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6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消灭叶尔羌,是金国的重要国策,豪格听了孙可望的话,不禁皱眉道:“孙卿的意思是出,两面夹击叶尔羌的计划,无法实现了吗?”

    孙可望摇摇头,“回禀陛下,确实受到了一些影响,现在只有中玉兹能够出兵七千人,夹击肯定无法实现,西线最多只能起到牵制的作用。”

    “那功灭叶尔羌的计划,是不是会受到巨大的影响,还能按时发兵吗?”孟乔芳不禁开口问道。

    消灭叶尔羌关系金国西去的商路能否通畅,对金国至关重要。以金国现在的局面,只能向西寻求突破,要是西面不能破局,他们将无法长期与明朝相抗。

    “陛下,还有众位同僚也不用太过担心,计划不会受到影响,只是增加一定兵力,在所难免!”孙可望见几人看向他,忙说道:“从去年开始,臣就不断派遣细作,以商人的身份进入叶尔羌,收集情报,还向西域的商人打探信息,已经基本摸清了叶尔羌的情况。”

    听他这么说,豪格放松了一些,问道:“叶尔羌情况如何?好不好打?”

    “回禀陛下,经过臣的探查,叶尔羌已是日薄西山,他们内部黑山派与白山派斗争激烈,其中黑山派势力较强,而白山派势力较弱,两派之间矛盾十分尖锐,我们如果拉拢一直受打压的白山派,有人为内应,攻灭叶尔羌不难。”

    豪格听了点点头,“好,联络白山派的事情,就交给孙卿来办。内阁则准备调动大军,朕希望今岁年末之前,能扫灭叶尔羌,打通商路。”

第1224章楚王的思考

    连金国都察觉到了明朝内部的动荡,身处漩涡中心的王彦,自然也察觉到了自身的处境。

    他对此事一直保持沉默,其实是他也没有想好要怎么处理此事。

    顺系的动作,王彦早已知道,他对此非常不满,甚至有些愤怒。

    这除了他不喜欢被人逼迫,那怕是自以为对他好的逼迫之外,更加重要的是,如果他被武将黄袍加身,这就说明他近些年,进行的改革,特别是军队国家化失败了。

    这对以建制和改变天下为理想的王彦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他并不希望武将参与到政治中来。

    如果他们参与了,那王彦和内阁的努力便白费了。

    武将干涉政治,从来都是遗祸无穷,远的五代十国不说,就说本朝,安宗借四镇之力登上大位,就为明朝后来的局面埋下了祸根。

    因此即便王彦真的被黄袍加身,考虑的第一件事,也会是学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打压不受约束的武将,甚至杀人,以保证自己地位的稳固。

    中国历史,就是臣权与皇权争斗的历史,是臣子从与君主坐而论道,到逐渐跪下的过程。

    此时王彦的身份是臣,他代表的是相权,他所进行的改革,推行心学,推崇孟子,是为了恢复臣权,限制皇权,这是他的行事动机。

    可是要是坐上龙椅,他的身份就是大皇帝,他屁股的位置变了,那他行事的动机,必然会有一个大转变。

    因为这时他代表的是皇权,他原来的改革和推行的思想,都将于他的皇帝身份背道而驰。

    王彦虽然比较崇尚宋制,但他并不希望走宋朝的老路。

    如果他以此种方式上台,以后就不要想改什么革,而是应该与历代帝王一样,想着怎么稳固皇权,以保证能坐稳江山。

    当了皇帝,就没有回头之路,不想方设法坐稳这个位置,下场就是身死族灭。

    历代以来,可没有谁做了皇帝,还想着把权利分出去,都是想着加重皇权。

    西方一个大宪章,打了四百多年,就是既得利益的王室不肯放权。

    王彦作为一个文人出身的大权臣,他有野心和对权利的**,但是他内心也很骚柔,有着文人的浪漫和坚持。

    他对黄袍加身,逼迫共治帝退位,这种上不了台面的手段,是看不上的,而且他就算要篡,那也得学王莽,让天下人求他篡,现在篡也不是最佳的时间。

    历史上,连禅让都得不到好名声,比如曹丕篡汉,司马氏篡魏,这都是前代禅让,千百年来还一直被世人不齿,得不到好名声,何况大军胁迫呢?

    以它姓代替正统,以臣子身份取代君主,这都是让人反感的事情,特别明朝还是一个近三百年的王朝。

    如果王彦草莽出生,那这些都不是问题,关键他是明朝体制内的人。

    以眼下的情况来看,王彦是绝对不会同意黄袍加身,但是如果他拒绝,他就必须解决另一个问题。

    如果不行替代之事,又如何保证他今后的安全,毕竟像他这样的身份,不解决这个问题,今后怕是没有什么好的下场。

    推动他谋反的顺系,担心的也是这点,如果王彦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顺系不可能收手,甚至会与他离心。

    简而言之,他该如何压制皇权的反扑,而且并不只是他在世时,还要保证即便他死后,他的政策和改革依然得以延续,而不是人亡政熄。

    这个问题,很早以前,王彦就开始思考过。

    此时他虽然大权独揽,可是从法理上来说,他的权利,来源是皇帝,他是帮助皇帝理政。

    那么矛盾的关键就是,皇帝的命令要大于他的命令。

    毕竟皇帝的命令叫“圣旨”,是叫天下按着他的意思去做,而他的命令是“教旨”或者“教谕”,是告诉天下做什么,这个级别就差太多了。

    也就是说,从明朝的法理来说,皇帝一句话,是可以否定王彦的。

    王彦现在的处境,其实和曹操很像,他收复了大明的江山,曹操也为汉朝重新统一了北方,而且两人都以汉相自居,推行改革。

    如果曹丕不篡,那曹操在历史上的名声,绝对甩诸葛亮几条街,至少能算半个圣人。

    当年北方基本是曹操平定的,他可以说权倾朝野,但是汉献帝还是能搞出“衣带诏”这些麻烦来,说明皇帝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

    当然王彦权倾朝野,皇帝未必敢下这样的旨意,但是如果王彦不在了,可能清算的时刻就到了。

    如果王彦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来防止这个清算,那么顺系和其他亲信,必然会将他推上皇位。

    这件事,王彦一直还在思考,共治帝?朱琳源

    今年八岁,十五岁亲政,王彦还有七年时间,拖一拖说不定能拖到十年。

    在这七到十年的时间内,王彦已经灭了金国,

    受心学和孟子学说影响的新一代士人,开始逐渐掌握话语权。

    人的思想,并不那么容易改变,王彦执政五年,年长的士人很难接受新的思想,人都是越活越保守,这点可以和年长的人聊天,就能发现,年轻人是很难改变老一辈人的观点的。

    接受新思想的主要是年轻的士人,七到十年时间,足够他们慢慢掌握话语权,到时候,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将会受到孟子思想的挑战。

    心学内心求圣,重视自身,有主见的士人,也不会被原来的祖制和条款限制,王彦只需要解决,皇帝的命令和宰相的命令,到底听谁的,或者说,什么时候听皇帝的,什么时候听宰相的,将这个问题解决,那么他就算是个亚圣了。

    他本以为时间还算充足,可以进退自如,却不想,他不急,下面的人却急了。

    在他看来,此时谋逆,对他而言,并没有什么好处,他就算要篡位,大可在经营几年,灭了金国再说,现在篡只能为他留下隐患,逼他大开杀戒。

    不过下面的人这么急,说明他们心中不安,这就逼得王彦不得不想个办法,给他们吃一颗定心丸。

    在平定唐鲁的过程中,顺系出了大力,正是这种大力,让他们心中越发不安,急着改朝换代。

    他们比王彦还要害怕被明朝清算,所以他们是这次想让王彦称帝的主力,可以说明朝存在一天,他们就寝食难安一天。

    要平息这次风波,就必须要让顺系心安,也要让王彦的亲信,觉得明朝没有机会清算他们。

    王彦这一路上,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放下《资治通鉴》,王彦不禁手肘撑在书桌上,揉了揉脑袋。

    从通州上船,王彦就在船舱内拿着《资治通鉴》来翻看,里面的内容他早就倒背如流,但是还是又读了一遍,而他也终有所获,觉得还是得借鉴曹孟德的方案。

    这时他正闭目养神,舱室外的侍卫却忽然说道:“殿下,到山东临清了。”

第1225章王家的布局

    临清是大运河的重要节点之一,以前十分富裕,据说《金瓶梅》中发生的故事,其实就是在山东临清。

    这次明朝光复神京和几乎被满清占领的全部失地,取得空前的胜利,向普天之下昭告大明一雪前耻,官府与民间可以说是普天同庆。

    这些年明朝攒了些家底,官府对于山东等地的赈济还算比较得力。

    山东百姓在心中,将大明和满清一比较,立刻就唤起了山东之地百姓对大明的一些感情。

    明军一路从北京沿着运河南下,所过之处,州县官员都来出迎,百姓更是在运河两旁,挥手欢呼,场面之盛大,几乎从通州开始,沿岸就没断过人,以至于大军行军速度相当缓慢,一日不过二三十里。

    此时在运河上,数百条兵船缓慢而行,船上旗帜翻飞,两侧和甲板上都站满了士卒,他们一个个在欢呼身中,不禁将胸膛挺起,腰杆站的笔直,一种很少有过的荣誉之感油然而生。

    在运河两岸,数以万计的大军,列队而行,绵延十余里,军威无比壮盛。

    王彦听说到了临清,不禁出了船舱,站在甲板上,果然又看见无数百姓拥到运河边上,迎接大军过境。

    忽然远处一大片百姓,开始齐声呼喊,“楚王万岁!楚王万岁!”等各种赞美感激的话语。

    那声音一浪接着一浪,铺垫盖地的传来,引得行进的大军,不禁纷纷扭头望去。

    王彦听见了皱起眉头,从通州上船开始,一路南下经过天津卫、静海、沧州、南皮一直到临清,汇集的百姓越来越多,制造的声势,越来越大,现在已经直接叫“万岁”了。

    只是这叫声未免太齐了一些,以王彦的老道,只要仔细一听,就知道这显然是经过演练的。

    面对这样的场景,要不是王彦心里有数,可能没走到山东,心就已经飘飘然,觉得他真是民心所向了。

    “这么大的阵仗,他们下了不少功夫啊!”如今谋反之事,大家都已经心知肚明,没什么不好提的,王彦叹了口气,无奈的笑道。

    “确实是这样,前面几站因为比较匆忙,所以声势要小一些,但是因为大军走的慢,后面准备就充份多了。”站在王彦身后的余太初,又指了指河边,“殿下,那边喊的最响的应该是忠贞镇的士卒,他们喊完这一站,就会立刻南下到东昌府,接着制造声势。”

    王彦心中哭笑不得,为了能够让他称帝,高一功他们还是动了脑筋的。

    王彦顺着余太初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见躲在人群之后,大该有数千平民打扮的士卒,放声喊着,那声音中气十足,怎么也不像是普通百姓。

    “前面的百姓呢?”王彦看了会儿,忽然指着运河边上秘密麻麻的人群,问道。

    徐太初看了王彦一眼,低头轻声说道:“大多都是当地官府组织,只要过来的人,就发两个馍!”

    王彦一时说不出话来,半响才呢喃道,“都是假的啊!”

    虽说他心理有数,但听到这些欢呼声和聚集过来的百姓都是假的,他还是有些失落,或许在他的内心深处,并不排斥这一幕,他也希望自己真的被百姓如此拥戴。

    想想也是,明朝在北方并没有什么人心,现在仗刚打完,生活还没着落,他们最多觉得明朝还不错,哪里会突然就这么热情起来,王彦就是在南方,怕是也很难有这个待遇。

    这时他不禁长出了口气,然后镇定了一下,转过头来,问道,“这是兄长出的注意么?”

    王夫之摇了摇头,“没与殿下商议,我怎么敢给他们出注意呢?”

    王彦眉头一挑,不信道,“兄长没有参与?”

    之前王夫之处理河南土地的事情,王彦后来稍微一想,就知道王夫之在给他铺平道路,所以他不信王夫之没有参与此事。

    正是因为河南的事后,让王彦察觉到了不对之处,才下令锦衣卫摸清了现在的事情。

    “呃~高一功他们确实找过我,但是父亲和兄长给我写信,让我暂时不要参与!”

    王彦闻语,不禁问道:“哦,大伯什么态度?”

    “父亲说以殿下的威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