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5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王彦看向他,不禁问道:“查到什么呢?”

    “卑职在余姚找到一个老卒,从他那里了解到的信息来看,恐怕三太子还真是确有其事,而且只怕三太子已经落到了鲁王手里!”

    王彦眉头一挑,鲁王制造这么多事端,原来是掌握了朱三太子,想下一盘大棋。

第1090章打草惊蛇

    唐鲁两王毕竟是大明的亲王,王彦如果没有足够的理由,便对两王出手,那在天下人看来,他就是准备谋逆,世人就会怀疑他有谋逆之心,他会从政治家沦为政客,这么多年塑造的形象会立刻崩塌,他坚持的政治理想,也会成为一个笑柄。

    这时两王如果振臂一呼,浙江、江西、福建必然会跟随两王以保明除逆为旗号,发动倒王战争,对于王彦政策不满的守旧士绅肯定会借机反扑,中央朝廷也会因此不稳,王彦就算将唐鲁镇压下去,也会有损国力,让清和金捡个便宜。

    南京朝廷之所以稳定,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是明朝合法政权,是奉高宗皇帝之子为天子的政权。王彦没有足够理由,便对朱家的亲王动手,那他就把自己从合法,变成不合法了。

    王彦早就想将唐鲁也撵到海外去,可是他一直没有足够的理由动手。

    他只能等唐鲁露出破绽,或者让唐鲁来动他,那就成了唐鲁造中央的反,他就能代表中央,名正言顺的来平叛。

    就像王彦没有足够的理由就动唐鲁两王,站不住道义一样,王彦没有过错没有谋逆,唐鲁两王要动他,那就更没道理了。

    王彦是高宗皇帝的托孤大臣,代表的是大明中央,唐鲁两王要动他,就是谋逆,他便可以举起中央的大旗,来对付两王。

    王彦谋逆,大明会有许多人来反对他,唐鲁两王造反,三省之地的大部分官员便需要考虑跟不跟随了。

    王彦从南京到湖广,就是希望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始终站在道义的制高点。

    五月底,从北面传来消息,同多尔衮共同摄政的礼王代善,从漠西返回北京之后,六十多的人,终于因为劳累,一病不起,于四月间在北京的王府病死。

    满清的政治局势,因为代善的离去,再次发生改变,多尔衮重新独掌满清的大权。

    这个独夫亡明之心不死,一旦消化了西蒙古,恐怕又会生出南下之心。

    无论是满清南下,还是王彦北伐,一场大碰撞不可避免。

    如果这一战王彦取得胜利,那他的威望将如日中天,他不死,谁也无法取代他成为大明的主宰。

    对于王彦的政敌而言,此次碰撞的结果诞生之前,将是他们最后的机会,否则他们就真的只能等王彦暴毙,才能有出头之日了。

    王彦不希望他在与满清激战时,背后突然有人发乱,所以在对决之前,他必须对大明朝廷进行一次整合,将浙江、江西、福建全部纳入中央的统治区域。

    只有控制这些地方,明朝才是一个完整的大明,力量上才绝对强于满清,不然他在前面大战,还要放几万大军防备金声桓、郑成功等人,手脚就被牵制住了。

    唐鲁两王都十分精明,王彦很难抓住他们的把柄。

    这次他巡视湖广,除了视察马军,其实也存了引蛇出洞的心思。

    起初王彦是想,在他离开南京之后,唐鲁行事必然会有所松懈,锦衣卫便能暗中调查,获得唐鲁的把柄,他就能通过司法手段,定两王的罪,将他们流放南洋,但现在看来,恐怕司法手段,是解决不了大明内部的问题。

    袭击使团一事,锦衣卫没有确凿的证据,台岛的私兵,他们可以说成是庄丁。海外的情况复杂,明朝在占城和台岛,是允许大地主招募庄丁,来保护土地,同当地人做战的。

    至于三太子,锦衣卫掌握的消息并不多,最多能重查胡家庄一案,动一动萧起会,但这样也只能打草惊蛇,并不能将鲁王击倒。

    王彦听余太初说,三太子可能在鲁王手中,可是被藏在哪里,锦衣卫也不知晓,他知道想等两人露出破绽,恐怖不太容易。

    鲁王是个厉害的人物,如果三太子真在他的手中,王彦稍微揣测,就能知道他的意图,两王钻朝廷的空子在台岛练私兵,迟早会对他动手。

    王彦沉默一会儿,侧着身子对余太初勾勾手,让他贴近一些,然后低声说道:“三太子的事情,你们继续追查,一定要摸清三太子在哪里,然后把人抢出来。”

    “卑职知晓!”余太初忙点头应下。

    王彦接着说道:“另外把锦衣卫查到的东西,交给刑部和大理寺,让他们重查胡家庄一案,动一动浙江的官场!”

    “殿下,这样岂不是打草惊蛇?”余太初皱了下眉头,朝廷一旦重查胡家庄案,等于就是告诉浙江,朝廷在找三太子,鲁王他们必然会把三太子藏的更深,那锦衣卫便无从下手了。

    王彦摇摇头,冷笑一下,“我就是要打草惊蛇,鲁王不可能看着萧起会被拿掉,我是逼他出手。”

    王彦见余太初有些疑惑,便接着说道:“朝廷已经否定了唐王要将吕宋划到福建的提议,唐鲁也知道朝廷对他们擅自用兵十分不满,他们会认为这是朝廷要削藩的一个信号,内心必然会警惕,而这时朝廷再重查胡家庄一案,将矛头直指负责此案的浙江官场,鲁王便会以为朝廷借此案,搞掉他在浙江的势力。浙江是鲁王的根本,他是绝对不会允许朝廷插手浙江的”

    余太初眼睛一亮,似乎有些懂了,“卑职立刻让人去办。”

    王彦颔首道:“除了这件事之外,锦衣卫要严密监控唐王和鲁王,还有江西、福建以及浙江的一举一动,要随时向我报告!”

    余太初起身抱拳,王彦随即挥手让他离去,但他却依然座着,久久未动。

    这次将要卷起的风波,可能比当初他与隆武决裂,割据楚粤更加严重。他必须要考虑全面,除了国内的事之外,他还需要注意北方两个强敌。

    金和清在与准格尔作战时,明朝在后面下狠手,给他们掣肘,要是明朝发生大动荡,这两个悍邻,绝对不会放弃落井下石的机会。

    想到这里,王彦随即站起身,一挥手,陆士逵立刻让侍卫迁来马匹,王彦翻身上马,立刻往回奔去。

    他没有回汉口新城,而是到了码头,坐船到了武昌,进入总督衙门。

    不多久,衙门内边快马四处,前往上庸、襄阳和南阳等地,召集主要将领来武昌议事,另外还骑兵飞驰着往四川、江北、广东而去。

    求月票,订阅,推荐,建了个执事群一六二三五七九零七

第1091章能歌善舞

    就在朝廷局势暗流涌动,诡异莫测之际,何腾蛟却在西南干得热火朝天。

    封两字王之后,加上西南特殊的地理位置,朝廷委以他全权处理西南三省的大事,他是军政要务一起抓,干劲足的很。

    为了经营好西南,年初的时候,他便向朝廷要了三百万,支援四川重建,然后西南三省截留的税银中,他又拿出六十万两,制造农具,购买牲口,交付流民,重建家园。

    四川地形复杂,因为战争,不少人都躲进山林,结寨自保,很多都成了盗匪。

    在官府的招抚和官兵的进剿下,山间的百姓纷纷收拾行装准备还乡,一些土司见官府给田、给牛、给农具,也响应号召,下山种地。

    四川军民披荆斩棘,在遭受战争破坏的故乡掀起了重建的热潮。

    从张献忠入川之后,蜀地混乱的局面,终于结束,蜀人都以为自此便可安居乐业,不再受战火的侵凌,好日子总算有盼头了。

    何腾蛟封王之后,积极性大涨,盼望着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因而他对于治理四川,可以说还是比较用心。

    如果后世要评个中兴三杰的话,他女婿第一,他则稳居第二,至于谁做第三,他还真没看出来,就是这么傲气。

    明军进入乌斯藏的计划,虽然半道而废,但是茶马贸易,却如火如荼的进行。

    乌斯藏阻止明军进入之后,活佛和都司的藏官,内心还是有些担心,毕竟吐蕃帝国已经烟消云散,现在的乌斯藏,谁都可以过来抽一个大嘴巴子。

    三月间,活佛和乌斯藏都司的人,便派出使者,携带两百匹战马和礼物来拜见何腾蛟,何腾蛟道也没有小气,送给了乌斯藏一万匹好布,一万斤好茶作为回礼。

    至此两方依然维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从属关系,边境的紧张气氛得到缓解,两边商人云集,边市交易火热进行。

    以楚、粤十三家大行商号为带表的,有楚派背景的商人,得到了许多便利。

    他们输送瓷器、布匹、特别是茶叶等货物,往往就能赚取几倍暴利。何腾蛟见此,下令各个边市榷场的官员,加强管控,严防漏税,又令边军严查走私,一旦查获,除了货款全部充公,轻者罚银禁止进行边市贸易,重者,处以大刑,流放南洋。

    何腾蛟经略四川之策,几乎就是当年王彦、堵胤锡经略湖南的一个翻版。

    轻徭役,薄农税,给予百姓种子农具,修养生息,恢复生产,然后通过鼓励商业,收取商税来补充府库的银钱。

    商业来钱快,从事的人少,农业来钱慢,从事的人多,这样的政策一施行,便收了四川绝大多数百姓的人心,盛赞黎平王仁德。

    四川全境收复,百姓修养一年,乌斯藏的茶马贸易,顺利进行,何腾蛟的目光便转向了重新设立的朵甘都司。

    青海地区,生活着大量的藏人,和硕特蒙古进入青海后,又有不少蒙古人在此游牧。

    明朝如果能够控制此处,不仅能获得战马,还能获得马军的兵源,在战略上对金国形成半包围的态势。

    六月间,进入青海的明军控制青海东南部已经有小半年的时间,何腾蛟在四川收稻之后,同张同敞等人一道,专程前往朵甘都司视察。

    明军控制的区域,在青海东南部,大概就是后世的玉树和果洛两个自治区,生活在这里的人主要是藏人和蒙古人,大概有十多万众。

    他们并不耕种土地,而是在高原上游牧。

    何腾蛟一行跋山涉水来到清海东南部时,看到的景象,同中原绝不相同。

    众人来到甘德城附近,便见成堆的帐篷,遍地的牛羊,雄壮的汉子骑在骏马上放牧,皮肤黝黑,脸蛋红扑扑的女人,穿着长袖长袍,高声歌唱。

    “大王,在甘德附近放牧的牧民有三千多帐,整个青海东南部则有两万多帐,接近十万人。金国击败和硕特部之后,青海一地便没有了大部落,所以我们进来之后,很容易就控制了青海东南部。如果朝廷用心经营此地,这里的牧民不仅可以为朝廷提供牛羊马匹,还能提供万余精骑。”李定国身穿盔甲,腰里挎着战刀,跟在何腾蛟身后说道。

    何腾蛟同众人驻马高坡,俯视牧场,高原毒辣的太阳照得他脑袋发昏,但生活在这里的藏人和蒙古人,却习以为常,都忙着自己的事。

    “金国击败了和硕特蒙古后,青海没有大部落,这对我们有大利!”何腾蛟看了看牧场,发现下面是个几百帐的小部落,点了点头,开**代道:“定国经营此处,要切记,不能让任何部落做大,一旦做大,就会成为我们的威胁。对于大的部落,要想法瓦解,最好能像中原一样,将牧民登记在册,分裂成户。”

    “卑职记下了。”李定国在马上抱拳,“不过,眼下朝廷在此地,实力还稍显不足,这么做会得罪各部首领,他们可能率部逃到金国控制的区域。”

    何腾蛟一想,觉得有理,于是改口说道:“那此事暂且不急!今后徐徐图之!”

    何腾蛟想将草原的部落,变成一户一户的直接听朝廷的命令,这肯定会损害部落首领的利益,明军现在立足未稳,这么做肯定不行。

    众人看了一阵,被高原的太阳晒的有些难受,又渴又饿,同行的张同敞便开口说道:“李副都督,时间也不早了,大家都未吃饭,现在是不是回甘德?”

    李定国微微一笑,“草原上崇尚强者,这里我们最强,周围的部落都要拜服。大王与众位来此巡视,本地的首领自然要欢迎。你们看,他们已经开始准备了。”

    说着李定国马鞭一指,对何腾蛟道:“大王,咱们就过去喝碗水吧!”

    当下,数百骑兵风驰着从高坡冲下,掠掠过成群结队的牛羊,引得牧民纷纷侧目。

    不一会儿,他们就到了部落的栅栏前,此时,部落里云集了不少人,左右是挎着弯刀的汉子,排成简单的队形相迎,显得比较隆重,不少部落里的女人,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