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6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朝的军队和清军不一样,满清控制的区域,饭都难吃饱,所以发把刀,给根矛,有碗饭吃就能拉起一支人马,战争成本低。

    明朝社会发达,经济富裕,战争成本比满清要高太多。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一名青壮在家一年能挣十二两银子,那么他去参军,一年至少要挣二十四两,还要给其他的优待,他才会参军,才会愿意打仗卖命。

    大明朝五十万大军,不可能光靠民族大义去感召,绝大多数人势必还是会在乎自身利益,他们也需要养家糊口不是,光说大义,不给好好可不成。

    明朝对于北伐的准备,其实并不充分,如果反的只是大同一地,王彦或许会想想是不是放弃姜襄,但是整个山西都反了,一下牵制了满清一半的兵力,那就是时不我待,机会难得,必须要出手了。

    从九月间,姜襄占据太原,檄文反清,河东全境皆反的消息传到南方,明朝就开始全力运转起来。

    大明再次债台高筑,命令朝廷所属的工坊日夜生产,原来没有资格打造火器的民间作坊,也被授权,帮助朝廷制造新式的火器。

    巨额的订单投下来,各个作坊迫于生产压力,只能扩充规模,而随着作坊规模的扩大,又间接带动了铁矿和铜矿的开采和冶炼,以及运输的发展。

    大量失地的佃户,因此而找到了工作,让南京朝廷上下,都有些反应不过来,没想到社会的矛盾居然可以这样解决。

    明朝社会正在剧烈的变革,这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变,许多事情都是第一次遇见,南京朝廷也没有经验,只能摸着石子过河。

    他们以为社会矛盾解决,但其实只是暂时的,军工作坊不像纺织、制瓷,他生产出来的产品,必要要战争来消耗,现在有仗打,是能暂时带动明朝的经济,解决就业的问题,可是一旦打完,更大的问题又会冒出来,甚至将明朝带向歧途。

    备战除了打造军器之外,另外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战马。

    因为时间紧急,训练合格的骑兵以经不太可能,王彦只能将四川的骑兵,全部抽调到湖广来。

    另外在明朝控制的青海招募义从,收购战马,不求骑兵懂得骑战只求能够用来代步,加强步军的行军能力,以此来抗衡清军骑兵。

    在整个战略上,王彦决定对于金国采取防守的策略,将李定国等精锐士卒,全部从四川抽调出来。

    入川难,可是出川却比较容易,十一月间,在金军退出青海南部之后,四川的骑军八千人,加上招募的义从一万,已及何腾蛟通过茶马贸易,从藏区和青海换来的万匹战马,都被调到泸州,然后从此出发,乘坐楼船南下,前往湖广集结。

第1172章北伐定策

    十一月间,鲁王和郑成功早已撤往吕宋,南京朝廷对于唐鲁两派的军队,已经完成了整合。

    内政方面,在朝廷施压下,五德号妥协让步,暂停追回欠款,江南的各个作坊,得以喘上一口气纷纷复工。

    在内部的问题解决之后,王彦开始专注的应对北方局势,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北伐的前期准备上。

    金国加入清军一方,在王彦的预料之中,也在情理之内,并不令他惊讶,只是王彦没有想到,金军进展居然如此迅速,直接将姜襄逼得困守太原,山西原本大好的局势,居然崩坏。

    按着之前的局势,王彦认为姜襄坚持一年都没有问题,可是现在看来,情况便不再那么乐观,王彦必须要做出开春就大举进攻的准备。

    十一月的江南,同北方一样银装素裹,天气湿冷,除了外郭城里要上工的雇工外,大早上的都没有什么人起来。

    清晨天还没亮,几名侍女就端来热水、毛巾,拿着漱口茶水,来到王彦的卧室外。

    为首的一名侍女,便轻声唤道:“黎明即起,万机待理!”

    说完侍女上前贴近卧室听了听,里面没有动静,于是又在外面提高了些声音,“国朝摄政,克己奉公,安于享乐,祸延子孙。”

    王彦还在梦中熟睡,许嫣嫣从床榻坐起,轻轻推了下酣睡的王彦,轻声道,“殿下,该起来理事了。”

    人在高位,掌握的权力越大,需要处理的事情就越多,越不得清闲。

    王彦睁开眼睛从床上坐起来,许嫣嫣坐在他身后,给了按了会儿头,等他清醒了一些,才吩咐道:“都进来吧!”

    几名侍女进来,帮王彦穿好四爪龙袍,戴好翼善冠,穿好鞋子,从头到脚帮他打理好,洗脸漱口都不用他动手,然后端来参粥,王彦随便喝了几口,便离开了王府。

    天刚刚亮,王彦抱着一个取暖的手炉,坐在马车内,在百名侍卫的护卫下,前往五军都督府。

    马车压着一层白雪在街道上缓缓而行,两边的面食铺子里蒸笼打开,腾起层层热气。

    王彦听外面热闹,一手掀起车帘,只见几名负责清扫街道的杂役,蹲在街边吃着刚出笼的馒头,嘴里哈出团团白气,一些朝廷的一些低阶官员,还有应天府的衙役,则坐在铺子里的四方桌周围,吃着面条等小食。

    “去,给孤也买两个过来!”王彦起得太早,当时根本没啥食欲,现在看见这么有生活气息的一幕,不禁食欲大动。

    马车旁边的侍卫听了却是一阵为难,楚王的饮食,有严格的控制,并不能为所欲为,他给陆士逵禀报之后,后者一连吞了几个,才给了王彦两个。

    今日王彦并非前往内阁,而是到五军都督府与众将制定整个北伐的计划。

    五军都督府在明朝现有的制度中,拥有战时对军队的指挥权,还有制定作战计划的权力。

    北伐是大事,不是一个人的精力能够完成,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还有后勤补给,这次除了前方的主帅赶回来参与方案的制定之外,兵部、户部、工部的官员也要旁听,以便能够与大军配合。

    王彦来到五军都督府时,来参与议事的文武官员都已经到齐,这是官场上的规矩,没有让长官等下属的道理。

    先来的众人正三三两两的私下交谈,诉说着各自对北方局势的看法,这时,有侍卫高喊:“楚王殿下驾到!”

    众人立时安静下来,只见王彦在十多名甲士的簇拥下快步走进来,众人纷纷起身恭迎。

    会议在一间大殿内举行,殿内的格局与传统殿堂不同,他四周设着座椅,中间空出一大块,却摆上了一个巨型的天下山川河流州郡的沙盘。

    虽然大殿四周都有位置,但是坐的时候还是有些讲究,王彦在大殿上方坐北面南。

    他坐定之后,随即摆摆手请其他人在两侧坐下,然后轻轻敲了一下云板,等众人安静下来,便开口说道:“今日议事,乃商议北伐大计,流程诸位已经熟悉,先由兵部介绍一下情况吧!”

    兵部来参加议事的是左侍郎张煌言,他闻语站起来,给王彦和众人拱了下手,沉声说道:“殿下,众位同僚,据兵部得到的消息,金国已经出兵四万攻入山西,义军现在只能困守太原,大同等地,情势十分危急,已经遣使向朝廷求援。”

    说着他顿了下,见众人都看向他,于是接着说道:“这次金军插手山西之事,就说明了金清已经形成联盟,也就是说我朝北伐满清,金国必然会出兵帮助清军作战。我朝北伐面对的敌人,不只是满清,还有金国!”

    这时张煌言取出一份宗卷,接着说道:“现在我来阐述一下,金国与满清目前的实力。据我朝在金清两方安排的细作打探来的情报,兵部估算出金国的兵力,吴三桂在汉中屯垦的人马约有六万人,孟乔芳、韩朝宣等汉族官绅,掌握的兵马大概也有六万人,河西走廊的孙可望有两万汉兵、五千蒙古藩兵,豪格亲自掌控的满蒙人马大概一万五千人以上。统计下来,金国的兵力在十六万左右,且因为金国临近蒙古,又控制青海北部和河西走廊,所以这十六万人马中,马军至少有四万人。”

    金国在三方之中,兵力上是最弱的一方,这点众人都知道,可是众人却从没听过这样的详细的数据。

    能将金国的兵力和各个势力的人马摸清楚,明朝在金国的细作,没少下苦功夫。

    张煌言拿出另一份宗卷,等众人安静了些,继续念道:“据探子的情报,满清的兵力大概还剩三十万,其中满八旗缺额近四成,只剩三万七千三百八十人,蒙古八旗因为有准格尔的部众补充,现有五万九千零三人,另外还有藩兵两万左右,剩下汉军旗缺额也不多,有五万八千四百人,绿营则只剩十二万三千六百零一人!这些人马中,除了满蒙精于骑战外,汉军旗和绿营都是以步军为主!”

    除了满清最近从蒙古征调的两万多藩兵数目不清之外,其他各军的数目,比金国还清楚,这只能说明,满清朝廷内有明朝的人。

    想当初,清军入关,前有吴三桂、高弟、姜襄、唐通,以及十余万顺军投降,后来江北四镇、武昌左镇五十余万人也都降清,最后浙东鲁监国失败,方国安还有郑芝龙投降时,又有近十万人马投降,满清控制的兵力,怕是快有百万,然而近十年较量下来,因为损耗和不得补充,清军只剩三十万人,几乎慢慢被打回原形。

    张煌言将情况说完,随即将宗卷合起来,“殿下,众位,关于金国和满清的情况,兵部阐述完了!”

    王彦点了点头,向张煌言一抬手,笑道:“张侍郎请入座!”说完他看向戴之藩,高一功,李过、刘顺等人,说道:“敌人的情况,兵部已经阐述清楚,金清联合起来,还有四十六万大军,而我朝战兵只有五十四万人,在人数上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五军都督府准备制定怎样的作战计划?”

    四人被招回南京已有些日子,早已对北伐之事进行多次推演。

    闻王彦相问,四人相互看了看,戴之藩走了出来,他的军功最高,又指挥过一次十万人规模的北伐,有他阐述最好不过了。

    “殿下,从战略上讲,我朝本应先弱后强,灭了金国之后,再来攻击满清,可是金国有地利的优势,难以攻打,加上姜襄反清,所以我们这次北伐,只能先强后弱,先灭满清!”

    戴之藩走出来,来到沙盘边,用一根木条比划道:“卑职与几位同僚商议之后,决议对金国采取防守的态势,将四川的忠义镇调出来,西南三省只留神策三镇,共九万人防御金国,以及肃清云南边境的艾能奇,将西南精兵抽调到南阳来。另外,两广、湖南、江西、福建、浙江,都没有必要留下重兵,只留神策一镇和振武一镇,每省驻兵一万稳定地方足矣。”

    在唐鲁两派被击败之后,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确实不需要驻扎重兵,每省放万把人足矣。

    王彦听着点了点头,这基本就是朝廷现在推行的策略,他不禁站起身来,走到了沙盘边,其他人也立时围了过来。这样听起来,再用眼睛一看,便立时清楚明白。

    戴之藩,用木条一指南京,接着说道:“再除去镇守南京的忠贞镇之外,我朝能用于北伐的兵力,就是神策一镇,五忠四镇,武卫两镇,振武一镇,横冲一镇,东海一镇,共计十镇人马。当然除此之外,可能还有朝鲜军和一些辅兵,参与到战事中来,五军都督府以为可以动用的人马将超过三十万。”

    最近这断时间,因为朝廷备战,所以大量的府兵被补充进入诸镇,明军的编制基本满员。

    王彦微微颔首,“集中三十万大军,再加上有姜襄牵制,可以与清军决一雌雄,一战定乾坤了。”王彦顿了下,有些兴奋的道:“具体怎么打,说说你们的计划!”

    “清军主力集中于河洛,我们的计划是十五万人正面牵制,再集中十二万大军直扑徐州,东海水师绕道敌后,先打下山东,然后包抄河洛的清军,将他们歼灭在洛阳,则清军败矣!”

第1173章只待天时

    从十月间开始,四川东下的长江水道上,就不时有运送战马和士卒的船只来到武昌。

    船只靠在码头边上,一匹匹战马被拉出,甲板上座满了的四川明军站起身来,收拾行囊,人头涌动的走下楼船,然后在码头上集合。

    这些士卒都只戴着碟盔,背着一卷毛毯,武器都没有携带,等到了军营,将会由兵部发放新的器械。

    除了这些明军士卒外,一群群穿着袍子,戴着毡帽,腰间挎着弯刀牵着马匹的藏人和蒙古人也十分惹眼。

    这些都是何腾蛟,从藏区招募和青海招募的义从。所谓“义从”古以有之,在汉魏时就称胡、羌等少民归附朝廷为“义从“,取归义从命之意,曹操军中就有大量的义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