自我朝开海以来,朝廷因战事频繁,诸事繁杂,对通商之事疏于管理,以致国朝未曾获利。今陛下若能派遣战船,控制港口海域,设立关卡,健全税制,则朝廷立马多一税源矣!”

    王彦与隆武帝,早在温州之时,便开始谋划收回海税之权,但直到今日,才走出着漫漫长路的第一步。

    郑芝龙闻王彦之言,心中立马暴怒,郑氏起于大海,岂容他人染指,当即不待隆武回话,便出言反对道:“海上有红毛夷和海寇作乱,朝廷想要收税,必然使得夷寇恼怒,到时候福建沿海恐要遭其祸害,使闽地百姓陷入水火,臣坚决反对收税之事!”

    “平国公之言,本侯不敢苟同,天下之事岂可因噎废食呼?”王彦当即辩道:“陛下,臣手下亦有战船四百艘,若夷寇真来,臣愿为陛下大破之!”

    “陛下!”左懋第这时也出言符合道:“臣以为忠勇侯之策可行!今战事迫在眉睫,而朝廷未有钱粮,欲充实国库,唯有开源节流二策,今陛下与皇后只穿布衣,每日之食不过粗茶淡饭,朝廷节无可节,那便只能开源,征收海税!”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左懋第言毕,立于大殿两侧的文武大臣,顿时纷纷疾步走到大殿之中,一个接一接个伏地拜道。

    朝堂之上,片刻之间,近百大臣只剩十几名郑氏之人,不知所措,郑芝龙视之,心头不禁一寒,而当他看到郑森亦拜倒附议之时,更是险些一个踉跄,跌坐于地。

    “众卿且平身!”这时隆武帝抬手道:“朕亦觉得忠勇侯之言甚为不错,乃救时良策,朕决议纳之!”

    “陛下圣明!”百官齐拜道。

    天子重言人主之信,今隆武帝凭借朝臣之力,纳王彦之策,金口玉言,便不容改变。

    此时郑芝龙看朝堂上的情景,哪里还不明白遭了算计,但事已至此,他却又无可奈何。

    郑芝龙虽然跋扈,却不能一手遮天,更不能伤害皇帝,因而只能将这股怒气憋在心里,想着来日方长,他有战船在手,就算朝廷定下收税之策,没有他的配合,也难见成效,以后定然能找回损失。

    (感谢丹水游侠,唐豆豆123,shyion,龙敏的打赏,感谢一直投推荐的书友!)

第125章忠与孝,父子生隙

    在隆武帝与王彦等诸多臣工的努力之下,征收海税之事,已经大势所趋,成为定局,但就如郑芝龙所想的一样,他手中有海船数千艘,郑氏又纵横海上多年,朝廷要收税,却无论如何,也绕不开他平国公郑芝龙。

    这一点,隆武帝作为大明天子,王彦、左懋第、黄道周等人作为国之大臣,自然不会忘记,所以决议收税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能否将税赋收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