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4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进行了一场骚扰,此后北直、山东等地也陆续有急报传来,小股倭寇劫掠沿海,破坏稻田,却又不与清军交战。

    (感谢神蘑菇的200,书友42834的打赏,感谢大家订阅,月票,推荐)

第873章连横合纵

    山东北直上报的倭寇,多尔衮用脚趾也可以想到,肯定是明军假扮。

    在书房内,代善沉着脸,多尔衮脸上带着愤怒,将一份青州府的奏报,摔在桌子上,“府库中没有多少存粮,朝廷上下眼巴巴的望着秋收,王彦这个混蛋居然给本王来这么一手,真是气煞我也!”

    代善叹了口气,“朝鲜叛乱,王彦送三万人马进入朝鲜,这件事就已经能够预料,老十四现在生气也没有用处。”

    多尔衮一屁股,重重的坐在凳子上,手拍着桌子,咬牙切齿,“王彦要用朝鲜对付我们,这本王早就知道,只是本王没想到他那么无耻,居然扮作倭寇,他要不要脸,还他娘的读书人!”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粮食就是人心,明军去烧粮抢粮,这就是断了百姓生路,必然遭受百姓怨恨。

    当年楚汉争鼎,刘邦这个老流氓,就让彭越假扮楚军烧杀抢掠,搞得楚军十分被动。

    这次王彦特意吩咐,让朝鲜的军队和郑成功的水师,扮成倭寇,甩锅日本。

    “王彦这是开窍了,今后恐怕更难对付。”代善沉声说道:“本王看了下奏报,这次沿海袭击的明军,都是小股为单位,也不深入内陆,上了岸就四处放火烧田,遇见我大清兵便立时撤回船上,然后另寻一地,再次上岸,扰得地方上的驻军疲惫不堪。” 多尔衮脸色也沉了下来,“看来这次进入朝鲜的明军,主力应该是朱以海的人,或者是由朱以海的部将在指挥。这种作战手法,是海寇常用的手段,之前在江南,他们就用过,十分难缠。”

    “那怎么办?”代善焦虑道:“若是秋粮歉收,今年冬天必然又要缺粮,土谢图部传来消息,准格尔正准备寻我们报一箭之仇,恐怕不是那么好抢了。除了粮食之外,老十五催促发兵救援的折子,也已经送来,老十四你准备怎么办?”

    多尔衮有些焦头烂额,他很想修养生息,重新将大清的威望竖立起来,整肃日渐不听号令的汉将,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可现在王彦明显不想让他喘息,要将清朝一步步逼向崩溃。

    “粮食的事情,必须解决,否则今岁要是王彦得手,那明年再种,又会是一样的局面,我始终会处于无粮,或是粮食紧缺的尴尬境地,持早会被拖垮。”多尔衮沉默一会儿,然后看着代善,沉声说道,“我准备将聚集在京师附近的蒙古旗兵,土谢图的藩兵,派往山东和北直沿海,务必要阻止明军继续破坏稻田。”

    代善听了,感到惊讶,“这不是准备救援扬州的人马吗?那老十五怎么办?”

    他没想到,多尔衮会选择先保粮食,而不是将多铎捞出来。要知道,阿济格死后,多尔衮能够依仗的也就只剩下多铎了。

    “老十五有五万人,又有扬州坚城,合肥还有马光辉的五万大军,应该能坚持一段时间。”多尔衮也很无奈,他沉声说道:“我不需要他坚持多久,现在马上就要开始秋收,等保护了秋收,大军立刻便南下支援。”

    代善点了点头,这对大清而言,是个快死,还是慢死的问题,如果不顾秋收,那大清明年必然还是一样被动的局面,迟早要完蛋,可要是,先顾秋收,扬州又有危险,万一失守,大清也会元气大伤。

    如果是由他来做决定,代善估计也会和多尔衮一样,做同样的选择,毕竟已经到了九月,秋收马上开始,马上就要完成,江北十万清军,不可能连这点时间都坚持不了。

    代善叹了口气,“老十四的选择,本王赞成,只是还有没有其它应对之策,我们不能老是这么被动啊!”

    从江南之战后,大清行事就十分被动,现在更有被南朝牵着鼻子走的嫌疑,让代善有些丧气。

    要说清廷现在统治的地方足够大,地盘不比南朝小,为何会这么被动呢?

    主要还是因为满清是外族入主中原,这种政权的根基极为不稳,完全是武力建立起来,没有向心力,一旦引以为傲的武力遭受挫败,政局就立时不稳起来。

    历史上前秦肥水一败,立时土崩瓦解,金国再遭受挫败之后,也马上改变策略与南宋议和,都是如此。

    满清还能撑起现在的局面,其实已经十分不容易了。

    多尔衮听了代善的话,身子靠近代善一些,眯着眼睛,说道:“二哥,以为本王会一直让南朝这么牵着鼻子走么?”

    代善听了这话,在脑子里一转,眼睛一亮,“豪格答应共同对付南朝了么?”

    多尔滚有些意外,他点点头,“范文程传回消息,他通过济尔哈朗已经与豪格见了面,豪格并没有一口回绝。现在南朝气势鼎盛,已经成为西安的威胁,豪格也西征大胜,野心膨胀,极有可能夺取全川。”

    眼下局势,三国鼎立,一国锋锐太盛,是其他两国绝对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老十四啊!”代善很满意,“你能放下与豪格的矛盾,以大清江山为重,本王十分欣慰。” 代善的赞赏,多尔衮心里并不太高兴,他不喜欢与人分享权力,但现在的局势下,他又必须将代善供起来。

    豪格称帝,对于多尔衮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可是现在大清难以面对南明咄咄逼人的压力,他必须交好豪格,来共同对付南明。

    这也是他化被动为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大清朝不能被南明按在地上一直爆锤,得让豪格分担些压力,让他有机会喘口气,喝口水,然后再战。

    “二哥言重了,本王这也是为了大清。”多尔衮负手又站了起来,“本王会去信,催促范文程尽快促使豪格攻取全川,将明朝的注意拉回西南,如此我们便能有喘息的时间。”

    当初老奴死后,代善作为老二便有机会继承汗位,但却让给了皇太极,等皇太极死后,他继位的呼声也很高,但他却再一次主动退出,他心中的权势**并不太强,他所希望的是满清内部能够团结,保护满人的江山,所以一直充当调解矛盾的角色。

    只是这个角色做的好,那叫化解冲突的和事老,要是做的不好,那就是和稀泥的搅屎棍。

    经历上次的事变,豪格和多尔衮都不喜欢他,而他虽然知道豪格称帝之后,两方已经没有重归一家的可能,但是他却依然期望看到多尔衮与豪格联合。

    “如果豪格能攻川,确实能为我们分担至少三成的压力。”代善有些兴奋,显然对此事很上心,他高兴了一下,忽然脸上又一沉,提醒道:“不过据本王所知,豪格与南朝有一份停战和议,且西安汉臣势力庞大,豪格想要毁约,恐怕也不容易吧!”

    多尔滚冷冷一笑,“本王会给他一个毁约的借口。”

第874章长安局势

    关中原来沃野千里,秦汉因之已成霸业,可滋养了秦汉,以及大唐之后,关中早已是千沟万壑,同沃野沾不上边,反而成为了需要其他省份输血帮扶之地。

    崇祯年间,流寇霍乱陕西,整个关中地方,生产和经济几乎完全破败,幸而这两年来,豪格没有参与到明清争霸中来,他属下又有大批汉族士绅支持,所以很快稳定了三秦大地,恢复了三秦的一丝元气。

    豪格依靠汉族士绅,也是无奈之举,跟随他入关中的旗丁只有一万六千多人,家眷也只有七八万人左右,实力实在太弱,他只能依靠汉族士绅。

    当初他与多尔衮决裂,可北京毕竟是满人的正统,而他算是发动叛乱的王爷,这种事情在北方民族中很常见,但满人这些年毕竟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他父汗皇太极主政期间重用了不少汉人,使得很多满人也有了正统思想,让他到了西安之后,政局极度不稳。

    他依靠汉族士绅的支持,稳定了政权,但同时也带来了另外一个影响,那便是长安政权中,汉族势力过于强大,使得他的权利受到了汉族士绅的牵制,无法像多尔衮一样,独断专行。

    此时,大金国永章皇帝豪格的皇宫内,陈设着许带着异域风情的金银器皿,显示着永章帝的赫赫战功。

    这是豪格西征的成果,农民军起家的大顺政权,并不注重保护建筑古迹和书画文物,使得豪格登基之初,宫殿十分寒碜,远远无法与北京相比。

    这让豪格耿耿于怀,西征抢夺大笔的财物,便将这些带着西域风情的金银,全部运回了长安,摆放在皇宫之中,撑撑场面。

    当然,不少汉臣对于豪格的审美,表示了怀疑和不满,豪格也想附庸风雅,也向往美好,但是文物不比金银,是要时间累积,他虽然从北京带过来一些,但却无法装点整个皇宫,况且豪格本质上还是个粗人,就爱这些黄灿灿的金子,就喜欢这种直接的视觉冲击。

    在黄灿灿充满土豪气息的太和殿上,永章帝端坐在大宝上,下面站着两排臣子,同明廷的文武两班分列左右不同,大金的臣子,是满汉分开,左面站着穿满族官服的满族大臣,右面则是穿汉族官袍,带着乌沙的汉族官员。

    这时殿中站着一人,正是满清使者范文程,他正摆出一副舌战犬儒的架势,款款而谈。

    “今天下三分,南朝兵锋正锐,大金欲争天下,当先挫南朝锋锐,取全蜀之地,以其财富国,以其粮足兵,据有故秦之地。”范文程大声说道,仿佛苏秦张仪附体,“蜀有山川之险,秦有潼关、函谷之固,大金若得全蜀,退可守,进可攻,已然立于不败之地。若是大金不取蜀地,为南朝所得,以关中贫瘠之地,能养大金雄兵呼?恐最后只落得坐困关中,陷于一隅的下场。”

    范文程开口闭口说着“大金”,仿佛他是大金臣子一样,不仅拍了豪格马屁,而且很有迷惑性。

    “不然!”范文程方说完,大金国礼部尚书孔闻便抱着象牙笏出列道:“陛下,臣观清使诸多言论,无非是想唆使我朝破坏和议,攻取全蜀,让我朝与南明厮杀,好让清国抽身而出,其用心可谓险恶。”

    金国的汉臣,很大一部分是当初主张汉化的南党官员,多尔衮杀了包括陈名夏在内的数百名南党汉官,他们自然不可能去帮助满清。

    豪格与范文程接触过,他基本赞成对明动武的看法,但大金国内部,光他想动武可不行。

    如今满八旗不到两万人,新编的汉八旗却有六万,在加上近十万绿营兵,汉人在大金国政权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他们若是不同意,不支持,豪格也无法发兵。

    豪格对于此种情况十分不满,也想着编练一部分被征服的蒙古人和西域诸部,来牵制朝中汉人,但汉族士绅也不傻,对此早抱着警惕,若是政权中再来蒙古人和西域人,那他们压迫谁?

    满清入关,反抗最为激烈的,就是汉族士绅和地方豪强,因为他们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他们希望大金的国策是满人与他们一起去压迫西面的蒙古人和西域诸部,而不是让满人联合蒙古来对付他们。

    豪格想对明朝动兵,也不全是因为范文程的几句话,如今贵为一国之主,他考虑问题与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其中最显著的变化,便是他要担心自己的皇位稳不稳固。

    他决定出兵,除了是从局势考虑,更多还是从他的皇位是否稳定来考虑。

    他虽然推行汉化政策,但他毕竟不是汉人,所以对于能否坐稳皇位并不自信,特别是大金政权中不少汉臣与南明朝廷还保持着暧昧的联系,让他感到惶恐,所以他觉得很有必要来与南明打上一仗,使得双方走向对立,杀一杀大金内部联明的风气,再者一旦开战,必然需要增加军队,那他就可以借势编练一支蒙古人和西域诸部组成的八旗,来制衡朝中汉人。

    皇帝就是如此,一旦登上大宝,就是孤家寡人,要与天下为敌,谁都可能成为他的敌人,他必须要将隐患,控制在他能掌控的范围内,严防朝中一家独大,必须形成制衡。

    此时豪格对于孔闻的反对十分不满,但脸上却没有表露出来,而是伸手对范文程道:“孔爱卿之言,清使可有话说。”

    范文程微微笑一笑,行礼道:“自然要说,我朝却有让大金分担压力之意,这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他顿了顿,然后转过身看向孔闻,讥笑道,“孔尚书似乎没有找到重点,关键问题不是我朝,而是眼下局势,大金该怎么做?如果此时不取全蜀,难道等到南朝势大难制之后,献地而降吗?”

    从大势而言,范文程说的确实有道理,金与明朝必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