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6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太后在听了几位相国的话语之后,却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忽然说道:“哀家听闻楚王长女文诗,虽是年幼,却甚为乖巧可人。哀家想为皇帝定下这门亲事,几位相国以为可行么?”

    苏观生等人对视一眼,明白这是曾太后的条件,但这是楚王的家事,他们却做不得主,不过堵胤锡却当即回道:“太后有此意,楚王必不会反对,这事由臣去说!”

    当下一行人又出了宫殿,堵胤锡又到了城外面见王彦,王彦思虑良久,最终点头同意。

    七月十日,王彦率领众将,领着大军回到南京,接受民众欢呼,大军绕城一周,以展示军威,最后集结于孝陵位,接受检阅,并举行盛大的献俘议式,告慰太祖与高宗皇帝。

    在孝陵卫前的广场上,朝中百官,以及有名望的士绅云集于此。年少的共治帝,穿着十二章衮龙袍,头戴冕旒冠,尽量挺起了自己的小胸膛,保持威严。

    王彦在百官和皇帝的万众瞩目下进入广场,在场的人,不管是王彦的心腹,还是视他为汉贼的政敌,在这一刻,都不得不承认一件事,那就是楚王是真的厉害。

    十年之间,从青州崭露头角,到如今光复中原,夺回神京,扫灭明朝三十余年之强敌,这是高宗皇帝没能实现的梦想,但是他实现了。

    王彦率领将帅,进入广场后翻身下马,在两侧文武百官和勋贵的注视下,步行往前,身后无数衣甲鲜明的官兵,则打着如云的旗幡,停止下来,没有发出一点声响,只闻得旗帜猎猎和战马的响鼻声。

    王彦只领着几员大将来到台阶之下,给皇帝行礼,而后献俘祭祀,等这一切完了之后,小皇帝从太监手中的托盘上拿起监国之宝,王彦半跪接过,旁边便有内侍展开黄绢,高声诵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昔有胡元,亡我华夏,黎民哀痛,无有甘食。天乃命我太祖高皇帝驱而出之,还于朔漠,天下欣戴,如出昏窖而睹日月。于今二百八十八年,帝十八叶。”

    “然蒙元断我文明,太祖立业,汉制亡百年矣。今朕思之,国朝累积之弊,宗藩之乱,宦官之祸,绅伶离心,贼寇蜂拥,虏二载而覆我两京,几亡我国祚,始于此也!”

    “幸国有石柱,楚王累年总兵,劳苦功高,今复中原,收还故都,丰功还朝,朕不胜欣慰!然故土虽复,弊端不除,后患无穷。朕思虑再三,意革蒙元之遗弊,复汉家之制度,欲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今朕念楚王之功,特赐监国之宝,凡军国政事,令出此门。皇帝诏制,当有内阁印信,天下方可遵从。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吾皇万岁!万岁!万岁!”内侍诵读完,台下千军齐呼,声势震天!两侧大臣也纷纷行礼领命,欢声雷动,直入云霄!

    至此,王彦才算真正接过了大明的权力,不过这也并非没有缺陷。

    现在等于是皇帝将大明交给他统治,他虽然接过了权力,可是要是做的不好,天下一乱,必然就会有人打起归政皇帝的旗号,来赶他下台,这其实也是一种鞭策和制衡。

    这有点向日本倒幕一样,但是幕府统治下的日本是一堆割据政权,明朝又不一样,现在是一个统一强力的中央集权的政权,想要搬倒王彦却很难,除非他真的将天下弄得大乱。

    王彦在一系列的庆典活动后,回到南京城,次日,他便以监国名义,颁布《资政新篇》,其中第一条,就是针对内阁,也是参照宋制,规定阁臣在京四年之后,便外放地方做总督部院,试政绩决定是否招回京中为相。另外大臣入阁前,在议事堂须有行政预案,若入阁后不能完成预案,则发往地方做官。

    就任监国之后,王彦的目标是稳定天下,就不能太过纵容身边的势力。这条政策,能使得文臣之间形成竞争,分化出更多派系,毕竟入阁为相,是文人的理想,再者将阁臣放到地方,然后再试能力招会,也可以上阁臣了解民情,更好的施政

第1229章资政新篇

    人需要有目标,国家同样如此,像满清就是没有目标,或者说目标就只是保持满人的统治。

    那么这个国家从诞生之初,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维持他满族的统治,所以限制火器,大兴文字狱,不思进取,只求能保持统治,自然就会使得整个文明停滞甚至落后。

    王彦认为国家是需要目标的,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是追求天下太平,这么空洞的东西,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

    比如说富国强兵,有了这个目标之后,朝廷在行政上,就能围绕这个目标迅速运转,开商路鼓励商业,训练新军,制造新的器械,王朝会表现出巨大的活力。

    以前的王朝,大多是出了问题,再去想解决之策,很少主动去设定一个目标,只求眼下太平。

    一个王朝,有目标时与没有目标时,是大不一样的。秦说要变法图强,六世而横扫**。

    变法和改变,应该是时刻进行的,因为整个社会的活动是运动的,不去紧跟它的步子,一旦停止改变,安于现状,那么时间一久,等问题严重了,再变怕就来不及了。

    王彦在《资政新篇》中,对内阁的一些改变,主要的宗旨就是让内阁有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保持活力。

    明朝的每个阁臣一般都是领一部的堂官,如户部尚书在入阁前,在议事堂做预案时,就必须声明他入阁之后,朝廷的赋税一年要增加多少,或者开垦多少土地,人口增长多少,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数值上来。

    如果不能完成,官员考核时,那该贬官就贬官,该放到地方就放到地方。

    这样一来,就能提高内阁大学士行政的积极性,加强了官员间的竞争,并且被赶到地方做官之后的官员,再以政绩回到中央时,因为了解民情和有治理一方的经验,行政能力定然更强,这样内阁里就能保证始终都有能臣存在。

    以前大学士只要未犯错,国内也很稳定,就可以一直待在内阁,但是现在只要政绩比之前任没有进步,那就可能被拿下来。

    大明那么多官员,内阁学士就七位,好多官员也想做上相位。

    这就活跃了官场的气氛,纠正了风气。官员们只要政绩显著,就能封侯拜相,他们就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政绩的竞争上,也能防制东林这样光说不干的集团重新出来。

    如果内阁大学士,一屁股坐十年,下面的人爬不上来,恐怕会有很大的怨气,要么对上升不抱希望,对行政懈怠,要么就郁郁不得志,对朝廷怀有怨言。

    这样一来,即便是同一党内,竞争也会激烈起来,毕竟大学生大家都想做。

    政绩和完成度,也将成为地方官考核的标准,一个县如果人口没有增长,耕地面积减少,蒙学童生数目减少,县官也要往下面降职。

    这样做,就是逼着官员必须要有目标,使得他们不能懈怠。

    官员对此自然不喜,但王彦刚收复神京,进位监国,基本没有人敢这时反对。

    除了内阁和官场上的改变之外,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放在了编户齐民上。

    随着原来明朝社会结构的解体,大量百姓涌入城市,王彦觉得因该重新普查人口,并且在与王夫之所提的归义和汉籍制度的基础上,对于汉籍进一步细分,按着功名、资产或者缴纳赋税,将汉籍之民分为上户,中户,下户,或者更多等级,然后根据等级来收取税收,安排劳役和享有一些权益。

    整个《资政新篇》为绕这两个大方面,规定了许多新的政策。

    如开篇第一条,皇帝将国事委任监国,此后一切政令都由朝廷来发布。

    这是整个改革的基础,他防止了皇帝因为个人喜好,升降提拔官员,也废除了皇帝不经过司法,就拿办官员的权力,如此朝廷的命令,就是唯一的命令,改革才有权威。

    这本身就是对内阁有利,一代人之后,这就能成为明朝朝野的共识。

    第二条,议事堂下派官员,到地方巡视,上户籍的汉民,有资格可以向议事堂官员提出各种建议和问题,而议事堂官员有责任将问题反映到朝廷,对朝廷的行政提出质疑。

    这里上户籍也并非固定,朝廷一年或者三年一统计,破产的降级,下户籍也可以升到上户籍。

    户籍上分户别,除了减轻平民承担的赋税之外,也可以调高商贾的地位,鼓励商业。

    商人纳税多,就能评为上户,与有功名的士人,还有乡绅地主一起挤身上户,提高了社会地位。

    第三条,对大明律法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明朝的法律。

    第四条,鼓励各省,加宽官道,开采矿山,冶炼金属,鼓励商业,朝廷恢复驿站,用于传递政令,准许民间通过驿站传递书信和运输货物,鼓励商人出海贸易。

    第五条,各省开办学馆,各县须有官办蒙学。南京国子监、各省学需要教授杂学。科举上不限于八股、乡会试及生童考试,当有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等试题。

    第六条,开发辽东,迁民填辽,以及边疆地区,稳定版图。

    第七条,训练陆师、水师,建造战船,保持商路通畅。

    第八条,恢复宋制礼节。

    第八条,鼓励发明,奖赏保荐格致人才

    《资政新篇》只是王彦颁发的大致的施政纲要,是他给大明朝定下的诸多目标,其中许多条款还需要议事堂磋商,但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的第一把火算是点燃了,并且立刻就引起了朝野的震动和激烈的讨论,其中最为激烈的就是户籍的改革。

    在第一把火刚点起来,王彦便开始了他的第二把火,准备对有功之人进行封赏。毕竟他进位监国,下面的人也需要奖赏,不能含糊。

    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疆场搏杀,还助王彦登上监国宝座,说他们只是为了光复河山,为国尽忠,那就有些扯淡了,他们更加看重的还是实际的封赏。

    王彦这点自然清楚,不过这次封赏却不简单,因为此次出征,明军动用三十多万人马,光是要升官的将校就有千人之多,统计起来十分麻烦,但是王彦知道此事的重要性,他必须上心一些,所以向议事堂提交了《资政新篇》之后,他又马不停蹄的赶来内阁。

    王彦虽然进位监国,但是南京朝廷的运转模式却没有改变。

    下午时,王彦来到文渊阁,他身份尊崇,打他一进来,上至阁臣,下到小吏,都要行礼。

    他刚走进文渊阁,张煌言也匆匆进门,他走得急没注意到王彦,王彦见此不禁叫道:“玄著何事惊慌?”

    听到他出声,张煌言才停下步子,他看到王彦后微微一愣,作揖行礼道:“臣见过监国!”

    王彦看他手上拿了个本子,于是手指着问道:“有什么紧急军情?是金国还是蒙古有异动?”

    在灭了满清之后,在王彦看来,明朝的威胁,就只有这两个了。

    张煌言却道:“回禀监国,是南洋,荷夷在巴达维亚大肆杀害我大明商贾,已经死了上千人!”

第1230章南海有变

    明朝光复北方后,事情还有很多,封赏将士,审理罪官,清理田亩,根据从北京抄到的文档,抓捕影藏在明朝内部的细作,这都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处理。

    此外,王彦又总结了过去几年的施政方略,提出新的施政纲要,明朝要做的事情可以说多到焦头烂额。

    王彦原来以为,只要金国和蒙古诸部,不挑起什么大事,他就能安静的理清明朝内部的事务,不想荷兰居然又挑起事端,还敢杀大明的商贾。

    王彦刚登上监国大位,心中正踌躇满志,觉得大明在他的带领下,走向复兴,已然称霸于天下,现在以是四夷俯首帖耳,但荷夷却等于直接抽了他一大嘴巴子。

    王彦见奏报中,荷夷不仅撕毁了《明荷贸易协定》,还扣押明朝的商船,抢夺明朝的货物,更可气的是,他们居然直接屠杀爪哇的明人,简直视大明为无物。

    王彦在《政新篇》中刚提到要鼓励商人出海,南洋就发生这样,侮辱大明的事情,王彦如何不气,这是在打他这个监国的脸。

    历史上,工业革命的前提是商业革命,只有商业革命,将生产的方式转变,打造出一个庞大的市场出来,才有可能发生工业革命。

    明朝的东南沿海和江南地区,正在从过去的小农生产模式,像新的模式转变,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商业。

    明朝的商人,在改变国内生产模式的同时,也正在积极扩张外部的市场。

    在与荷兰签订协议之后,明朝的商船已经可以到达天竺东岸,甚至更远的地方,寻求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