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3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语毕,须臾片刻,万元吉一探,已经气绝而亡,老皇帝享寿四十七年,隆武四年八月秋驾崩。

    一时间,屋内文武尽皆大哭一片,一面先做防腐,然后用棺木将隆武入殓,一面派人往南昌、武昌等处报丧。

    消息传入南昌,曾皇后知皇帝宾天后,抱着皇长子放声痛哭,大学士左懋第一病不起,未等几日,亦病逝于南昌。

    在赣州幕兵的大学士苏观生,得到消息痛哭晕厥,武昌等地,亦举城戴孝。

    是夜,哭声从马鞍山顶蔓延,山下的江西败兵,听见哭声,闻寺庙钟响,内侍传话大哭“陛下宾天啦。”顿时纷纷泪下。

    整个军营,陷入了悲伤的海洋。

    一夜无眠,众人收敛隆武尸体入棺后,纷纷穿好了赶出来的素衣,将棺木移动到山下大营,诸多官员挂孝,聚在灵堂大哭。

    这时大学士顾元镜,忽然站了出来,用素衣擦了擦眼泪,对众人拱了拱手,众人知他有事要说,便纷纷注目过来。

    顾元镜对唐王与王彦行了一礼,然后沉声说道:“监国,殿下暂且节哀,眼下还有大事要议。”

    王彦大概知他要说什么,不禁微微皱了下眉头。

    “大行皇帝宾天,天下必然震动,臣以为监国该早登大位,以安人心!”语毕,顾元镜便行礼叩拜。

    其他臣公,本该立刻附和,劝唐王登机,不过现在有王彦在,他们却不能这么做。

    要是以前,那也没什么,但现在江西刚刚大败,他们不得不考虑王彦的感受。

    如果现在群起拥唐,那就等于在逼迫王彦表态。

    经历过今岁王彦从朝廷出走,自建藩国后,他们已经不敢逼王彦。

    隆武给王彦一道旨意,封其为大将军,此职务在明初徐达死后,已经废除,现在也并非律令内的官职,更像是一种荣誉,但要是按着古法,大将军是有权节制天下兵马的。

    这虽然只是一个名义,要是不把他当真,那就只是个荣誉,但王彦非拿鸡毛当令箭,下面的人又配合,那他就确实有节制天下兵马的大权。

    此时唐王对于王彦可以说十分忌惮,因为经过大胜关一败,整个大明内部,其他几股势力合起来,也没有王彦兵力强大。

    唐王见王彦没有表态,略带一丝尴尬道:“皇兄方崩,孤怎么能这个时候登基,况且皇兄有子,孤接大位,难以服众。”

    说完,唐王看了王彦一眼,明显是试探他的态度。

    王彦知晓他的意思,但他内心却有些想法,顾元镜这么急着想让唐王继位,这正好说明了拥唐派大臣不够自信,没有信心坐稳皇位,所以想要抢占先机,率先登基。

    现在可以说隆武尸骨未寒,这边就抢着登基,吃相实在有些难看,而他们的不自信,正好也说明了唐王继统的阻力很大。

    王彦现在考虑的是如何打完江南之战,如果唐王现在就登基,就算他没意见,但鲁王肯定会有意见。

    毕竟当初隆武朝廷与鲁王还有个约定,以光复南京来决定储位。

    现在唐藩一系打了败仗,却又抢先登基,鲁王肯定会有怨言,那他还会不会配合攻打南京,就会是一个大问题。

    想到此处,王彦沉吟一声,开口说道:“大行皇帝,既然指定监国继承大统,孤以为此事,顾阁老也不用着急,眼下还是要先处理大行皇帝的后事,完成大行皇帝的遗志要紧。等打下南京,监国再登大位,如此才能四海归服!”

    顾元镜听了,却说道:“殿下,大行皇帝驾崩于外,若监国不登基,其他藩王私自登位,如此该怎么办?”

    他这是怕鲁王得到消息,抢先登基,王彦听了脸色一冷,“谁敢不顾大局,只为一己之私,孤与五忠军,绝不同意!朝廷这边没做反应,谁敢私自登基?”

    万元吉等人脸色一变,这已经不是他认识的王彦,众臣全都沉默下来。

    唐王见此,出来说道:“孤绝得王卿说的有理,皇兄刚走,孤便登位,难免有人不服气,若是再起争端,南京就没法打了。”

    唐王从王彦的话中,听出了王彦尊重隆武的遗旨,认可他是隆武选定的继承人,那他的心便放了下来。

    众臣见唐王都妥协,便也就暂时不提。

    是夜,哭声绵延了一晚,这种负面的情绪如果控制不好,极有可能引发大军崩溃,但是若是处理妥当,则还有哀兵必胜一说。

    哭声绵延一夜,次日清晨,江西兵、江上的水师,连夜拆除了不少清军留下的军帐,赶制了素衣,数万人马具缟素,白幡林立,八月天,马鞍山下一片雪白。

第745章清军应变

    在隆武皇帝驾崩,给大明内部带来动荡时,整个江宁城,也因为博洛战败而归,大胜关被明军袭破,而惶恐不安,暗流涌动。

    数月以来,明清两军无日不战,杀得可谓难解难分,洪承畴制定的先西后东,节节抵抗,诱敌深入,再以关城耗敌锐气,两翼包抄的战略,已经大获成功,但关键时刻,承担重要使命的六万多清军主力,却被从湖广东下的王彦击败,这就彻底打乱了他原来的计划。

    江宁是大城,明朝南都,并非一般城池,要说洪承畴应该有信心坚守,可就因为江宁够大,便也成为了他的致命弱点。

    明太祖时,在江宁修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其中京城周长七十余里,而外城郭更是号称一百八十里,这样一座雄伟的都城,可谓世界罕见,绝对是同时期最大的城市。

    就是因为它大,所以防守起来须要的人也多,不然城墙都站不满,怎么防守。

    现在整个江宁,洪承畴只有一万多人,加上四千多水师,当大胜关被袭破后,他已经决定放弃一百八十里的外郭城,甚至有放弃内郭,只守皇城的打算。

    博洛领着四千多败军入城后,江宁的兵力达到将近两万人,这让洪承畴稍微安心,但任然不足以守卫江宁。

    此时,东线战场上也已经鏖战数月,作为偏师的郑成功打破苏松,大军推进至镇江一线,而江北的鲁王军,乘着多铎主力前往西线,便派遣偏师攻淮安,鲁王亲自驱赶主力骚扰扬州,战事也非常激烈。

    西线博洛大败,东线又牵制住了不少兵力,洪承畴在江宁附近已经没有兵马。

    隆武四年八月,江宁城,江南总督府衙内。

    满清在江宁的官员,齐聚一堂,商议防御大计。

    宽阔的大堂内,满堂的衣冠禽兽,身上还带着伤的端重郡王博洛,依然坐在中堂,洪承畴坐在左首,其他巡抚、提督以及众多清将,坐在两侧,中间学着王彦也弄了个大沙盘。

    此时堂内一片愁云惨淡,众多官员脸上都写满担忧。

    要问他们忧什么?

    一是担心王彦扑过来,而江宁的兵力估计是守不住,他们又守土有责,落在王彦手里讨不到好,失了南京,清廷又要问责,他们自然心急如焚。

    二是忧心前程,他们投靠清廷,也是为了荣华富贵,为了给子孙后代谋个出路,可要是江宁被明军打下来,他们就不得不怀疑,是不是站错队了。

    这一旦站错了队,今后恐怕荣华富贵没捞到,留下骂名不说,子嗣家人也要跟着遭殃,他们如何不忧?

    “王爷,现在江宁城就两万人,王彦救了金声桓,兵力至少达到**万,这江宁还怎么守啊?”大堂内,巡抚郎廷佐思前想后,终究由他挑头,打破了沉默。

    博洛听到这话就头疼,他兵马尽失,他能有什么办法,一时间,他脸上一阵通红,不晓得是羞愤,还是给气的。

    堂内众人等着他说话,博洛却没吭一声,气氛有些凝重,有些尴尬。

    就在这时,洪承畴却轻咳一声,等众人把目光投向他,他才开口说道:“诸位也不用那么担心,在本督看来,情况还没那么糟糕,我们还是有胜算的。”

    有胜算?怎么个有胜算?在场的都是人精,可不会被洪承畴一句空话就给安定下来。

    “总督大人,眼下江北豫王爷虽然还有雄兵,但是毕竟与江宁有一江之隔,而在江南,除了镇江有两万多人,浙江巡抚箫大人还有三万多兵外,已经无兵可调,总督大人说的胜算在哪里?”郎廷佐问道。

    想要防守江宁,内部人心一定要稳定,洪承畴深知这一点。

    当下他站起身来,走到中间的沙盘旁,拿起杆子,说道:“诸位且来看。”

    博洛意志本有些消沉,对于坚守江宁,并不报太大的希望,但他见洪承畴表现的十分镇定,似乎真有办法,一时间也勉强打起精神。

    洪承畴待众人围上来,便拿着杆子戳了几下,开口说道:“大胜关一失,王彦可以直接逼近到江宁城下,而江宁一失,再守其他城池,便没了意义。”

    他扫视众人一眼,正色道:“本督打算把镇江的两万多人,也撤回江宁。如此守城兵力就达到四万多人,放弃外郭城不守的话,防御内城兵力便还算充足,可以坚守一段时间!”

    博洛听他说着,却质疑道:“那不是等于把郑成功也放到城下?如此,江宁可就成了孤城!”

    洪承畴微微一笑,他心里估计也没底,但他得给其他人一个胸有成竹的印象。

    “王爷,就是要死守江宁这座孤城!”洪承畴目视博洛,然后指着江宁城,坚定的道:“江宁本来就是坚城,本督又经营数载,粮食、物资充沛,足够我们坚守!”

    “总督大人,孤城不可久守,迟早会被明军攻破,并非破敌之策!”佟图赖有些忧心忡忡。

    洪承畴点点头,认可了佟图赖的话,但他明显还有话要说。

    这时他把杆子一收,背在背后,“本督从军中听到消息,南朝的隆武皇帝似乎已经不行了,若是隆武暴毙,南朝对于皇位必然将展开一场争夺,我以派遣降将高进库前往江北,让他去投靠朱以海,从中进行挑拨,促使南朝内部出现纷争。”

    这是要分化瓦解诸路明军,博洛等人顿时来了兴趣。

    洪承畴停了停,接着说道:“再者江宁并非孤城,本督在瓜州等地修建了数座炮台,加上水师,可以控制江宁段的江面,豫王爷可以从北岸,不断派兵增援江宁,而我们则凭借坚城消耗明军,时间一久,明军锐气必泄,而江南大战数月,摄政王的准备,想必也差不多了。只要等北面抽调蒙古藩兵南下,萧巡抚再起浙兵北上,明军必败。”

    众人听他这么一说,眼睛都亮了起来,博洛与几个固山对视了一眼,纷纷点了点头。

第746章兵临南京

    隆武四年八月七日,南京外郭城外,江东桥以西的长江水道边,有许多集市和小镇。

    从江宁入海的这段长江水道,又被称为杨子江,江面十分宽广,养活了不少渔民和纤夫。

    这些渔民,纤夫聚集在一起,逐渐就形成了一个个的村落。

    这时一队清兵,正沿着长江扫荡,沿途好几个村子,都被他们抢劫一空。

    洪承畴为了守住江宁,自然不能让明军在城外得到补给,而且打仗实在太耗银钱,满清就江南一个钱袋子,正常的赋税已经不能满足满清的开销。

    之前洪承畴虽然想要安定江南,但现在他不抢,这些物资、银钱就可能成为明军攻打江宁的本钱,所以坚壁清野,势在必行。

    趁着明军尚未兵临城下,博洛派出数百队清兵,开始到江宁四郊,抢夺钱粮,抓捕壮丁,焚毁屋舍,弄得地方上民不聊生,哀鸿遍野。

    其实这几年来,清军杀了一半的人后,江南的人地矛盾基本解决,洪承畴拿那些无主的土地收买人心,再通过他的经营,那些普通百姓,已经被清廷的伪善所收买,甚至不少人已经把自身当成了清朝的子民。

    此时清军一下撕下了之前伪善的面貌,他们才知道,他们再听话,纳在多的粮,也并非是满清的子民,而是随时收割的奴隶,满清纯粹是利用他们。

    原来他们还对洪承畴分配田地,而对他感恩戴德,现在却不知道有多少人,诅咒他不得好死。

    这时一队绿营兵押着一队抓来的壮丁,赶着牛、羊、提着鸡、鸭,推着堆满粮食和铜钱的大车从村子里的土路走过。

    “把总,马上就到江东桥了,前面就剩下一个赵家渡,这点东西,不好交差啊!”一名老卒舔着嘴说道。

    被派出来的清兵,都被定下了指标,每队抓多少丁,抢多少粮,多少钱,都有规定,多抢的也不上交,算是用来激发清兵的兽性,更好的执行洪承畴坚壁清野的策略。

    这本该是躺好差使,但这一队的把总和大部分士卒都本地人,毕竟乡里乡亲,却不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